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如何來播灑財富的種子?

如何來播灑財富的種子呢?我從五個層面來講:

一、善緣好運——播灑第一顆財富種子

有一個生活相對清貧的男孩子正在讀書,他為了積攢自己的學費,就挨家挨戶去推銷商品。但是他的推銷很不順利,傍晚的時候,他覺得疲憊萬分、飢渴難耐,幾乎想放棄一切。

正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敲開了一扇門,希望主人能夠給他提供一杯水。開門的是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子,她微笑著遞給男孩一杯熱牛奶,這個男孩子很感動,和著淚水把這杯熱牛奶喝下去,從此以後他對自己的人生重新鼓起勇氣。許多年以後,這個清貧的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有一天,一位病情非常嚴重的婦女被轉到這位著名外科大夫所在的醫院,大夫運用他精湛的技術順利地為婦女做好了手術,挽救了她的生命。在一次查病房的時候,無意之中大夫發現,原來那位婦女正是多年以前在他飢寒交迫的時候曾經給他一杯熱牛奶的年輕女子,大夫很高興,就悄悄地幫這位接受治療的婦女支付了醫藥費。

一直為昂貴的手術費、醫療費發愁的婦女硬著頭皮來辦理出院手續的時候,在費用單上看到的是七個字——手術費,一杯牛奶。

因此,我們要珍惜當下的每一個因緣,當下所遇到的每一位都可能是我們生命裡最重要的人,所以善緣好運。用我們全部的善的心、歡喜的心、熱情的心,去關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我們看“惡”字怎麼寫?上面是一個亞洲的亞,下面是一個心,即差一點點的心就是惡,偏一點點的心就容易產生惡念。所以任何時候都要讓我們的心充滿了慈悲、歡喜和智慧,這就是善心、覺悟的心。

說一個小公案,有很多人已經聽過了。明朝的朱元璋出過家,所以很瞭解民間疾苦,他後來做了皇帝,還是仍然會抽時間輕裝簡從去微服私訪。

有一次他微服到一個山區,又飢又渴,再加上烈日炎炎,迫不得已就到一個山神廟去休息一下,剛好有一個農夫下田種地,也想到山神廟去燒香,看到有一群人在那裡又飢又渴,就很憐憫他們,把自己水壺的水倒出來給他們喝。

“渴時一滴水,勝過甘露瓊漿。”朱元璋飲了以後很高興,馬上地把這個農夫的姓名、家庭住址都詳細記錄下來了。隨後就下令賞賜這個農夫做縣令(縣長)。

本縣的一位秀才連續參加了十年的科舉考試都沒有中舉,他聽說這些事情以後,很不服氣(就在山神廟的牆壁上提了兩句詩)。,所以在朱元璋微服私訪回來的時候,當朱元璋經過山神廟時,再經過山神廟的時候,他進去一看,那個牆壁上就多了兩句詩:“十載寒窗下,不如一杯茶。”他就想:這肯定是某一個窮酸秀才所寫的,在發牢騷了。就是說,我寒窗苦讀十年了都沒有功名, 而這個農夫僅僅遇到了皇帝,給他獻了一杯茶,馬上就能做一個縣長,覺得這個人生太不公平了。

朱元璋馬上拿起毛筆來就補了兩句話:“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意思是雖然他的才能沒有你那麼高,也沒有你那麼多文化,甚至於還不識字,但是你命不如他。

而事實上這個命是什麼?就是把握住當下的每一個善緣,盡我們的能力幫助每一個人,當然我們的命運會越來越好。

在這個世間,我們會同很多人相識、相遇、相知。相逢是緣,相知是福。有一些人會一見如故;有一些人,雖然天天見面,但是卻形同陌路;還有一些人,我們會毫無理由地心生厭惡。

為什麼會這樣?很多人會說:“這是緣分。”但是進一步思考,緣分又是從何而來呢?為什麼我們和不同的人會有種種不同的緣分呢?如果相信輪迴,對緣分就不會感到奇怪,因為人與人的關係並非開始於今生,還有許多前生帶來的烙印。在過去生,有些人曾經是我們的親朋故友;有些人則是我們的冤家仇敵。當我們彼此在今生再度相逢、相遇的時候,這種烙印就復甦了,驅使我們將過去的愛恨情仇繼續演繹下去。

如果我們不瞭解生從何來,我們的生命是沒有根的;如果我們不瞭解死往何去,我們的生命就沒有歸宿感。一個找不到根和歸宿的人,自然就會缺乏安全感,這也是現代人極為普遍的一種心理狀態。

那麼,如何獲得安全感呢?很多人是通過積聚財富或者購買保險來解決,來希望獲得安全感。但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今天,這些保障是脆弱不堪一擊的,你買了很多保險又怎麼樣呢?假設你當時正在有地震的地方,你的保險有用嗎?因此,真正的安全感不在別處,而在於我們能夠把握當下的心行,當下奉獻人生、覺悟人生,當下廣結善緣,善緣好運。

我再舉一個例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期,當時的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乘坐軍用吉普車趕赴巴黎去參加緊急軍事會議。那個時候正是大雪紛飛的隆冬時節,車在行駛的過程中,他發現路邊有一對七十多歲的老年夫婦,車壞了,他們的車拋錨了,正站在路邊瑟瑟發抖。艾森豪威爾就下令司機停車,問明情況以後決定改變行車路線,先送這一對老年夫婦回家,然後再去參加會議。艾森豪威爾這一念的善心就救了他自己的命,他由於這一念的善心就躲過了死神的召喚,因為德國軍隊不甘心失敗,已經在他原定的行車路線上安排了狙擊手,就等他的車隊通過。但是他因為先送這對老年夫婦回家,改變了行車路線 ,所以就逃過一劫,這是後來情報部門抓獲德軍的狙擊手以後才知道的。

如何來播灑財富的種子?

二、消除感召貧窮的負面心態黑子場,播灑第二顆財富種子

我們都知道,太陽如果出現黑子場的時候,就會干擾我們地球的電磁波,我們的手機、電腦等等一切都不能使用,正如太陽出現黑子場會導致人類的災難。同樣的,貪慾心也是召感貧窮的黑子場。

我們都知道,龍捲風來的時候,會把這個地面上所有的東西都卷得一乾二淨,所以龍捲風過後,這個地方是什麼東西都被卷跑了,是大地變的非常貧瘠。同樣的,貪慾心就好像龍捲風一樣,它會把我們一切的福報、一切的財富都卷跑掉了。其實越貪婪的心態就是餓鬼的心態,就是召感貧窮的心態。所以貪慾心正是召感貧窮的黑子場。

有個公案說,有兩個人死後來到閻羅王面前。閻羅王就對他們說:“你們兩位下輩子都會去投胎做人,但一個是不斷地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另一個是別人不斷地把東西給他,你們會選擇做哪一種人呢?”結果那個貪慾心重的人,選擇別人都把東西給他的人,他第二生再投胎就做了乞丐,真的是大家都把東西給他了。而另外一個人選擇把自己的東西不斷地給人家,幫助人家的人,就轉生到一個富貴之家。可見,施者比受者更有福。我們首先要消除貪瞋痴這個負面心態的黑子場,要勤修戒定慧,“貪瞋痴起佛滅度,戒定慧生佛出世。”有戒定慧、有善心,正是召感財富、召感福報的因。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喜歡供供財神,武財神當然就是關聖帝君,這個文財神的名字叫做陶朱公,其實就是范蠡。范蠡協助越王勾踐打敗了吳王夫差,復興越國以後,他看出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所以他就離開越國往北走就到了齊國,並且他更名換姓為夷子皮。他與他的兒子們在海邊曬海鹽,做買賣海鹽的生意,因為他經營有方,沒有多久,他的產業就達到了數十萬錢。

齊國人見到夷子皮很賢明,就想委以大任給他。范蠡心裡很清楚富貴不可久居,就散其家財,把他的財產都分給那些貧困的鄉鄰、親友等弱勢群體,儘量地去幫助他們,自己只是帶了少量的財物離開齊國來到了陶國,並再一次埋名隱姓,自稱為陶朱公。沒過多久,由於經營有方,他又積資鉅萬,所以范蠡一生財富是三聚三散,都留有英名。

所以其實只要我們有慈善的心,不斷地用好這個財富來做善事,我們的福報就會不斷地增值。

又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微軟公司的創辦人比爾·蓋茨,在2008年的時候,把他所有的財富——580億美元全部捐贈出來作為慈善用途,在全世界促進醫療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不留給自己的孩子。

另外一位股神巴菲特也作了有史以來最慷慨的慈善捐贈,他捐出310億美元給了蓋茨基金會。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就這樣評價說:“如果你是世界上第二富有的人,照看你財富的最佳人選無疑是那個唯一比你更善於掙錢的人。因此說這一次冷靜理性的決策,符合巴菲特一貫的作風,他把作慈善的款項也考慮得很清楚,沒有捐給其他的基金會,他只是捐給這個世界上唯一比他更會掙錢的人所辦的基金會,讓它發揮最大的價值來利益世間。

又比如,知名的高露潔牙膏的創辦人威廉·高露潔把他公司30%的利潤都奉獻出來作為慈善的用途。

所以我們要擴大自己的心量,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只要消除召感貧窮的負面心態,我們都能夠心想事成。

我前面說過,中國人造的每一個字都含義很深,比如“惡”字,亞心為惡,心態稍微差一點,稍微偏離一點就容易起惡念,所以調心、修心是很重要的。

有一個美國人叫做阿特金森,他也從另一個方面來證明了這一點。他提出了一個宇宙的吸引力法則,也就是一個人的思想會吸引到其他與之相一致的同類思想,一個心懷仇恨的人會在大範圍內吸引他周圍所有可恨和惡意的思想波,這些思想波就會對他的基本情緒起著火上澆油的作用,只會讓這個人變得更加地仇恨,更加地令人厭惡。而一個心中懷有慈悲的人、不會因為外界的殘缺而抱怨的人、心中時刻都充滿了慈悲歡喜的人,他就不會吸引這些消極的思想波,這些消極的思想波會匆匆地從這些人身邊經過,朝著吸引它們的方向奔過去,而慈悲、溫暖、積極的思想波就會環繞在慈悲的人周圍。

我們認識到這個精神吸引力法則精彩的運作規律以後,就更加能夠體悟到修心的重要性。因為我們只有修好自己的心,我們才能夠召感幸福,才能夠召感好運。我們的心是處在一種慈悲的狀態下,我們就能召感慈悲的緣分,我們的心是處在一種智慧心的狀態下,我們就能夠召感智慧的思想波、覺悟的思想波,就能夠吸引到世界上最好的、對自己最有幫助的思想波,所以我們的思想就會因為外界思想波的融入而得到增強,我們的人生也會因為積極思想的聯合力量而越來越成功。

換一個說法,這個是什麼?這就是佛教所說的佛菩薩的加持和感應。我首先自己要有慈悲心、智慧心,我才能夠吸引到盡虛空、遍法界存在的佛菩薩的慈悲和智慧的靈能。

這個世界有三種能量:物質能、心能、靈能。物質能是有限的,哪怕太陽能它都有用盡的一天;心能是我們良好的心態,或者是負面的心態;靈能就是靈性的力量。諸佛菩薩她已經成就了,我們怎樣來接收到諸佛菩薩的加持力,接收到佛菩薩的靈能?需要我們自己有良好的心態。所以我們要成就外在的財富,先要成就內心的財富。

有一年,聯合國前任秘書長安南在紐約組織了一次慈善晚宴。晚宴剛剛開始的時候,有一個六歲的女孩子在她奶奶的陪同之下也趕過來想參加這次的慈善晚宴。剛到門口就被衛兵擋住了。

小女孩就問那個衛兵:“不是聽說你們這裡正在舉辦慈善晚宴嗎?”

衛兵說:“是啊,但是你沒有邀請函,安南秘書長邀請的都是那些捐了很多善款的大人物。”

這個小女孩就答了一句話:“叔叔啊,慈善的不是錢,是心,對嗎?”

安南聽說了,馬上很高興把這個小孩子帶進去,結果整個晚宴中心人物不是秘書長安南,也不是捐了三十萬美元的巴菲特,中心人物是那個只有六歲的小女孩。而整個晚宴的主題也改為一句話:“慈善的不是錢,是心。”

所以我們要消除召感貧窮的負面心態,這是真正的播灑財富的種子。

孔子說他每一天擔心四件事:第一是德之不修。擔心自己今天道德提升了嗎?再看看現在的人,每天擔心的是賺的錢不夠多,我可能還不夠支付買一套別墅的首期。但是從來很少有人擔心我今天的道德品質增長了沒有。要像古人一樣,不患貧而患德之不修。第二是學之不講。我今天有沒有去講學利益眾生呢?第三是聞義不能徙。聽聞到正義,聽聞到善法,我能不能馬上依教奉行呢?能不能夠馬上去做呢?第四是不善不能改。自己有缺點、有過失的時候,並且有人給我們指出來了,或者自己覺察到了,我能不能夠及時改正呢?正如《尚書》湯銘所說:“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能夠“日日新”就是聖人。

明朝末年時,有一位博學的大儒叫做呂新吾,他也說:“一個能夠成就大事的人,要有四個標準——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大事難事看擔當:是指要有一個負責的態度。

逆境順境看襟度:是要有開闊的心胸,要有兼濟天下的抱負。

臨喜臨怒看涵養:就是要有高尚的人格修養。

群行群止看識見:最後還要有卓越的判斷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大事,這是我們調整心態的方法。

美國奧巴馬總統作了一次著名的演講,叫做《無畏的希望》,上面提到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傑出的政治家、開國元勳之一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的一些教誨。富蘭克林著有一本書叫做《窮理查智慧書》,一紙風行,連續出版了幾十年,是一本曆書。就是像現在這種日曆,上面摘錄了很多的一些啟迪人智慧的教言,成為當年除了《聖經》之外最暢銷的書。書中就提出了十三個人生的信條:節制、緘默、秩序、決心、節儉、勤勉、真誠、正義、中庸、清潔、平靜、貞節、謙遜。這個人生的十三個信條都是年輕人的座右銘,激勵了一代一代的美國人去造福社會、利益人群、提高道德修養。並且富蘭克林自己也身體力行,從1748年開始,他努力地承擔慈善公益項目,包括建立圖書館、學校、醫院等等。

我列舉了這麼多例子,歸納起來說,負面的心態是指貪瞋痴。容易起貪心、起忿怒心、愚痴心,這些都是召感貧窮痛苦的黑子場,所以我們要培養正面的心態才能夠成就財富自在,才能夠成就人生的幸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幸福指數有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對生活和事業的滿足感。

第二方面就是對心態和情緒的愉悅感。

第三方面就是對人際和社會的和諧感。

也就是說滿足感、愉悅感、和諧感,有這三種就是在幸福的狀態之中。那麼戒而不貪就生出滿足感;定而不瞋,修禪定,不起瞋恨心就有愉悅感;慧而不痴就生出和諧感。所以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就能夠增長我們的幸福指數。這個是播灑第二顆財富種子。

如何來播灑財富的種子?

三、突破思惟定勢、改寫默認的未來,播灑第三顆財富種子

我們每個人都在邁向未來,但是要知道人們所邁向的是他們所預見的未來,而不是某一天他們會實際得到的未來。心理學家把這叫做默認的未來。我們對未來有某一種期許,而事實上這種期許會受你的心智模式所侷限,它會讓你自己限制自己,讓你自己畫地為牢,這種默認的未來就使大家都陷在僵化的片斷式的思惟定勢裡。我們習慣的養成就猶如以前紡紗一樣,一開始只是一條很細很細的線,隨著我們不斷地重複相同的行為,最後它就成了一條很粗的繩子,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就被纏得死死的,就被綁架了。

實質上是我們自己的思惟定勢綁架了我們的生命的活力,綁架了我們創新的能力,讓我們自己劃地為牢,讓我們自己不能達至財富自在,不能成就幸福,所以要打破這種思惟定勢。

我們平時要超越凡夫的大腦思惟,要運用靈性生命思惟,才容易成就幸福。凡夫的大腦思惟是什麼?就是用記憶和解讀,而靈性生命思惟是運用覺照和欣賞。夫妻關係為什麼不能和諧?因為總是用大腦思惟。你所看到的你先生不是他本身,而只是你心裡對他的解讀,你看到他的行為,就調動你以前對他的行為的這種記憶,再運用這種記憶來解讀他當下的行為,所以你並沒有看到他本身,而只是看到你對他的印象,所以夫妻之間的隔閡產生了、矛盾就產生了。所以我們要能夠運用靈性生命思惟,要超越大腦思惟,因為我們運用大腦思惟所看到的只是人家在我們心裡的一個印象、一個投影,並不是這個人本身,因此我們就不能夠進入到別人的心,就不能夠真正地瞭解對方。正如佛說:“能夠進入別人的心這是慈悲;能夠真正瞭解自己的心就是智慧。”所以我們要少用記憶力,而多用欣賞去看待自己的子女、看待自己的配偶、看待自己的同事和朋友,人際關係就會更和諧,我們的人生就能更幸福。

底下有一張態度與思惟取向關係圖,圖中講到,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大概可以歸納為五類。這五類是根據主動、被動和樂觀、悲觀兩種不同的態度而來的,這個不同態度的組合就產生了五大思惟取向。

態度與思惟取向關係圖1

批判者 主動 策劃者

悲觀 樂觀

守業者 被動 推廣者

第一就是主動加樂觀就等於策劃者。這一類人總是認為前途是美好的,很樂觀,自己也很主動去做計劃,這類人是策劃者。

第二類就是被動加樂觀,就等於推廣者。這些人也會認為前途是美好的,很樂觀,但是他自己不懂得出主意,只願意為某個領導人去效勞,去推動他的思想、推動他的策略、去執行。這是推動者。

第三類就是主動加悲觀,等於批判者。這一類人會認為前面充滿了危險,充滿了不公平和錯誤,所以他很悲觀,但同時他又很主動,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站出來撥亂反正。這類人屬於批判者。

第四類就是被動加悲觀,就等於守業者。他能夠守成,他認為做事情不出錯是最重要的,所以他能夠做一個守成者、守業者的心態,他經常的想法想法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就會認為服從命令是美德。這類人是守業者。

第五類就是適應者。這一類是個多面人,或者是沒有一個基本態度的人,有些時侯他很主動,有些時候又很被動;有一些時候他悲觀,有一些時候他樂觀。所以這種人叫做適應者。比如說,當有人問他:“你想吃什麼”?他的第一反應就是隨便,或者說不知道。這類人對自己不抱很大的期望,沒有固定的大的目標,容易受別人的影響。

所以我們要突破自己的思惟定勢,要懂得運用這五種思惟取向,才算是精通了多角度思惟,但是這類人是很少的,其實每一個團體之中都需要有策劃者、推廣者、批判者、守業者、適應者這五種思惟取向的人,這個團體才能夠正常運作。一般的人總是偏向於某一類思惟取向,所以我們彼此都互相需要,也因此才組成了這個社會。

第二張圖就是五種思惟取向互相幫助、推動的關係。策劃者能夠推動推廣者;推廣者能夠幫助守業者;而守業者他會召感批判者;批判者能夠召感適應者。這樣就形成一個循環的關係。

五種思惟取向互相幫助/推動的關係圖2

策劃者

適應者 幫助/推動 推廣者

批判者 守業者

第三張圖就是五種思惟取向互相抑制的關係。策劃者會抑制守業者;守業者會抑制適應者;適應者會抑制推廣者;推廣者會抑制批判者;批判者會抑制策劃者。都有一個相生相剋的關係。

五種思惟取向互相抑制的關係圖3

策劃者

適應者 推廣者

抑制

批判者 守業者

有一個叫薛俊良的人寫了兩本書,大家可以看一看,對這幾張圖就會有一個更深入的瞭解。一本叫做《系統思惟法》,還一本叫做《思惟鍛鍊法》。一個健全的組織需要兼有這五種思惟在運作,如果偏向於某一種思惟取向,發展就會有障礙。比方說這個組織都只是策劃者,那誰去執行呢?這個組織要發展當然就有困難;如果這個組織都是批判者,那更加沒人做事;如果這個組織都是守業者,那當然也是難以守得住的。所以這五種思惟取向的人對一個組織來說都需要有,而我們如果希望自己的團隊、自己的公司,能夠越來越興旺,能夠越來越成就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靈性財富,又怎樣來激勵這五種不同思惟取向的人呢?我們要打動這五種人,讓他們為團體效勞,就需要運用不同的方法。

策劃者做事的動機是願景,他容易被價值觀所激勵,所以我們要有高尚的價值觀。

推廣者做事的動機是被人認同,所以他會被獎勵所激勵。

守業者做事的動機是安全感,所以他會被薪酬和福利待遇所鼓舞。

批判者做事的動機是解決問題,他容易被對錯辯論所引導。

適應者做事的動機是選擇變換的可能,所以他容易被趣味性所吸引。

對這五種不同思惟取向的人,我們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激勵他們,我們這個團隊才能夠良性運作,才能夠成就財富,才能夠取得事業的成功。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能夠不斷地打破自己的思惟定勢。我也舉一個小例子來說明好了。

美國總統羅斯福再次參選總統的時候,他競選的宣傳冊子剛剛被印好,突然間發現其中有一張相片的版權不屬於他們,而是為某一家照相館所擁有,他們無權使用。美國是一個法制很健全的社會,哪怕你曾經做過總統,如果你違法,人家照樣可以起訴你。

所以大家突然一下不知道怎麼辦,因為時間已經很短了,你如果去跟照相館協商,或者人家會獅子開大口,或者他拒絕給你使用,那都會很麻煩。如果你把它毀掉重新印過,時間也來不及。

但是競選辦公室他們就打破平時的思惟定勢,他們運用逆向思惟想了一個方法:他們就寫了一個書面的通知給這家照相館,然後在通知上面說:我們總統競選辦公室正在印一個宣傳冊,這個宣傳冊中將要選最精美的總統的照片放在其中,貴照相館也有一張在被選之列,但是由於有幾家照相館都同時擁有精美的總統照片,而我們只能夠刊登一張,所以我們決定拍賣刊登權,價高者得。貴照相館如果有意向,請在三天之內把你們競拍的標書和支票寄到我們競選辦公室來。結果兩天之內,競選辦公室就收到了那家照相館的投標書和支票。

所以只要改變思惟,突破思惟定勢,任何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

我們說一個禪宗的公案,溈仰宗有一位大德香嚴禪師,他開悟以後,在一次上堂的時候,為了啟發大家開悟,用了一個比方來說法。

他說:“若論此事,如人上樹,口銜樹枝,腳不蹋枝,手不攀枝。”就是說,假設有一個人在一個懸崖邊上,這懸崖邊上有一棵大樹,這個人用牙齒咬著這棵樹的樹枝,手也沒有抓著樹枝,腳也沒有踩著樹枝,就一顆牙齒咬著。這時,來了一個人,向他請教說:“請問法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呢?”那麼這位牙齒咬著樹枝的法師就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因為如果你開口回答他,馬上一張口就會掉下萬丈深淵,粉身碎骨;而如果你不回答他,你是大乘比丘,人家向你求法,你不回答就犯了菩薩戒,所以答也不對,不答也不對,那怎麼辦?

禪師教人開悟的方法就是這樣,他一定把你逼到走投無路,再讓你轉過身來豁然大悟。

有一位虎頭招上座,他也是一個會家,是開悟的人。他馬上就回答:“請問和尚,已上樹後且不問,未上樹前請和尚道。”香嚴大笑乃罷。香嚴禪師哈哈大笑,知道自己遇到了對手,一笑就休了。因為香嚴也不能夠用語言來說,因為招上座的回答同樣也是一個兩難境地。

我們要知道,口咬樹枝在樹上這個代表什麼?代表本體,代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代表本體界,這個本體界當然不可以用語言這個相對法來表說的,所謂“開口即錯,動念即乖。”招上座所回答的“未上樹前請和尚道”這個未上樹前也是指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也是指本體界,也是開口即錯,動念即乖的。所以同樣是一個兩難境地。因此香嚴禪師是一笑而休。大家看禪宗的公案,如果你懂得這個,你就很容易體悟到那個禪宗的公案。

比如說,有一位陸亙大夫去請教一位禪師如何是禪,這位禪師就給他講了一個寓言:有一個人把一隻小鵝養在一個瓶子裡,這個瓶子的口很小,肚子很大。鵝就一天天長大,長到它已經充滿這個瓶子,禪師就問陸亙大夫:“你既不能打破這個瓶子,也不能夠殺死這隻鵝,瓶口那麼小,鵝那麼大,你怎麼讓它出來?”

陸亙大夫說:“我沒辦法。”

禪師就說:“你問我。”

陸亙大夫果然就問他,師父馬上就叫一句:“陸亙。”

陸亙馬上回答:“在。”

那位禪師就哈哈大笑說:“你看,這不就出來了嗎?”

其實就是說他是啟發我們如何能夠契入不生不滅的真心,如何能夠突破凡夫的思惟定勢。

後世的禪師就頌“香嚴上樹”這個公案說:

狹路轉身難,東西盡是山。行人不到處,風定落花閒。

所以,禪門公案是打破一切思惟定勢,經常是問在答中,答在問中。有些人說:“這好像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其實不是。你懂得禪的智慧,任何時候你都可以用,隨時隨地都可以用,甚至馬上就可以運用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來。比如說,在有些公司裡經常會聽到有人問:“他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還有些人會問:“顧客什麼時候才能夠回我電話呢?”還有一些人問說:“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獲得決策所需要的資訊呢?”

要知道,只要我們問的問題裡有“什麼時候”這四個字,那就表示你處在一種被動的狀態之下,就表示你在向外推卸責任,好像認為我們只能夠別無選擇,我不曉得顧客什麼時候會給我回電話,我也不曉得他們到底什麼時候能把這個問題解決,我們才能繼續做,只能夠被動地等待,因此我們的事情就越積越多,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於是我們就開始互相抱怨,公司的運作就出現了問題。

其實,有禪的智慧,我們就知道要打破定勢,要向內開發能量,任何時候都不要問“什麼時候”這四個字。我們可以改過來問:“對那些問題,我能夠提供什麼解決方法呢?”

或者是:“我怎樣能夠以更有創意的方式來接觸客戶呢?”

或者是:“我該如何取得決策所需要的那些資訊呢?”

這樣我們就會馬上轉被動為主動,我們就啟發內在的能量。禪的智慧教導我們要找出問題背後的問題,不要向外去找藉口,那麼答案就在問題之中。所以禪門公案經常是答在問中,問在答中。

我舉個更淺的例子來講,《一美元的智慧》。眾所周知,猶太人和溫州人是最會做生意的,還有汕頭人。有一個猶太的富豪叫做拉賓,他走進一家銀行,來貸款部前,負責貸款的經理就問他:“請問您有什麼需要我們效勞的?”同時一邊也打量拉賓的穿著——名貴的西服,鑲嵌著寶石的領帶夾子等等,通過拉賓的穿著來判斷他的實力。

拉賓說:“我想借點錢。”貸款經理馬上很熱情地說:“那完全可以,您到底想借多少呢?”

拉賓回答說:“一美元。”

經理覺得很驚奇,一個打扮這麼入時的人為什麼只借一美元呢?他就說:“哦,一美元也行,我們這裡只要你拿出貸款抵押物,你貸多少我們都可以考慮。”

拉賓就從自己的公文包裡拿出很多股票、證券、國債券等等票證來,就問:“你看這些票據做擔保可以嗎?”

貸款經理清點了一下整整五十萬美元的票證。他就馬上說:“當然可以了,但是你為什麼只貸一美元呢?”

拉賓說:“我就只需要一美元就好了。”那個經理說:“那好吧,請您到那邊辦手續,年息是6%。”

拉賓借了一美元就走了。

這種情形剛好被銀行的行長遇到了,他很奇怪,追出門口來問拉賓:“先生,不好意思,我有個問題要向您請教,可以嗎?”拉賓說:“可以呀,怎麼了?”銀行行長說:“我弄不懂,您擁有五十萬美元的票證,為什麼只借一美元?如果您用五十萬美元的票證來擔保來抵押,本行借給您三十萬美元,乃至四十萬美元都沒有問題呀。”

拉賓說:“好吧,你既然這麼熱情,我也不妨把實情告訴你。我要到這個地方來待一段時間,辦一些事情,但是我隨身帶著這些票據很礙事,我也問了有一些地方銀行能夠保管貴重物品的金庫和能夠出租的那些保險櫃,但是他們的租金都很昂貴,所以我就向你貸款一美元,讓你們給我保管一年時間,最終我只要給你六美分就好了,這個多划算。”

所以你只要把念頭轉一下,很多事情就解決了。這是最淺的一個故事了。

小富憑聰明,大富靠德行。你認為像拉賓那樣的小聰明能夠大富嗎?那不能夠的。大富靠德行。

由此我就進入到如何來播灑財富的種子——第四方面。

如何來播灑財富的種子?

四、遵循現象界的因果律——慈善,播灑無量的財富種子

這個世間有兩種根本規律我們一定要知道,即因果律、無我律。

因果律是講現象的規律,世間有些人生得很漂亮,有些人就還差一點點;有些人很有智慧,有些人反應就慢一點。為什麼?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沒有原因的,這一切現象背後的規律就是因果律。那麼本體的規律是什麼?本體的規律是無我律。那我們怎樣才是真正遵循這些因果律呢?做慈善。生緣慈,法緣慈,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或者說生緣悲,法緣悲,同體大悲、無緣大悲。所以大富靠德行,要遵循因果規律。

世間人最想追求的首先當然是財富。有了財富還需要有智慧,腦袋木木的,有很多錢,有什麼快樂呢?所以第二是要有智慧。你有了財富和智慧,但沒有壽命一切都等於零,所以還要長壽,所以財富、智慧和長壽是世間所有的人都追求的。那怎麼可以得到呢?要佈施。以財佈施來做善事,感得富貴的果報;法佈施來做善事,感得智慧的果報;無畏佈施,眾生恐懼的時候我們幫助他、安慰他,讓他心安定下來,就能感得健康長壽的果報。

中國古書《尚書·洪範篇》上說到五福,中國人祝福也喜歡說五福臨門,五福是哪五福?就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好德就是時常行善,並且廣積陰德。善終即能夠預知到自己的死期,臨到這一期生命將要結束的時候,沒有飛來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沒有掛礙,安祥自在離開人間,這叫善終。所以我們要能夠成就,就一定要修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

我說一個最淺的例子。上海一直在辦世博,世博有一個主題日是周莊日。江蘇有的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是周莊,風景秀麗,周莊有個景點就是沈萬三的一個宅院。

明朝初年,周莊這個地方出了一個大富翁沈萬三,據說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後,他整個國庫的資金加起來才只能夠修一半的城牆,另外一半城牆的費用沒有著落,沈萬三就自告奮勇說我出。他承擔了修一半南京城城牆的費用,可想而知他有多少資財,這個沈萬三是如何發家的呢?

據說有一天沈萬三經過菜市場看到一個檔口正在賣青蛙肉,誰向這個檔主買青蛙,他當場就宰殺青蛙,把青蛙開腸破肚,把青蛙肉弄好了,再給你拿回去。沈萬三看見以後就生起憐憫心,他就把五百多隻青蛙全部都買下來,然後放在周莊的一個大池塘裡面。

過了幾天他無意之中又經過那個大池塘,突然聽到很多的青蛙鳴叫,並且很多的青蛙聚在一起,一邊鳴叫一邊推著一個瓦盆子向著沈萬三游過來,沈萬三覺得很奇怪,心想:這些青蛙可能想送我一個瓦盆子,他也就順手把這個瓦盆子拿回家去。第二天早上他就用那個瓦盆子來裝水洗臉,因為匆忙出門,他手上戴著的那個銀戒指一不小心就掉在那個盆子裡面,他也不記得了。等到晚上回家的時候一打開門他就驚呆了,因為整個瓦盆裡都是銀戒指,那些青蛙報恩給他送的不是一個普通的瓦盆子,是一個聚寶盆,他因此開始發家,開始騰飛。

當然,我們如何來修慈善,如何來遵循因果律呢?有修善法的三殊勝,也就是事前要發利眾的菩提心,事中要安住於無我的空性,事後要能夠善巧迴向。能夠有這三種殊勝:發菩提心、安住空性、善巧迴向,就能夠讓我們的能量無限地增值、讓我們的功德無限地增值、讓我們的財富無限增值。

慈悲無障礙,中國古人說:“仁者無敵。”慈悲是什麼?佛教說:“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即慈予眾生樂,悲拔眾生苦。這又可以分為三種:生緣悲,法緣悲,無緣大悲。

生緣悲是看到眾生的痛苦而生起同情心,幫助他們消除痛苦。比方說,這次六祖普濟會紀會長帶領大家就在廣寧為204例相對比較貧困的白內障患者幫他們免費做了手術,是由普濟會提供資助的。這就是看到眾生的痛苦自己感同身受,願意幫助他們消除痛苦,這是生緣悲,這個是修慈悲,做慈善。

法緣悲是什麼?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上說:“眾生猶如動水月,見其搖動與性空。”這兩句就是講法緣悲和無緣大悲。

菩薩通達了一切法緣起無自性空,通達了一切法都是性空的,所以他用智慧來觀察,只是看到因緣在剎那生滅,並沒有真實存在的眾生。但是凡夫眾生迷惑顛倒,在無我之中執著有我而起我執;因為起我執,而迷惑了;迷惑了就造惡業;造惡業就召感苦果而流轉生死。菩薩因為看到了眾生的這種愚痴無明,所以要幫助他們,教化他們,又因為見到了法而生起大悲心,這是法緣悲。

同時,雖然本體界是性空,但是在現象界又是因果宛然,所以菩薩仍然還會度眾生不疲不厭、累劫來救度和教化眾生,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這就稱之為無緣大悲。

更通俗地說,法緣悲不但是幫助個體的眾生脫離痛苦,而且更進一步從根源上去消除痛苦之因,從根源上去改善制度,從根源上去推動全社會的進步,從制度上來保證貧困的人越來越少,這樣也可以說就是法緣悲,這是更高的慈悲。

生緣悲是我看到一個個體的眾生他很痛苦,我幫助他,但更高的慈悲是什麼?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貧困呢?我們能不能夠從制度上著眼,能不能夠有一種更好的制度能幫助他們都激發出生命的活力,發揮出自己的創新能力,然後都能夠脫貧致富,都能夠消除痛苦。從這樣一個層面,我們也可以更通俗地說,這個也可以說是法緣悲。

我們說個例子好了,比如二十年以前,世界十大管理大師之一彼得·聖吉,相信很多人看過他的書《第五項修煉》,這部書在國內20多年前就已經出版,而且曾經在各地都掀起了熱潮。創建學習型組織,創建學習型公司等等,其實都是來自於這本書。而這位彼得·聖吉是學禪宗的,他曾經跟隨南懷瑾很多年,還向很多的禪宗大德學習禪法,在禪裡汲取智慧的養分,倡導創建學習型組織,倡導要自我超越,要提升心智模式,要建立共同願景,要團隊學習,要系統思考,這是所謂的五項修煉。

二0 0九年八月,彼得·聖吉又推出了一本新書《必要的革命——可持續發展型社會的創建與實踐》。

彼得·聖吉非常敏銳地認識到工業時代已經終結了。過去往上推人類歷史兩百年之間是工業革命最發達時候的模式已經終結了,過去曾經主導發達國家的那種攫取資源,然後製造,用戶用了後就廢棄,這樣的思惟模式正在走向破裂,要發展再生型經濟。

我們所面對的危機已經迫在眉睫,未來二十年我們需要把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百分之八十,我們還需要大幅度地降低水的消耗水平,降低能量的消耗水平,並且我們不能夠再認為問題都應該由別人來負責。今天,在這個相互聯繫的世界裡,在這個地球村裡,就像一艘大船一樣,無論船的哪一個地方出現了漏洞都沒有差別,都會導致這艘大船的沉沒。也就是全球任何一個點,任何一個國家出現了漏洞,都會導致到整個地球的毀滅,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成為解決問題的一部分力量。所以我們要能夠正視危機,要能夠引導人類文明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這是更高層面的慈善。

比如說去年哥本哈根的氣候會議。氣候的危機,自然資源的枯竭,消費主義氾濫的副作用,使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醒地看到,人類的幸福幾乎不可能從征服自然的外向途徑達成,不可能從不斷地佔有物質而達成,所以我們要向內開發自己心的能量,向內來增長我們的幸福指數,要慈悲濟世,所以這是我們說要修慈善的目標。

而要慈悲濟世,我們自身也要有一定的標準,我們自身要具有儒家所說的三達德,也就是孝、智、勇。要有孝順心,智慧和勇敢。在佛教來說就稱為三根本:大慈悲、大智慧、大雄力,這是開發我們心能極限的三根本。

大孝順心,大悲心是產生開悟的種子,大智慧是斬斷生死鎖鏈的寶劍,大能量使我們願望變成現實。

如何來播灑財富的種子?

五、體證本體界的無我律——禪,開啟自性無窮盡的功德財富寶藏

禪,能夠讓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能夠真正地體證無我律。六祖大師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要真正有了禪的智慧,才能真正開啟我們自性本具的無窮盡的功德財富寶藏。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說。

首先說曹洞宗的正偏五位禪法。我們知道禪宗有五家七派,它們都有不同都有不同的引導眾生開悟的方法,我們在此就以曹洞宗為例來說明參禪開悟,開啟自性寶藏的方法。

正偏五位禪法是指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兼中至、兼中到。(我們有提綱的可以看)

正其實就是指本體界,偏就是指現象界;正就是指無自性空,偏就是指物質法、色法;偏正五位就是指修行的階位。

洞山良价禪師有一些詩偈來說明修行參禪開悟的方法。

1、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還有一個五相詩:

白衣須拜相,此事不為奇,積代簪纓者,休言落魄時。

這就是指最初開始參禪時,還不能夠真正地體認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用“白衣須拜相,此事不為奇”的比方來說。以科舉考試來比喻我們自性沒有洞明的時候,只見事物的相,不見理體。即把未成佛的眾生就比喻為尚未得功名的白衣秀才,白衣秀才有拜相的希望,眾生有成佛的可能。因為佛性人人本具,在佛這個果位上我們稱之為覺悟的品質,在凡夫眾生位上就稱之為覺悟的能力,這是指佛性,所以比喻為“積代簪纓”,就是歷代官宦之家的後代。我們雖然無始以來流轉生死,但是我們從來都沒有失去這個本具的佛性,所以不必因為現在是白衣落魄時候而自卑自嘆,而妄自菲薄。同樣,參禪者雖然還在迷位,還在現象界中,還在臣位,但是他也有明心見性的可能。

2、偏中正。

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別無真,休向迷頭猶認影。

子時當正位,明正在君臣,未離兜率界,烏雞雪上行。

這是指參禪者已經進步了,他在現象界中,已經知道自己本具佛性,已經知道自性之理,但是大事未明,知空而未能證空。

正如古代君主,他每天在辰時(上午七點至九點)早朝,但是如今是子時上朝,所以群臣未至,君主的命令得不到執行。以此比喻靈性生命已經顯露,但是還不能夠發揮妙用,我們知道,本體界是發揮作用,現象界是顯示作用。“未離兜率界”,兜率內院是等覺位的大菩薩候補成佛時所居住的,這個就是指參禪者的修行境界尚未圓熟。

“烏雞雪上行”,是指他對於理事關係還沒有圓融,證悟的程度還沒有圓滿,還不能夠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就好像烏雞行於雪上,黑白分明,還不能夠融為一體。

第三個層次更進一步了,就是指見性的時候。

3、正中來。

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焰裡寒冰結,楊花九月飛,泥牛吼水面,木馬逐風嘶。

這是指參禪者已經達到了非染非淨,不再感覺身心存在,身心兩者都泯滅無餘,本體已經達到了無念之境,這其實就是指他已經明心見性了,是見道位時不可思議的奇妙境界。

4、兼中至。

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裡蓮,宛然自有沖天志。

王宮初降日,玉兔不能離,未得無功旨,人天何太遲?

這是指他見性以後,廣度眾生的時候,在菩薩道位上修行的時候,又轉身而出,接引眾生。

“兩刃交鋒不須避”,兩刃其實就是指煩惱與菩提,凡夫與聖人,生死與涅槃等等一些相對立的觀念。

功夫未到的時候,不敢直面它們的交鋒,如今火候已到,一切法都是佛法,不需要回避,在一切法中都能夠開啟自性本具的智慧和福德。

5、兼中到。

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摺合還歸炭裡坐。

渾然藏理事,朕兆卒難明,威音王未曉,彌勒豈惺惺。

這是指參禪者已經達到了即事即理,即理即事,體用一如的境界。“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不論行住坐臥都是絕待圓融,不與萬法為侶,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達到這樣一種圓滿的境界。回過頭來說,如果只是想一味地超出常流,只是講安住在涅槃境界裡,那恰恰是對佛法的誤解;真正見道的人,仍然會回到灼如炭火的紅塵之中,灰頭土臉地教化眾生,化導眾生。如同牛頭法融禪師,沒有見四祖以前,他的禪定力很高,那個太守把他扔到長江裡去,長江裡即刻出現一朵蓮花,他在蓮花上打坐,顯現了很多神通。見到四祖,他明心見性以後,反而不示現神通了,他每一天下山去背米來給大眾服務。

這就是真正的韜光養晦的境界,他已經能夠將清涼世界與熱惱的人間打成一片,已經能夠將萬仞妙高峰和十字街頭化為一體。

任運度眾生而無可說,無可名,不但是作為本初佛的威音王如來不知道,而且候補佛未來佛彌勒菩薩也不清楚這種最高妙的禪的境界。當然,這是一個形容參禪境界非常圓滿的境地,這些偈子是曹洞宗的禪法,我在此地只是略略跟大家種一個禪法的種子,因為時間關係,沒有展開來說。

還有一點,我最後結束講演時引用佛陀說的寓言:《富翁的四個老婆》來說明主題。

佛陀說,從前有一位富商,家財萬貫,富有四海,他娶了四個老婆。大老婆是結髮夫妻,但是商人跟他的感情越來越疏遠,幾乎忘記了她的存在。二老婆姿色平平,但是裡裡外外是好幫手,全部幫他打理好了,讓商人可以很輕鬆自在當一個甩手掌櫃,不用管事,所以讓這商人也很滿意。三老婆是他費盡周折搶回家來的,可以算得上是傾城傾國的絕色佳人。最小的老婆非常美麗,每天都像影子一樣跟著這個商人寸步不離,給他掙足了面子。

當商人年老了,臨終以前他就問這四個老婆:“我要離開這個人世間,你們是我最親的人,誰願意跟我去呢?”說完,他將希望的眼光就掃向了平時自己最珍惜的最小的那個老婆,最小的老婆卻避開他的目光說:“我還很年輕,我不能跟你去。”

富商就很失望地嘆一口氣,又望向三老婆,三老婆說:“當初我就不願意嫁給你,是你強行把我搶過來的,現在你打死我我也不跟你去。”

富商就更失望了,他又用悲涼的眼光望向二老婆,心裡還抱了一線希望,希望二老婆能夠跟他去,二老婆說:“你要知道,這整個大家族都是依靠我來打理,所以我不能跟你去,我跟你去我們這個家族不是散了嗎?但是每一年清明節的時候,我會來拜祭你。”

令商人意想不到是是平時最漠不關心的大老婆就站出來說:“我跟你去,不管你上刀山,下火海,我都願意跟你去。”

佛陀就語重心長地說:“善男子,善女人,你們知道這位富商是誰嗎?就是你們自己呀。”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位富商,那四個老婆是比喻我們的財富。

大老婆代表心靈財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們平時忙忙碌碌地追逐外在的財富,而無暇關注自己的心靈。就好像那個富商對大老婆一樣,雖然我們的心靈裡面已經堆滿了垃圾,長滿了貪瞋痴煩惱的雜草,但是我們都漠不關心。

二老婆就代表了人脈財富,人脈財富代表了我們的親朋好友。

三老婆就代表了物質財富,所以說是搶來的,凡夫眾生一輩子都是為之而巧取豪奪,“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餘手一雙。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最小的老婆就代表了名譽地位,一位企業家小有成就以後,各種的名譽、頭銜,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這些掛名職務好像蒼蠅一樣全部飛過來,可是一旦你的企業陷入困境,這些東西會以更快的速度消失。

可見,物質財富是無常的,靈性財富的開啟才是最珍貴的。靈性財富在佛果位上就是指覺悟的品質,在我們就是指覺悟的能力,所以我們最珍貴的財富是什麼?是靈性財富。我們人人都有覺悟的能力,這是最可珍貴的。孟子說:“人人皆可為堯舜”。佛教則認為,每一個生命體它都具有潛在的像佛菩薩那樣的高尚品質,也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我們的心固然會製造種種的煩惱,但同時它也具備轉化煩惱的能力,它也具備覺悟的能力。如果不開發這種能力,不開啟這種靈性財富,那麼輪迴將永無止境。因為無明就是製造痛苦的永動機,使我們在苦海中沉淪,在煩惱中備受煎熬。當我們的心在煩惱中備受煎熬的時候,當我們的心在地獄裡面的時候,你就算富有四海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人活著為了什麼呢?活著的意義就在於瞭解並且開發我們這種覺悟的能力,開發我們自身潛在的像佛菩薩一樣的高貴品質,用禪來成就智慧心,用慈善來成就福德身。有了智慧心和福德身,福慧圓滿成佛道。因此這次講演的題目就是《禪與慈善》,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圓滿成佛之道。

我們惟有開啟靈性的財富,才有能力完成生命版本的升級,才有能力給予眾生究竟而長久的幫助,才有能力作大慈善,這正是佛教所說的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最後請大家合掌跟我一起念: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願大傢俱足禪的智慧和慈悲的心,早成佛道!

結束語

慈善這個詞來自於佛經,意為慈心善舉,是人類共同渴望善良與關懷的需要。慈善對一個人來講,是他對社會應盡的責任;對一個國家來講,是生活和諧有序的基礎;對一個民族來講,是我們血脈深處面對艱難,永不屈服永遠團結向上的凝聚的力量。

慈善的美麗是一種凝聚著萬眾愛心的大美,慈善的力量是我們民族富強和騰飛的希望。今天因為共同的理念讓我們相聚在這裡。希望我們能以慈心,愛心,悲心行佈施波羅蜜,為人間灑愛。

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相信在座的各位你們的愛心善舉必將為你們帶來福德資糧,同時福佑子孫後代。

來源大願法師《禪與慈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