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國農曆是如何產生的?在它之前,中國使用哪種曆法?

無知窮三代懶惰毀一生


我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中的月份是按照月相變化設置的(月亮朔望變化的一個週期算一個月),屬於陰曆,年份則是按照太陽運動設置的(一個太陽迴歸年算一年),屬於陽曆。具體“合曆”的方法是十九年七閏(每19年設置7個閏月)。農曆中的節氣設置則是完全的陽曆(詳細解釋請看我以前的回答:《清明節為什麼就在新曆的四月4或5號呢?》)。

這樣的歷法聽起來是不是很複雜、很高深、很有學問?那麼這麼有學問的歷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我發現這個問題很難說清楚,也許沒有確切答案。

我首先想到從歷史記載找答案,然後發現很傻,有曆法還能沒紀年嗎?所以,有文字記載下來的信史,肯定都是曆法產生之後的事。而我國的信史從什麼時候開始?《史記》可考的公元前841年,是史學家公認的確切紀年的開始。那個時候是西周,所以,農曆的產生要比西周還早。

其次,結合農曆的另一個名稱“夏曆”,可以得出清晰的結論:千百年來人們流傳的說法是,農曆從夏朝開始。當然,夏朝的歷史不屬於信史,傳說只能是傳說。

在傳說中,我國的歷史可遠遠不止夏朝至今(據推測的)四千年,而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五千年。曆法的溯源似乎也能佐證這一點,漢代人們就有“古六歷”的說法,包括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號稱是我國最早的歷法。但歷史學家已經說了,古六歷並非真的是黃帝、顓頊、夏朝、殷商時期的歷法,而是周朝末期人們託古偽造的。

我又換一個思路,想到這麼複雜的歷法設置必然少不了天文觀測的配合,“觀象授時”嘛,那就看看古代欽天監從什麼時候開始設置。但是查起來,好像也是歷朝歷代都有,只是名稱不同。《史記》作者司馬遷的官職就是太史令,而這個職位“據傳”夏朝就有了,職責之一就是掌管天文曆法,跟後世的欽天監類似。

所以,說來說去就一句話:我國的歷法基本上與我國曆史起源同步。我國有多少年曆史,農曆就有多少年曆史。只不過具體年限爭議很大。如果願意相信我國有五千年燦爛文化,那麼農曆作為這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有五千年曆史了。孫中山當年硬性規定我國傳統曆法紀念從“黃帝登基”算起,給了一個具體數字(算起來今年該是4716年),就很煞有介事。如果本著嚴謹的態度,從有文字記載的年份開始計算,我國曆史大約有三千年,農曆也有三千年歷史,也不算短了。我傾向於有甲骨文可以證明的年代開始,大概是殷商時期吧,距今四千年左右。

至於先人是在什麼情況下,如何創造的農曆,這麼久遠的歷史,我覺得已經沒法查考了。所以,也沒法回答題主問的“在它之前中國使用哪種曆法”。

接下來的問題是,古代的歷法是不是(今天的)農曆?如果題主問的是這個意思,還可以再說一下。

古時的歷法當然和今天的農曆不完全一致,比如24節氣就不是一次性出現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幾個節氣出現得比較早,後來才慢慢增加別的節氣。至於每個朝代使用的歷法有哪些具體差別,這個就太繁瑣(貌似前前後後出現過的歷法有100多種),不必說了。但我注意到,即使是傳說中最早的“古六歷”,都是已經設置了太陽迴歸年和朔望月以及19年7閏的陰陽合曆,也就是說,它們都具備我們今天所說的農曆的基本特徵。古六歷具體的差異,主要是歲首的設置不同,也就是一年從什麼時候開始算,有的是從正月開始,有的從農曆十一月開始,有的從農曆十二月開始……

除去這些差異,它們都是妥妥的陰陽合曆的“農曆”。所以第二個問題的答案跟第一個問題是一致的:我國曆史有多長,農曆的歷史就有多長。

附一張簡易的朝代年份表,可以參照一下:

以上是“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關注,歡迎討論。(請在今日頭條APP關注,這樣才能看到我完整的文章和視頻。)


海闊天空詩酒花


中國的農曆是古代人長年累積,編輯出來的,很古代的時候,沒有農曆,老百姓只能稀裡糊塗的,一天天的過日子,隨著當時社會的發展,古代人創造了農曆,一年分為四個季度,春夏秋冬,後來經過多少年的變化,農曆一年分為12個月。一個月為30天,設定的節假日,中秋節,元旦,過年,端午節,清明節,這也是老祖宗為我們留下寶貴的遺產,有人說中國的農曆是一個德國的傳教士,編出來的,我不認可,如果沒有華夏兒女,經過多少年的長期累積年月日,他也編不出來,現在我們使用的歷法,在農村一般還是使用的農曆法。因為農村老百姓的種地,得看農曆季節。在城市農村,過星期天,涉及到參加工作,入黨,提幹,上學,退休,當兵,等等都是按照陽曆計算法。





聖伯


中國的農曆也稱陰曆,是我們的祖先從日長生活的實踐經驗中根據月亮的月圓月缺週期推算出來的。陰曆一年有十二個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又分為四季,春.夏.秋.冬,並配有二十四節氣。農業的耕種收割,按二十四節氣操作。中國農曆以前並不規範,大多是採用皇帝記年法,新皇帝登基為年號這樣以此類推,換一個皇帝就改一個年號,雜亂無章,自從出現了陰曆,才有了真正的紀年法。






平安是福146908304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 視鳥獸之文, 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 於是始作 《易》 八卦, 以垂憲象。

這庖犧氏就是伏羲氏,三皇之首,中國人有記載的來歷,就是與其一脈相承的。這伏羲氏幹了件最牛B的事就是始作《易》八卦,這套符號系統是中國天文曆法物候文字算數的起源。這個易字從甲骨來看,就是日和月的合體,日,中國人稱為太陽,月,中國人稱為太陰。而中國曆法自古以來就使用的陰陽合曆,太陽視運動一週稱為一年,影響寒熱交替,月亮盈虧一週稱為一月,影響潮漲潮落,日月交互作用,影響大地上萬物生長,因此,陰陽合曆對農牧漁業生產至關重要。伏羲的八卦可能源自於中國人很早發明的圭表測日,立個柱子在地上,看一年之中,這柱子在地上投下的陰影變化。用刻有尺度的木棍去量其長短。柱子稱為表,量的尺子稱為圭。一個太陽迴歸年運行週期測量下來,然後按等分切分的方法,分為陰陽,四時,二十四節氣,經逐步演化而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按先天卦序排列,以二進制,陽爻為1,陰爻為0,計算,大約是一個太陽迴歸年的週期。而太陽迴歸年決定了一年四季冷暖的變化,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是曆法的基礎,所以稱為憲象,象憲法一樣管總的天象。。八卦把一個太陽迴歸年以切分的方式分為八八六十四等分,每等分又分為六段,還是很粗糙的,與人們觀察最直接的一個晝夜為一天,難以對應,所以還不能算真正的歷法。為了更好的指導農業生產,人們發明了觀象授時的方法,而掌握這套方法的人稱為巫史。現存中國最早的歷書《夏小正》就是觀象授時的記錄。

到了炎黃的五帝時代,有一段曆法創始的記載。

炎帝分八節而始農功,軒轅紀三綱而闡書契,乃使羲和佔日,常儀佔月,臾區占星氣,伶倫創律呂,大撓造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斯六術,考定氣象,建五行,察發斂,起消息,正閏餘,述而著之,謂之《調歷》,是故曆法之作由來尚矣。

《晉書曆法》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曆法是為農業服務的,是一門多學科(六術)配合的系統工程。通過日月星辰的天文觀測,人們知道了太陽視運動一週為365又四分之一天。而一個朔望月的週期為29天半,一年12個月為354天。這就有個麻煩,陰曆與陽曆不能對應,陽曆多11天又四分之一天。這個四分之一天更麻煩,得好多年才能湊一天。要解決這個問題中國人想了個辦法,設置閏月,農曆採用的是19年七閏法。這門學問稱為律呂,加上天干地支六十甲子計數方式和數學的發展,把太陽迴歸年的陽曆與朔望月的陰曆統一起來成為可能,史書記載體現迴歸年四分之一天尾數的歷法稱為四分曆,它直到黃帝的曾孫,五帝之一的顓頊才完成,至此以陰陽合曆指導農業生產的農曆就此誕生,所以農曆過去稱顓頊歷。我們現在農曆的紀年就是從黃帝登基為元年開始計算的。比以耶穌誕生日為元年的公曆早2697年。如果非要問農曆之前的歷法是什麼?那就應時黃帝時的《調歷》了。


梅里一了


中國農曆又稱為陰曆,分為12個月,也是現在陽曆產生的鼻祖,而且對中國的農耕文化起著重要作用,一直到現在都還起著很重要的地位。陰曆的形成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長期生活中的天氣、氣象變化(今氣象學)、草木、動物等,以及植物有規律變化的週期輪迴,找出它們具體規律性的時間段,分出季節(春、夏、秋、冬,再分成不同的時間(24節氣)和月份與年份這樣就出現了陰曆。

在陰曆的形成中古有伏羲觀鳥食植物果粒發現人類填腹所需的種子食物(糧食),而產生出農作物的人工培植生產(這就是農業生產的形成),俗話說農業靠天吃飯,這天的變化與陰曆節氣有很大的陰曆節氣同時伏羲觀察天象的變化規律創造出卦象,後孔了添加出八卦,也就是今天的周易,從而形成了科學的時間季節和時間最後總結出陰曆。


馥郁75716347


謝"逗哥潔比"詩友邀答,中國農曆是怎樣產生的?我個人理解認為,是古代勞動人們根據長時間的日出日落,冷熱循環,植物成熟,草木枯榮,候鳥遷徙等諸多自然現象,一點一點創造的計時方法,經過歷代勞動人們的不斷完善才形成了今天的農曆。至於在沒創造農曆之前用什曆法,我想可能就是根據自然現象來判斷計時了。對不起,可能沒讓您滿意,抱欠。


雲峰1113


謝邀。我是來學習的。

不同時代用的歷法是不同的。現代沿用的歷法是清代組織一個老外編撰的。不過更換曆法是大事


海舒醫生


最早是伏羲畫八卦,最早的是黃帝時代規範了曆法,時間年代久遠,直至當今都還是在那個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黃帝的歷法叫黃曆,用得最久的就是老黃曆,但我們不能經常去翻老黃曆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