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戰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是煮夫啊


19世紀60-90年代,在西方列強瓜分世界如火如荼之時,東方的島國日本正在進行明治維新,並走上了工業化道路。不過,明治維新新並不徹底,存在大量的封建殘餘,到日本強大後,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同一時期的中國,晚清自救、自強的洋務運動也在開展。不過,中國卻受封建勢力的阻擾太甚,並沒能實現國家自上而下的改革。

放眼東亞,中國是世界一流地緣大國,而日本只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國。因日本自身地緣實力有限,它要想成為世界一流國家,侵略相較落後的中國利於其實現鯉魚躍龍門的夢想。日本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日本依靠工業先機及軍國主義軍事擴張獲得了勝利。這場戰爭,一方面,加重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和半殖民地化程度,另一方面,通過《馬關條約》的簽訂,日本獲得了大量土地,高達2億兩白銀的賠款,國力大增,也為其躋身列強之列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遲遲不能實現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在此後難以與日本匹敵,俄羅斯對日本鯨吞東亞大陸絕不會重視不理。一是因為中俄之間緊密的地緣關係,日本若是得手了東亞大陸,對俄羅斯的威脅也會非常嚴重,二是因此時的俄羅斯雖然不及西方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但實力也在日本之上,而且俄羅斯一直渴求佔有更多領土,他又怎麼會讓日本獨吞。

不過,俄羅斯本部核心區在東歐,制約了對其亞洲領土的影響力,再加上北亞的惡劣環境,19世紀末20世紀初遠東地緣實力受到工業文明發展的限制,以致於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憑藉地緣關係的優勢,打敗俄國,取得了對中國東北、黃海和朝鮮地區的絕對主導權。日本的國力再度大增。

大家都知道,1840年,英國對中國發動了第一場鴉片戰爭。而作為海洋霸主的英國,因與中國的地緣關係太過疏離,只能假他人之手來從中獲取最大的利益,而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合作伙伴,早在1902年,英國便與日本結盟。俄羅斯實力遠在日本之上,相較之下,英國更願扶持日本來扼制俄羅斯在東亞的勢力。

為了重新瓜分世界,一戰爆發。在戰爭中,沙俄也被推翻,被新生的蘇俄政權取代,又被捲入到列強封鎖,內部混亂的局勢中。一戰同樣大大損傷了英法等國。同時,中國內部也是處在軍閥混戰時期。一時間,東亞形成了日本一家佔優的局面,給日本全面侵華提供了絕好時機。不過,日本畢竟家底太薄,要想全面侵華,無異於蛇吞象。

而一戰中大發橫財的美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也有了能力去幹涉地緣關係疏離的東亞地區。《華盛頓條約》的簽訂,意味著太平洋地區,已由英法主導,轉變為美日主導。那麼,美國掣肘日本,也就順其自然。

但日本畢竟與東亞大陸有更為緊密的地緣關係,美國雖主導太平洋地區,但其對東亞大陸的影響遠不及日本。

不過,美國出於在華利益,以及對整個太平洋板塊控制的考慮,絕不會容許日本獨霸東亞大陸。東亞是世界一流的地緣板塊,雖當下處在貧窮落後,四分五裂的格局下,但其地緣潛力巨大。一旦被日本整合,實現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度,其釋放出的地緣實力必銳不可當。而那時,對美國的威脅也就非常大。美國為了將這各巨大的威脅扼殺在搖籃裡,必須加強壓制日本,支持中國。

而蘇聯經過短時期的發展,再次崛起,實力大增,更是讓日本獨霸東亞的夢想難以實現。

面對實力非凡的美蘇重壓之下,日本要怎麼做?在國內,日本進一步強化軍國主義,加快侵略東亞的速度。在國外,與德國結盟,利用納粹牽制美蘇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佔領東北,到1937年,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

美國開始對國民政府展開援助、並在經濟上封鎖日本,來扼制日本。

日本處在兩難之下。若就此收手,其還是那個地緣小國,多年對外擴張效果並不大。而且,還有被美蘇兩國開刀的可能。若執意下去,首先,中國太大,會加大對日本的消耗;其次,有美國的掣肘,在美國的支持下,中國有相當實力抵抗日本;最後,日本只是資源小國,在美國的經濟封鎖下,對日本的發展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日本大有一不做二不休的激烈,偷襲了美國珍珠港,期望靠對美宣戰,摧毀美國在太平洋的現有軍事力量,來轉移美國的視線,從而放鬆對東亞大陸的警惕,獲得生機。

美國得花時間來恢復軍事力量,在此同時,日本還可以大舉東進,摧毀美國西海岸核心區的工業基礎。就算美國報復,他也需要長時間的自我修復。如此一來,美國便放鬆了對中國的警惕,日本也可以迅速拿下中國,全取東亞大陸,然後迅速開始工業化整合,提升東亞地緣板塊的整體實力,以此來對抗復甦後的美國。

其實,這是一種賭徒行為。因為美國的地緣實力和現實國力遠在日本之上,日本也只能心存僥倖,期待對美宣戰後局勢朝它期望的方向發展。

不過,最後還是賭輸了。雖然,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但並沒有打擊到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軍事力量,也沒有撼動到美國的工業基礎。經此一站,美國被徹底激怒,正式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美國憑藉強大的實力,扭轉了太平洋戰爭的局勢。而等待日本的就只有一個結局:無條件投降!

有句話說:小賭怡情,大賭傷身。日本想將東亞大陸鯨吞,這無異於蛇吞象。而在實力不如美國時,發動對美戰爭,最終加速了日本投降的步伐。不得不說,日本的野心太大,賭得太大,往往跟頭也會栽得更大。

二戰後,日本喪失了所有的對外勢力範圍,國力跌入谷底,一度有滅亡的危險,最後成為了美國的附庸。

不過,奇葩的是,日本卻並沒有因此沉淪,而是很快恢復過來,甚至超越戰前,重新成長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那麼,戰後的日本憑什麼能夠東山再起,重新走上覆興之路?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地緣政治:日本系列》的下一節中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34節——日本之第三部分。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因為日本的綜合國力不夠強大,不足以支撐戰爭給日本帶來的消耗所以失敗了。



1.日本與中國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消耗戰,已經讓日本的兵力出現枯竭,中國的大多中小城鎮已經失守,日本只能改變策略,集中兵力防守大城市。

2.日本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引發了美國對日本的瘋狂報復。日本聯合艦隊損失慘重,例如山本五十六等優秀將領幾乎都被打死了。而日本大部分軍隊陷入在中國的戰場上無法抽調,這讓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取得了勝利。

3.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對日作戰,很快攻克緬甸大部分被日本佔領的領土,最終消滅了東南亞一帶日軍的主力。日本的工業生產速度不足以彌補戰爭的損失,所以日本節節敗退。

4.德國戰敗後蘇聯對日宣戰。幾百萬蘇聯軍隊橫掃中國東北,俘虜了幾十萬日本關東軍,讓日本失去了在中國東北控制權。

5.美國在1945年對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進行了原子彈襲擊,造成日本幾十萬人傷亡。日本在二戰與中國、美國、蘇聯、英國等很多國家為敵,日本除了舉白旗投降外沒有任何選擇。


香堂風子


日本在二戰失敗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是小編認為最大的問題就出在它的擴張政策上!日本在二戰爆發之前就已經在傾全國之力與中國作戰了,這造成它的陸軍富得流油而海軍倍受責難!因為在日本人看來花大價錢建造的戰艦,作用還不如陸軍那些簡單廉價的野戰炮,征服大陸的陸軍為日本國內源源不斷的搶來財富,而海上的海軍一無是處。這導致當時的海軍迫切想要參戰。

而海軍參戰能發揮作用的只有南洋地區!因此海軍代表瘋狂主張南下的擴張政策。然而南下對陸軍來說非常不利,且不說南洋溼熱環境對陸軍的考驗,一旦南下進行島嶼作戰陸軍就離不開海軍的幫助,這樣依賴海軍就會讓兩大軍種的依附關係發生轉變,這是陸軍不願意看到的。同時,為了防禦蘇聯,陸軍在東北地區屯兵百餘萬人,這些力量都因為氣候原因不願意南下太平洋作戰,因此陸軍主張北上擴張。

那麼問題來了,陸軍主張北上、海軍主張南下,這在日本國內引發了一場副作用不可忽視的擴張政策之爭。結果是一心準備北上的陸軍不適應太平洋戰爭,一心準備南下作戰的海軍連寒冷氣候下作戰的棉衣都未曾考慮。讓這樣的兩支軍隊配合作戰問題百出,在太平洋擔任掩護工作的聯合艦隊打的美國海軍損失慘重,但是島嶼上蹣跚前進的日本陸軍根本來不及擴大戰果,最終限制了它們的整體作戰能力。

比較有名的就是珊瑚海海戰,這場海戰中精疲力竭的聯合艦隊犧牲一艘輕型航母重創了美軍主力艦隊,本應該乘勝追擊攻佔莫爾茲比港,但是無奈海軍陸戰部隊在海戰中損失慘重,無力再進行登陸作戰了。輪到陸軍出馬時問題又來了!陸軍沒有熱帶島嶼作戰必要的裝備,剛剛攻佔幾內亞島萊城的陸軍,無力跨過熱帶雨林支援攻佔莫爾茲比港的作戰,這最終導致了整個作戰計劃的失敗,給了盟軍喘息之機,為戰爭的失敗埋下伏筆。


利刃號


日本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簡單的說說。

一是失道寡助,貪得無厭。日本近代以來就開始侵略中國,"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特別是南京大屠殺給世人留下了殘忍的形象,侵略中國、印度支那等導致西方國家利益受損,美國對日本進行制裁,石油禁運,最終日本鋌而走險偷襲珍珠港向美國開戰,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二是缺乏總體戰略。日本這個國家比較重視戰術方面的基礎教育,缺乏有戰略眼光的大家;抗日戰爭中國"以空間換時間、持久戰"的戰略是非常正確的。相反,日本以當時的國力、軍力如果戰略得當,是可以迅速佔領中國的。

日本佔領東北後,應該好好鞏固其東北基地,不要去招惹美國、蘇聯等國。相反,日本在二戰中的表現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毫無章法而言。石油禁運,可以不通過戰爭去解決能源問題,與美國開戰,過高估計自身能力,導致失敗。

三是深陷中國戰場。在中國戰場上最大的問題是戰略上的失誤,日本侵佔東北後信心大增,又接著侵佔中國的平津、華北方面。如果日本侵佔東北後,好好經營,不著急侵佔華北等地,努力把東北辦成侵華的大本營,把東北變成侵華的橋頭堡,那麼對我國就是個災難。另外,戰爭開始日軍分為兩路,一路從東北沿平津,華北,進攻山西,要把中國軍隊趕往黃河以南。此為陸軍。另一路從上海進攻,此為海軍,也就是"淞滬會戰"。我們知道山西多山,我國南方多河流、水泊都不利於機械化運行。如果日軍饒過山西,進攻陝西、四川、重慶,沿長江而下進攻,這樣抗日戰爭我們就失去了大後方,這對我國是個災難。

四是對自身認識不清。日本是個小國,佔領東北後信心滿滿貪得無厭,過高的估計自己的力量,全面侵華,又挑戰美國最終導致失敗。我國古人尚且知道,"遠交近攻"、"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等戰略,日本也許感覺我們實在是太過弱小,不值得用戰略戰術就可以對付我們。事實證明,日本侵略者低估了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低估了中華民族在面臨亡國滅種威脅時的凝聚力,爆發力,最終導致其失敗。


秋仔爹


我認為是人力資源。

除了我們常談的煤,鐵,石油,銅等等資源外,戰爭潛力還有一個根本依託就是人力資源。儘管日本在戰前建立了完善的國防動員體系,儲備了大量戰爭人力,但沒法彌補在戰爭中的巨大消耗。尤其是大量有經驗的士官,飛行員,維修技師,海軍士兵等。

飛機可以用一個月的時間快速組裝建造,但一名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幹則不可能。通常老兵帶新兵,新兵經過一年的訓練才基本掌握戰鬥技能,而技術性兵種則需要更長時間。

圖:1945年5月26日,神風特攻隊隊員在出徵前合影,懷抱小狗的日軍飛行員年僅16歲,作戰人力資源油枯燈竭的日本什麼也顧不上了

以飛行員訓練為例,培養一個優秀的飛行員,從進入航校到飛上藍天,再到自由馳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與金錢。而在戰時,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飛行員要到前線執行作戰任務,下一批次的飛行員培養質量就很難保證。一旦進入消耗期,飛行員的新陳代謝就會被打破,沒有充足飛行員的飛機就是一堆廢鐵,這一點在與美軍的作戰中越來越明顯。

反觀美國,一方面人口遠遠超過日本,再加上完善的兵員徵召和儲備體系,為美國海陸兩軍提供大量的作戰人才。美軍還經常將在戰鬥中獲得經驗的飛行員送回航校任教,以提高飛行員培養的質量。

圖:在航母上準備起飛轟炸日本本土的美軍B-25機群

儘管日軍從半島,中國寶島徵集兵員,但也無法抗住中美蘇三國的圍攻。戰爭的主體終究是人,人是決定戰爭勝敗的根本因素麼。


兵說


1.天皇無能

明治天皇是日本崛起的轉折點。

他把權力收回自己手中,天皇當得像個真正的天皇,掌握實權,軍事政治文化經濟全方位改革,使日本一躍成世界強國。

(明治天皇睦仁,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

他的兒子嘉仁兒時腦膜炎,成人後發展為精神病。但他就這一個兒子,所以當10幾年天皇過渡了一下,1912年明治死後,1926年嘉仁沒死,他的兒子裕仁21歲就替父攝政了。

如果裕仁有他爺爺那樣的機遇和能力,興許也不會帶領日本做錯那麼多事。

但他21歲當權,1931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他才30歲,能有什麼經驗、能力、作為?

戰敗時他44歲,當權才20年不到。40歲前,是男人的經歷積累期、執政的“初級中學”,連“實習”的年齡都不夠,日本就這樣在他手裡從一個錯誤走向另一個錯誤。

1945年戰敗後,他總結戰敗教訓,最後一條就是:他“沒有明治時期山縣有朋、大山岩那樣的陸海軍名將”。

這句話是在說大臣,實際上也是在否定自己。

(裕仁替父攝政時)

2.內鬥太亂

隨著軍事科技的發展,戰爭手段、軍事戰略思想,以及軍制都在發生變化。

但無論怎麼變,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一把手來實現徹底的駕馭、統帥、改革。

日本在昭和初期海軍、空軍崛起時,就缺少這樣的統帥,導致海軍越來越牛,陸軍越來越不服氣,兩派越鬥越烈。

他們相互敵視爭寵,國防路線必不同,所提方案必被對方否定,你搭臺他必拆臺。

舉個例子。

1940年初,關於是繼續解決中國相持形態,還是南下太平洋戰場,陸海軍一直在互鬥。

(日本太平洋戰略)

這是個攸關日本國命的關鍵問題,陸海軍又開始幹起來。

此時的陸相是前海軍大臣米內光政。

他作為昔日海軍一把手,深知日本海軍實力,雖然與中國等亞洲國家相比有明顯優勢,但與美國比,那又是天壤之別。

米內認為,日本絕對不能與美國開戰,海軍拼不過美國的。

所以,1940年5月德國閃滅荷蘭法國後,日本陸軍立即提出建立德意日軸心國時,首相米內是不同意的。

但陸軍堅持締結軸心國,氣焰日甚一日。

此時的陸軍大臣是畑俊六。

陸軍總參謀長是皇族閒院宮載仁。

他逼迫畑俊六辭職。

日本內閣有個規定:陸軍大臣必須由軍部舉薦,陸軍不舉,陸相就空缺,內閣就必然倒臺。首相就不得不辭職。

這是1936年二二六兵變後,日本內閣改革的一個惡果:陸相出身軍役制。

就這樣,畑俊六陸相一辭職,米內就垮臺了。

接下來,接任陸相的是東條英機,首相是主張德意日結盟的近衛文麿。

其實說到這裡,也可以算作第三個原因了,那就是內閣完全被軍部控制。

這是日本走向法西斯的內部制度原因。

(東條英機:1884年12月30日-1948年12月23日)

我們直接說第四個原因:

4.中國抗戰奇蹟

說奇蹟一點也不誇張。

日本認識中國是膚淺的,教訓是深刻的。

如果說中國抗日勝利要總結一個根本原因,這第四點一定要記住,尤其是作為一箇中國人,一定要明白:中國人民的頑強抗日,是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

這裡用兩句話解釋:

①.一擊論的失敗

無論九一八事變嚇唬張學良,還是七七事變嚇唬蔣介石,日本陸軍都叫囂“一擊論”,閃電式解決中國事變。

有的叫囂1個月,有的叫囂3個月,石原莞爾甚至說拿竹刀就可以趕走張學良。

(少帥張學良)

1937年蔣介石真正決定抗戰後,我國兵力雖然很落後,卻也沒有如日本想象的那樣,遇到事變一嚇唬,就退卻讓步。

他們妄圖勝利似長熟的桃子,像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變那樣,一碰就到手。

從第一次淞滬會戰,到南京攻城,再到徐州會戰、漢口會戰,最後他們都勝利了,但只是戰術上的勝利。

他們達到目標了嗎?

克勞塞維茨在其《戰爭論》中說,兩軍會戰,以消滅對方部隊為根本目標。

日本消滅我國軍隊了嗎?

南京大屠殺引起國際不滿後,日本撤掉松井石根,換畑俊六任華中派遣軍當總司令

他在親自指揮徐州、漢口兩大會戰後,徹底迷茫了。

他說,會戰前蔣介石有300萬軍隊,會戰後他逃到重慶,還是300萬軍隊。而日本呢?國內只剩餘1個師團了。

所以從1938年12月武漢會戰後,日本基本就是強弩之末了,勁兒伸完了。


②黃河天塹、長江巨險、重慶霧都,還有華北遊擊,以及怎麼誘降都不降的吳佩孚等,都是日本敗於中國的原因。

更關鍵重要的,老百姓與軍方結成了天然、牢固的抗日陣線,軍民一心誓死抗日。

這些都是日本怎麼也料不到、沒經歷、無預案的事。

硬打打不贏,懷柔誘降軟暴力也不行。

這也是中國“耗死”日本的重要原因。

5.世界局勢不容

世界局勢中,日本陸軍犯了武士道的短視遺傳病。

最大的錯誤是一看德國希特勒在歐洲連勝,就慌忙喊出“別耽誤了搭公交車”。

意思是藉著德國之勢,迅速趁機而為,奪取日本在亞洲的全勝。

(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

南下太平洋,奪法國、荷蘭殖民地資源,這是完全依附於德國勝利為前提條件的極為冒險的戰略。

德國“公交車”一爆胎,搭車的日本必完蛋。

德國當時之所以沒有爆胎,是因為美國沒有參戰,蘇聯德國處於互不侵犯期。

這兩個大佬一出手,先把德國解決了,扭過頭就收拾亞洲小日本。

所以1941年美國被偷襲珍珠港後,沒有大規模舉兵日本。

1942年英美中蘇同盟國一成立,1944年諾曼底一登陸,德國受兩側夾擊,二戰基本結局已定,小日本命運已定。

所以1943年開羅會議上,羅斯福問蔣介石,“中南諸島有意乎”?那是在謀劃日本投降後的南亞蛋糕呢。

至於原子彈、蘇聯參戰,那只是日本戰敗的表面原因、直接終結力量。

導致日本根本失敗的原因,個人總結以上這5點。

飛春讀傳,揣揣淺見。


飛春讀傳


日本沒有金剛鑽,但是非要去攬瓷活,仗著自己在亞洲率先進入工業化時代的優勢,開始了對外的野蠻擴張,但是侵略者一定沒有好下場,日本從一宣戰,就註定了它的失敗。




第一,有限的國家資源。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又缺乏,如果打擊落後的小國家,當然是手拿把捏,但是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且有幾千年文明傳承的國家,只是因為暫時的國勢微弱,沒有趕上世界的發展,才導致被欺負,所以日本一旦插手進來,那有限的資源,就是耗也能把他們耗死,而正是因為日本的石油被美國掐死,日本逼急了只能偷襲珍珠港,阻止美軍插手日本進攻太平洋的事務。



第二,歷史傳承。

古代中國天下分分合合,歷朝歷代並不缺乏能帶兵打仗,一統天下的能人,日本也一直派人來華學習,只不過經過清代愚民政策的洗腦,很多人思想保守,並且一直把滿人視為外夷,以至於八國聯軍進北京時,很多人領著洋人直接進園子王府搶東西,甚至給他們裝車,但是經過近代中國的動盪,國人也開始覺醒,雖然國內仍然動亂,但是在面對外敵時,都能不計前嫌的一致對外,在武器裝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以血肉之軀最後取得抗戰的勝利!



第三,小人得志。

日本古代,原本就不是個富裕繁華的地方,都得靠天吃飯,但是資源又不行,更有“讓農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訣”的說法,所以普通人的生活過的十分拮据,日本更加沒有自己的歷史,全靠一個天照大神撐著,自從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國力大增,內心是極度膨脹,頗有種小人得志的意味,自認為是天下無敵了,所以在侵佔東北後,更加自戀,於是開始籌備全面侵華,這個過程比較順利,他們就更加認為自己所向披靡了,拉美國下水和南進太平洋,雖然是形勢所逼,但是還是有那點自信,認為可以最終統治亞洲。



所以日本本身實力在世界上看是三流,卻在當時工業化程度低的亞洲稱霸一方,導致越發貪婪,竟想要和德國,意大利三分天下,實在是痴心妄想。


風雲一點通


系統性的說一下日本戰敗的原因吧,任何戰爭的行為都是對利益的爭奪,利益無外乎:資源、空間,日本正是基於這兩個因素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先說明一下觀點,日本戰敗的根本原因是資源的缺少,重要原因是中國的抗戰、美國的原子彈、蘇聯出兵東北。

一、資源的缺少

1、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國家逐漸強大,擺脫了西方國家的殖民統治;由於日本國小資源貧乏,國內的發展急需更多的資源和空間,日本急需對外擴張。



圖注:日本的軍國主義教育

2、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在東北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大量往東北移民,開拓荒地,對於東北的侵略,日本看中的更是煤炭、鋼鐵等資源的攫取。

圖注:日本國內軍國主義教育

3、當德國進攻蘇聯時,日本製定了南下的策略,去侵犯美國和英國的利益,當時爪哇的石油、馬來西亞的橡膠和錫礦都是日本最想要的資源,不惜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4、要知道日本的戰略資源90%靠進口,還主要是進口美國的,1941年美國通過租界法案後,禁止出口日本石油和其他物資,日本國內的石油儲備只夠2個月,戰爭對資源的消耗是巨大的。

4、二戰後期,太平洋上日本節節失利,美軍切斷了日本的海上生命運輸線,基本上斷了日本國內資源的供給,特別是戰爭最需要的石油和鋼鐵煤炭,沒了資源日本支撐不了大規模和長時間的戰爭。

二、中國的抗戰

1、日本當時狂言三個月滅亡中國,但是中國的抵抗完全出乎了日本的意料,全民族的抗戰使日本長期陷於中國戰場的泥潭不能自拔,牽制了大量的兵力和資金。

2、經過多年的大規模作戰,日本國內經濟一塌糊塗,1944年日本的全面國民生產總值全部用於軍費,國內人民苦不堪言水深火熱,日本再進行戰爭的溫床已經大大失效。

3、中國戰場日本發動“豫湘桂戰役”是為了打通南北戰場,實現戰略轉移,可是這個目標沒有實現。

三、美國的原子彈

美國的原子彈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進程。實際上當美國投放原子彈後,日本政府有打算把天皇及政府機關搬遷到中國東北的計劃,以此繼續抵抗。

圖注:原子彈

四、蘇聯出兵東北

1、1945年8月9日蘇聯進攻關東軍,勢如破竹,短時間就瓦解了關東軍,段了日本的後路。

2、當時關東軍大多是老弱病殘,裝備又差又少,精銳基本都調往太平洋戰場和本土了,蘇聯可以說撿個便宜,收割人頭。



圖注:日本關東軍戰俘

以上四點基本是日本失敗的因素吧,實際上日本自發動九一八時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歡迎討論。


小小羅羅蛛


眾所周知,日軍在二戰初期的表現,可以說是非常勇猛的,早在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剛剛爆發時,日本大本營就對外喊出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口號,儘管日軍後來並沒有將其兌現,但是不到一年,中國的絕大多數沿海地區,都被日軍所佔領,這的確是不爭的事實。從這就能反應出,日本軍隊在二戰時期的作戰能力到底有多麼的強悍,但就算這樣,也依舊改變不了日本最後戰敗的事實。
日本當初之所以要選擇發起全面侵華戰爭,並參與二戰,完全是因為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極其匱乏,如果不能獲取工業發展的各類所需,那麼將嚴重威脅到日本國內正常的工業生產。所以對外發動侵略戰爭,成為了當時日本在短期內獲取大量工業資源的最快捷的手段,再加上前幾十年來,日本在對中作戰中是無一敗績的,所以更加堅定了當時日本政府,將中國列為主要侵略目標的決心。
然而中國軍民的奮起抵抗,成功將日本拖入到了消耗戰的境地中,除了正面戰場之外,八路軍、新四軍還不斷在敵後發起破襲戰,讓日本根本無法按原先的計劃來“以戰養戰”,迫使日軍轉而向作為歐洲殖民地的東南亞地區挺進,繼而危害到了歐洲各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利益,日本此舉也成功為接下來美國的參戰,埋下了伏筆。
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擴張,可以說給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帶來了嚴重的損壞,所以美國出於報復等方面的考慮,宣佈限制向日本出口鋼鐵和石油,可以說美國的這一舉動,直接命中了日本的要害,要知道當時日本的石油儲備,只夠其使用一年半的時間。因此就有了後來日軍偷襲珍珠港,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事件的發生,徹底將原本中立的美國,拖入到二戰當中,儘管原本日本首相是希望藉此機會來和美國政府進行和談,並沒有直接和美國開戰的打算。
但是在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美國政府就直接對日宣戰了,至此日本徹底陷入到了多線作戰的被動局面當中。日本由於受到國家實力的限制,根本打不起長時間的消耗戰,日軍光在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因為戰線過長而導致部隊後勤供應不上的情況發生,連中國都沒有打垮,更沒有可能去打敗當時世界工業生產總值排名第一的美國,對局勢的誤判和對本國實力的盲目自信,就是日本在二戰中戰敗的根本原因。

利刃巨透社


一句話,人心不足蛇吞象,日本這個民族的民族特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國家面積狹小,山區多,資源少,沒有安全感,因此一直想擴張,幾千年從未停止這種想法。

奈何實力不濟,一直沒成功,明治維新之後國力才開始逐步增長,靠著當時的清政府的戰爭賠款,綜合國力也是迅速上升,1931年佔領東三省,這時候積貧積弱的中國在日本看來三個月就可滅亡,於是發動侵略戰爭,只是日本小看了中國!

在中國陷入了持久戰,這是日本大本營沒有預料到的,很快日本經濟就支撐不住了,所以他們邊進行所謂的以戰養戰,資源的不足讓日本瞄準了東南亞,於是偷襲了美國珍珠港,惹怒了美國。

說白了日本這個國家根本就經不起長時間的戰爭,綜合國力不強,短板明顯,因此二戰之前的戰爭都是賭上國運的戰爭,甲午海戰,日俄戰爭,很幸運日本贏了,但是二戰日本不可能贏!

戰爭拼的是實力,國力,既打中國,又招惹美國,後來蘇聯出兵,日本怎麼不輸!根本原因還是綜合實力不行,但是又狼子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