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城事」庐阳地名物语——文昌宫街

「城事」庐阳地名物语——文昌宫街

合肥历史上留下来的古老地名

既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

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合肥之根”庐阳区地名更替的历史

是昔日合肥发展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说地名故事 品庐阳古韵

——「文昌宫街」

「城事」庐阳地名物语——文昌宫街

文昌宫街是老地名,指的是今天的淮河路东起阜阳路、西至宿州路这一段。1938年合肥沦陷以前,偌大的文昌宫屹立在此,香火缭绕、书声琅琅,那是合肥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城事」庐阳地名物语——文昌宫街

听老辈人说,很早很早以前就有文昌宫了,大殿里供奉着文昌帝君,神像前并排摆着几个蒲团,前面是一个香案,前来参拜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到几个传统节日,以及即将举行乡试、会试的前夕,许多有钱人家还往旁边的功德箱里投钱。

过去许多地方都有文昌宫,有的叫文昌宫庙,主要供奉的是相传掌管人间禄籍文运的文昌帝君及其化身魁星、瘟祖。文昌帝君在中国具有极大的影响,历朝帝王皆提倡天下学宫者要建“文昌宫”、做“文昌会”来祭祀文昌。文昌文化以其“崇文、重教、明理、修身、助人、行善”为主要特点,得到世人广泛认同。有的地方人们还把文昌与孔子并列,比如四川就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说。

「城事」庐阳地名物语——文昌宫街

合肥的“文昌宫”也是当地士绅、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因为文昌星是掌管着地方文运的,读书人要想金榜题名那绝对要去拜文昌帝君的,就像现在的孩子参加高考之前,要请名师专家辅导一样,那时的学子参加乡试、会试,也绝对要到文昌宫拜一拜的。

民俗专家牛耘说,他对文昌宫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从小读书的地方就是在文昌宫。

就他所知道的,合肥在明朝时就有了文昌宫,后来太平军攻进合肥时曾一把火将文昌宫烧毁,清末时文昌宫又被修复,但到他记事的时候,文昌宫已经是只剩下一座空壳,里面不见神像、香炉。1905年,那里被改造成官立合肥城东小学堂。当时,学校校长不叫校长,而叫堂长,首任堂长名叫金巽甫,他接受了许多新思想,办学认真负责,注重人才培养,德高望重,城东小学堂也被誉为“乡校楷模”。后来,为纪念合肥籍的辛亥革命上将范鸿仙,城东小学改名为鸿仙小学。

关于文昌宫到底是在今天的江淮大戏院还是老的市政府那里,曾经有过争论,牛耘先生肯定地说,文昌宫就在今天江淮大戏院那个地方是不会有错的。日本鬼子飞机飞临合肥上空之前,鸿仙小学已经停了课,所以,文昌宫被炸的时候,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那一带在抗战胜利以后,一直没有再重新恢复文昌宫,而是成了一个菜市场性质的场所,直到1954年,省里决定在那里盖一座安徽标志性徽派文化建筑,即江淮大戏院。

「城事」庐阳地名物语——文昌宫街

以前庐州城里的商家热衷于成立同乡会馆,就是籍贯一个地方并从事相同买卖的找一个地方,盖上几间房子作为活动场所。其中江西会馆就盖在距离文昌宫西边不远处。清朝时,江西人在合肥主要经营木材和瓷器,据说江西会馆非常气派,前有临街门面一排,后有大殿九间,规模相当宏伟。但因大殿高过了东边的文昌宫,当地的士绅豪吏不答应了,认为欺压了当地文运,纷纷加以指责,要就拆了重建。江西会馆的商人也不是等闲之辈,在慈禧太后寿诞的时候,供奉起“老佛爷”肖像,并将九间大殿改名为“万寿宫”,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

牛耘先生生前告诉我,他在鸿仙小学读书的时候,隔壁就有个小广场,不大但非常热闹,就像北京的天桥,聚集了不少说大鼓、说相声、说评书、玩杂技的艺人,性质就和北京的天桥一样,只是面积要小得多。

后来文昌宫被炸了,那里因为地处闹市,许多买卖人都在那里开起了铺面,小商小贩也簇拥在那里赶热闹。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江淮大戏院对面还有不少家小吃铺,比较著名的是文昌宫小吃部,里面的烙饼就当街现烤现卖,有肉馅的、豆腐馅、芝麻馅的好多品种。什么时候去都能看见门口排起常常的队伍。

《庐阳地名物语》

「城事」庐阳地名物语——文昌宫街

合肥历史上留下来的古老地名,可以说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也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合肥这座城市迅速崛起,但历史的烙印依旧很浓,尤其是在环城马路以内的老城区,像红星路、六安路、舒城路、无为路,虽然并不宽敞,但正是这些尚存的老街道,留下了几代合肥人童年的记忆;还有像吴山巷、双井巷、丁家巷、操兵巷、姑娘巷、大众巷等弯弯曲曲而略显陈旧的小巷,居住在那里的居民也多操着地道的合肥话,给人以温暖度和亲切感。

城市的发展需要留住人文,人类的情感需要感怀记忆。正是这些地名的提醒,让人们感受着历史的风云变化,参悟着时代的更迭变迁。《庐阳地名物语》一书通过对合肥地标和街巷的追根溯源,成了这座城市的共同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