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瀋陽和遼陽之間一座消失的莊園---太平莊

看見太平莊的名字很多人可能以為我是要給大家講述的是皇姑區塔灣附近的太平莊,其實和它相隔七八十里,只是名字相同罷了,我要講述的是位於蘇家屯區紅菱鎮佟小臺村,已經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的一座超級大莊園,但是它已經被刻意的遺忘了,不論是在古籍裡還是專家教授的腦海裡好像它都不曾存在過,只有那些拿著金屬探測器三十年不斷探尋的文物販子默默的用行動告訴大家它的存在。

瀋陽和遼陽之間一座消失的莊園---太平莊

太平莊的位置

東北地區若講歷史人文會讓人覺得沒有什麼可講的,不像山西陝西河南湖廣江浙等,每一個村每一座山都有人文典故,東北相對就少很多,即使有也讓人直接想到了滿蒙文化,畢竟瀋陽真正建城成型也不過三四百年的歷史,其實大家忽略了遼寧真正的文化底蘊還是蠻深厚的,遼西地區以朝陽赤峰等地的紅山文化,大遼契丹等文化遺蹟,遼寧中部地區的遼陽文化圈歷史人文還是十分豐富的,遼陽古稱襄平、遼東城、東京,從刺秦失敗的荊軻背後老闆燕太子丹一路小跑所到的終點衍水(今太子河),到滿洲八旗鐵騎從這裡征討天下,遼瀋大地一直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樂土,明代的遼長城和滿清的柳條邊其實對遼寧中南部人口構成影響很小,“闖關東”裡河南河北山東的移民也主要是指柳條邊北部一側,多指吉林和黑龍江,遼陽瀋陽這一帶相對很少,但這一帶的名勝古蹟卻是整個東北地區最豐富的。

瀋陽和遼陽之間一座消失的莊園---太平莊

明朝在東北的實際控制區,明長城的範圍

瀋陽和遼陽之間一座消失的莊園---太平莊

清朝柳條邊的位置

瀋陽和遼陽中間地帶由於河流密集,土地平坦肥沃,從戰國時期就是人口居住生產比較集中的地區,一百年前這裡莊園極多。老話說“南北紅菱不簡單,特殊人口一百三”,近三百年滿族“佟瓜馬索,齊富那郎”大姓人家關外的府邸幾乎都在這一帶,Z總。理在瀋陽讀書時的老師家就在南紅菱,解放後總。理多次到老師家看望老師。

太平莊,這是現在老人們口中的名字,由於找不到關於它的任何文獻資料,所以只能把民間百姓傳聞進行整理講給大家聽,它應該有八百年左右的歷史,最早應該是遼金的一位王公貴族的莊園,到三百年前被大清首輔大臣佟國維佔有並加以擴建修繕,太平莊旁邊兩個村子都姓佟,佟小臺和佟三家子,但是到1947年這裡解放時太平莊的主人姓“賡”,在50年代中期,太平莊被整體拆除之前規模達到最大化,由於普通百姓進不去,所以對它內部規劃很少有人知道,現在居住在當地附近村莊的“賡”家後人也不一定對太平莊多有了解,我只能把小時候我父親和幾位長輩所描述的給寫出來。

瀋陽和遼陽之間一座消失的莊園---太平莊

太平莊的規模,圖中位置要往北偏移二里多

太平莊規模大概以莊牆算,有250大步(一步約一米)乘200大步,總共五萬平米左右,瀋陽故宮是六萬平,但八王殿佔了一少半,單算居住區要比瀋陽故宮都大,除了有獨立院套22套,由莊內衚衕連接,還有祭祀廟,小花園,飯堂和一個小戲園,莊外西側門還有一個超豪華的馬場,養了百十匹戰馬,西北方有400畝的池塘,80年代之前叫“蓮花泡子”,90年代部分變成水稻田,還有100餘畝成了養魚池,莊外牆上可以走人,拐角處有“箭樓”(就是碉堡)七座,共有房屋約400多間,據說過年的時候新姑爺去他家拜年,要在大門口放線團,否則就走丟了,呵呵,這是有點誇張了。

太平莊最特殊的是正院前後兩棟正房是3層飛簷,這個就讓人很不理解了,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只有皇家才可以3層簷,我父親小時候比較淘氣,8,9歲時一次順著莊內院套牆跑到他們家大房3層頂上去騎鴟吻,被他家老四看見了,倆人便在莊內房頂上你追我趕起來,後來倆人被老王爺(都這麼叫,具體為什麼叫王爺我父親也不知道)及傭人給攔在一個院子裡,老王爺做裁判讓老四和我夫親比賽摔跤,五局三勝算贏,我父親若能贏,這個院子裡的東西便隨便選一樣,最後我父親連續3跤便直接贏了,父親看中了他家正廳掛著的一對燈籠,於是就要根扁擔給挑了回來,沒想到燈籠是鐵力木做的,死沉死沉的,費了好大勁才挑到家。

瀋陽和遼陽之間一座消失的莊園---太平莊

本來是一對,82年父親打傢俱用了另一個的木料,現在那個只剩扇了

末代“賡”家有兄弟12人,老四“賡葆琪”和我父親不打不相識成了拜把子兄弟,太平莊在日佔時和民國時都允許養“火槍隊”,當時他家有火槍隊40多人,一直到47.48年才解散,我們家有4個比較現代化的炮樓,52.53年老七還把兩隻步槍藏我們家炮樓裡了,82年我挖我們家炮樓座子的時候在地下彈庫裡才挖出來,後來上繳了。

瀋陽和遼陽之間一座消失的莊園---太平莊

像這麼大的“柱基”以前在河道里有40多塊,都是太平莊的,這塊是我家的,比故宮的都大吧?

後來就經歷了大家都知道的“那個時期”,只是太絕了,太平莊被從地表完全抹掉了,一絲痕跡都沒有,太平莊的石材磚瓦木料都是頂級的,被砸的砸,燒的燒,還有一些被周邊生產隊拉走了,還有旁邊修的一條百十里地的灌渠也消耗了很多大石料,八幾年我在河裡玩的時候還能看見好多雕刻精美的拴馬樁,和“五脊六獸”,當時人們都迷信沒人要,現在連半磚頭都被被人給挖走了,現在當地的四五十歲的人都聽說過太平莊這個名字,具體點的誰也說不出來,八九十歲的人也由於當時的身份限制而無法更多的瞭解它,我不想讓它就這麼無聲無息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所以寫出來同大家分享,也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家鄉的歷史。

在這一帶還有很多消失的和快要消失的老物件,老遺址,老故事,有時間我會慢慢的講給大家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