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國家男多女少的情況下,為什麼印度女性還要通過貼補鉅額嫁妝才能嫁出去?

黃眯眯


中國人結婚,肯定都是由男方準備彩禮的。不過在印度,確實是女方準備彩禮。有人把這與印度社會的男尊女卑聯繫了起來,其實並不是這樣,最深層的原因還是與印度的宗教——印度教有關。印度教是印度的國教,具有森嚴的等級制度。印度教的核心教義是種姓制度,它把印度人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通俗點講,婆羅門可以理解為從政的,在社會中的地位最高;剎帝利是軍方,守護著從政的;吠舍是從商的,靠手藝賺錢;首陀羅則是廣大的平民勞動者。而在這四個種姓制度之外,還有一類被排斥在種姓制度之外的人,被稱為“賤民”。賤民生活在印度社會的最底層,從事的是最髒最累的工作。

在印度教的教義裡,種姓制度是世襲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出生的時候就決定了自己的階層,這是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的事情。印度教禁止不同種族之間通婚,但是有一個情況例外——女性可以與比自己等級更高的男性通婚(這被稱為順婚,是女性改變自己的種姓,可以翻身的唯一機會,生出的孩子也是高種姓。)為了提高自己女兒的含金量,印度的父母會給自己的女兒準備大量的彩禮,以讓比自己家等級更高,身份更尊貴的男性選中自己的女兒,實現家族身份的逆襲。為了讓對方挑中自己的女兒,他們只能給女兒儘可能多的準備嫁妝了。


元龍解局



很大原因是受到社會制度的影響,印度社會是一個父系氏族社會,男性占主導地位。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女人就是家庭的累贅。

印度女性結婚之前,她的父親肩負著照顧這個“累贅”的責任,而在婚後,這個工作就交到了丈夫的身上。他們認為女方給男方的嫁妝就是為了補貼其丈夫接下這個照顧這個“累贅”的任務。但實際上,嫁妝成了男方增加收入的一個途徑。


嫁妝的多少受好多因素的影響,比方說,男方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如果男方的受教育水平較高,收入也比較高的話,那嫁妝就會相應地水漲船高;對於女方來說,女方漂亮與否,膚色健康與否,都會影響到嫁妝的多少。


女方家庭並不是自願給男方嫁妝的(他們認為新娘父母把對新人的祝福全都放在了禮物中),男方會多次向女方家提出嫁妝的要求。可能受父系制度的影響,新郎的地位總是會高的多。也有過這樣的情況:女方家沒有滿足男方家對嫁妝的要求,婚約就被延期或者在婚後丈夫把嫁妝太少的氣撒在妻子的身上,對她們進行家暴,甚至被丈夫殺害。據報道,在印度每天有22個人因為這個嫁妝問題死亡(也被稱為“嫁妝死”)。



這包含本身出嫁的統統金飾,動不動便是戴滿脖子,手上,腳下等,並且就連娶親後統統的家電、傢俱、另有日用品等等,統統這統統都必要女方來籌備,為此女方的家庭必要不吃不喝籌備10年,真比咱們的房價還要高。而男方只是必要本身前來,嬉皮笑臉的舉辦個典禮,乃至不必要屋子,不必要車就能夠將新娘和全部的鉅額嫁奩帶回家了。


印度人低種姓的家庭為了轉變本身的運氣,賡續的攀比,消費鉅額的產業用作嫁奩,來使得本身的女兒能夠或許攀上高種姓的高枝。以是漸漸的鬚眉娶親成為了嫁奩的攀比,誰給的多,那末高種姓的鬚眉就抉擇誰。並且慢慢在低種姓的族群中央,形成為了傳統,以嫁奩的若干來權衡臉面,進而成長成為一種不能不為的攀比。

印度容許一夫多妻,許多高種姓的鬚眉,不論何等潦倒窮困,只需他樂意,多娶幾個老婆,那末也會變得很富裕。這便是為何如今許多印度的鬚眉動不動就娶上幾十個老婆的緣故原由了,出於心理必要,更是經濟需要。據統計,印度伉儷中生活的產業68%都來自於女方的嫁奩,是以,生一個女兒對付怙恃來講意味著今後要敗盡家業為其籌備嫁奩,生2個以上的女兒,更是間接宣判了極刑。


楚小玲


很大原因是受到社會制度的影響,印度社會是一個父系氏族社會,男性占主導地位。

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女人就是家庭的累贅。和“男主外,女主內”的想法一樣,他們認為身為一個女人就是應該要呆在家中操持家務,就算出去工作,掙的錢也不應該比丈夫掙得多。在津巴布韋或者是非洲的大部分國家中,丈夫都會認可妻子在家庭內務做出的貢獻,可是在印度卻完全不一樣,丈夫通常並不認可妻子對家庭做出的貢獻。在印度的大街上,經常能看到丈夫罵他們的妻子說:“你為這個家做了什麼,閉上你的嘴巴,這兒沒你插嘴的份!”,這種類似的辱罵。因此女性就背上了家庭累贅的包袱。

印度女性結婚之前,她的父親肩負著照顧這個“累贅”的責任,而在婚後,這個工作就交到了丈夫的身上。他們認為女方給男方的嫁妝就是為了補貼其丈夫接下這個照顧這個“累贅”的任務。但實際上,嫁妝成了男方增加收入的一個途徑。

女方家庭並不是自願給男方嫁妝的(他們認為新娘父母把對新人的祝福全都放在了禮物中),男方會多次向女方家提出嫁妝的要求。可能受父系制度的影響,新郎的地位總是會高的多。也有過這樣的情況:女方家沒有滿足男方家對嫁妝的要求,婚約就被延期或者在婚後丈夫把嫁妝太少的氣撒在妻子的身上,對她們進行家暴,甚至被丈夫殺害。據報道,在印度每天有22個人因為這個嫁妝問題死亡(也被稱為“嫁妝死”)。

嫁妝的多少受好多因素的影響,比方說,男方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如果男方的受教育水平較高,收入也比較高的話,那嫁妝就會相應地水漲船高;對於女方來說,女方漂亮與否,膚色健康與否,都會影響到嫁妝的多少。


咖喱臘肉


傳統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有的時候會吞噬真理,凌駕於法律,蔑視市場。越是不發達的社區,傳統就越霸道。拿去年爆出的多起幼兒園虐童事件來說吧,從這幾起事件中我們才知道幼兒園教師的收入極低,通常只有兩千多塊,然而他們卻要承擔人類社會一個重要的責任—照顧兒童,他們需要像母親一樣看護孩子,而且不是一個兩個三個,而是十幾個幾十個,需要受過專業教育,會唱歌跳舞,收入卻不及同樣看護孩子的,門檻更低保姆月嫂的一半。就是因為傳統上,看護孩子被認為是非常容易的,不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往往由並非強勢性別的人擔任。


同樣,在印度的嫁妝問題,就非常明確地體現了這一點。多數國家的人認為,在男女之間的婚姻中,男性獲益更多,因為他的家庭得到了一個新的勞動力,並且有機會把家族的血脈和財產延續下去,在這種觀念意識之下,男方家庭會用財物對女方家庭進行酬謝和補償,於是有了彩禮之說。現代社會,婚姻的雙方在原則上是對等的,除了非常欠發達的地區,並不存在女方成了男方家人的實踐,男方除了不能親自生育孩子,並不一定在婚姻中得到更多。但是有傳統在,很多城市姑娘也理直氣壯地主張彩禮。


下面這張圖體現的是全球彩禮嫁妝傳統分佈情況。可以看到,西方國家,歐洲,南北美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這些奉行核心家庭實踐的國家和地區,一般沒有彩禮和嫁妝(綠色部分),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中國,東南亞,中東,非洲,太平洋島國,有彩禮傳統(橙色部分),而紅色區域,就是傲立全球的嫁妝國,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

歷史上印度男方向女方家庭索取嫁妝的邏輯是,你家閨女以後到我們家了,吃我們家飯住我們家房子,使用我們家資源,你總得表示一下。你的財產本來有你女兒一份,她又不能繼承遺產,那現在就給了吧。

時至今日,索取嫁妝已經是一種明確的違法犯罪行為,女兒也有權利繼承父母遺產,女性也不是白吃飯,很多女孩受了高等教育,有收入不錯的工作,但是,嫁妝勒索依然橫行,只是換了個說法,叫做“禮物”什麼的。這就是傳統的力量。在中國,有的男方會激憤地把收彩禮叫做賣女兒,在印度,男方是收錢的一方,然而被“賣”的依然是女方,只是需要花一大筆錢把自己賣出去。對於男方家庭來說,反正別人都收嫁妝,我為啥不收,收了就是錢,反正有人願意出,男方家條件越高,男孩掙錢越多,索取的嫁妝越多。因為,另一種傳統在另一條道路上堵著,你不想出嫁妝,那麼你就嫁不出去。女孩不出嫁,是家族的恥辱,會被全社會戳脊梁骨,唾液會把你淹沒,要把自己解救出來,就攢錢吧,出錢吧,反正別人都是這麼做的。

雖然在彩禮嫁妝地圖上把中國標為彩禮國家,事實上很多男女結婚的時候是沒有什麼彩禮的,尤其是開明的城市家庭聯姻,或者小夫妻比較獨立,父母干涉較少的。在印度,彩禮雖然很常見,但也並不是絕對普遍,印度東北地區,也就是孟加拉附近的邦,就沒有嫁妝傳統。還有,印度由父母安排的婚姻比較多,雙方老人坐下來談婚事,完全無視當事人的外表品行和秉性,就是赤裸裸地談錢,男方賺錢多,就會多要錢,女方家有錢,就該多給錢。如果是男女雙方自由戀愛,情形也許會有所不同,男方可能會不要彩禮,甚至會有女方向男方提條件的情況。歸根結底,也取決於子女,尤其是男青年,對父母的依賴程度。能夠做到獨當一面的人,可以抵禦父母的干涉,也能為自己的婚姻做主,這和中國是一樣的。


王丫米


印度是一個民族國家,和中國的中華民族和日本的大和民族相似,但是印度的民族有一點不同,在封建社會,我們幾個國家都是男權社會,因此女性的地位極低,這個可以理解。但是到了現代社會,中國已經從“重男輕女”和“男人至上”的枷鎖中解脫出來,尤其毛主席說出那句“婦女能頂半邊天”之後,中國的男權社會幾乎已經沒有土壤(部分極度落後地方還有這類現象),印度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卻沒有經過人口改革,沒有推崇女性地位的人和活動出現,也沒有誰覺得女性的身份有什麼值得提高的必要(社會趨勢,有小部分人考慮到這個問題,但是沒有翻起什麼波浪),所以,在當今的印度女性依然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身份遠遠低於男性,這個可以從印度強姦案頻發和家長制看得出(家長制即家中的男性決定女性的婚姻和出嫁),印度的女性高齡不嫁會受到嘲笑,這種嘲笑和中國的嘲笑可不一樣,中國的家庭最多會調侃,或者覺得這個女孩應該有問題,不過印度就不一樣了,如果印度家中有女性高齡不嫁人,家中的其他人員會受到外人的辱罵甚至覺這個家族受到詛咒等,以至於會在社會尊重和社會認知上受到極大歧視,所以一個家庭準備豐厚的嫁妝後讓女兒出嫁,抵消這種風險,印度的宗教和風俗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以至於人們為了讓自己在風俗和宗教中不被視為異類,做出各種在其他國家(阿拉伯國家類似)都很難發生的事情,重金嫁妝就是其中之一,一般中國人也不要覺得奇怪,中國的男性鉅額聘禮也是一樣的糟粕風俗,只是中國人身在其中不自知而已,所以大家放平心態,存在即合理。


薄荷豬


把印度的嫁妝與中國的彩禮放在一起來比較,會特別有意思。

總體來說,印度和中國都屬於性別歧視、重男輕女非常嚴重的國家。在中國人看來,印度的強姦屢屢發生,甚至被稱為強姦之都。女性童婚情況嚴重,家暴、私刑嚴重,甚至燒死妻子這樣的事也屢有耳聞。中國似乎好一些,但那也只在大城市好一點,在廣大的貧困地區,拐賣婦女、猥褻留守女童、殺女嬰墮女胎等事件也是家常便飯。

但為什麼,中國的女性地位低,而且在女性地位越低的貧困農村地區,彩禮就越高;而印度,女性地位低,嫁妝就要求極高?

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但中印之間的一個很大區別就是:印度有種姓制度,而中國沒有。

中國的彩禮,是因為中國男性比女性多,多出了三千萬。再考慮到在城市裡,剩女甚至比剩男還多,這些剩男們,主要都集中在農村。再考慮到相當多的農村女孩都出來打工了,農村的適齡女性很少。買方市場非常大,而賣方市場很小。所以,作為被商品化的女孩,她們的叫價是可以很高的,反正你給不起這錢,大把剩男們排著隊給。

也正是因此,中國貧困地區的彩禮,按當地人的收入標準可以說是很高的。

當然也有一部分大城市也有彩禮一說,不過同時也有會嫁妝。而考慮到中國的房價飛昇,“買房”結婚這個重擔也主要落在男性身上了。

而印度雖然也是男多女少,男人多了四千萬,但是!他們有種姓制!高種姓的男人可以娶低種姓的女人,但高種姓的女人不可以嫁低種姓的男人。我們知道,社會結構是金字榙型的,高種姓的總是比低種姓的少很多,高階層總是比低階層的少很多。那就意味著,高種姓的男人少,低種姓的女人多;低種姓的女人為了能進入高種姓的家庭,不得不拼命備嫁禮來吸引他們。

這樣一來,男子為了錢財,也可以選擇比他低種姓的女子。同一種姓的女子不得不跟更低種姓的女子競爭,也只能提高嫁妝。

也就是說,在可婚配的種姓與階層之間,是女多男少的。所以女人要比賽嫁妝。而中國,可婚配階層之中(貧困地區),是男多女少的,所以男人要比賽彩禮。

不過,我也要再重申。女人不是商品,高額的彩禮和嫁妝,都是性別歧視嚴重的地方的特產。


侯虹斌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就帶有誤導性,印度國家男多女少,但並非所有女人都要通過貼補鉅額嫁妝才能嫁出去。用腳趾頭想想就知道這不可能,有資格挑三揀四的男人畢竟是少數,底層男人甚至通過霸王硬上弓的強姦才有機會娶到老婆。

做個比較就很明瞭。中國社會與印度相似,也是男多女少,婚育齡男人比女人多了至少3000萬。為什麼中國還有那麼多“剩女”?還有那麼多“小三”?

中國社會為什麼會有所謂的“剩女”?什麼樣的女性會成為“剩女”?

一般來說,大都市高學歷、高收入、高智商的女性最容易成為“剩女”。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兩性擇偶的選擇策略不同,不同經濟階層以及社會地位的男女,男人擇偶可以往下,女人擇偶則往往要高攀。這就造成都市“三高”女人難以從同階層找到適宜的結婚對象;而她們同階層的男人更願意找低階層的年輕漂亮女人。

注意,這是跨文化,以及跨歷史的具有普適性的現象,即社會階層和地位較高的女人婚嫁就越麻煩。歐洲歷史上,貴族階層的女兒也比平民階層愁嫁。

所以,印度社會也不例外,家境較好,社會階層較高的女人婚嫁相對更麻煩。不是說找不到男人嫁,而是找適宜的男人嫁更困難。

好了,再加兩個印度社會特異性的因素。一是印度一直以來都是種姓制,高種姓女人不能嫁低種姓男人;但高種姓男人可以娶低種姓女人。這是比通常的社會經濟為基礎的階層分化更刻板的文化分層,普通男女更難逾越。

第二個印度社會的特異性因素是,女性地位相當低。從現代社會的倫理標準來衡量,這是很不尋常的。而且長期以來印度社會文化就形成了女人出嫁貼補嫁妝得傳統。

既此,基本就解釋了為何印度國家男多女少,到印度女人還需要補貼鉅額嫁妝才能出嫁。印度男人再多,適宜家境較好,社會階層較好,並且較高種姓的家庭女兒結婚的男人卻是稀缺品,為了在婚配競爭中取勝,貼補鉅額嫁妝也就不奇怪了。

別說印度,即便是中國一些地方,體面人家為女兒出嫁則會貼補大量嫁妝,像福建泉州。

同時,就像中國社會媒體報道和輿論關注都集中在“剩女”,而幾乎沒有媒體和任何主流輿論關注和在意剩男。中國人所能瞭解到的也只是印度社會可能被媒體或電影表現的少數家境較好,社會階層較高家庭的女兒婚配。

要知道,在中國那些貧困山區,只要是個女人,哪怕是精神病患者,哪怕是先天愚缺陷,提親的都會踏破門。同樣道理,印度大量底層男人想要娶老婆,他們有什麼資格要嫁妝?

甚至,在中國中部省份的一些地方,一些家庭為了給死去的兒子配陰婚,不惜耗費家財出數十萬來求得別人家死去女兒的骨骸合葬。

與此同時,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精英白領階層的那些高學歷、高收入、高智商的女人依然愁嫁。

以上。


唐映紅


題主的問題角度很有意思。問題就在於,婚嫁雖然是個市場沒錯,但其自古以來就不是單純以男性和女性的供求關係來衡量的,在印度,婚嫁問題還涉及諸多宗教、社會地位、社會觀念等一系列問題。


印度女性結婚要自己出婚禮費用,還要補貼男方嫁妝,過分一點的新郎會直接給老丈人家開個嫁妝單子,列上現金、珠寶、電器、汽車等物品,只有新娘家備齊單子上的東西才能娶,這種習俗放眼全球也是少見。原因有多方面的:


根本還是經濟原因,印度女性就業率非常之低,很多女性是不工作的,一生就是由自己家換到夫家,照顧一家老小,沒有經濟收入。在這種背景下,女性的社會地位很低,夫家有很多理由來嫌棄甚至拋棄女性,甚至自己家也可能認為女兒是“賠錢貨”。這時候,鉅額的嫁妝實際相當於女方提前支付給男方的“生活費,表明從今以後女兒的生活來源就與父親沒有關係了,由夫家全權承擔了。所以即便是女少男多,但由於社會地位差異很大,男性一樣在婚姻中具有統治權,一樣可以輕視女性,向女方家“獅子大張口”。


有的也與印度社會傳統有關。在過去的印度社會中,女性是沒有繼承權的,無法繼承父母的財產,很多家庭為了女兒生活得好一點,就以嫁妝的形式提前補貼女兒,在其結婚時一次性地給些財產。


總而言之,印度的嫁妝制度流傳多年,即便是印度政府早在1961年就出臺法令廢止了“嫁妝制度”,但是社會傳統和周邊人的眼光仍然具有很強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儘管都進入了21世紀,印度仍然會出現因為夫家嫌棄女方嫁妝少,而對女方進行身體和精神上的殘酷迫害,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比哈爾邦這些窮苦地區,新娘家因為出不起嫁妝,只能上街綁架新郎來結婚,婚嫁由此出現了另一種極端形式。

(早前一名印度男子在社交網絡上稱遭綁架,被迫與一名陌生女孩兒結婚,印度比哈爾邦此風氣尤盛,曾出現一天之內發生9起“新郎綁架案”的奇觀)


北海圖


印度高額嫁妝之風越刮越盛,經常需要父母提供大量彩禮才能將女兒嫁出去。如果之前比較富裕的人家拿出200萬盧比的嫁妝,就算是給足了面子的話,那麼,如今要給足這個面子至少要花500萬至1000萬盧比,而且隨著印度經濟發展,這個數字變得越來越高。



印度嫁妝制度由來已久,自古姑娘出嫁時必須陪送大量財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妝的價碼越來越高,婚姻變成一樁買賣。很多印度人都認為這種嫁妝制度可悲可恨,是國家的恥辱。印度政府早在1961年就頒佈了《禁止嫁妝法》,民間反嫁妝的呼聲也從未間斷過。但是,高額嫁妝之風卻越刮越盛,新郎的身價不斷突破著“紀錄”。



導致嫁妝價碼不斷攀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奢侈消費盛行。因為滿足這種消費需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索取嫁妝。

嫁妝問題成為頑症的另一個原因是,印度絕大多數邦的法律都規定,男子享有家庭一切不動產的繼承權,比如企業、土地、房屋等,女子則可以得到一切作為動產的消費品。如此一來,女孩甚至主動幫丈夫獲得嫁妝,以增加自己從父母繼承的財產。

不少女孩子的父親為了找個政治後臺或經濟枝柱,也不惜血本地在婚姻市場“投標”。印度媒體將之稱作是“兩個男人——新娘的父親和新郎之間的交易”。還有些女孩子的父母認為,嫁妝是地位的象徵,給的越多,女兒在夫家的地位就越高。因此,不等男方家開口,他們就會主動將高額嫁妝奉上。



印度的有識之士已開始探尋嫁妝制屢禁不止的深層社會根源。他們認為,頑症之所以久治不愈,是由於印度婦女的社會地位低下。印度教的文化傳統把結婚視為婦女獲得宗教拯救的唯一手段,而嫁女正是一次機會,必須儘可能多地陪送嫁妝。社會輿論也指出,只要女子在繼承權方面無法與男子平等,她們的社會地位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派拉特之書


我去年和老公一起到印度旅行,在那裡看到聽到感受到很多印度文化。說實話印度確實像電影中演的那樣是個極度重男輕女的國家,這個和印度發展歷史和宗教信仰息息相關,和男女比例關係不大。

從歷史角度來說,和我國曾經重男輕女的原因一樣,男性作為主要勞動力能夠乾重體力活,女性由於性別固有的差異形成的力量懸殊、工作靈活性等都不如男性。尤其是在印度的貧民區,我們看到了很多居住在這裡的印度人,家裡的男人去工廠上班做一些重體力勞動,女性只能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做一些簡單的布料挑揀分裝的手工活。由於印度人口過剩,大量的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對這個貧困的國家更是雪上加霜。

在宗教方面,印度幾乎是個全民信教的國家,60%的人信奉印度教、17%左右的人信奉佛教、剩下的一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印度的大街上能看到的女性很多都捂的很嚴實,只露個眼睛,身體的其他部分都是不允許暴露給丈夫以外的人看到,否則可能會遭受宗教的懲罰或者丈夫的毒打。

而且男女學生上學都是需要分開的,他們不能和異性有太多的交集。當然,能夠上學的女孩子還是幸福的,很多在出生之後就被父母拋棄或者失蹤死亡。

我們在印度一日遊的導遊小姐姐告訴我們,印度自古以來的婚嫁風俗就是女人的孃家負擔一切婚禮費用並需要在女兒出生時就給她攢嫁妝,如果攢不夠嫁妝的女人可能一輩子都嫁不出去。這也是為什麼印度越來越重男輕女的原因,男人不僅是家裡的勞動力能夠為家裡掙錢,印度女人結婚後因為宗教所以很多都不被允許外出工作,她們只能依附丈夫生活,丈夫就是家裡的天,任何的辱罵毒打都可以。只有能夠出的起高額嫁妝的姑娘才能找到好丈夫,否則要麼在家裡受家人的歧視或者嫁給窮鬼過苦日子。

很多阿米爾汗的印度電影都有涉及印度重男輕女的傳統,我覺得他也在用電影向世界和印度傳達這種傳統帶來的負面效應,但是歷史和宗教不是一日就能改變的,印度國家也不可能突然廢除這些規定,所以印度改變之路還很漫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