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造成魚類生病的因素有哪些?

春種夏耕秋收冬藏


造成魚類生病的因素有那些?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造成魚類生病的因素有許多小編個人認為最大的因素就是水質,俗話說“養魚先養水”魚養殖的核心就在於水質調節,保持良好水色及充足溶氧是養殖魚類成功的關鍵所在。水質怎樣調節具體細節如下:

1)養殖魚類下塘前要培好水質,水色以嫩綠色為宜,養殖中後期應始終保持“肥、活、嫩、爽”狀態。


2)每3~5畝安裝1臺1.5千瓦的增氧機,並適時開啟增氧機,保持池水溶氧5毫克/升以上。天氣好的時候下午1~3點開機1~2個小時,陰雨連綿、氣壓低的悶熱天氣提前開機,必要時通宵開機。


3)池水透明度保持25~30釐米,若水質過肥、藻類生長過勝,全池可潑灑“四季安”;水質過瘦、發黑時可全池潑灑“雙養氯”,培肥水質,促進藻類生長,加速水體的物質循環。

4)寡水(不反光的水)極易發生病毒病,也可通過觀察糞便的形狀、顏色來掌握魚類生長狀況。如糞便黏著度高、長條狀、灰白色說明魚類生長較好;如糞便呈顆粒狀、不均勻、顏色過淺說明魚類生長狀況不佳。多由水質不良引起。發現中毒症(即表現為吐食、糞便稀短),可全池潑灑水質改良劑來消除水體有害因子,緩解應激狀態。

以上是本人總結的魚類水質改良的一些建議,如有不足之處請評論點評,讓我們一起互相交流互相學習。





鱔珍海味


引起魚類生病的外界因素引起魚類生病的外界因素很多,基本上可以概括為生物、理化和人為三大因素。

① 生物因素:一般常見的魚病,多數是由各種生物傳染或侵襲魚體而致病,如病毒、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蠕蟲、 蛭類、鉤介幼蟲和甲殼動物等;還有一些是各種敵害生物,如兇 猛魚類、鷗鳥、水蛇、水生昆蟲、青苔和水網藻等的存在,對各種養殖魚類都有危害。

② 理化因素:理化因素對養殖魚類的影響極大。水是養殖魚類的生活空間和生存介質,一切外界因素和環境條件都是通過水 的作用對養殖魚類產生影響,因此,水的理化指標直接影響養殖魚類的代謝、生長和繁殖。在養殖魚類中,最重要的理化因素是 水溫、酸鹼度和溶解氧。水溫:不同的魚類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同種魚在不同生長階 段對水溫也有不同的要求。

③ 人為因素:在漁業生產中,由於管理和技術上的原因而引起的魚病統稱為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放養密度不當、混養比例不合理:如單位面積內放養密度過 大,或底層魚類與上層魚類搭配不當,超過了一般餌料基礎和飼 養條件,則容易造成缺餌、缺氧,既惡化了生態環境,又加劇了生存競爭,其結果是魚體生長快慢不均,導致魚類營養不良,抵 抗力減弱,為流行病創造了有利條件。飼養管理不善:伺養管理不善不僅影響到魚產量,而且與魚 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投餌不均,時投時停,時多時少,或投餵不 清潔、腐爛變質的詞料,都可造成魚類的正常生理機能活動的消耗得不到及時補充,使養殖魚類飢飽失常,極易誘發腸炎。高溫 季節,不及時清除殘餌,不加強水質管理,池水汙濁不堪,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也極易使養殖魚類患病,造成魚病暴發性傳染。另外,施肥的種類、數量、時間和肥料處理方法不當,易使 水質惡化,或利於魚類病害生物生長,都可引發魚病。技術操作不細緻:拉網捕魚、運輸魚類苗種時操作不當,很 容易使養殖魚類造成不同程度的創傷,如鰭條斷裂、鱗片脫落和 皮膚擦傷等,給水中細菌、黴菌侵襲以可乘之機,引起魚類生病。

以上是我總結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大家有補充,歡迎留言


知農人生哥


你好,“造成魚類生病的因素有哪些?”,引起魚類疾病、生病的原體因素是由侵襲魚類的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真菌、 寄生蟲及藻類等。

1.病原體的來源 養殖過程通過水源、風媒、魚類、池底、外 來生物等攜帶的病原體在養殖水體中遇到合適的 環境和適當的寄主,會侵襲魚體引發魚病。



2.病原體的傳染力 傳染力是病原體在一個宿主體內定居、繁殖 後引起疾病的感染能力。病原體從一個宿主體內 繁殖後又能及時轉移到另外的宿主體內繼續存活, 這種能力的大小即為病原體的傳染力。傳染力越 強,往往危害性越大。


3病原體的致病力 致病力是某種病原體入侵魚體後引發魚類疾 病的能力。控制病原體進入養殖水體,根據病原 體的傳染力與致病力的特點進行防治,是控制魚 病發生髮展,減少損失的有效手段。


農村水產養殖


造成魚類生病的因素有哪些

養魚的過程中造成魚類生病死亡的主要因素有天氣原因、餌料質量、水體質量、中毒這四方面的因素。



天氣原因

當天氣發生劇烈變化時,比如熱天忽然變冷天或者大晴天突變成大雨天或者持續的陰雨天突變大晴天,都會造成大氣壓強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水體中溶氧濃度的變化。當水中的溶氧濃度很小時就會出現魚類缺氧浮頭的現象。這時候正是魚翻塘的高危險期。

飼料質量

使用劣質的飼料在短期內看不出什麼問題,但是如果魚長期食用劣質的飼料不僅會導致抵抗力下降,而且魚長得也慢。當水體出現變質或者水中細菌稍微一多魚沒有足夠強的抵抗力,更容易爆發各類疾病導致死亡。



水體質量

水體質量可以說養殖水產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好的水才能養出好的魚。引起水體質量變壞的原因有餌料投放過多沉底後發酵、水草腐爛發酵、塘底淤泥過厚微生物細菌過多、投放的肥料過多引起水體太肥等各種原因。當水體發生變壞時通常都會伴隨水體透明度降低、水變黑、水地冒泡等多種現象,魚也浮頭不沉底等。時間一久引發魚類生病死亡。

中毒

主要是平時稻田噴灑農藥後稻田水流入池塘或者給池塘放水時放進了帶有毒的水引發全塘魚類中毒生病,嚴重時直接造成死亡。

防治措施

每年乾塘後要清理一次塘底的淤泥,要池塘周圍多餘的淤泥運走,並用每畝100公斤的生石灰拋灑到泥面殺菌消毒,過2-3天后再翻動泥巴跟生石灰混合。

平常選擇飼料時要選擇正規廠家質量有保證的,每次進貨量不要太多,魚類飼料保質期一般都不長,過期的飼料絕對不能用。如果碰到天氣鉅變的通常要及時開啟增氧機給池塘增氧。

在水體養護方面,平常一個月至少換水1-2次,用生石灰水消毒1-2次,如果天氣炎熱時可以增加到3-4次。另外每個月要進行池塘底改1-2次,並同時施加增氧溶液或者乳酸菌,以增加水體溶氧濃度和改善水底環境。


以上是我對養魚過程中容易造成魚生病死亡的分析。供大家參考。

我來自於洞庭湖區,很高興在這裡跟大家結交為朋友。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非常感謝你能夠對我文章點贊、評論、轉發。

洞庭清水塘


我倒是沒有從事水產養殖,但是我比較喜歡養殖觀賞魚,在此,就把觀賞魚生病的因素大體總結一下吧。

魚兒離不開水,水中的一切就是魚兒的一切!幾乎魚兒所有的疾病都是與水有關的,所以魚兒犯病的首要原因就出在水質上。


水質的渾濁不堪,就會造成魚兒各種的疾病,比如各類細菌性疾病,在野外的池塘中還會存在各種的寄生蟲,對於魚兒來說更是些安全隱患。不同的魚兒又喜歡不同的水質,水質過酸過鹼,過軟過硬,有些魚兒就受不了的,更何況過濾不及時,造成氨氮超標等情況。

除了水質再就是溫度的原因了,特別是各種季節變化對魚兒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室內水溫相對來說,還好掌握一些。而對於室外就更不太好辦啦。尤其近幾年,這個氣侯是越來越不正常啊,冬天特別寒冷,夏天又非常的炎熱,人都不太適應,何況魚兒還是變溫動物呢。



第三個因素就是餵食了,餵食不當的話,不能定時定量,少食多餐的去投餵,魚兒就極易爆發腸炎,治療起來也很是麻煩。


合理的光照對於魚兒也至關重要,光照不但可以增強魚兒的體色,更能通過紫外線殺菌,增強魚兒的體質,幫助魚兒去消化食物。長期生長在陰暗的環境下,大部分魚兒也極易犯病。

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養殖密度,養殖密度過大,什麼水體也要玩完,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魚兒雜交嚴重,用藥嚴重,本身體質都弱,再加上商業化運作,運輸途中密度過大帶來的各種外傷,也使魚兒容易疾病纏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