03.02 乾隆年間《潮郡城建大宗祠序》


乾隆年間《潮郡城建大宗祠序》


潮州城內黃氏宗祠 建於清乾隆四十六年 (1781),原為潮州各縣黃氏會宗。位於潮州城北門內薛厝巷(太平路北端)。三進大廳,並有兩廳及花巷,共有劃、廳房200餘間。後邊為凸起扁錐狀後花臺。該祠堂以黃峭山遣子詩末句“三七男兒總熾昌”,故以“熾昌堂”為祠堂名,楹聯為峭山公遺傳祠聯:

江夏垂德源流遠,三七遺芳世澤長。

該祠是潮州黃氏會宗祠堂。神龕首位供奉黃峭山為太始祖,各縣各派祖宗概為房祖配祀,可見禾坪(峭山)派在潮汕黃氏中佔大多數。祠堂建成後首次人祀供奉神主牌共170餘位。光緒年間祠堂進行重修,人祀神主增至800多位。每年冬至後有10天祭祀期,前9天為潮汕各縣市及豐順、陸豐、五華、大埔黃氏人合祭之期,最後1天供各地個人前往祭拜。宗祠原置有祭祀田產,委執事會管理,並立祠規八則。

該祠因1924年國民革命軍東征時,曾設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於此,故於1980年被列為潮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惜改建學校被拆除。

附:乾隆年間《潮郡城建大宗祠序》

間讀《生民》、《思文》諸什,未嘗不嘆周家世澤之長而為之後者,洵能報本追遠於疆也。古之得姓者不一:或以國,或以字,或以族。中天以上,荒邈難稽。圖其近而忘其遠,使一本之流傳,派別支分,星散縷晰,茫然昧於祖傳之蕃衍仰稽者,不能無憾焉。考我黃氏,始於顓頊、高陽氏曾孫,陸終之後,有始祖南陸公受封於黃。則天下姓黃者,皆其苗裔也。蓋世系在江夏。自春申君以後,歷漢唐迄今,有嶽公字峭山,諡文烈,娶三太君:上官氏、吳氏、鄭氏,共生二十一子。後授詩分居,各受命擇異地建立綱常。及曆元、明至我國朝,世代蕃昌,其列籍於他郡者不少,即居籍於郡名鄉者,生聚之盛,幾越他姓。第一本之傳,派族分居,不無遠隔,而無所適從。則合敬宗之誼,而為睦族之計,為一脈宗枋之環會正,不能不謀諸宗廟合修之典,為一姓嗣續之本矣。餘念潮郡一大都會也,久欲聯繫珠貫,建一宗祠以鳩我族誼。因餘自叨鹿鳴雁塔以後,又廁身仕籍,簿書僕僕,無得少暇。迄今致仕歸裡,族侄詔光等鹹以建宗祠詢請於餘。餘曰:“是誠我之志也。”夫世遠則序易混,地隔則情易睽。非有以聯其譜而會其屬,則木有本也難尋,水有源也難溯。爰是體族人之志,共相恭議,預於是郡中建置一宗祠。立峭公為始祖,我各房入祠配享者為房祖列祖。自是族人之馨香於是祠者,人以洽其世系,匯其分派,鱗次其雲,乃敦睦其燕翼。

《詩》曰:“孝子不匱,永錫汝類。”又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凡我族人,其靡不共存此志也夫。

乾隆四十六年歲次辛丑暮春之月吉旦

賜進士原任雲南易門縣知縣世孫有德頓首拜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