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论战役级司令部的必要性:浅谈1914年德军前线和统帅部的指挥问题

由于军事行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各级司令部的作用也在明显的增强,在领导和指挥军队方面,司令部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的最高统帅-集团军司令-军司令指挥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集团军的数量大大增加了,最高统帅很难对数量众多的集团军进行有效的掌控,尤其是各集团军在不同的方向上作战时。有必要在最高统帅和集团军司令部之间增加一个新的战役级司令部,分担最高统帅的指挥压力,使前线和后方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本文将通过对1914年德军指挥体系所暴露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讨论战役级司令部(集团军群司令部或方面军司令部)设立的必要性。

论战役级司令部的必要性:浅谈1914年德军前线和统帅部的指挥问题

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


1914年德军的野战指挥体系

1914年德军的野战指挥体系是非常复杂的,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战时组建了一个大本营,这是一个非常臃肿的机构,包括大本营司令官、皇帝的侍官长、总参谋长、战争部长、军事内阁、海军内阁、民事内阁以及一批宫廷显贵人物,所有这些人都是各自独立的,只听命于皇帝,而皇帝由于缺乏军事方面的能力无力行使最高统帅这一职责,遂将作战指挥权交给了专业的将军们,陆军交给了总参谋部,海军交给了海军总司令部,这直接导致了德军陆、海军的各自为战、缺乏协同情况的出现,这一问题一直到战争结束后都没能解决。

论战役级司令部的必要性:浅谈1914年德军前线和统帅部的指挥问题

德军将领检阅军队


我们主要介绍下德国陆军的指挥体系,负责直接指挥陆军作战的是总参谋部,该总参谋部在战争期间改称为“野战陆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部往下依次是集团军司令部、军司令部、师司令部,师是德军最基本的战术作战单位。德军在集团军、军、师三级司令部都设置了由总参谋军官组成的参谋部,协助司令官指挥作战。和以往的战争不同的是,一战的规模早已经是之前战争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最直接的改变就是集团军数量的增多,在普奥、普法战争中,普军不过也就投入2-3个集团军,而在1914年的战争初期,德军就组建了8个集团军,其中7个部署在西线,军队的总规模超过200万人,德军野战总参谋部能否有效的协调如此多的集团军作战行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尤其在实行“施利芬计划”这一空前的机动作战计划时,它对各个集团军的行动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定,任何一个集团军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作战计划的失败。

论战役级司令部的必要性:浅谈1914年德军前线和统帅部的指挥问题

德军迫击炮部队


德军总参谋部直接跟随大本营一起行动,总参谋长负责领导总参谋部,由于总参谋长获得了完全作战指挥权,实际上由总参谋部负责实际的军事指挥,大本营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最高指挥机构。战争初期的总参谋部由4个处和1个战地通信组组成,四个处分别是中央处、作战处、情报处和政治处。中央处负责人事管理;情报处负责敌情侦察、间谍和反间谍;政治处负责研究军事政策和外军;作战处是最重要的处,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战略、战术和组织;重型炮兵、要塞和弹药;飞行和技术事务。另外还有一个军需总监(相当于副总参谋长),军需总监 下属一批负责运输、补给、野战邮政等专业总监,以及两位分别负责步炮和工程学的专业军官。

论战役级司令部的必要性:浅谈1914年德军前线和统帅部的指挥问题

总参谋部


德军西线进军中暴露的指挥缺陷

根据“施利芬计划”,德军将在西线展开7个集团军,第6、7集团军部署于左翼,第4、5集团军部署于中央战线,第1、2、3集团军部署于右翼,起决定性作用的将是右翼的3个集团军,它们将通过比利时向法军的纵深侧翼实施迂回作战,从而包围整个法军主力。按照计划,随着第1、2、3集团军突破比利时的要塞区,进入到西部的平原上,三个集团军将完全展开,向西迅速的推进,第3集团军将负责不断延长的左翼掩护防御,第1、2集团军仍旧负责主要的进攻作战。德军总参谋部显然意识到协同上的困难,命令第2集团军司令统一负责指挥第1、2集团军的作战行动。此举无疑是非常明智的,但是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其他5个集团军的则基本上是在各自为战,德军总参谋部推崇任务式指挥方式,给与下级足够的指挥自由,但是必要的约束是绝对的,毕竟这次机动作战的范围和规模实在是太大了。

论战役级司令部的必要性:浅谈1914年德军前线和统帅部的指挥问题

施利芬计划


由于德军总参谋部需要跟随大本营一起行动,因此不能太过靠近前线,总参谋部和前线各集团军的联系主要依靠无线电和参谋军官乘汽车前往查探,当时的无线电技术尚不完善,经常会遗失电报信息,而总参谋部又没有常设的汽车派车处,不能使总参谋军官经常的来往于前线和后方大本营,这样总参谋部实际上和前线各野战集团军失去了必要的联系,此外,由于各野战集团军司令部普遍喜欢报喜不报忧,并经常对形势做出乐观的估计,这使得总参谋部对于前线的真正情况知之甚少。例如在马恩河会战的关键两天内,德军总参谋部没有收到前线任务有价值的报告,不得已总参谋长派出一名全权代表亲自前往各集团军司令部了解形势,只可惜已经为时已晚,部分集团军已经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总参谋部最终也不得不接受撤退这一事实。因此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德军不是输掉了马恩河会战,而是主动放弃了马恩河会战。

论战役级司令部的必要性:浅谈1914年德军前线和统帅部的指挥问题


当法军各集团军从边境地带实施退却后,德军总参谋部根据前线集团军送来的报告并误认为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接下来就只剩下迅猛的追击了,这导致总参谋部对西线的战略预备队进行了错误的使用,首先是抽调2个军个1个骑兵师开往了东线,另外又调2个军去围攻安特卫普要塞,还有1个军去占领莫伯日要塞,右翼的进攻力量被削弱了。另外原本计划南翼的德军2个集团军在完成最初的防御任务后,将抽调出一个集团军以加强右翼,而总参谋部出于乐观的判断也推迟了这一行动。部署在巴黎北面的法军第6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突然对德军第1集团军暴露的侧翼(右翼)实施了打击,德军第1集团军不得不将左翼部队调往右翼增援,结果导致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之间出现一个较大的缺口,两个德军集团军都没有多余的预备队填补这一缺口,最终联军从这个缺口发起了进攻,对德军第1、2集团军形成了包围的态势。为了避免被合围,德军不得不实施后撤,进攻计划失败了。德军总参谋部没能为第1、2集团军提供及时的预备队支援,因为总参谋部对这里的形势一无所知,其他集团军同样如此,各自为战,擅自发起进攻导致出现严重的伤亡,可以说总参谋部完全失去了对前线战事的控制。

论战役级司令部的必要性:浅谈1914年德军前线和统帅部的指挥问题

德军机枪小组


设立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必要性

事实证明,仅靠一个精简的总参谋部不能很好的协调7个集团军的作战行动,必须在总参谋部和集团军司令部之间新设立一个战役级的司令部,即集团军群司令部(俄军叫方面军司令部),一个集团军群司令部将辖有2-4个集团军,负责某一方向或战区的统一指挥,直接向总参谋部或最高统帅部负责。以往的战争中,人们普遍将指挥体系分为战略和战术两部分,最高统帅部负责战略,前线集团军负责战术。但是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往一两个集团军进行的会战已经扩大为6-10个集团军的大型会战,最高统帅部难以直接掌控如此多的集团军,势必需要一个新的前线指挥机构来协调各集团军的 作战,这样新的指挥体系将是战略-战役-战术三级,集团军群司令部将担负战役层级的指挥任务。

论战役级司令部的必要性:浅谈1914年德军前线和统帅部的指挥问题

德军步兵发起进攻


德军总参谋部要想在1914年的西线实施一场大规模的运动战,就必须通过组建集团军群司令部来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设立三个集团军群司令部分别负责左翼、中央和右翼三个方向上的作战,也可以设立两个集团群司令部,一个负责左翼的防御,另一个负责中央和右翼的进攻行动。这些集团军群司令部将负责统一整理战区的情报和军事形势,定期向总参谋部汇报,总参谋部根据情报的汇总,合理的分配预备队或从前线抽调部队,这些预备队将交给集团军群司令部作为战役预备队,使集团军群司令部可以迅速的应付前线的突发情况。德军总参谋部曾考虑过组建一个机动的野战大本营跟随右翼主攻部队前进,对各进攻集团军实施有效的协调,总参谋长将亲自指挥这个野战大本营,这个野战大本营其实就相当于集团军群司令部,可惜这个想法未能实现。在战役级司令部的认识上,俄军无疑走在了最前面,这主要使因为俄军的规模更加庞大,东线战场更加宽广的原因,德军和法军都没有及时意识到战役级司令部的必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