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城事」廬陽地名物語——文昌宮街

「城事」廬陽地名物語——文昌宮街

合肥歷史上留下來的古老地名

既記錄了這座城市厚重的歷史

也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合肥之根”廬陽區地名更替的歷史

是昔日合肥發展史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說地名故事 品廬陽古韻

——「文昌宮街」

「城事」庐阳地名物语——文昌宫街

文昌宮街是老地名,指的是今天的淮河路東起阜陽路、西至宿州路這一段。1938年合肥淪陷以前,偌大的文昌宮屹立在此,香火繚繞、書聲琅琅,那是合肥最熱鬧的地方之一。

「城事」庐阳地名物语——文昌宫街

聽老輩人說,很早很早以前就有文昌宮了,大殿裡供奉著文昌帝君,神像前並排擺著幾個蒲團,前面是一個香案,前來參拜的人絡繹不絕,尤其是到幾個傳統節日,以及即將舉行鄉試、會試的前夕,許多有錢人家還往旁邊的功德箱裡投錢。

過去許多地方都有文昌宮,有的叫文昌宮廟,主要供奉的是相傳掌管人間祿籍文運的文昌帝君及其化身魁星、瘟祖。文昌帝君在中國具有極大的影響,歷朝帝王皆提倡天下學宮者要建“文昌宮”、做“文昌會”來祭祀文昌。文昌文化以其“崇文、重教、明理、修身、助人、行善”為主要特點,得到世人廣泛認同。有的地方人們還把文昌與孔子並列,比如四川就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說。

「城事」庐阳地名物语——文昌宫街

合肥的“文昌宮”也是當地士紳、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因為文昌星是掌管著地方文運的,讀書人要想金榜題名那絕對要去拜文昌帝君的,就像現在的孩子參加高考之前,要請名師專家輔導一樣,那時的學子參加鄉試、會試,也絕對要到文昌宮拜一拜的。

民俗專家牛耘說,他對文昌宮最有發言權,因為他從小讀書的地方就是在文昌宮。

就他所知道的,合肥在明朝時就有了文昌宮,後來太平軍攻進合肥時曾一把火將文昌宮燒燬,清末時文昌宮又被修復,但到他記事的時候,文昌宮已經是隻剩下一座空殼,裡面不見神像、香爐。1905年,那裡被改造成官立合肥城東小學堂。當時,學校校長不叫校長,而叫堂長,首任堂長名叫金巽甫,他接受了許多新思想,辦學認真負責,注重人才培養,德高望重,城東小學堂也被譽為“鄉校楷模”。後來,為紀念合肥籍的辛亥革命上將範鴻仙,城東小學改名為鴻仙小學。

關於文昌宮到底是在今天的江淮大戲院還是老的市政府那裡,曾經有過爭論,牛耘先生肯定地說,文昌宮就在今天江淮大戲院那個地方是不會有錯的。日本鬼子飛機飛臨合肥上空之前,鴻仙小學已經停了課,所以,文昌宮被炸的時候,並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那一帶在抗戰勝利以後,一直沒有再重新恢復文昌宮,而是成了一個菜市場性質的場所,直到1954年,省裡決定在那裡蓋一座安徽標誌性徽派文化建築,即江淮大戲院。

「城事」庐阳地名物语——文昌宫街

以前廬州城裡的商家熱衷於成立同鄉會館,就是籍貫一個地方並從事相同買賣的找一個地方,蓋上幾間房子作為活動場所。其中江西會館就蓋在距離文昌宮西邊不遠處。清朝時,江西人在合肥主要經營木材和瓷器,據說江西會館非常氣派,前有臨街門面一排,後有大殿九間,規模相當宏偉。但因大殿高過了東邊的文昌宮,當地的士紳豪吏不答應了,認為欺壓了當地文運,紛紛加以指責,要就拆了重建。江西會館的商人也不是等閒之輩,在慈禧太后壽誕的時候,供奉起“老佛爺”肖像,並將九間大殿改名為“萬壽宮”,這才平息了一場風波。

牛耘先生生前告訴我,他在鴻仙小學讀書的時候,隔壁就有個小廣場,不大但非常熱鬧,就像北京的天橋,聚集了不少說大鼓、說相聲、說評書、玩雜技的藝人,性質就和北京的天橋一樣,只是面積要小得多。

後來文昌宮被炸了,那裡因為地處鬧市,許多買賣人都在那裡開起了鋪面,小商小販也簇擁在那裡趕熱鬧。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江淮大戲院對面還有不少家小吃鋪,比較著名的是文昌宮小吃部,裡面的烙餅就當街現烤現賣,有肉餡的、豆腐餡、芝麻餡的好多品種。什麼時候去都能看見門口排起常常的隊伍。

《廬陽地名物語》

「城事」庐阳地名物语——文昌宫街

合肥歷史上留下來的古老地名,可以說記錄了這座城市厚重的歷史,也傳承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近年來,合肥這座城市迅速崛起,但歷史的烙印依舊很濃,尤其是在環城馬路以內的老城區,像紅星路、六安路、舒城路、無為路,雖然並不寬敞,但正是這些尚存的老街道,留下了幾代合肥人童年的記憶;還有像吳山巷、雙井巷、丁家巷、操兵巷、姑娘巷、大眾巷等彎彎曲曲而略顯陳舊的小巷,居住在那裡的居民也多操著地道的合肥話,給人以溫暖度和親切感。

城市的發展需要留住人文,人類的情感需要感懷記憶。正是這些地名的提醒,讓人們感受著歷史的風雲變化,參悟著時代的更迭變遷。《廬陽地名物語》一書通過對合肥地標和街巷的追根溯源,成了這座城市的共同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