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動力電池狂飆“後遺症”突顯!105Wh

近日,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企業相繼發佈了2017年業績報告。受2017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調整,國內動力電池價格普遍下降,但上游原材料鋰、鈷的價格卻在高位徘徊,導致處於產業鏈中游材料企業、下游動力電池企業面臨“雙面擠壓”,盈利水平也受到不利影響。詳情一起來了解!


多家電池企業利潤驟減

去年以來,新能源汽車補貼持續下降,致使上游原材料價格上升,動力電池產業鏈中、下游企業成本壓力逐漸增大。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猛獅科技、雄韜股份、多氟多、星源材質、安達科技、天賜材料、比亞迪、國軒高科、必康股份9家動力電池企業淨利潤下滑明顯。

動力電池狂飆“後遺症”突顯!105Wh/kg成生死線,或將迎行業洗牌

從材料類企業來看,多氟多2017年的淨利潤為2.57億元,同比下降46%;星源材質2017年的淨利潤為1.07億元,同比減少31.06%;天賜材料的淨利潤也同比減少了23.02%。

而從動力電池企業來看,雄韜股份2017年的淨利潤為0.36億元,同比減少69.77%;;安達科技2017年公司淨利潤也同比下降24.45%。

事實上,就連國內最大的兩家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國軒高科和比亞迪在去年也沒能實現淨利潤的正增長。前者2017年的淨利潤9.2億,同比下降10.73%,後者2017的淨利潤40.7億元,同比下降19.5%。

顯然,曾經如火如荼的動力電池行業,正面臨補貼退潮之後的利潤下降難題。

補貼退坡成盈利受損主要原因

目前,對於利潤下滑的原因,多家公司的解釋主要是受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鋰鹽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此外,六氟磷酸鋰價格出現一定程度下調,也導致產品盈利能力下降、毛利率降低。

動力電池狂飆“後遺症”突顯!105Wh/kg成生死線,或將迎行業洗牌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動力電池成本往往佔整車的30%-50%。補貼退坡,動力電池企業無疑要承擔相應的降價壓力。一邊是客戶對電池降價進行施壓,一邊是上游供應商瘋狂漲價,動力電池企業的處境可想而知。

事實上,受電池材料、電解液、隔膜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動力電池行業盈利空間正遭遇大幅擠壓。加上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部分小型企業已到盈虧平衡甚至虧損地步。

與此同時,新能源政策的調整則對企業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知道,即便是2017年銷售額中三元鋰電池佔比近半的寧德時代,2017年利潤也出現了明顯下降,其它動力電池企業的生存壓力無疑更大。

技術升級加速行業優勝劣汰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幾年,國內動力電池行業還普遍存在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的問題。這也意味著動力電池市場將持續面對價格戰、利潤下滑等問題。而目前國家已在技術門檻上開始驅逐低端產能。

動力電池狂飆“後遺症”突顯!105Wh/kg成生死線,或將迎行業洗牌

根據《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方案及產品技術要求》中的要求,今年6月12日開始,純電動乘用車最低續航里程補貼標準將從100公里提高到150公里,動力電池能量密度最低標準也從90Wh/kg提高到105Wh/kg。這意味著能量密度小於105Wh/kg的電池將沒有任何補貼。

顯然,技術門檻的提高加快促進了行業的優勝劣汰。隨著競爭的加劇,電池行業或面臨新一輪洗牌。對此,相關專家預測,2018年動力電池行業將迎來殘酷洗牌,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併購整合將更加頻繁,相關企業應提升產品競爭力來應對市場衝擊。

對此,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未來三五年之內我國90%以上的鋰電企業將被兼併、重組或者破產倒閉,真正能進入整車供應體系的數量不會超過20家,而且產能會高度集中到前幾名。

因此,從長遠來看,電池企業想要站穩腳跟,必須要建立緊密合作的產業聯盟。除保證資金鍊的持續穩定外,還要不斷提高產品含金量。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