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探尋新時代創新人才培養之道

探尋新時代創新人才培養之道

探尋新時代創新人才培養之道

探尋新時代創新人才培養之道

探尋新時代創新人才培養之道

2005年7月,錢學森對來看望他的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說:“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十多年過去了,“錢學森之問”依然考問著我們。“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千秋勳業,樹人為先。”我們今天刊文嘗試給出解答。——編者

2005年3月29日,94歲高齡的錢學森,在病房裡說:“回國以後,我覺得國家對我很重視,但是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更多的錢學森,國家才會有大發展。我今年已90多歲了,想到中國長遠發展的事情,憂慮的就是這一點。”同年7月,錢學森對來看望他的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說:“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在大師成才中尋找答案

“錢學森之問”究竟如何解答?教育問題如何邁向新高?錢學森實際上已通過他的一生給出了答案。

千年國本,傳承精神根脈

錢學森出自“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吳越錢氏家族。在成長中,錢學森無疑受到了傳統家風的深刻影響,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理想精神、家國情懷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特別是《錢氏家訓》中的價值觀,“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錢學森一生做到了一以貫之、始終不渝。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百廢待舉,他毅然放棄了美國的優厚待遇,表明心志:“我是中國人,我到美國是學習科學技術的。我的祖國需要我。因此,總有一天,我是要回到我的祖國去的。”面對黨和國家交給的時代重任,他毅然挑起了千鈞重擔,發出心聲:“我個人作為炎黃子孫的一員,只能追隨先烈的足跡,在千萬般艱險中,探索追求,不顧及其他。”錢學森的身上,始終體現著中華文化的智慧和精神,彰顯著“計利當計天下利”的胸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

廿載西學,開啟思維源泉

錢學森20年留美,開展了一系列遠遠超前於時代的科學實踐。20世紀,服務於德國的普朗特是哥廷根應用力學學派的創始人之一,普朗特最傑出的學生馮·卡門把應用力學從德國帶到了美國,使哥廷根學派的傳承發揚光大。錢學森來到馮·卡門的門下,成為哥廷根學派的重要傳承者,併成為美國導彈、航天飛機、物理力學、現代智庫的創始人之一。而哥廷根學派的精髓是,從撲朔迷離的複雜問題中找出其物理本質,用簡單的數學方法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科學與技術的結合,這些精髓被錢學森繼承並不斷髮展。

系統湧現,織就大師搖籃

錢學森歸國後,推動中國導彈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飛躍,把中國導彈核武器的發展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他在太空標註了中國的高度,推動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研究與探索;他開創了一套既有中國特色,又有普遍科學意義的系統工程思想方法;他開創的“系統科學中國學派”實現了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重大飛躍。錢學森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大成智慧的理念,慧眼識才,實現了創新人才的系統湧現,為國家發現和培養了一支宏大的人才隊伍,其中不乏像孫家棟、王永志、鄭哲敏這樣的工程科技大家,而當選兩院院士的,數量之多世所罕見。

巍巍中華的文化精髓在他的血液中流淌,源自西方的創新精神在他的思維中激盪,東方的“整體論”和西方的“還原論”所融合形成的“系統論”思想,成為錢學森自身成長和人才培養的思想精髓,並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