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大智若愚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关注的风云人物。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后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这位名臣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能应试,武能杀人”。他既能舞文弄墨,又能舞枪弄棒,缔造出一支强悍无比的湘军。

大智若愚曾国藩

读书笨笨的曾国藩

这样一个世所罕见的能臣干吏,竟然被认为是个笨头呆脑的人。野史里面有一则史料,说有一个贼跑到曾国藩家里偷东西,藏在房梁上,准备等他们全家睡着以后再下来。当时曾国藩正在背一篇很短的文章,但怎么都背不会。最后这个贼都会背了,他气急败坏地从房梁上跳下来,从大门口扬长而去,临走还回头指着曾国藩说:“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啊!”

这个野史并非空穴来风。30岁以前的曾国藩,可以说相当平庸,23岁时才考取秀才,而且前后考了七次。要知道,晚清的著名人物中秀才普遍都很早。比如说比曾国藩小1岁的左宗棠,14岁就中了秀才,而且是全县第一名。而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李鸿章17岁就中了秀才。所以说,曾国藩读书开窍是比较迟的。当时公认才智超群的左宗棠,在与友人的通信中经常评论曾国藩,说他“欠才略”“才太短”“才艺太缺”。甚至在成了大功之后,他的学生李鸿章也曾当他的面说他“儒缓”,就是说他反应太慢。

曾家人也注意到了曾国藩的先天不足,所以拼命地为他补足。在父亲曾麟书的严格管教下,曾国藩的勤奋令人生畏。自认字开始,他常在睡梦中被父亲叫醒,背诵四书五经。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任务,绝不睡觉。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好处。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七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又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他总结自身经验,多次说这得益于自己基础打得好,所以“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

大智若愚曾国藩

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不仅读书笨,打仗也笨。经常出现在中国近代史书上著名的英国洋枪队队长戈登,这样描述他对曾国藩的印象:“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如此一来,曾国藩怎么看都很像浑身拙笨,做事事倍功半的庸才,毫无捷敏之气。

《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意思就是说,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需要运用种种方法欺骗敌人。但曾国藩的用兵就毫无诡道可言。他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他说:“打仗要打个稳字。”他一生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他花极大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战斗的部署、后勤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等,指导每个环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决心。

曾国藩的湘军以“结硬寨、打呆仗”著名。部队每到一地,先是找个背山靠水的本地垒墙挖沟,墙高八尺厚一尺,沟深一尺。壕沟外是花篱,花篱要五尺,埋入土中两尺,花篱有两层或三层,用来防敌军的骑兵。

光是“结硬寨”防卫可不行,曾国藩的使命是攻击敌军、收复失地。湘军的攻击叫打呆仗,在攻击太平军占据的城市时,湘军的使命是在邻近挖沟,从不自动跟太平军打。不是挖一天两天,是驻守一天就挖一天,一道加上一道地挖,内壕抵挡城内的敌人,外沟抵挡郊外的敌人援军。数年如一日地挖挖挖,一贯挖得让这个城市风雨不透。等敌人断了粮草饿得四肢无力、人心惶惶,湘军再攻城。安庆、九江等城的外围,地势地貌都被这些湖南农人挖得变样了。

当时很多人对他的用兵之道都不看好,左宗棠对他的评价是“于兵机每苦钝滞”,甚至对人说他“才短气矜,终非平贼之人。”这种呆仗也确实打得苦不堪言,靖港大败、鄱阳湖大败、祁门被围,皆是凶险之至,曾国藩曾三次几近自杀。

但曾国藩坚持自己的战法。他被困祁门时,正在围困安庆太平天国军队的弟弟曾国荃曾要求去解救老哥,但老哥死活不同意,曾国藩对他说:“我就是死在祁门,你也不能来,你的目标就是安庆,一步都不许动。”

曾国荃向老哥抱怨说:“我在安庆很难熬,守城的是长毛贼里很能打的叶芸来,前来支援的是陈玉成兵团,这二人都不是善茬。尤其安庆是陈玉成的老家,他的家人都在安庆城,所以他攻击起来异常凌厉,我快支撑不住了。”

曾国藩回复道:“不许废话,坚持就是胜利。安庆的得失,关系到咱们曾家的气运,也关系到天下安危。你要咬定安庆,绝不动摇。我连北上勤王都没有去,你还不明白我的心意吗?!”

曾国藩硬是靠这种呆笨功夫打败了太平天国。1864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郊外被一道又一道的壕沟围得密不透风,这是湘军挖沟两年的作用。此刻的天京,好像一头被巨蟒死死环绕的小兽,岌岌可危,湘军最后发动了潮水般的攻击,天京陷落,宣告太平天国结束。

大智若愚曾国藩

人生哲学就是“尚拙”

曾国藩不喜爱灵活的东西,一生做事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就好比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表面上简单钝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

曾国藩虽然笨,但好就好在他知道自己的笨,所以一直在想办法弥补。其实他也没什么好办法,秘诀无非就是一个被无数古人说烂了的“勤”字。只是他的“勤”比较变态就是了,人家读书读到三更,他读到五更;人家一本书读个三遍了不起了,他非得读个十三遍;人家花钱买衣服,他借钱买书……然后,他还真就成了,考上了同进士。可见,勤不是没用,只是你们的程度不够。

在曾国藩的字典里,“慢”字从来不是缺点。所以要是有人说你动作慢,不要介意,告诉他曾国藩打仗靠的就是个“慢”字。太平天国的石达开评价曾国藩:“规划精严,无间可寻。”曾国藩打仗打的就是个“乌龟”战法,准备工作做得格外充足,甭管你怎么挑衅,我没有把握,绝不出手,连皇帝发话都不给面子。所以石达开真不是有意夸他,实在是被他恶心到了,这整个就是一乌龟壳,让人怎么打?

有人说过看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不看他赢了几次,而是看他输了之后能不能继续坚挺。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屡败不倒的男人。曾国藩打过不止一次败仗,光是遗书就写了一箩筐,自杀过三次,被人羞辱也不止一回,甚至有一次他差点被乱兵给捅死,可是,他始终没有意志消沉,他的名言:打脱牙和血吞,就是其意志力的绝佳体现。

大拙致胜

曾国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别人以巧似伪欺骗他,他却仍然以诚以拙相待。曾国藩说到做到。左宗棠对曾国藩一生有瑜亮情节,本为水火不容。左对曾的拙笨性格很看不上,觉得曾做事四平八稳缺少捷智,评价也是多批评少赞赏,甚至在争功时期做出小人之事。相反,曾对左一直都相当宽容,终生未还一手。而时间往往沉淀一切,对曾左的评价,后人明显更赏识前者。

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起事之时,举国束手,只有他独僻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湘军。在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满朝如无头苍蝇,纷无定计之际,曾国藩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战略,即“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进而攻陷天京”。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清王朝正是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曾国藩也非常善于审时度势,急流勇退。自古功臣,像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剿灭太平军之后,他的功名事业如日中天,此时他却极度冷静,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的先机,毅然上疏请求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

曾国藩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曾国藩的秘书赵烈文的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曾国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际,朝廷令李鸿章协助进攻。

李鸿章一方面不想夺了曾家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买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责推给曾氏,因此私下到处解释,做了很多小动作。而曾国藩的对策是回复给皇帝一道辞气卑约的奏折,坚请派李鸿章前来,不望有功,但求无过,言语恳挚,不温不火。相形之下,李氏的小算盘一目了然。赵烈文评价说,曾国藩的手段,平直无奇,却实高于李数倍。

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精明”已臻最高层次,实非常人可比——那就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