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海興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新點:擦亮美麗鄉村文明底色

197個村(社區)全部制定《村規民約》,婚事儉辦、喪事簡辦成新風尚;135名各類“文明使者”示範引領,人人爭當模範、崇德向善蔚然成風;60餘支群眾性文藝團隊常年活躍在鄉村舞臺,奉獻“精神食糧”,倡導鄰里和睦、守望相助……

近年來,海興縣以文明村鎮創建為載體,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擦亮美麗鄉村的文明底色,令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移風易俗引領新鄉風

“以往辦紅事需要三四十桌酒席,一擺就是兩三天,還要請歌舞團……”5月28日,在小山鄉曹莊子村,被問起以前村裡辦紅事的情況,村黨支部書記張連勝連連搖頭:“隨著農村經濟條件的改善,辦婚事的規格也水漲船高,這也讓村民有了不少怨言。”

為了扭轉這種不良風氣,曹莊子村成立了紅白事理事會,並制定了《村規民約》,要求村幹部帶頭抵制婚喪鋪張浪費、大操大辦不良風氣。

規矩不能光寫在紙上,還要落到事上。兩年前,張連勝的兒子結婚,按照當地以往習俗得大操大辦,但張連勝和親家商議,決定要為村裡移風易俗開個好頭。婚禮當天,酒席不超過10桌,不上高檔菜,不請歌舞團……整個婚禮簡樸但不失熱鬧。

紅事儉辦成風,白事也不浪費。“村裡辦白事,親戚朋友一律只吃大鍋菜,只有兒子、兒媳、女兒、孫子等至親穿白,不燒紙紮。”張連勝介紹,辦白事期間也不準說書、唱戲,辦完事不準擺席請客,既省心省力又省錢。

曹莊子村簡辦紅白事是海興縣移風易俗工作成效的一個縮影。不設席、不擺酒,不請吹唱班,不用紙紮,來賓、幫忙人員一律吃大鍋菜……不久前,海興縣張會亭鄉南馬莊村村民馬志信送別去世的老伴兒,現場親友只佩戴白花,簡單而又不失莊重,喪事照樣辦得體面。

近年來,海興縣在推動鄉風文明過程中,注重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以建立健全村民議事會、紅白事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基層組織為著力點,用村民自治的方式破除“婚喪喜慶活動大操大辦、人情債、攀比炫富”等不良風氣,樹立“崇德向善、勤儉節約”之風。同時,按照“一村一策”要求開展村規民約修訂工作,將移風易俗等內容納入其中。目前,全縣197個村(社區)都制定了符合本村實際的《村規民約》。

“文明使者”傳遞新風尚

在高灣鎮前程村,提起楊連香,村民們都讚不絕口。2000年,楊連香的丈夫王立和因車禍造成高位截癱,她不離不棄,悉心照料,使丈夫身體慢慢康復,並重拾生活的信心。

後來,夫妻二人克服諸多困難,先後創辦家庭織花廠和漁網廠,自己脫貧致富的同時解決了30多人的就業,並帶動周圍村民一起創業致富。2015年,楊連香被評為“最美海興人”。楊連香一家自強自立的精神成為村民們學習的榜樣。

“家裡出了這麼大的事,楊連香和丈夫不但沒有被困難打倒,反而艱苦創業,帶領大家一起創業致富。”村民信俊景對楊連香一家敬佩不已。

典型引領,榜樣帶動。近年來,海興縣以“善行河北”主題道德實踐活動為抓手,開展“美麗鄉村·文明使者”創評,使平民雷鋒、身邊好人推薦評選走向常態化,評選出“好村民”“好兒媳”“好少年”等“文明使者”135名。每年組織一屆全縣“最美海興人”評選,並適度向農村傾斜,集中授牌表彰。同時,該縣強化家風家訓培育,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創建評選活動。

如今的海興,越來越多的人向好人看齊,爭做先鋒模範。張會亭鄉西範村“滄州好人”楊建清自掏腰包,在縣城自家跆拳道館前最顯眼的地方,設立了海興縣善行功德榜,宣傳海興好人;海興退伍軍人劉金普堅持在廣場義務教授青少年學習書法10餘年,至今已教授青少年學生1000餘人次……

文化廣場點亮新生活

每晚8時,蘇基鎮馬廠村文化廣場上,歡快的音樂準時響起,不少村民隨著節奏跳起廣場舞。村民劉振春高興地說:“以前村裡沒什麼娛樂,大家聚在一起就是打牌,現在大家都喜歡在廣場上跳舞,鄰里關係也比以前更好了。”

“村裡還建起了文化站,每天對外開放,並且安排專人管理。茶餘飯後,不少群眾都會到站裡跳舞、排練節目。”蘇基鎮文化站站長孫璇說,現在村裡還組建了舞蹈隊、秧歌隊、鑼鼓隊等文藝隊,經常排練演出節目,每逢節假日,村裡還會組織文藝演出,通過戲曲、小品等節目引導百姓崇德向善,倡導鄰里和睦、守望相助。

“我們農民口袋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了,感覺自己越活越年輕了。”自打有了文化站,村民馬春發又揀起了唱戲的愛好,每天晚上都會到站裡排練戲曲,還經常為村裡人“演一演”。

在海興縣,西路梆子、廣場舞、秧歌隊等60餘支文藝團隊常年活躍在鄉村舞臺。近年來,全縣共組織群眾性“廣場舞展演”、民間戲曲調演、電影巡迴放映等文化下鄉活動百餘場次。

村容村貌整潔有序、崇德向善蔚然成風、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時下,在海興縣農村,不少村民表示:“現在農村環境好、鄉風好,住村裡比住城裡還自在。”(河北日報 記者 劉冰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