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門道文化|麵塑——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

門道提示:農曆六月十八

我國傳統藝術的遺產極其豐富並且輝煌。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曲、園林、建築、雕塑、工藝美術、 傳統美食、 傳統服飾等等,都有幾千年的積累,都有偉大的創造,都透著五千年 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傳統藝術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痕跡,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欣賞,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大餐”。前面門道君一直在跟大家聊中國瓷器,接下來我們去普通街道,探尋不一樣的中國民間藝術文化。

門道文化|麵塑——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

麵塑

麵塑,俗稱 面花、 禮饃、 花糕、 捏麵人,是源於山東、山西、北京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舊社會的麵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於街頭,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麵塑藝術作為珍貴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

門道文化|麵塑——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

麵塑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就捏製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擴、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緻、優美、精巧。 從新疆 土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豬來推斷,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

門道文化|麵塑——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

麵塑

南宋《 東京夢華錄》中對捏麵人也有記載:“以油麵糖蜜造如笑靨兒。”那時的麵人都是能吃的,謂之為“ 果食”。而民間對捏麵人還有一個傳說,相傳三國 孔明徵伐南蠻,在渡蘆江時忽遇狂風,機智的孔明隨即以面料製成人頭與牲禮模樣來祭拜江神,說也奇怪,部隊安然 渡江並順利平定南蠻,因而從此凡執此業者均供奉孔明為 祖師爺。 簡單地說,麵塑就是用麵粉加彩後,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與事物。麵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鑲、四滾”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備卻並非易事。

門道文化|麵塑——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

麵塑

經過麵塑藝人長期摸索,現在的麵塑作品不黴、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遊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外國旅遊者在參觀 麵人製作時,都為藝人嫻熟的技藝、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傾倒,交口讚譽,稱德志麵塑為“中國的雕塑”。

婚禮迎娶之俗歷來是極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語道“結婚勝如小登科”,晉北風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對“歡魚吉兔”,洞房門頂上放一對用紅線連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徵玉兔金緣。實則兔之本意為虎,是民間鎮宅驅邪的護佑之神。婚禮麵塑必提及忻州、定襄、 原平、代縣一帶的“宮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麵做一對,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馱 仙桃,金魚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細加點綴,造型生動,情趣悅人,五彩繽紛,鮮麗明快,線與面、點與塊、塑與畫、拙與巧的結合與對比,形成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增強了喜慶的氣氛,豐富了民間婚俗的內容,更為民間藝術增添了俏麗的一枝。

門道文化|麵塑——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

麵塑

老人們年至花甲,晚輩們慣常要為之祝壽慶賀,祝賀者蒸做漂亮的大 壽桃以祝願老人健康長壽,表達對老人們的孝敬之心。嬰兒鬧滿月,一般由姥姥家制做直徑達尺餘的“囫圇”,即一個圓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細的十二屬相的麵塑。有的在大“囫圇”裡還會有較小的“囫圇”,中間放龍鳳或虎頭造型的麵塑,名曰“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誰來看孩子,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孃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舊社會,由於窮困,給女兒送去幾個“羊羔兒”饅頭,就算盡心了。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給女兒的“羊羔兒饅頭”幾十個甚至幾百個。饅頭造型多樣,而且都有寓意。

門道文化|麵塑——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

麵塑

麵塑作為一種民間生命力極強的造型藝術,生長和紮根於民眾生活,成為民俗風情的一種表現方式,無時不在,無時不有。它作為一種藝術形態也好,一種食品文化也好,都深深紮根在老百姓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