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這裡,是一座千年古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這裡,歷史悠久,豐沃靈秀,人才輩出。在這恆山腳下,孕育出源遠流長的渾源文化,厚重而深遠。

生態優勢

渾源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地處桑乾河支流渾河中上游。東接廣靈,西毗應縣,東南部以恆山與靈丘、繁峙縣分界,北面由六稜山與大同、陽高2縣相連,總面積為1966平方公里。

其中北嶽恆山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在這裡,春賞山花,夏弄清風,秋觀楓葉,冬踏冰雪,“風、花、雪、葉”盡在一山中。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人文之美

底蘊深厚、民風淳樸,極富人文之美。

秦始皇始置縣,稱為崞縣,屬雁門郡。不久改稱平舒,屬代郡。唐時始稱渾源,為因渾河發源於縣境內。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渾源是一塊孕育人才的土地,唐朝中書令郝傑,金朝尚書右丞蘇保衡,清朝河東道總督慄毓美;中華民國北方政府內務部長田應璜,第九集團軍中將司令兼大同軍事指揮官於鎮河等德才兼備有志之士曾在此留下過光輝的足跡。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渾源文化風情獨特,民間舞龍舞獅、扭秧歌、耍故事等群眾文化活躍。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自然之美

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極富自然之美。

渾源境內有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44處重點風景名勝區——恆山

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市區62公里。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為中國地理標誌,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恆山,人稱“北嶽”,位於山西大同市渾源縣城南,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 恆山作為道教活動場所由來已久。相傳我國神話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隱居潛修的,在恆山留下了大量的仙蹤遺蹟和神話傳說。 景區以雙峰並峙的天峰嶺和翠屏峰為中心,包括天峰嶺景區、翠屏峰景區、千佛嶺景區、溫泉景區和渾源城景點群,其中最受遊人歡迎的有恆山腳下的懸空寺和天峰嶺南坡半山腰上的北嶽廟。 懸空寺位於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懸空寺的六座主殿閣之間都用木製樓梯相連,由於懸空寺整體建築物是由非常高超的木匠技巧完成的,如發生地震,卯榫雖會劇烈移動但是會保證整體建築物的完整性,其建築強度是非常高的。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國內現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懸空。懸空寺是國內現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它修建在懸崖峭壁間,始建於北魏後期,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懸空寺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巧奇。懸空寺共有殿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樑為基,巧借岩石暗託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出奇,虛實相生。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雲寺。大雲寺,原名大雲禪寺,分上、下兩寺,據乾隆癸未重修的《渾源州志》記載:“大雲寺二,一在州西南四十里龍山,為上院,金麻革游龍山宿此,有記,西方丈有金同知運使雷思詩碣,劉京叔祁留題,元好問、李治、張德輝嘗遊賞焉,號龍山三老,今廢。”“一在城西荊家莊下院,胥元魏時建。”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大雲寺下寺,位於渾源縣城西10公里龍山腳下荊莊村西,它是渾源縣現存木結構建築最早的一座。原是一組基本完整的寺院建築群,中軸線上有山門、過殿、大雄寶殿、後殿,兩側有鐘鼓樓、配殿、廂房。新中國成立以前,這座古老的寺院遭受嚴重毀壞,殿舍倒塌,附屬文物被毀無存,僅倖存大雄寶殿一座。該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歇山頂,外簷斗拱四鋪單抄,轉角出45度斜拱。歷史悠久,古樸典雅,主體構架為金代所制,結構古樸,用材規範,殿內現存壁畫約50平方米,當屬明代所為,東西兩邊和北壁現存壁畫為雙層,十分罕見,是研究遼金建築和明代壁畫、彩畫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大雲寺無論從建築結構還是壁畫藝術,充分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建造水平,是中華文化歷史發展的佐證,它對研究我國建築藝術史、工藝繪畫史提供了真實的實物依據,具有十分重要的保護價值和利用價值。2001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律呂神祠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渾源縣東北部四公里的下韓鄉神溪村,村後有一個方圓五里的小山,因山形如鳳凰,名為鳳凰山,海拔1160米,山下有碧泉數處,為渾河的源頭之一。山南有一塊佔地一畝大小的孤石,高約三丈。孤石四周,神泉湧溢,池水盪漾,林木掩映,花果飄香。就在這塊孤石頂上,建有一座祠廟,孤立高聳、兀然挺拔,莊嚴肅穆、別具一格,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元、明兩朝曾經修葺。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孤石之陽有一泉,磊石聚水成湖,名“神德湖”。環祠流水潺潺,登律呂神祠高處,鳥鳴俞顯祠靜山幽。清風徐來,白雲悠悠,只覺塵世已遠。想來,當年的詩人,每一個來踏青懷古的落寞文人,在陶醉於山水的寧靜空靈、歷史的滄桑厚重之際,其惆悵落寞,自也流動於胸懷。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祠廟西南設拱門,上刻“律呂神祠”。古代樂律有陽律、陰律各六,共十二律。陽六曰律,陰六曰呂,合稱律呂。古人是模仿鳳凰鳴叫的聲音而製成的十二律,雄鳴叫做六律,雌鳴叫做六呂。恰恰神溪山又叫鳳凰山,所以廟名為“律呂神祠”。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正殿座北向南,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古樸莊嚴。從大殿頂架柁梁的運用、斗拱的制形、殿角斜梁的設置等建築特色來看,充分表現出了元代的建築技術和風格。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殿內塑有水母娘娘夫婦像。四壁是近七十平方米的四海龍王行雲布雨彩繪壁畫,筆工精細,共畫有各種大小人像一百三十九個。

古老的城垣—渾源縣王莊堡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在大同市渾源縣的最南端,渾源、靈丘、繁峙三縣交界處,有一個古老的城垣王莊堡鎮。全鎮總面積188平方公里,轄30個行政村,5個自然村,有3980戶15243人,總耕地面積49000畝,唐河、馬尾河貫穿其間,交通便利,水資源充足,無霜期125天,氣候相對溫暖。當地有栽植果樹的傳統,故有水果之鄉的美譽。王莊堡據於“兩口一關”——即西河口、團城口、平型關之間,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王莊堡城始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一個有近500年曆史的商貿古集鎮,歷來商賈雲集,經濟繁榮,民風淳樸,有“堡國”之稱, 境內有北魏溫泉宮遺址。

北嶽勝景之永安寺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永安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嶽恆山腳下的渾源縣城內,俗稱大寺,始建於金代,後毀於戰火,現存主要建築為元代恢復重建。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全寺佔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整座寺院共有三進,佈局嚴整,殿宇巍峨,古樸壯觀,是縣城內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組古代建築群。尤其主殿傳法正宗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簷廡殿頂,琉璃瓦飾,金碧輝煌,是繼承宋代減柱營造法,帶有明顯的宋元建築風格的珍貴遺存。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永安寺的殿頂、匾額、飛天、壁畫並稱“四絕”。其四角翹起,線條柔緩的殿頂,極具研究價值的樑架、角柱及飛簷的結構,屬於封建帝王專利的黃色琉璃瓦,殿內的天宮樓閣和天花藻井等元代遺構,均堪稱奇絕;其傳法正宗殿之匾額,為元代大書法家雪庵溥光和尚所提,幾乎為全國絕品,上世紀50年代即引起國家文物局專家們的震驚;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其最精彩、最寶貴的當數殿內滿布四壁的元代壁畫,刻畫技藝高超,為元代斷代壁畫藝術珍品,曾作為國家、山西省的精品壁畫多次參加國內外巡展;其殿內天宮樓閣原塑有的精美仙女飛天塑像在“文革”中惜被毀損。

渾源縣文廟

文廟,始建於遼金以前,元朝初年擴建,明成化八年(1472)大規模重建,至萬曆三十九年(1671)全部建成。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建有戟門、大成殿、崇聖祠。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黃綠琉璃瓦覆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千佛嶺

千佛嶺位於千佛嶺鄉龍嘴村西南,分為上寺、下市、後寺:附近有古遺蹟老君殿、孫臏寨,天然形成的北風洞、有碑刻記載。

千佛嶺為恆山支脈,在天峰嶺正南偏西約25公里處。這裡,一個個清秀多姿的孤峰排列有致,一叢叢吐翠滴玉的松柏遍佈山谷,一片片奇花異草披滿峰頭崖畔,珍禽鳴唱林間枝頭,異獸出沒不定。既是北國風光,又融江南景色,真可謂一處得天獨厚的人間仙境。嶺上烏龜石、駱駝石等奇蹟生動有趣。

陰雨天雲飄峰際,霧繞千嶺,景象尤美。放眼望去,千佛嶺南峰,酷似華山仙人掌,連綿起伏的雞冠巖,又像衡山祝融峰;西面的尖石樑則如泰山玉皇頂;回身北望,直指天際的孫臏寨、龐涓嶺,雲霧中忽隱忽現,分明是黃山雲峰的再現。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恆山建築群

地址:渾源縣恆山主峰天峰嶺陽面腳下

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北嶽恆山歷史悠久,素有“人天北柱,絕塞名山”之華譽,其主峰海拔2016.8米,是中國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和重要的道教發祥地之一。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圓覺寺磚塔

圓覺寺,俗稱“小寺”。清順治版《渾源州志》載:“圓覺寺,在州治東,金正隆三年(1158年)僧玄真建。”原是以塔為中心的一組完整的古建築,有大殿、東西配殿、山門、西跨院大殿等,三十年代,日本人入侵,將寺內木結構建築全部拆毀,現僅存磚塔一座為金代原構。明成化五年(1469年)、萬曆四年(1576年)、清咸豐九年(1859年)均曾修葺,或磚刻題字或石刻題字嵌在磚塔上。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界莊遺址

界莊遺址地處渾源縣城東南18公里界莊村西南。

窯址現存面積約1萬平方米,堆積厚約2米左右。窯址區已被民居蠶食。1997年試掘。文化面貌比較單純,全部為中晚唐遺物。器型有碗、缽、瓶、罐、盞託、注子、爐、研磨器、玩具等。釉色有白、青、黑、三彩、綠釉5種,還有絞胎器物盞託、碗、瓷塑等。碗身較淺,底有平底、玉璧底、環底3種。玉璧底、環底碗的底心均施釉。缽有白、黑、青等幾種,缽口部皆有一唇,鼓腹平底,均施半釉。注子分黑、白、青、三彩4種,皆短流,平底,施半釉,個別器物的短流作獸首狀。界莊窯是目前所知唐代燒造三彩器、絞胎瓷最北部的一個窯口。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渾源縣麻莊漢墓群

渾源縣麻莊漢墓群位於渾源縣城西北17裡之麻莊村,共有漢墓14個。

在渾源縣西南四十五里玉泉山東,元代劉祁隱居於此。劉祁,渾源人,字景叔,劉從益之子,金時為太學生,八元複試為進士。所著《歸潛志》即寫於此,是書多為修篡《金史》採用。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龍山

龍山頂峰上有一窪地稱寺窪,原建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大雲寺,有各種殿閣和僧寮上百間,始建於北魏,為北方著名的佛剎。寺東側的玉泉溝裡,還有一座玉泉寺,寺旁泉水叮咚,花木扶疏,是避暑的好地方。這兩座寺院都建有下寺,大雲寺下寺在荊莊村;玉泉寺下寺在李峪村。荊莊大雲寺大殿尚存,為金代建築。昔日的龍山寺廟曾是一處重要的古建築群。 龍山的松林、雲杉、落葉松、榆樹、柏樹等,把龍山裝飾得四季常青,成為一片綠色的海洋。

位於渾源縣西南,恆山主峰西15公里處,隔翠屏山與主峰東西相望,海拔2266.8米,比恆山主峰還高250多米。遠望峰巒起伏,狀如龍蛇,故名,亦名封龍山。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後發之美

物產豐饒、交通便利,極具後發之美。

渾源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廣,宜林面積100多萬畝,主要品種有華北落葉松、油松、樺樹、楊柳樹、經濟林等。渾源縣植物主要品種有:穀子、黍子、蠶豆、豌豆、莜麥、小麥、玉米、高粱、土豆,黃豆、黑豆等。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自然資源豐富,渾源探明的礦藏達20多種,其中煤炭、油母頁岩、花崗岩、膨潤土、沸石、瑩石均為優質礦種。尤其是黑色花崗岩為世界石材精品,被譽為“北嶽黑”,出口是常稱為“Shanxi Black”。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恆山黃芪,又稱正北芪,早在清朝,就以名貴特產進貢朝廷,它是國內綠色保健佳品,也是我國外貿出口的名貴藥材,數百年來,綿延不絕。恆山所處的渾源縣由此便成為“黃芪之鄉”。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吃過渾源涼粉的人都忘不了它那獨特的味道,而使渾源涼粉之所以稱為渾源涼粉的就是其特有的蓮花豆、豆腐乾和辣椒油。蓮花豆香酥可口,豆腐乾嚼得過癮,而辣椒油則口感香辣,不同於其他辣椒的幹辣。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厲害吧我的大渾源

下面再看看那些古詩中的美景吧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懸空寺

「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懸。」

這就是渾源的懸空寺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恆山

「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

這就是渾源的恆山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千佛嶺

「天下名山尊萬聖,千佛古寺最高孤。」

這就是渾源的千佛嶺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神溪村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這就是渾源的神溪村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九天宮

「 凌霄不老松,如約指天宮。」

這就是渾源的九天宮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慄毓美墓

「皇防重匡濟之才,疏淪仰懷柔之績。」

這就是渾源的慄毓美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凌雲口

「漫山草藥香,松柏青濤波。」

這就是渾源的凌雲口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九曲黃河陣

「福、祿、壽、喜、富、康、安、詳、吉。」

這就是渾源的九曲黃河陣

山旅大同,第四站——渾源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