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大智若愚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備受關注的風雲人物。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以並不超絕的資質,後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這位名臣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文能應試,武能殺人”。他既能舞文弄墨,又能舞槍弄棒,締造出一支強悍無比的湘軍。

大智若愚曾国藩

讀書笨笨的曾國藩

這樣一個世所罕見的能臣幹吏,竟然被認為是個笨頭呆腦的人。野史裡面有一則史料,說有一個賊跑到曾國藩家裡偷東西,藏在房樑上,準備等他們全家睡著以後再下來。當時曾國藩正在背一篇很短的文章,但怎麼都背不會。最後這個賊都會背了,他氣急敗壞地從房樑上跳下來,從大門口揚長而去,臨走還回頭指著曾國藩說:“這麼笨,還讀什麼書啊!”

這個野史並非空穴來風。30歲以前的曾國藩,可以說相當平庸,23歲時才考取秀才,而且前後考了七次。要知道,晚清的著名人物中秀才普遍都很早。比如說比曾國藩小1歲的左宗棠,14歲就中了秀才,而且是全縣第一名。而曾國藩考了七次才中,還是全縣倒數第二名。李鴻章17歲就中了秀才。所以說,曾國藩讀書開竅是比較遲的。當時公認才智超群的左宗棠,在與友人的通信中經常評論曾國藩,說他“欠才略”“才太短”“才藝太缺”。甚至在成了大功之後,他的學生李鴻章也曾當他的面說他“儒緩”,就是說他反應太慢。

曾家人也注意到了曾國藩的先天不足,所以拼命地為他補足。在父親曾麟書的嚴格管教下,曾國藩的勤奮令人生畏。自認字開始,他常在睡夢中被父親叫醒,背誦四書五經。父親要求他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任務,絕不睡覺。他不懂什麼“技巧”,什麼“捷徑”,只知道一條路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他身上培養起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精神。

積苦力學的經歷給了曾國藩獨特的啟示,他發現笨拙有笨拙的好處。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擊打能力特別強。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鑽過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願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打得鬆鬆垮垮。所以,“拙”看起來慢,其實卻是最快,因為這是紮紮實實的成功,不留遺弊。

雖然曾國藩考秀才考了七年,但是一旦開竅之後,後面的路就越來越順。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舉人,又四年,又高中進士。而那些早早進了學的同學,後來卻連舉人也沒出來一個。他總結自身經驗,多次說這得益於自己基礎打得好,所以“讀書立志,須以困勉之功”。

大智若愚曾国藩

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不僅讀書笨,打仗也笨。經常出現在中國近代史書上著名的英國洋槍隊隊長戈登,這樣描述他對曾國藩的印象:“中等個子,身材肥胖,臉上皺紋密佈,臉色陰沉,目光遲鈍,舉止行動表現出優柔寡斷的樣子。”如此一來,曾國藩怎麼看都很像渾身拙笨,做事事倍功半的庸才,毫無捷敏之氣。

《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意思就是說,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需要運用種種方法欺騙敵人。但曾國藩的用兵就毫無詭道可言。他打仗不貪小利,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紮穩打。他說:“打仗要打個穩字。”他一生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他花極大心血去研究敵我雙方情況、戰鬥的部署、後勤供應、出現不利情況如何救援等等,指導每個環節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決心。

曾國藩的湘軍以“結硬寨、打呆仗”著名。部隊每到一地,先是找個背山靠水的本地壘牆挖溝,牆高八尺厚一尺,溝深一尺。壕溝外是花籬,花籬要五尺,埋入土中兩尺,花籬有兩層或三層,用來防敵軍的騎兵。

光是“結硬寨”防衛可不行,曾國藩的使命是攻擊敵軍、收復失地。湘軍的攻擊叫打呆仗,在攻擊太平軍佔據的城市時,湘軍的使命是在鄰近挖溝,從不自動跟太平軍打。不是挖一天兩天,是駐守一天就挖一天,一道加上一道地挖,內壕抵擋城內的敵人,外溝抵擋郊外的敵人援軍。數年如一日地挖挖挖,一貫挖得讓這個城市風雨不透。等敵人斷了糧草餓得四肢無力、人心惶惶,湘軍再攻城。安慶、九江等城的外圍,地勢地貌都被這些湖南農人挖得變樣了。

當時很多人對他的用兵之道都不看好,左宗棠對他的評價是“於兵機每苦鈍滯”,甚至對人說他“才短氣矜,終非平賊之人。”這種呆仗也確實打得苦不堪言,靖港大敗、鄱陽湖大敗、祁門被圍,皆是兇險之至,曾國藩曾三次幾近自殺。

但曾國藩堅持自己的戰法。他被困祁門時,正在圍困安慶太平天國軍隊的弟弟曾國荃曾要求去解救老哥,但老哥死活不同意,曾國藩對他說:“我就是死在祁門,你也不能來,你的目標就是安慶,一步都不許動。”

曾國荃向老哥抱怨說:“我在安慶很難熬,守城的是長毛賊裡很能打的葉芸來,前來支援的是陳玉成兵團,這二人都不是善茬。尤其安慶是陳玉成的老家,他的家人都在安慶城,所以他攻擊起來異常凌厲,我快支撐不住了。”

曾國藩回覆道:“不許廢話,堅持就是勝利。安慶的得失,關係到咱們曾家的氣運,也關係到天下安危。你要咬定安慶,絕不動搖。我連北上勤王都沒有去,你還不明白我的心意嗎?!”

曾國藩硬是靠這種呆笨功夫打敗了太平天國。1864年,太平天國的天京(南京)郊外被一道又一道的壕溝圍得密不透風,這是湘軍挖溝兩年的作用。此刻的天京,好像一頭被巨蟒死死環繞的小獸,岌岌可危,湘軍最後發動了潮水般的攻擊,天京陷落,宣告太平天國結束。

大智若愚曾国藩

人生哲學就是“尚拙”

曾國藩不喜愛靈活的東西,一生做事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就好比郭靖的降龍十八掌,表面上簡單鈍拙,實際上卻大氣厚重,所向披靡。

曾國藩雖然笨,但好就好在他知道自己的笨,所以一直在想辦法彌補。其實他也沒什麼好辦法,秘訣無非就是一個被無數古人說爛了的“勤”字。只是他的“勤”比較變態就是了,人家讀書讀到三更,他讀到五更;人家一本書讀個三遍了不起了,他非得讀個十三遍;人家花錢買衣服,他借錢買書……然後,他還真就成了,考上了同進士。可見,勤不是沒用,只是你們的程度不夠。

在曾國藩的字典裡,“慢”字從來不是缺點。所以要是有人說你動作慢,不要介意,告訴他曾國藩打仗靠的就是個“慢”字。太平天國的石達開評價曾國藩:“規劃精嚴,無間可尋。”曾國藩打仗打的就是個“烏龜”戰法,準備工作做得格外充足,甭管你怎麼挑釁,我沒有把握,絕不出手,連皇帝發話都不給面子。所以石達開真不是有意誇他,實在是被他噁心到了,這整個就是一烏龜殼,讓人怎麼打?

有人說過看一個人能不能成功,不看他贏了幾次,而是看他輸了之後能不能繼續堅挺。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屢敗不倒的男人。曾國藩打過不止一次敗仗,光是遺書就寫了一籮筐,自殺過三次,被人羞辱也不止一回,甚至有一次他差點被亂兵給捅死,可是,他始終沒有意志消沉,他的名言:打脫牙和血吞,就是其意志力的絕佳體現。

大拙致勝

曾國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誠為本,以拙為用。別人以巧似偽欺騙他,他卻仍然以誠以拙相待。曾國藩說到做到。左宗棠對曾國藩一生有瑜亮情節,本為水火不容。左對曾的拙笨性格很看不上,覺得曾做事四平八穩缺少捷智,評價也是多批評少讚賞,甚至在爭功時期做出小人之事。相反,曾對左一直都相當寬容,終生未還一手。而時間往往沉澱一切,對曾左的評價,後人明顯更賞識前者。

另一方面,曾國藩又是個極為“精明”的人。他是一個高明的軍事家、戰略家。太平軍起事之時,舉國束手,只有他獨僻蹊徑,以超人之膽識創立湘軍。在從皇帝到大臣或急於求成,或悲觀絕望,滿朝如無頭蒼蠅,紛無定計之際,曾國藩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勢”的平定太平軍戰略,即“爭奪武昌,控制長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慶,進而攻陷天京”。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極為高明的戰略,清王朝正是在這個戰略指導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曾國藩也非常善於審時度勢,急流勇退。自古功臣,像他這樣善於把握進退者不多。剿滅太平軍之後,他的功名事業如日中天,此時他卻極度冷靜,在大盛之中察覺大衰的先機,毅然上疏請求辭去節制四省的大權,並採取果斷手段,裁撤自己的權力之本——湘軍。

曾國藩深通官場韜略,官場功夫如同太極高手,善於化解種種難題於無形之中。曾國藩的秘書趙烈文的日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曾國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際,朝廷令李鴻章協助進攻。

李鴻章一方面不想奪了曾家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買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責推給曾氏,因此私下到處解釋,做了很多小動作。而曾國藩的對策是回覆給皇帝一道辭氣卑約的奏摺,堅請派李鴻章前來,不望有功,但求無過,言語懇摯,不溫不火。相形之下,李氏的小算盤一目瞭然。趙烈文評價說,曾國藩的手段,平直無奇,卻實高於李數倍。

由此可以看出,曾國藩的“精明”已臻最高層次,實非常人可比——那就是與眾不同的笨拙!曾國藩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