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二十四道拐:讓世界瞭解晴隆

2016年,是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通車八十週年。

二十四道拐:让世界了解晴隆

來自海內外的特邀嘉賓參加二十四道拐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6年,是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通車八十週年。

12月10日,由貴州省黨史研究室、貴州省文化廳、黔西南州人民政府主辦,晴隆縣人民政府承辦的《國際視野下二十四道拐的開發與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貴州晴隆縣隆重召開。

交通部原副部長忻元校,全國人大常委會農委委員李殿仁,中國人民武警部隊北京市總隊政委、少將李金星,中宣部出版局局長張凡,貴州省文化廳廳長徐靜,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覃愛華,中華五千年文化促進會副會長董萬章,黔西南州政府副州長黃曼,黔西南州政協副主席黃健勇等100餘名嘉賓及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

二戰時期的史迪威公路被譽為“遠東抗戰生命線”,為中國抗戰和世界遠東地區的反法西斯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是從印度阿薩姆邦的利多鎮經緬甸北部到密支那,從密支那又分為南北兩線與緬甸公路相接,經昆明、二十四道拐直至戰時陪都重慶的一條國際戰略大動脈,被譽為“陸上的蘇伊士運河”。其中貴州晴隆的二十四道拐以其特殊的地理和戰略位置,作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標識而聞名世界。

此次學術研討會以“國際視野下二十四道拐的開發與保護”為主題,旨在探討黔西南如何把握新的歷史機遇,將全國抗戰遺址二十四道拐的發展更好地與旅遊、體育、文化、精準扶貧等內容相結合,進一步探索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經濟創新示範區的新路徑。這對黔西南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促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小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城南郊的320國道2337公里路樁處。始建於1935年,1936年竣工通車。全長約4公里,有效路面寬約6米,山腳第一道拐與山頂第二十四道拐間的直線距離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50米,坡的傾角約60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二十四道拐盤山公路是國際社會援華物資中國大後方陸路交通的重要路段,各種物資經過滇緬公路到達昆明後,必然要經二十四道拐才能運送到戰時陪都(重慶)或抗戰前線。1946年,由美軍1880工兵營對該路段進行改造,並同時發動中國軍民修建從二十四道拐西端的沙子嶺至廣西桂林的支線,使桂林的美軍空軍基地通過二十四道拐與昆明、重慶形成“三角戰略”支撐。

二十四道拐:让世界了解晴隆

空中鳥瞰舉世聞名的二十四道拐

該路段以地形險峻、選址科學、設計精良、施工艱難、線型流暢、氣勢恢弘而成為世界公路建築史上的傑出樣板,是中國工程技術人員智慧的結晶和中美軍事建築專家的傑作。

從改造通車至抗日戰爭結束,通過晴隆二十四道拐運抵重慶的軍事物資達45萬噸。它是全世界保存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區公路原貌的惟一路段,現仍完好保留被稱為“美軍牆”的邊坡護石護牆,彎道半徑、傾角、縱坡度、邊溝、路面仍與八十年前一樣。

這條抗戰公路於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2015年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入選“中國十大最美公路”之一。

山嶺上的小城

晴隆位於貴州省西南部,雲貴高原中段,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北角。交通便利,資源富集,歷史文化厚重,旅遊資源極為豐富。由於地處低緯度、高海拔山區,晴隆立體氣候非常明顯,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徵,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具有發展山地旅遊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晴隆地勢險要,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晴隆縣駐地——蓮城乃縣之中心,海拔1552米,地勢險要,是入滇必經的咽喉之地。它置於九山八凹之中,呈四里六甲之表,城中心又有一水塘,形似蓮花,故取名“蓮城”,在盤江八屬獨樹一幟,東有“滇黔鎖鑰”的盤江橋鎖道;南有丫黑河及獅子口險道橫伸;西有險雄的二十四道拐(原為鴉關口)截喉;北有西泌河扼守。

二十四道拐:让世界了解晴隆

令人流連忘返的史迪威小鎮

這座“山嶺上的小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建安南衛,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月,裁衛建縣為地方行政機構,民國三十年(1941)改“安南縣”名為“晴隆縣”至今。蓮城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要地,亦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之中心。

上世紀30年代,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延伸,蓮城享有抗日後方重鎮之盛名。晴隆這個無電缺水僅九百餘戶的山城小鎮,由於所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在此時期得到迅速發展,成為黔滇通道上的重鎮。

山地旅遊名片

近年來,晴隆通過舉辦二十四道拐相關活動,加大宣傳推介,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2013年,遊客流量達到70萬人次。2015年,客流量突破百萬人次。據權威諮詢機構可行性研究分析,到2020年可突破300萬人次。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把“建設文化旅遊發展創新區”作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定位之一。得益於這一重大機遇,晴隆二十四道拐、三望坪、光照湖、普晴林場四景區進入《貴州省生態文化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史迪威·二十四道拐被納入貴州省100個重點景區、西線旅遊重要節點和省委書記陳敏爾親自抓的重點文化旅遊項目,為晴隆實施“旅遊名縣”戰略、建設文化旅遊創新區,把二十四道拐打造成“具有影響的國際化景區和西南地區重要旅遊目的地”,實現晴隆文化旅遊業跨越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宏觀政策環境和戰略機遇。

二十四道拐:让世界了解晴隆

至今異常繁忙的二十四道拐

晴隆以二十四道拐這一世界名片為龍頭,不斷加強對史迪威·二十四道拐在二戰和抗戰中的歷史意義研究、挖掘和展示,並在當前國際形勢下賦以新的國際化意義,成為集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一體的旅遊勝地,展示二十四道拐“百折不回、峰迴路轉”的抗爭、和平、自由象徵意義。

黔西南州政府副州長黃曼在此次研討會上說,黔西南州將以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為契機,不斷增強社會各界對二十四道拐的開發與保護意識,進一步挖掘二十四道拐潛在價值,擴大其知名度和世界影響力,真正讓世界瞭解晴隆,讓二十四道拐走向世界。晴隆將繼續以更加開放的視野,更加務實的舉措,念好“山字經”,打好“生態牌”,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努力把黔西南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山地旅遊目的地,讓黔西南山地旅遊風行天下,讓山地文明永續發展。

□文/圖 《新西部》記者 徐敏 陳亞林

新西部網傳媒

微信:xinxibuchuanmei

做中國西部概念第一傳媒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