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碾茶鬥試為何喜愛用“兔毫盞”?

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唐代陸羽在《茶經》中雲: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最初茶葉是作為藥用品而受到關注,由藥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

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對食物起解毒作用。

《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爾雅》中,“苦荼”一詞註釋雲“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將茶與桂皮、生薑及一些香料一起煮來食用的記載。

此時,茶葉利用方法又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並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狀。

碾茶鬥試為何喜愛用“兔毫盞”?

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成湯飲,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也有較大進步。到了宋代,製茶方法出現變化,也對飲茶方式帶來深遠的影響。

宋初茶葉多製成團茶、餅茶,飲用時碾碎,加調味品烹煮。當時的飲茶已經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嚐方法都頗為講究,禮儀也越來越複雜了。

宋人的飲茶法由唐人的煎茶(煮茶)演變為“點茶”,或稱“試茶”,就是首先將經過半發酵做成的餅茶(團茶)碾成細末,這道工序稱為“碾茶”;再將細末放入碗中,加少量水,使調和呈膏狀,用茶筅攪勻,然後沏以沸水,稱為“注湯”;這時水面會浮起一層白色茶沫,需用竹製的茶筅將其掠去,稱為“擊拂”;沸水一般分四次注入盞中,每次均須以茶筅擊拂,以茶麵顏色鮮白均勻,盞邊沒有水痕為佳。

清代朱琰《陶說》曰:“鬥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曰:一水兩水,茶色白,入黑盞,水痕易驗,兔毫盞之所以貴也”。

碾茶鬥試為何喜愛用“兔毫盞”?

因為茶沫為白色,建窯黑釉盞的襯托效果很明顯,所以能夠很容易的分辨水痕,因而被廣泛採用。吉州窯的天目盞更具優點,對於水的吸附性低,使水在其中凝聚性能比較好,以至於杯中液麵會呈微凸狀,而不像普通茶具,注入清水後,水向四壁貼近,使液麵呈新月狀凹入。

北宋蔡襄《茶錄》雲:“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兔毫坯厚,久熱,用之適宜”。

可見兔毫盞是當時理想的鬥茶器具。茶和茶具,建茶和建盞是密不可分的。建盞從品茶發展到鬥茶而大行其道,演變成一種皇帝提倡的賜茶禮儀,品茶清供和鬥茶雅玩。無論上至宮廷所需的御用茶盞,還是百姓僧侶的日用茶盞皆爭用建窯器。

碾茶鬥試為何喜愛用“兔毫盞”?

碾茶鬥試為何喜愛用“兔毫盞”?

碾茶鬥試為何喜愛用“兔毫盞”?

碾茶鬥試為何喜愛用“兔毫盞”?

碾茶鬥試為何喜愛用“兔毫盞”?

碾茶鬥試為何喜愛用“兔毫盞”?

碾茶鬥試為何喜愛用“兔毫盞”?

交流建盞知識與文化,加筆者V:3038131498,暗號“玩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