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新能源公交車全覆蓋,漣源打造縣域“綠色出行範本”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楊豔 通訊員 周燦華 漣源報道

2018年8月13日,譚周家來到漣源新能源公交公司,看到電子屏幕上公交車上的一舉一動,他感嘆,老司機趕不上新變化,“又環保又智能的公交太厲害了。”

在漣源公交行業忙碌了大半生,70歲的譚周家可謂知根知底。從1990年,漣源率先開通“市內公交專線”;1991年,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再到釐清機制、取消承包,成立新能源公交公司,漣源公交一路改革,最終迴歸公共交通公益性的本來面目。

發展,對於漣源公交事業來說,是在改革中一次又一次的破浪前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讓公交成為了漣源生態文明建設“窗口”,也讓漣源成為湖南縣域交通“小縣城,大公交”範本。

新能源公交车全覆盖,涟源打造县域“绿色出行范本”

1990年,漣源將4輛9.2米長、40座、單門進出的公交車迎到“家門口”。

4輛公交車為小縣城帶來榮光

1990年,地處湘中的漣源老百姓敲鑼打鼓,將4輛9.2米長、40座、單門進出的公交車迎接到“家門口”。這4輛衡陽客車廠生產的“衡山牌”大客車,是漣源籍慈善家彭立珊送過來的。

1988年,彭立珊贈送了10輛車在長沙成立立珊車隊,方便了萬千莘莘學子。兩年以後,他往老家漣源送來4輛公交車。這是他捐贈創建立珊中學後的又一次善舉。隨後,漣源從衡陽客車廠和湘潭客車廠先後採購6臺,湊齊10臺,創辦了漣源公交公司,隸屬當時的漣源建委管轄。

“這4輛車,讓一個小小縣城萌芽了公共交通的意識。”當年42歲的譚周家,原本是貨運司機,因為手持A照,他被招聘過來,首要任務是培訓其他持有B照的司機。這些司機大都從客運司機中招聘,經過培訓後在漣源農機學校考試,B照升級為A照後,公交公司正式開始運營。

“當年,慈善事業不像今天這樣普遍,一個老闆捐來4輛公交車,確實是一件轟動縣城的大事。通車當天,市民蜂擁而來,每一趟車都爆滿,兩節車廂擠進百餘名乘客。”譚周家說,很多市民沒坐上,第二天早起排隊,非要坐上一趟才罷休。當時開通的城區線路為2條:從漣源煤炭醫院到三角坪,從公交公司到漣源教育局,公交車穿梭在城區並不太寬闊的馬路上,票價5分錢。

因為車次少,漣源老百姓既嚐到了乘坐公共汽車的甜頭,也體驗到焦躁等車的滋昧。83歲的李和平是退休幹部,他說當時老百姓的出行基本是自行車和步行,當時隔壁縣城都沒有通公交車,大家都覺得很自豪。“在那個年代,等再久也是值得的。”

時光倒退到28年前,漣源縣城城區面積小,用一句通俗的話來概括:一支菸還沒有抽完就走通整個縣城。顯然,光靠在城裡跑是不夠的。於是,時任公交公司經理的周賢貴決定走鄉鎮線路。

漣源是湖南著名的老工業基地,擁有多種礦產資源,豐富的煤炭儲量,軋機、水泥、建材、鋼鐵、鍛造件、有色金屬、磷肥等工業產品繁多,六畝塘鎮的省煤機廠、石馬山鎮的湘峰機械廠、七星街鎮的洪源煤機廠、漣源鋼鐵廠田湖礦業、安平鎮的湘中機械廠、茅塘鎮的五江輕化均創造過工業的輝煌。公交公司看中了這些廠礦企業的人流量,抽調出6臺公交車開始走鄉鎮廠區路線。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漣源公交在全省範圍內較早實現了城與鎮、鎮與鎮、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公共交通出行。彌補了當時城郊客運的不足。

線路車輛私有化帶來10年“彎路”

新能源公交车全覆盖,涟源打造县域“绿色出行范本”

2006年,漣源公共交通總公司改制,線路車輛全部私有化,引出種種弊端。

隨著客流量的增加,公交公司增加了車輛,一度擁有65輛。但在2006年至2016年的10年期間,公交事業開始走彎路,原本應該公車公營的公交車出現層層轉包,且愈演愈烈,引發了老百姓的不滿。對此,譚周家嘆息不已。

2006年,漣源公共交通總公司改制,線路車輛全部私有化,當時,市城管局與個體老闆吳某簽訂了線路經營權租賃合同書,將城市公交線路的經營權承包給其經營,期限為20年。後由於多種原因,吳某退出承包,局裡與另外一個體老闆李某簽訂租賃合同,繼續以城市公共交通總公司名義在運營。因為有債務,李某的債主成了實際管理者,幾輪炒作後,各承包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開始層層轉包。

“私人線路為了掙錢,只跑黃金時間、黃金線路,車輛也僅僅滿足‘能跑就行’,服務質量基本沒有,老百姓年年在人大、政協會上呼籲解決公交出行問題。”漣源市交通運輸局局長李付明說,10年來,整個公交雖有發展但弊端日益顯現:線路調整阻礙大,車輛老舊破損汙染嚴重,老百姓出行困難。失去了監管的公交車一度成為脫韁“野馬”,讓漣源公交陷入各種混亂。

2016年6月,由於掛靠承包人與公司之間在燃油補貼、上繳費用等方面存在分歧,一路車(煤醫至三角坪)被中止運行,一度影響老百姓出行。廣受詬病的還有,私有化的公交車不“善待”老年人。2016年,“大王叫我來巡山”在紅網市長問政欄目上發帖,投訴公交司機拒載,他說,“這事事關百姓生活、政府作為和城市品質,必須要管管了。”漣源市人大代表黃偉廬則多次提出,公交涉及民生,必須姓“公”,建議政府積極介入並主導公交的發展方向。

面對“一鍋粥”、“一團麻”的錯綜複雜,漣源公交人陷入誠惶誠恐、如坐針氈。

71輛純電動車,一段公交新旅程

新能源公交车全覆盖,涟源打造县域“绿色出行范本”

2017年11月25日,漣源新能源公交公司成立,市委市政府領導紛紛出席。

改革,勢在必行。

“漣源公交伴隨時代的發展在艱難曲折中前行。我們必須眾志成城,壯士斷腕,推動公交體制華麗轉身。”漣源市交通運輸局局長李付明說。

2017年年後上班第一天,漣源市委市政府召開會議,部署公交改制事宜。很快,一個由常務副市長梁小兵擔任組長,由交通、城建、財政、審計、紀委、發改委、規劃、司法等多部門聯手而成的漣源公交體制改革工作小組成立,走訪、調研、談判、協調......5個月後,漣源公交體制改革工作小組依法穩妥解除了原有65臺公交車城市客運經營權租賃協議。

以後的公交路怎麼走,成為擺在漣源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為此,漣源市委書記謝學龍,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傑派員前往郴州資興、岳陽平江、益陽桃江等地實地調研,最終定下方案:找到交通與環保的最佳契合點,由政府出資3000萬,採購新能源純電動公交車,全面實現群眾優質出行、快捷出行、安全出行和綠色出行。

2017年11月25日,通過公開招標,首批20輛新能源純電動公交車正式上路運行。2017年12月31日,51輛純電公交車到位,2018年5月又新增20輛。科學規劃路線,新增線路,落實老年證免費政策,提高服務意識……一切均朝著老百姓滿意的方向前進。一輛輛新能源公交車如一幅幅美麗動人的動態圖畫,穿梭在漣源的大街小巷,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新能源公交车全覆盖,涟源打造县域“绿色出行范本”

老百姓對環保便捷的新車很是滿意。

“從努力杜絕冒黑煙的公交車,到後來努力發展新能源公交車。漣源的公交車輛更新已經從滿足最低需求,轉變為提供更加舒適安全、更加清潔環保的公交車輛。”劉傑回顧了漣源公交發展史,他說,公車公營體制的確立,純電動公交車的投運,是滿足市民安全舒適出行、加快建成小康漣源、促進節能減排、辦好人民滿意交通的重要支撐。

“2017年,是漣源市公交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對漣源公交來說,是一次‘重生’。”胡衛華是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小成員,曾在交通局工作20多年,改制完成後他臨危受命,成為漣源新能源公交公司總經理。他說,漣源公交曾領先發展,也曾走過彎路,如今告別黑煙尾氣的老黃曆,迎來綠色環保、舒適便捷的新時代,他必將不負重任。

新能源公交车全覆盖,涟源打造县域“绿色出行范本”

2017年11月25日,首批20輛新能源純電動公交車正式上路運行。

2017年12月,最後10輛陪伴了漣源老百姓多年的公交車也即將淘汰,在它們最後營運的一個星期裡,讓無數人感懷。它們沒有空調,有各種問題,還冒出黑尾巴,但在日復一日的奔跑中不經意間陪伴了一代人成長,為大家留下了獨一無二的時代印記。

“縱使不捨,依然得是說再見。”蔣武兵,原本承包了一輛車,從煤醫到石馬山,2017年,他承包合同到期,被新公交公司優先錄用,57歲的他成為了漣源新能源公交車的駕駛員。舊車集中銷燬那天,他早早地趕到公司,和車隊一起將車子開往4公里開外的漣源廢品回收公司,看著陪伴多年的公交車,他竟溼了眼眶。

不過新車給了他新的體驗。他負責7路車,從長郡藍田中學到火車站,他看著來來往往的學生,覺得自己責任更加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