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漢服文化發展的阻力在哪裡?不釐清這幾個問題,漢服永遠是小眾

中國的服裝,經歷了幾個時期的變遷:

殷商以後,我國的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有上衣下裳之分;

春秋戰國時,各國各有特色,但也逐漸形成了“深衣”和“胡服”;

秦朝統一中國後,創立了自己的衣冠制度,並走向全國統一;

漢朝服裝則沿襲深衣的形式,有直裾和曲裾之分,一圈圈繞起,顯得華貴精緻;

魏晉南北朝則沿襲秦漢特色並融合各民族風情,長衣飄飄,自然灑脫;

唐朝的服裝更為我們所熟悉,女子著齊胸襦裙,男子著圓領袍衫,圓潤富態;

而宋朝的服裝則比唐代更加含蓄,緊窄;

明朝服裝為了力圖消除遠超的影響,大多恢復唐宋;

到了清朝則由於少數民族政權,強制改易冠服;

直至民國、近代、現代,我們的日常服裝越來越全球化。

漢服文化發展的阻力在哪裡?不釐清這幾個問題,漢服永遠是小眾

而隨著全球化的不斷髮展,找尋自己的民族特色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年輕人開始回看歷史,回看古人曾經穿過的服裝。漢服熱,就這樣悄然升起,有關它的討論也愈演愈烈。

仔細辨別,在這場探討中,產生了多方觀點。

穿著漢服的人,有人真心喜歡,認為自己正身體力行弘揚傳統文化;而有人則是單純覺得漢服是年輕人彰顯個性的服裝。

漢服文化發展的阻力在哪裡?不釐清這幾個問題,漢服永遠是小眾

不穿漢服的人,又分成幾撥。一撥覺得穿漢服就是中二晚期,趁著年輕放飛自我,完全不考慮社會觀感。一撥則是暗暗羨慕,覺得自己沒有勇氣做的事情,在別人身上得到了實現。

當然,還有一撥持觀望態度——不支持不反對,但我絕對不把你當普通人。他們會說:“還是不要穿了吧,看看大家的眼神,太‘吸引人’注意了。你不能否認,大家看你的眼神,就是不一樣的。”

漢服文化發展的阻力在哪裡?不釐清這幾個問題,漢服永遠是小眾

而無論是遲疑、不屑一顧,還是弘揚傳統文化,只要看到穿著漢服的人,人們都會給對方貼上“特立獨行”、“吸引眼球”的標籤。

面對這種“特殊關注”,很多喜歡漢服的人都會說:“熬過這一代,就不會有異樣的眼神了。”

然而,真實的世界哪有這麼“認命”。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聽到太多否認的聲音,漢服的簇擁者便只顧著表達自己,反擊不接受漢服的人缺少民族靈魂,卻很少思考漢服文化發展的真正阻力。

他們會說,漢服之所以沒有被大多數人接受,只是因為它被重新發掘的時間太短,短短几年就要讓大家接受這樣的審美實在是太難。

然而,仔細回顧就會發現,其實早在剛進入21世紀的時候,隨著中國國力上升、大國思想崛起,就已經有人提出要發展中國人自己的傳統服裝。

漢服文化發展的阻力在哪裡?不釐清這幾個問題,漢服永遠是小眾

在網絡上搜索,可以看到早在2002年的時候,就有網友在論壇中號召國人穿漢服。文章被海內外多家媒體轉發,而且在當時獲得了30多萬的點擊量。這件事,也代表著對“漢服”探討的開始。

然而,近20年的時間,漢服仍未被大多數民眾接受並帶入日常生活,只能表明其自身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如果不把這些問題解決,漢服永遠只能是小眾青年彰顯個性的代表。

那麼,漢服在發展過程中有哪些問題呢?

形制混亂

回看歷史就會發現,漢族的傳統服裝發展到今天,歷朝歷代都有各自的特色,究竟哪種形制才可以被稱為“漢服”,其實並沒有定論。

所以,市面上銷量比較高的漢服形式,包含了秦制、唐制、宋制、明制等等,有些甚至把不是一個朝代的服裝形制,搭配在了同一身衣服上。

漢服文化發展的阻力在哪裡?不釐清這幾個問題,漢服永遠是小眾

當然,除了服裝工廠,還有很多設計師也投身漢服設計。他們在設計漢服時,除了查詢歷史資料,同時也在圖紙中加入了自己的創意理解,這又給漢服融入了個人特色。

還有一些設計師,他們看到傳統服裝中有不適合現代快節奏、主打便捷的服裝設計趨勢,紛紛對漢服進行現代化改良,形成了“改良漢服”這一服裝形式。

漢服文化發展的阻力在哪裡?不釐清這幾個問題,漢服永遠是小眾

可以看到,雖然名稱都是“漢服”,然而形式上卻千差萬別。和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印度的紗麗等對比,就能發現這樣缺少特定規制的服裝形式,很難真正發展成一項“民族文化”,為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們所認可、理解。

質量參差不齊

形式多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意味著質量參差不齊。

如今的漢服既有服裝工廠大批量打造出來,百元一件的大路貨;同樣也有設計師精心打造,上千元一套的精品。這樣的現狀其實並不利於漢服身為“傳統服裝”的發展地位。

為什麼這樣說?

與日常服裝不同,漢服在承擔了民族“傳統服裝”這樣的重任後,每一個配件、每一筆剪裁,都應該彰顯民族文化特色與歷史記憶,應該代表了民族文化中優雅、從容、高貴的內涵。過於粗製濫造的漢服,自然無法讓人們衷心接受並且引以為傲。

漢服文化發展的阻力在哪裡?不釐清這幾個問題,漢服永遠是小眾

所以,在解決了形制統一的問題後,質量底線,也是漢服發展應該考慮的問題。

服裝與氣質不匹配

說過漢服本身的問題,再來討論穿漢服的人。也就是我們自己。

如今,大街上其實已經有很多年輕人把漢服穿在身上,尤其在各大景區,穿漢服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然而,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場景卻是:身穿優雅漢服,卻行為鬆散、不講究。

漢服文化發展的阻力在哪裡?不釐清這幾個問題,漢服永遠是小眾

中國的服裝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與禮儀掛鉤的,身著冠服就要行為得體。服裝本身,就是一種“禮”。然而,如今身穿漢服的人們,卻徒有其表,並沒有體現出服裝背後代表的文化。

定位不清

這也許是漢服沒有發展成全民服裝,最大的問題。同時,也是前幾個問題的根源。

如果我們希望讓漢服變成我們的日常服裝,那不妨吸收一些理性反對漢服的人所說:“漢服如果不犧牲一些樣式,變得更加便利,是沒有辦法深入生活的。”

適當改良,讓漢服適合我們的日常生活,才是它走入千家萬戶的方式。

如果我們參考和服、韓服等路線,把漢服變成中國的“禮儀”服裝,那麼我們就應該對它的形制、內涵做出一定的規範,同時復興著裝時應該有的儀態文化。讓漢服真正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與世界交流。

漢服文化發展的阻力在哪裡?不釐清這幾個問題,漢服永遠是小眾

其實如今,人們在休閒旅行的時候穿一身漢服,已經不再新鮮;身著漢服舉辦中式婚禮,或者在婚禮中加一身“秀禾服”也成為了慣例。漢服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有了更多的支持者。

漢服,並非奇裝異服,並無暴露不堪,在某種程度上它只是一套衣服而已,然而卻總能引發“穿與不穿”的探討。希望有一天,無論“穿與不穿”,我們都能平常心視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