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如何来播洒财富的种子?

如何来播洒财富的种子呢?我从五个层面来讲:

一、善缘好运——播洒第一颗财富种子

有一个生活相对清贫的男孩子正在读书,他为了积攒自己的学费,就挨家挨户去推销商品。但是他的推销很不顺利,傍晚的时候,他觉得疲惫万分、饥渴难耐,几乎想放弃一切。

正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敲开了一扇门,希望主人能够给他提供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微笑着递给男孩一杯热牛奶,这个男孩子很感动,和着泪水把这杯热牛奶喝下去,从此以后他对自己的人生重新鼓起勇气。许多年以后,这个清贫的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有一天,一位病情非常严重的妇女被转到这位著名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运用他精湛的技术顺利地为妇女做好了手术,挽救了她的生命。在一次查病房的时候,无意之中大夫发现,原来那位妇女正是多年以前在他饥寒交迫的时候曾经给他一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大夫很高兴,就悄悄地帮这位接受治疗的妇女支付了医药费。

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医疗费发愁的妇女硬着头皮来办理出院手续的时候,在费用单上看到的是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因此,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每一个因缘,当下所遇到的每一位都可能是我们生命里最重要的人,所以善缘好运。用我们全部的善的心、欢喜的心、热情的心,去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们看“恶”字怎么写?上面是一个亚洲的亚,下面是一个心,即差一点点的心就是恶,偏一点点的心就容易产生恶念。所以任何时候都要让我们的心充满了慈悲、欢喜和智慧,这就是善心、觉悟的心。

说一个小公案,有很多人已经听过了。明朝的朱元璋出过家,所以很了解民间疾苦,他后来做了皇帝,还是仍然会抽时间轻装简从去微服私访。

有一次他微服到一个山区,又饥又渴,再加上烈日炎炎,迫不得已就到一个山神庙去休息一下,刚好有一个农夫下田种地,也想到山神庙去烧香,看到有一群人在那里又饥又渴,就很怜悯他们,把自己水壶的水倒出来给他们喝。

“渴时一滴水,胜过甘露琼浆。”朱元璋饮了以后很高兴,马上地把这个农夫的姓名、家庭住址都详细记录下来了。随后就下令赏赐这个农夫做县令(县长)。

本县的一位秀才连续参加了十年的科举考试都没有中举,他听说这些事情以后,很不服气(就在山神庙的墙壁上提了两句诗)。,所以在朱元璋微服私访回来的时候,当朱元璋经过山神庙时,再经过山神庙的时候,他进去一看,那个墙壁上就多了两句诗:“十载寒窗下,不如一杯茶。”他就想:这肯定是某一个穷酸秀才所写的,在发牢骚了。就是说,我寒窗苦读十年了都没有功名, 而这个农夫仅仅遇到了皇帝,给他献了一杯茶,马上就能做一个县长,觉得这个人生太不公平了。

朱元璋马上拿起毛笔来就补了两句话:“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意思是虽然他的才能没有你那么高,也没有你那么多文化,甚至于还不识字,但是你命不如他。

而事实上这个命是什么?就是把握住当下的每一个善缘,尽我们的能力帮助每一个人,当然我们的命运会越来越好。

在这个世间,我们会同很多人相识、相遇、相知。相逢是缘,相知是福。有一些人会一见如故;有一些人,虽然天天见面,但是却形同陌路;还有一些人,我们会毫无理由地心生厌恶。

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会说:“这是缘分。”但是进一步思考,缘分又是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我们和不同的人会有种种不同的缘分呢?如果相信轮回,对缘分就不会感到奇怪,因为人与人的关系并非开始于今生,还有许多前生带来的烙印。在过去生,有些人曾经是我们的亲朋故友;有些人则是我们的冤家仇敌。当我们彼此在今生再度相逢、相遇的时候,这种烙印就复苏了,驱使我们将过去的爱恨情仇继续演绎下去。

如果我们不了解生从何来,我们的生命是没有根的;如果我们不了解死往何去,我们的生命就没有归宿感。一个找不到根和归宿的人,自然就会缺乏安全感,这也是现代人极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

那么,如何获得安全感呢?很多人是通过积聚财富或者购买保险来解决,来希望获得安全感。但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今天,这些保障是脆弱不堪一击的,你买了很多保险又怎么样呢?假设你当时正在有地震的地方,你的保险有用吗?因此,真正的安全感不在别处,而在于我们能够把握当下的心行,当下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当下广结善缘,善缘好运。

我再举一个例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期,当时的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乘坐军用吉普车赶赴巴黎去参加紧急军事会议。那个时候正是大雪纷飞的隆冬时节,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他发现路边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年夫妇,车坏了,他们的车抛锚了,正站在路边瑟瑟发抖。艾森豪威尔就下令司机停车,问明情况以后决定改变行车路线,先送这一对老年夫妇回家,然后再去参加会议。艾森豪威尔这一念的善心就救了他自己的命,他由于这一念的善心就躲过了死神的召唤,因为德国军队不甘心失败,已经在他原定的行车路线上安排了狙击手,就等他的车队通过。但是他因为先送这对老年夫妇回家,改变了行车路线 ,所以就逃过一劫,这是后来情报部门抓获德军的狙击手以后才知道的。

如何来播洒财富的种子?

二、消除感召贫穷的负面心态黑子场,播洒第二颗财富种子

我们都知道,太阳如果出现黑子场的时候,就会干扰我们地球的电磁波,我们的手机、电脑等等一切都不能使用,正如太阳出现黑子场会导致人类的灾难。同样的,贪欲心也是召感贫穷的黑子场。

我们都知道,龙卷风来的时候,会把这个地面上所有的东西都卷得一干二净,所以龙卷风过后,这个地方是什么东西都被卷跑了,是大地变的非常贫瘠。同样的,贪欲心就好像龙卷风一样,它会把我们一切的福报、一切的财富都卷跑掉了。其实越贪婪的心态就是饿鬼的心态,就是召感贫穷的心态。所以贪欲心正是召感贫穷的黑子场。

有个公案说,有两个人死后来到阎罗王面前。阎罗王就对他们说:“你们两位下辈子都会去投胎做人,但一个是不断地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另一个是别人不断地把东西给他,你们会选择做哪一种人呢?”结果那个贪欲心重的人,选择别人都把东西给他的人,他第二生再投胎就做了乞丐,真的是大家都把东西给他了。而另外一个人选择把自己的东西不断地给人家,帮助人家的人,就转生到一个富贵之家。可见,施者比受者更有福。我们首先要消除贪瞋痴这个负面心态的黑子场,要勤修戒定慧,“贪瞋痴起佛灭度,戒定慧生佛出世。”有戒定慧、有善心,正是召感财富、召感福报的因。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喜欢供供财神,武财神当然就是关圣帝君,这个文财神的名字叫做陶朱公,其实就是范蠡。范蠡协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复兴越国以后,他看出勾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所以他就离开越国往北走就到了齐国,并且他更名换姓为夷子皮。他与他的儿子们在海边晒海盐,做买卖海盐的生意,因为他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他的产业就达到了数十万钱。

齐国人见到夷子皮很贤明,就想委以大任给他。范蠡心里很清楚富贵不可久居,就散其家财,把他的财产都分给那些贫困的乡邻、亲友等弱势群体,尽量地去帮助他们,自己只是带了少量的财物离开齐国来到了陶国,并再一次埋名隐姓,自称为陶朱公。没过多久,由于经营有方,他又积资巨万,所以范蠡一生财富是三聚三散,都留有英名。

所以其实只要我们有慈善的心,不断地用好这个财富来做善事,我们的福报就会不断地增值。

又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微软公司的创办人比尔·盖茨,在2008年的时候,把他所有的财富——580亿美元全部捐赠出来作为慈善用途,在全世界促进医疗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不留给自己的孩子。

另外一位股神巴菲特也作了有史以来最慷慨的慈善捐赠,他捐出310亿美元给了盖茨基金会。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这样评价说:“如果你是世界上第二富有的人,照看你财富的最佳人选无疑是那个唯一比你更善于挣钱的人。因此说这一次冷静理性的决策,符合巴菲特一贯的作风,他把作慈善的款项也考虑得很清楚,没有捐给其他的基金会,他只是捐给这个世界上唯一比他更会挣钱的人所办的基金会,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来利益世间。

又比如,知名的高露洁牙膏的创办人威廉·高露洁把他公司30%的利润都奉献出来作为慈善的用途。

所以我们要扩大自己的心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只要消除召感贫穷的负面心态,我们都能够心想事成。

我前面说过,中国人造的每一个字都含义很深,比如“恶”字,亚心为恶,心态稍微差一点,稍微偏离一点就容易起恶念,所以调心、修心是很重要的。

有一个美国人叫做阿特金森,他也从另一个方面来证明了这一点。他提出了一个宇宙的吸引力法则,也就是一个人的思想会吸引到其他与之相一致的同类思想,一个心怀仇恨的人会在大范围内吸引他周围所有可恨和恶意的思想波,这些思想波就会对他的基本情绪起着火上浇油的作用,只会让这个人变得更加地仇恨,更加地令人厌恶。而一个心中怀有慈悲的人、不会因为外界的残缺而抱怨的人、心中时刻都充满了慈悲欢喜的人,他就不会吸引这些消极的思想波,这些消极的思想波会匆匆地从这些人身边经过,朝着吸引它们的方向奔过去,而慈悲、温暖、积极的思想波就会环绕在慈悲的人周围。

我们认识到这个精神吸引力法则精彩的运作规律以后,就更加能够体悟到修心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只有修好自己的心,我们才能够召感幸福,才能够召感好运。我们的心是处在一种慈悲的状态下,我们就能召感慈悲的缘分,我们的心是处在一种智慧心的状态下,我们就能够召感智慧的思想波、觉悟的思想波,就能够吸引到世界上最好的、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思想波,所以我们的思想就会因为外界思想波的融入而得到增强,我们的人生也会因为积极思想的联合力量而越来越成功。

换一个说法,这个是什么?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佛菩萨的加持和感应。我首先自己要有慈悲心、智慧心,我才能够吸引到尽虚空、遍法界存在的佛菩萨的慈悲和智慧的灵能。

这个世界有三种能量:物质能、心能、灵能。物质能是有限的,哪怕太阳能它都有用尽的一天;心能是我们良好的心态,或者是负面的心态;灵能就是灵性的力量。诸佛菩萨她已经成就了,我们怎样来接收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力,接收到佛菩萨的灵能?需要我们自己有良好的心态。所以我们要成就外在的财富,先要成就内心的财富。

有一年,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在纽约组织了一次慈善晚宴。晚宴刚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六岁的女孩子在她奶奶的陪同之下也赶过来想参加这次的慈善晚宴。刚到门口就被卫兵挡住了。

小女孩就问那个卫兵:“不是听说你们这里正在举办慈善晚宴吗?”

卫兵说:“是啊,但是你没有邀请函,安南秘书长邀请的都是那些捐了很多善款的大人物。”

这个小女孩就答了一句话:“叔叔啊,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

安南听说了,马上很高兴把这个小孩子带进去,结果整个晚宴中心人物不是秘书长安南,也不是捐了三十万美元的巴菲特,中心人物是那个只有六岁的小女孩。而整个晚宴的主题也改为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所以我们要消除召感贫穷的负面心态,这是真正的播洒财富的种子。

孔子说他每一天担心四件事:第一是德之不修。担心自己今天道德提升了吗?再看看现在的人,每天担心的是赚的钱不够多,我可能还不够支付买一套别墅的首期。但是从来很少有人担心我今天的道德品质增长了没有。要像古人一样,不患贫而患德之不修。第二是学之不讲。我今天有没有去讲学利益众生呢?第三是闻义不能徙。听闻到正义,听闻到善法,我能不能马上依教奉行呢?能不能够马上去做呢?第四是不善不能改。自己有缺点、有过失的时候,并且有人给我们指出来了,或者自己觉察到了,我能不能够及时改正呢?正如《尚书》汤铭所说:“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能够“日日新”就是圣人。

明朝末年时,有一位博学的大儒叫做吕新吾,他也说:“一个能够成就大事的人,要有四个标准——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大事难事看担当:是指要有一个负责的态度。

逆境顺境看襟度:是要有开阔的心胸,要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临喜临怒看涵养:就是要有高尚的人格修养。

群行群止看识见:最后还要有卓越的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大事,这是我们调整心态的方法。

美国奥巴马总统作了一次著名的演讲,叫做《无畏的希望》,上面提到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杰出的政治家、开国元勋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些教诲。富兰克林著有一本书叫做《穷理查智慧书》,一纸风行,连续出版了几十年,是一本历书。就是像现在这种日历,上面摘录了很多的一些启迪人智慧的教言,成为当年除了《圣经》之外最畅销的书。书中就提出了十三个人生的信条: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勉、真诚、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节、谦逊。这个人生的十三个信条都是年轻人的座右铭,激励了一代一代的美国人去造福社会、利益人群、提高道德修养。并且富兰克林自己也身体力行,从1748年开始,他努力地承担慈善公益项目,包括建立图书馆、学校、医院等等。

我列举了这么多例子,归纳起来说,负面的心态是指贪瞋痴。容易起贪心、起忿怒心、愚痴心,这些都是召感贫穷痛苦的黑子场,所以我们要培养正面的心态才能够成就财富自在,才能够成就人生的幸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幸福指数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对生活和事业的满足感。

第二方面就是对心态和情绪的愉悦感。

第三方面就是对人际和社会的和谐感。

也就是说满足感、愉悦感、和谐感,有这三种就是在幸福的状态之中。那么戒而不贪就生出满足感;定而不瞋,修禅定,不起瞋恨心就有愉悦感;慧而不痴就生出和谐感。所以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能够增长我们的幸福指数。这个是播洒第二颗财富种子。

如何来播洒财富的种子?

三、突破思惟定势、改写默认的未来,播洒第三颗财富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在迈向未来,但是要知道人们所迈向的是他们所预见的未来,而不是某一天他们会实际得到的未来。心理学家把这叫做默认的未来。我们对未来有某一种期许,而事实上这种期许会受你的心智模式所局限,它会让你自己限制自己,让你自己画地为牢,这种默认的未来就使大家都陷在僵化的片断式的思惟定势里。我们习惯的养成就犹如以前纺纱一样,一开始只是一条很细很细的线,随着我们不断地重复相同的行为,最后它就成了一条很粗的绳子,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就被缠得死死的,就被绑架了。

实质上是我们自己的思惟定势绑架了我们的生命的活力,绑架了我们创新的能力,让我们自己划地为牢,让我们自己不能达至财富自在,不能成就幸福,所以要打破这种思惟定势。

我们平时要超越凡夫的大脑思惟,要运用灵性生命思惟,才容易成就幸福。凡夫的大脑思惟是什么?就是用记忆和解读,而灵性生命思惟是运用觉照和欣赏。夫妻关系为什么不能和谐?因为总是用大脑思惟。你所看到的你先生不是他本身,而只是你心里对他的解读,你看到他的行为,就调动你以前对他的行为的这种记忆,再运用这种记忆来解读他当下的行为,所以你并没有看到他本身,而只是看到你对他的印象,所以夫妻之间的隔阂产生了、矛盾就产生了。所以我们要能够运用灵性生命思惟,要超越大脑思惟,因为我们运用大脑思惟所看到的只是人家在我们心里的一个印象、一个投影,并不是这个人本身,因此我们就不能够进入到别人的心,就不能够真正地了解对方。正如佛说:“能够进入别人的心这是慈悲;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心就是智慧。”所以我们要少用记忆力,而多用欣赏去看待自己的子女、看待自己的配偶、看待自己的同事和朋友,人际关系就会更和谐,我们的人生就能更幸福。

底下有一张态度与思惟取向关系图,图中讲到,这个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大概可以归纳为五类。这五类是根据主动、被动和乐观、悲观两种不同的态度而来的,这个不同态度的组合就产生了五大思惟取向。

态度与思惟取向关系图1

批判者 主动 策划者

悲观 乐观

守业者 被动 推广者

第一就是主动加乐观就等于策划者。这一类人总是认为前途是美好的,很乐观,自己也很主动去做计划,这类人是策划者。

第二类就是被动加乐观,就等于推广者。这些人也会认为前途是美好的,很乐观,但是他自己不懂得出主意,只愿意为某个领导人去效劳,去推动他的思想、推动他的策略、去执行。这是推动者。

第三类就是主动加悲观,等于批判者。这一类人会认为前面充满了危险,充满了不公平和错误,所以他很悲观,但同时他又很主动,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站出来拨乱反正。这类人属于批判者。

第四类就是被动加悲观,就等于守业者。他能够守成,他认为做事情不出错是最重要的,所以他能够做一个守成者、守业者的心态,他经常的想法想法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就会认为服从命令是美德。这类人是守业者。

第五类就是适应者。这一类是个多面人,或者是没有一个基本态度的人,有些时侯他很主动,有些时候又很被动;有一些时候他悲观,有一些时候他乐观。所以这种人叫做适应者。比如说,当有人问他:“你想吃什么”?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随便,或者说不知道。这类人对自己不抱很大的期望,没有固定的大的目标,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突破自己的思惟定势,要懂得运用这五种思惟取向,才算是精通了多角度思惟,但是这类人是很少的,其实每一个团体之中都需要有策划者、推广者、批判者、守业者、适应者这五种思惟取向的人,这个团体才能够正常运作。一般的人总是偏向于某一类思惟取向,所以我们彼此都互相需要,也因此才组成了这个社会。

第二张图就是五种思惟取向互相帮助、推动的关系。策划者能够推动推广者;推广者能够帮助守业者;而守业者他会召感批判者;批判者能够召感适应者。这样就形成一个循环的关系。

五种思惟取向互相帮助/推动的关系图2

策划者

适应者 帮助/推动 推广者

批判者 守业者

第三张图就是五种思惟取向互相抑制的关系。策划者会抑制守业者;守业者会抑制适应者;适应者会抑制推广者;推广者会抑制批判者;批判者会抑制策划者。都有一个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种思惟取向互相抑制的关系图3

策划者

适应者 推广者

抑制

批判者 守业者

有一个叫薛俊良的人写了两本书,大家可以看一看,对这几张图就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一本叫做《系统思惟法》,还一本叫做《思惟锻炼法》。一个健全的组织需要兼有这五种思惟在运作,如果偏向于某一种思惟取向,发展就会有障碍。比方说这个组织都只是策划者,那谁去执行呢?这个组织要发展当然就有困难;如果这个组织都是批判者,那更加没人做事;如果这个组织都是守业者,那当然也是难以守得住的。所以这五种思惟取向的人对一个组织来说都需要有,而我们如果希望自己的团队、自己的公司,能够越来越兴旺,能够越来越成就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灵性财富,又怎样来激励这五种不同思惟取向的人呢?我们要打动这五种人,让他们为团体效劳,就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

策划者做事的动机是愿景,他容易被价值观所激励,所以我们要有高尚的价值观。

推广者做事的动机是被人认同,所以他会被奖励所激励。

守业者做事的动机是安全感,所以他会被薪酬和福利待遇所鼓舞。

批判者做事的动机是解决问题,他容易被对错辩论所引导。

适应者做事的动机是选择变换的可能,所以他容易被趣味性所吸引。

对这五种不同思惟取向的人,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激励他们,我们这个团队才能够良性运作,才能够成就财富,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不断地打破自己的思惟定势。我也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明好了。

美国总统罗斯福再次参选总统的时候,他竞选的宣传册子刚刚被印好,突然间发现其中有一张相片的版权不属于他们,而是为某一家照相馆所拥有,他们无权使用。美国是一个法制很健全的社会,哪怕你曾经做过总统,如果你违法,人家照样可以起诉你。

所以大家突然一下不知道怎么办,因为时间已经很短了,你如果去跟照相馆协商,或者人家会狮子开大口,或者他拒绝给你使用,那都会很麻烦。如果你把它毁掉重新印过,时间也来不及。

但是竞选办公室他们就打破平时的思惟定势,他们运用逆向思惟想了一个方法:他们就写了一个书面的通知给这家照相馆,然后在通知上面说:我们总统竞选办公室正在印一个宣传册,这个宣传册中将要选最精美的总统的照片放在其中,贵照相馆也有一张在被选之列,但是由于有几家照相馆都同时拥有精美的总统照片,而我们只能够刊登一张,所以我们决定拍卖刊登权,价高者得。贵照相馆如果有意向,请在三天之内把你们竞拍的标书和支票寄到我们竞选办公室来。结果两天之内,竞选办公室就收到了那家照相馆的投标书和支票。

所以只要改变思惟,突破思惟定势,任何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我们说一个禅宗的公案,沩仰宗有一位大德香严禅师,他开悟以后,在一次上堂的时候,为了启发大家开悟,用了一个比方来说法。

他说:“若论此事,如人上树,口衔树枝,脚不蹋枝,手不攀枝。”就是说,假设有一个人在一个悬崖边上,这悬崖边上有一棵大树,这个人用牙齿咬着这棵树的树枝,手也没有抓着树枝,脚也没有踩着树枝,就一颗牙齿咬着。这时,来了一个人,向他请教说:“请问法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呢?”那么这位牙齿咬着树枝的法师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因为如果你开口回答他,马上一张口就会掉下万丈深渊,粉身碎骨;而如果你不回答他,你是大乘比丘,人家向你求法,你不回答就犯了菩萨戒,所以答也不对,不答也不对,那怎么办?

禅师教人开悟的方法就是这样,他一定把你逼到走投无路,再让你转过身来豁然大悟。

有一位虎头招上座,他也是一个会家,是开悟的人。他马上就回答:“请问和尚,已上树后且不问,未上树前请和尚道。”香严大笑乃罢。香严禅师哈哈大笑,知道自己遇到了对手,一笑就休了。因为香严也不能够用语言来说,因为招上座的回答同样也是一个两难境地。

我们要知道,口咬树枝在树上这个代表什么?代表本体,代表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代表本体界,这个本体界当然不可以用语言这个相对法来表说的,所谓“开口即错,动念即乖。”招上座所回答的“未上树前请和尚道”这个未上树前也是指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也是指本体界,也是开口即错,动念即乖的。所以同样是一个两难境地。因此香严禅师是一笑而休。大家看禅宗的公案,如果你懂得这个,你就很容易体悟到那个禅宗的公案。

比如说,有一位陆亘大夫去请教一位禅师如何是禅,这位禅师就给他讲了一个寓言:有一个人把一只小鹅养在一个瓶子里,这个瓶子的口很小,肚子很大。鹅就一天天长大,长到它已经充满这个瓶子,禅师就问陆亘大夫:“你既不能打破这个瓶子,也不能够杀死这只鹅,瓶口那么小,鹅那么大,你怎么让它出来?”

陆亘大夫说:“我没办法。”

禅师就说:“你问我。”

陆亘大夫果然就问他,师父马上就叫一句:“陆亘。”

陆亘马上回答:“在。”

那位禅师就哈哈大笑说:“你看,这不就出来了吗?”

其实就是说他是启发我们如何能够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心,如何能够突破凡夫的思惟定势。

后世的禅师就颂“香严上树”这个公案说:

狭路转身难,东西尽是山。行人不到处,风定落花闲。

所以,禅门公案是打破一切思惟定势,经常是问在答中,答在问中。有些人说:“这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不是。你懂得禅的智慧,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用,随时随地都可以用,甚至马上就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来。比如说,在有些公司里经常会听到有人问:“他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还有些人会问:“顾客什么时候才能够回我电话呢?”还有一些人问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决策所需要的资讯呢?”

要知道,只要我们问的问题里有“什么时候”这四个字,那就表示你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下,就表示你在向外推卸责任,好像认为我们只能够别无选择,我不晓得顾客什么时候会给我回电话,我也不晓得他们到底什么时候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我们才能继续做,只能够被动地等待,因此我们的事情就越积越多,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我们就开始互相抱怨,公司的运作就出现了问题。

其实,有禅的智慧,我们就知道要打破定势,要向内开发能量,任何时候都不要问“什么时候”这四个字。我们可以改过来问:“对那些问题,我能够提供什么解决方法呢?”

或者是:“我怎样能够以更有创意的方式来接触客户呢?”

或者是:“我该如何取得决策所需要的那些资讯呢?”

这样我们就会马上转被动为主动,我们就启发内在的能量。禅的智慧教导我们要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不要向外去找借口,那么答案就在问题之中。所以禅门公案经常是答在问中,问在答中。

我举个更浅的例子来讲,《一美元的智慧》。众所周知,犹太人和温州人是最会做生意的,还有汕头人。有一个犹太的富豪叫做拉宾,他走进一家银行,来贷款部前,负责贷款的经理就问他:“请问您有什么需要我们效劳的?”同时一边也打量拉宾的穿着——名贵的西服,镶嵌着宝石的领带夹子等等,通过拉宾的穿着来判断他的实力。

拉宾说:“我想借点钱。”贷款经理马上很热情地说:“那完全可以,您到底想借多少呢?”

拉宾回答说:“一美元。”

经理觉得很惊奇,一个打扮这么入时的人为什么只借一美元呢?他就说:“哦,一美元也行,我们这里只要你拿出贷款抵押物,你贷多少我们都可以考虑。”

拉宾就从自己的公文包里拿出很多股票、证券、国债券等等票证来,就问:“你看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贷款经理清点了一下整整五十万美元的票证。他就马上说:“当然可以了,但是你为什么只贷一美元呢?”

拉宾说:“我就只需要一美元就好了。”那个经理说:“那好吧,请您到那边办手续,年息是6%。”

拉宾借了一美元就走了。

这种情形刚好被银行的行长遇到了,他很奇怪,追出门口来问拉宾:“先生,不好意思,我有个问题要向您请教,可以吗?”拉宾说:“可以呀,怎么了?”银行行长说:“我弄不懂,您拥有五十万美元的票证,为什么只借一美元?如果您用五十万美元的票证来担保来抵押,本行借给您三十万美元,乃至四十万美元都没有问题呀。”

拉宾说:“好吧,你既然这么热情,我也不妨把实情告诉你。我要到这个地方来待一段时间,办一些事情,但是我随身带着这些票据很碍事,我也问了有一些地方银行能够保管贵重物品的金库和能够出租的那些保险柜,但是他们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我就向你贷款一美元,让你们给我保管一年时间,最终我只要给你六美分就好了,这个多划算。”

所以你只要把念头转一下,很多事情就解决了。这是最浅的一个故事了。

小富凭聪明,大富靠德行。你认为像拉宾那样的小聪明能够大富吗?那不能够的。大富靠德行。

由此我就进入到如何来播洒财富的种子——第四方面。

如何来播洒财富的种子?

四、遵循现象界的因果律——慈善,播洒无量的财富种子

这个世间有两种根本规律我们一定要知道,即因果律、无我律。

因果律是讲现象的规律,世间有些人生得很漂亮,有些人就还差一点点;有些人很有智慧,有些人反应就慢一点。为什么?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一切现象背后的规律就是因果律。那么本体的规律是什么?本体的规律是无我律。那我们怎样才是真正遵循这些因果律呢?做慈善。生缘慈,法缘慈,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或者说生缘悲,法缘悲,同体大悲、无缘大悲。所以大富靠德行,要遵循因果规律。

世间人最想追求的首先当然是财富。有了财富还需要有智慧,脑袋木木的,有很多钱,有什么快乐呢?所以第二是要有智慧。你有了财富和智慧,但没有寿命一切都等于零,所以还要长寿,所以财富、智慧和长寿是世间所有的人都追求的。那怎么可以得到呢?要布施。以财布施来做善事,感得富贵的果报;法布施来做善事,感得智慧的果报;无畏布施,众生恐惧的时候我们帮助他、安慰他,让他心安定下来,就能感得健康长寿的果报。

中国古书《尚书·洪范篇》上说到五福,中国人祝福也喜欢说五福临门,五福是哪五福?就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好德就是时常行善,并且广积阴德。善终即能够预知到自己的死期,临到这一期生命将要结束的时候,没有飞来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没有挂碍,安祥自在离开人间,这叫善终。所以我们要能够成就,就一定要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我说一个最浅的例子。上海一直在办世博,世博有一个主题日是周庄日。江苏有的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是周庄,风景秀丽,周庄有个景点就是沈万三的一个宅院。

明朝初年,周庄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大富翁沈万三,据说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他整个国库的资金加起来才只能够修一半的城墙,另外一半城墙的费用没有着落,沈万三就自告奋勇说我出。他承担了修一半南京城城墙的费用,可想而知他有多少资财,这个沈万三是如何发家的呢?

据说有一天沈万三经过菜市场看到一个档口正在卖青蛙肉,谁向这个档主买青蛙,他当场就宰杀青蛙,把青蛙开肠破肚,把青蛙肉弄好了,再给你拿回去。沈万三看见以后就生起怜悯心,他就把五百多只青蛙全部都买下来,然后放在周庄的一个大池塘里面。

过了几天他无意之中又经过那个大池塘,突然听到很多的青蛙鸣叫,并且很多的青蛙聚在一起,一边鸣叫一边推着一个瓦盆子向着沈万三游过来,沈万三觉得很奇怪,心想:这些青蛙可能想送我一个瓦盆子,他也就顺手把这个瓦盆子拿回家去。第二天早上他就用那个瓦盆子来装水洗脸,因为匆忙出门,他手上戴着的那个银戒指一不小心就掉在那个盆子里面,他也不记得了。等到晚上回家的时候一打开门他就惊呆了,因为整个瓦盆里都是银戒指,那些青蛙报恩给他送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瓦盆子,是一个聚宝盆,他因此开始发家,开始腾飞。

当然,我们如何来修慈善,如何来遵循因果律呢?有修善法的三殊胜,也就是事前要发利众的菩提心,事中要安住于无我的空性,事后要能够善巧回向。能够有这三种殊胜:发菩提心、安住空性、善巧回向,就能够让我们的能量无限地增值、让我们的功德无限地增值、让我们的财富无限增值。

慈悲无障碍,中国古人说:“仁者无敌。”慈悲是什么?佛教说:“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即慈予众生乐,悲拔众生苦。这又可以分为三种:生缘悲,法缘悲,无缘大悲。

生缘悲是看到众生的痛苦而生起同情心,帮助他们消除痛苦。比方说,这次六祖普济会纪会长带领大家就在广宁为204例相对比较贫困的白内障患者帮他们免费做了手术,是由普济会提供资助的。这就是看到众生的痛苦自己感同身受,愿意帮助他们消除痛苦,这是生缘悲,这个是修慈悲,做慈善。

法缘悲是什么?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上说:“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这两句就是讲法缘悲和无缘大悲。

菩萨通达了一切法缘起无自性空,通达了一切法都是性空的,所以他用智慧来观察,只是看到因缘在刹那生灭,并没有真实存在的众生。但是凡夫众生迷惑颠倒,在无我之中执著有我而起我执;因为起我执,而迷惑了;迷惑了就造恶业;造恶业就召感苦果而流转生死。菩萨因为看到了众生的这种愚痴无明,所以要帮助他们,教化他们,又因为见到了法而生起大悲心,这是法缘悲。

同时,虽然本体界是性空,但是在现象界又是因果宛然,所以菩萨仍然还会度众生不疲不厌、累劫来救度和教化众生,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这就称之为无缘大悲。

更通俗地说,法缘悲不但是帮助个体的众生脱离痛苦,而且更进一步从根源上去消除痛苦之因,从根源上去改善制度,从根源上去推动全社会的进步,从制度上来保证贫困的人越来越少,这样也可以说就是法缘悲,这是更高的慈悲。

生缘悲是我看到一个个体的众生他很痛苦,我帮助他,但更高的慈悲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贫困呢?我们能不能够从制度上着眼,能不能够有一种更好的制度能帮助他们都激发出生命的活力,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然后都能够脱贫致富,都能够消除痛苦。从这样一个层面,我们也可以更通俗地说,这个也可以说是法缘悲。

我们说个例子好了,比如二十年以前,世界十大管理大师之一彼得·圣吉,相信很多人看过他的书《第五项修炼》,这部书在国内20多年前就已经出版,而且曾经在各地都掀起了热潮。创建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公司等等,其实都是来自于这本书。而这位彼得·圣吉是学禅宗的,他曾经跟随南怀瑾很多年,还向很多的禅宗大德学习禅法,在禅里汲取智慧的养分,倡导创建学习型组织,倡导要自我超越,要提升心智模式,要建立共同愿景,要团队学习,要系统思考,这是所谓的五项修炼。

二0 0九年八月,彼得·圣吉又推出了一本新书《必要的革命——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创建与实践》。

彼得·圣吉非常敏锐地认识到工业时代已经终结了。过去往上推人类历史两百年之间是工业革命最发达时候的模式已经终结了,过去曾经主导发达国家的那种攫取资源,然后制造,用户用了后就废弃,这样的思惟模式正在走向破裂,要发展再生型经济。

我们所面对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未来二十年我们需要把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百分之八十,我们还需要大幅度地降低水的消耗水平,降低能量的消耗水平,并且我们不能够再认为问题都应该由别人来负责。今天,在这个相互联系的世界里,在这个地球村里,就像一艘大船一样,无论船的哪一个地方出现了漏洞都没有差别,都会导致这艘大船的沉没。也就是全球任何一个点,任何一个国家出现了漏洞,都会导致到整个地球的毁灭,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成为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力量。所以我们要能够正视危机,要能够引导人类文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是更高层面的慈善。

比如说去年哥本哈根的气候会议。气候的危机,自然资源的枯竭,消费主义泛滥的副作用,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看到,人类的幸福几乎不可能从征服自然的外向途径达成,不可能从不断地占有物质而达成,所以我们要向内开发自己心的能量,向内来增长我们的幸福指数,要慈悲济世,所以这是我们说要修慈善的目标。

而要慈悲济世,我们自身也要有一定的标准,我们自身要具有儒家所说的三达德,也就是孝、智、勇。要有孝顺心,智慧和勇敢。在佛教来说就称为三根本:大慈悲、大智慧、大雄力,这是开发我们心能极限的三根本。

大孝顺心,大悲心是产生开悟的种子,大智慧是斩断生死锁链的宝剑,大能量使我们愿望变成现实。

如何来播洒财富的种子?

五、体证本体界的无我律——禅,开启自性无穷尽的功德财富宝藏

禅,能够让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能够真正地体证无我律。六祖大师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要真正有了禅的智慧,才能真正开启我们自性本具的无穷尽的功德财富宝藏。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说。

首先说曹洞宗的正偏五位禅法。我们知道禅宗有五家七派,它们都有不同都有不同的引导众生开悟的方法,我们在此就以曹洞宗为例来说明参禅开悟,开启自性宝藏的方法。

正偏五位禅法是指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我们有提纲的可以看)

正其实就是指本体界,偏就是指现象界;正就是指无自性空,偏就是指物质法、色法;偏正五位就是指修行的阶位。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些诗偈来说明修行参禅开悟的方法。

1、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还有一个五相诗:

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

这就是指最初开始参禅时,还不能够真正地体认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用“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的比方来说。以科举考试来比喻我们自性没有洞明的时候,只见事物的相,不见理体。即把未成佛的众生就比喻为尚未得功名的白衣秀才,白衣秀才有拜相的希望,众生有成佛的可能。因为佛性人人本具,在佛这个果位上我们称之为觉悟的品质,在凡夫众生位上就称之为觉悟的能力,这是指佛性,所以比喻为“积代簪缨”,就是历代官宦之家的后代。我们虽然无始以来流转生死,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失去这个本具的佛性,所以不必因为现在是白衣落魄时候而自卑自叹,而妄自菲薄。同样,参禅者虽然还在迷位,还在现象界中,还在臣位,但是他也有明心见性的可能。

2、偏中正。

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向迷头犹认影。

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未离兜率界,乌鸡雪上行。

这是指参禅者已经进步了,他在现象界中,已经知道自己本具佛性,已经知道自性之理,但是大事未明,知空而未能证空。

正如古代君主,他每天在辰时(上午七点至九点)早朝,但是如今是子时上朝,所以群臣未至,君主的命令得不到执行。以此比喻灵性生命已经显露,但是还不能够发挥妙用,我们知道,本体界是发挥作用,现象界是显示作用。“未离兜率界”,兜率内院是等觉位的大菩萨候补成佛时所居住的,这个就是指参禅者的修行境界尚未圆熟。

“乌鸡雪上行”,是指他对于理事关系还没有圆融,证悟的程度还没有圆满,还不能够达到事事无碍的境界,就好像乌鸡行于雪上,黑白分明,还不能够融为一体。

第三个层次更进一步了,就是指见性的时候。

3、正中来。

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这是指参禅者已经达到了非染非净,不再感觉身心存在,身心两者都泯灭无余,本体已经达到了无念之境,这其实就是指他已经明心见性了,是见道位时不可思议的奇妙境界。

4、兼中至。

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王宫初降日,玉兔不能离,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太迟?

这是指他见性以后,广度众生的时候,在菩萨道位上修行的时候,又转身而出,接引众生。

“两刃交锋不须避”,两刃其实就是指烦恼与菩提,凡夫与圣人,生死与涅槃等等一些相对立的观念。

功夫未到的时候,不敢直面它们的交锋,如今火候已到,一切法都是佛法,不需要回避,在一切法中都能够开启自性本具的智慧和福德。

5、兼中到。

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浑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

这是指参禅者已经达到了即事即理,即理即事,体用一如的境界。“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不论行住坐卧都是绝待圆融,不与万法为侣,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达到这样一种圆满的境界。回过头来说,如果只是想一味地超出常流,只是讲安住在涅槃境界里,那恰恰是对佛法的误解;真正见道的人,仍然会回到灼如炭火的红尘之中,灰头土脸地教化众生,化导众生。如同牛头法融禅师,没有见四祖以前,他的禅定力很高,那个太守把他扔到长江里去,长江里即刻出现一朵莲花,他在莲花上打坐,显现了很多神通。见到四祖,他明心见性以后,反而不示现神通了,他每一天下山去背米来给大众服务。

这就是真正的韬光养晦的境界,他已经能够将清凉世界与热恼的人间打成一片,已经能够将万仞妙高峰和十字街头化为一体。

任运度众生而无可说,无可名,不但是作为本初佛的威音王如来不知道,而且候补佛未来佛弥勒菩萨也不清楚这种最高妙的禅的境界。当然,这是一个形容参禅境界非常圆满的境地,这些偈子是曹洞宗的禅法,我在此地只是略略跟大家种一个禅法的种子,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展开来说。

还有一点,我最后结束讲演时引用佛陀说的寓言:《富翁的四个老婆》来说明主题。

佛陀说,从前有一位富商,家财万贯,富有四海,他娶了四个老婆。大老婆是结发夫妻,但是商人跟他的感情越来越疏远,几乎忘记了她的存在。二老婆姿色平平,但是里里外外是好帮手,全部帮他打理好了,让商人可以很轻松自在当一个甩手掌柜,不用管事,所以让这商人也很满意。三老婆是他费尽周折抢回家来的,可以算得上是倾城倾国的绝色佳人。最小的老婆非常美丽,每天都像影子一样跟着这个商人寸步不离,给他挣足了面子。

当商人年老了,临终以前他就问这四个老婆:“我要离开这个人世间,你们是我最亲的人,谁愿意跟我去呢?”说完,他将希望的眼光就扫向了平时自己最珍惜的最小的那个老婆,最小的老婆却避开他的目光说:“我还很年轻,我不能跟你去。”

富商就很失望地叹一口气,又望向三老婆,三老婆说:“当初我就不愿意嫁给你,是你强行把我抢过来的,现在你打死我我也不跟你去。”

富商就更失望了,他又用悲凉的眼光望向二老婆,心里还抱了一线希望,希望二老婆能够跟他去,二老婆说:“你要知道,这整个大家族都是依靠我来打理,所以我不能跟你去,我跟你去我们这个家族不是散了吗?但是每一年清明节的时候,我会来拜祭你。”

令商人意想不到是是平时最漠不关心的大老婆就站出来说:“我跟你去,不管你上刀山,下火海,我都愿意跟你去。”

佛陀就语重心长地说:“善男子,善女人,你们知道这位富商是谁吗?就是你们自己呀。”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位富商,那四个老婆是比喻我们的财富。

大老婆代表心灵财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平时忙忙碌碌地追逐外在的财富,而无暇关注自己的心灵。就好像那个富商对大老婆一样,虽然我们的心灵里面已经堆满了垃圾,长满了贪瞋痴烦恼的杂草,但是我们都漠不关心。

二老婆就代表了人脉财富,人脉财富代表了我们的亲朋好友。

三老婆就代表了物质财富,所以说是抢来的,凡夫众生一辈子都是为之而巧取豪夺,“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余手一双。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最小的老婆就代表了名誉地位,一位企业家小有成就以后,各种的名誉、头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些挂名职务好像苍蝇一样全部飞过来,可是一旦你的企业陷入困境,这些东西会以更快的速度消失。

可见,物质财富是无常的,灵性财富的开启才是最珍贵的。灵性财富在佛果位上就是指觉悟的品质,在我们就是指觉悟的能力,所以我们最珍贵的财富是什么?是灵性财富。我们人人都有觉悟的能力,这是最可珍贵的。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佛教则认为,每一个生命体它都具有潜在的像佛菩萨那样的高尚品质,也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我们的心固然会制造种种的烦恼,但同时它也具备转化烦恼的能力,它也具备觉悟的能力。如果不开发这种能力,不开启这种灵性财富,那么轮回将永无止境。因为无明就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使我们在苦海中沉沦,在烦恼中备受煎熬。当我们的心在烦恼中备受煎熬的时候,当我们的心在地狱里面的时候,你就算富有四海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人活着为了什么呢?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了解并且开发我们这种觉悟的能力,开发我们自身潜在的像佛菩萨一样的高贵品质,用禅来成就智慧心,用慈善来成就福德身。有了智慧心和福德身,福慧圆满成佛道。因此这次讲演的题目就是《禅与慈善》,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圆满成佛之道。

我们惟有开启灵性的财富,才有能力完成生命版本的升级,才有能力给予众生究竟而长久的帮助,才有能力作大慈善,这正是佛教所说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最后请大家合掌跟我一起念: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愿大家具足禅的智慧和慈悲的心,早成佛道!

结束语

慈善这个词来自于佛经,意为慈心善举,是人类共同渴望善良与关怀的需要。慈善对一个人来讲,是他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对一个国家来讲,是生活和谐有序的基础;对一个民族来讲,是我们血脉深处面对艰难,永不屈服永远团结向上的凝聚的力量。

慈善的美丽是一种凝聚着万众爱心的大美,慈善的力量是我们民族富强和腾飞的希望。今天因为共同的理念让我们相聚在这里。希望我们能以慈心,爱心,悲心行布施波罗蜜,为人间洒爱。

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相信在座的各位你们的爱心善举必将为你们带来福德资粮,同时福佑子孙后代。

来源大愿法师《禅与慈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