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河北張家口有哪些歷史人物?

新媒體聯盟


張家口的名人很多,今天介紹幾位為共和國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以此來緬懷他們。

柴書林:開國少將

柴書林(1913——1995),河北省張家口張北縣人。1935年考入北平大學法商學院經濟系,1938年徒步40天到延安,入延安抗大學習。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察冀軍區營教導員、冀熱察軍區分區參謀長、皖南軍區分區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百團大戰、平津、渡江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曾任華東軍區工程兵部副主任,南京軍區工程兵副主任,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等職。1964年晉為少將。

羅平:開國少將

羅平(1917——2003),河北省張家口涿鹿縣人。抗戰時期,曾任東北挺進軍先鋒隊中隊長,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四縱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察冀軍區第十三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北嶽軍區察南軍分區副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第一縱隊政治部民運部部長,華北軍區第70軍209師政治部主任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空軍師政治部主任,空軍師政治委員,空軍學院政治部主任,濟南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等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董存瑞:全國戰鬥英雄

董存瑞(1929——1948),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人,11歲當兒童團長,13歲掩護區委書記,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6歲參加八路軍,曾任副班長、班長。曾榮立3次大功、4次小功,榮獲1枚毛澤東獎章,3枚勇敢獎章。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縣的戰鬥中,捨身炸碉堡,英勇犧牲,時年未滿19歲。是全國戰鬥英雄,模範共產黨員,解放軍的6位經典英烈之一,“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馬寶玉:狼牙山五壯士之首

馬寶玉(1920——1941),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人,狼牙山五壯士之首。1937年10月參加八路軍,曾任八路軍晉察冀一分區一團二營七連六班班長。1938年9月,在阻擊日軍進攻中英勇殺敵。1941年9月24日,日軍3000多人進攻狼牙山,晉察冀一分區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一團星夜轉移線,只留七連六班牽制敵人。25日,他率六班戰士打退敵人4次衝鋒,為拖住敵人,與副班長葛振林,戰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學義5人,將敵人引上山頂絕路,最後在彈藥用光,可搬動的石頭也用完後,率4人跳下懸崖。3人犧牲,葛振林、宋學義被樹枝掛住,倖免於難。

武士敏:著名抗日英烈

武士敏(1892——1941),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人。1927年後,曾任西北軍旅長、師長、潼關警備司令等職。 “七七”事變後,他率部奔赴娘子關前線,阻擊日軍南進西犯,協同八路軍129師在正太路沿線重創日軍,與東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協調作戰,粉碎敵人“九路圍攻”、“八次包剿”。在子洪口、天神山兩次伏擊戰,大敗日軍109師團,後晉升為98軍軍長。1941年9月29日,日軍3萬餘人將98軍包圍在沁水縣東峪、西峪,他親臨前線指揮,多次組織突圍受挫,突圍中壯烈殉國。武士敏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你知道的張家口歷史人物還有誰?


鄭國柱


張家口地居塞外,但是不乏名人,找了6大名人:

1.蚩尤,九黎部落首領,曾與黃帝炎帝戰於涿鹿,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涿鹿縣,雖然蚩尤據傳說並非涿鹿出生,但是涿鹿之戰這一事關他最有名的事蹟在張家口,也留下了大量遺蹟,所以可以算作張家口名人。

2.明英宗時大太監王振。蔚縣人。是明代第一個專權的太監,竄拖明英宗親征瓦剌,使皇帝在土木堡之變被俘,犯了眾怒的王振也被明將所殺。

​3.抗日將領武士敏。懷安縣柴溝堡人。國民革命軍陸軍98軍軍長,陸軍中將軍銜。1941年9月在與山西東峪與日軍激戰時壯烈犧牲。2014年被民政部列入首批300名著名抗戰英烈名錄。

​​4.康世恩,懷安縣人。年輕時候參加一二九運動,還曾在八路軍120師任職。建國後任石油工業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顧委委員常委等。

​5.戰鬥英雄董存瑞。懷來縣人。在1948年解放河北隆化的戰鬥中,捨身炸掉敵人碉堡,為解放隆化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的英雄事蹟也感染教育了幾代人。

​6.馬寶玉,狼牙山五壯士之班長​,蔚縣人。1941年9月為掩護大部隊和群眾撤退和其他四名戰士引日軍達到狼牙山主峰棋盤陀,不屈跳崖犧牲。

​​






磨史作鏡


康世恩是從河北張家口走出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是我國工業戰線傑出的領導人、新中國石油工業和化工戰線卓越的開拓者,被譽為是本世紀中國最受敬重的“石油赤子”第一人,為摘掉我國“貧油”國的帽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康世恩同志1915年4月20日出生於河北張家口懷安縣田家莊,193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曾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洗禮,新中國成立後,曾任石油化學工業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等職。

新中國成立之初,康世恩就投身到石油戰線工作,先後領導和挖掘了玉門、克拉瑪依油田的建設。60年代初,康世恩同志參與領導和直接指揮了在大慶石油會戰,他表示下決心拼命也要拿下這個大油田,他身先士卒,率先垂範,住帳篷,戰嚴寒,帶領幾萬名會戰工人,發揚“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革命精神和“三老、四嚴”作風,敢打硬拼,艱苦奮鬥,奪得了大慶石油會戰的勝利,開創了陸相地層尋找大油田的先河,為我國石油自給做出了重要貢獻。石油戰線上湧現出了“鐵人”王進喜的先進事蹟,王進喜成為石油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六、七十年代,偉大領袖毛主席號召:工業學大慶。那時的大慶在全國都非常有名氣。“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等口號,在當年家喻戶曉,老少皆知,《我為祖國獻石油》歌曲就是對石油工作者的讚頌。

1995年4月21日,康世恩同志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人生旅途的80個春秋。


zj史海拾貝


自古至今河北張家口都是名人輩出之地,今天我們只說,在新中國的建立過程中,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他們才是中國人民心目中最為偉大的英雄。

董存瑞(1929年-1948年)

董存瑞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人,他生在貧困家庭之中,很早就成了一名抗日戰士。抗日戰爭時期,他就被選為兒童團長,並且因掩護區委書記躲過日本人的追捕,而立下大功,並且贏得了抗日小英雄的稱號。那時候的董存瑞只有13歲,在他15歲的時候,已經成了一名出色的小民兵。

1945年董存瑞加入到了八路軍抗日的陣營中,成了眾多抗日英雄中的一員。

解放戰爭時期,董存瑞曾立過三次大功,四次小功,並且榮獲了三枚勇敢獎章和一枚毛澤東獎章。

1947年董存瑞加入到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1948年解放隆化縣的戰鬥中,董存瑞英勇犧牲,他死的時候,還未滿19歲。

柴書林(1913-1995年)開國將軍。

柴書林張家口張北縣人,1929年參加過著名的一二九運動,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黨的一份子。

抗日戰爭時期,柴書林主要在晉察冀邊區開展敵後抗日工作,先後參加過百團大戰和黃土嶺戰鬥,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柴書林參加了三大戰役中國隊平津戰役,還有渡江戰役。

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以及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心中國成立的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羅平(1917-2003年)

河北省張家口涿鹿縣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組織抗日鬥爭。1938年起擔任山西省方山縣委書記,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縱隊組織科科長一職。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著名的三大戰役中的平津戰役,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64年晉升為開國少將軍銜。

河北張家口的名人還有哪些,歡迎留言討論。


不才講史


河北的張家口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歷來都是重要地區,所以在這片土地主曾湧現出了一大批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商人等,他們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下面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些這樣的人。


張袞 張袞,張家口懷來縣人,北魏著名的軍事家,深受北魏創建者拓跋圭的器重。曾被封為左長史參與軍政大計。多年來跟隨拓跋圭東征西討,戰功赫赫。當時有人想打退強國,吞併天下,張袞就建議拓跋圭聯合強國燕國共同擊退起義的勢力,突破重圍,這一舉動也為後來北方的統一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395年又一支強大的兵力來犯,這些張袞讓拓跋圭採用迂迴側擊的戰略,沉重的打擊了進攻者,使其退縮。398年張袞因不願侮辱他人所以被降職。

永興二年張袞去世。 侯俊山 侯俊山一代名師,河北梆子創始人之一。曾被人讚譽“狀元三年一個,十三旦蓋世無雙”。可見侯俊山在戲曲藝術方面的造詣。侯俊山兩歲時母親病故,被寄養在外婆家,因外婆家那裡每逢節日便會有唱戲的,家人看他對戲曲特別著迷,就送他去跟村裡的藝人學習。侯俊山天資聰穎,經過刻苦學習10歲的時候就可以登臺演出。13歲時便已家喻戶曉,十三旦的藝名也便在張家口傳開了。侯俊山的代表作品有《打金枝》、《回荊州》、《辛安驛》等。

他戲路寬、基本功紮實,為祖國培養出了不少優秀的戲劇人才,也為中國的戲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以上介紹的兩位歷史人物只是張家口市歷史人物的代表,張家口優秀的歷史人物還有很多,希望古人優秀的技藝和精神能夠被我們學習和傳承下去,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的繁榮富強。


石家莊新聞網


張家口地區最有名的人是唐朝的安祿山,在宣化城北起兵。安史之亂是唐代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發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二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司馬光《資治通鑑》:“(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lki99


張家口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也有許多的歷史文化名人


比如說




馬寶

玉(1920—1941),

蔚縣

下元皂村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六班班長。
  1941年8月,華北日軍對北嶽區抗日根據地實行空前規模的大“掃蕩”。9月24日,日軍3000多人在飛機、大炮掩護下,進攻狼牙山一帶,企圖一舉消滅晉察冀一分區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一團。當夜一分區領導機關和一團主力轉移外線,僅留七連六班在狼牙山牽制敵人。25日拂曉,當敵猛攻狼牙山時,即率六班戰士接連打退敵人4次衝鋒。至中午,六班戰士為確保主力部隊安全轉移,與副班長

葛振林

,戰士

胡德林

胡福才

宋學義

等共五人,開槍將敵人引上狼牙山棋盤陀頂峰的山頂絕路,並利用有利地形猛烈還擊敵人的連續衝鋒。至彈盡,僅存一手榴彈。繼用石塊砸敵。當敵迫近,將最後一顆手榴彈投入敵群。隨後,率4人走到懸崖邊,將所攜0扔下山崖,並寫下同

葛振林

介紹三名戰士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介紹信。此時,敵人已攀上崖頂。即率4人整理好軍帽臂章,第一個躍下萬丈深谷,壯烈犧牲。時年21歲。葛振林與3名戰士相繼躍下。敵軍為此壯舉驚呆。

胡德林

胡福才

躍下後亦壯烈犧牲。葛振林、

宋學義

被崖邊樹枝掛住,經過老百姓的幫助,幾天後返回部隊。後, 晉察冀一分區召開慶功大會,表彰。“狼牙山五壯士”英雄事蹟



羅平

(1917—2003.2.28)

河北

涿鹿縣

人。一九三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抗日遊擊隊。
  抗日戰爭時期,任東北挺進軍先鋒隊中隊長,1939年任

山西

青年抗敵決死第四縱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十三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47年起第六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北嶽軍區察南軍分區副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第一縱隊政治部-部部長,1949年

任華

北軍區第七十軍二0九師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師政治部主任,1951年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三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1955年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空軍系副主任,1956年任系副政治委員,1958年起任空軍學院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顧問,

濟南

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
  一九0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3年2月28日在

北京

逝世。


 趙志光:1938年生。

河北

懷安

人。中共黨員。1963年畢業於

天津

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本科。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山西

人民出版社編審(教授),原副總。還擔任中國版協連環畫研究會常務理事、

山西

省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現顧問、山西省花鳥畫學會會長、山西省第五屆文聯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山西分會理事、山西省出版工作者協會理事、山西省圖書出版協會常務理事。 1992年被國務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1992年由新聞出版署、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授予連環畫工作榮譽獎。 繪畫藝術師承吳光宇、王頌餘、張其翼、溥佐、孫其峰、閻麗川諸先生。善長中國工筆花鳥畫。




河北事兒問我


1、伯夷,夷齊讓國,不食周慄。

2、扁鵲,切脈診斷,戰國神醫。

3、趙雍,胡服騎射,滅中山國。

4、趙奢,戰國名將,閼與破秦。

5、樂毅,燕國名將,討伐齊國,大敗齊軍。

6、李牧,戰國四將,連卻秦軍。

7、毛遂,說楚合縱,脫穎而出。

8、趙佗,平定嶺南,建南越國。

9、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0、張角,創太平道,黃巾起義。

11、劉備,奪取西川,建立蜀漢。

12、張飛,當陽拒曹,蜀漢五虎。

13、趙雲,兩扶幼主,掃蕩西川。

14、祖逖,聞雞起舞,東晉戰將。

15、祖沖之,推圓周率,撰《大明曆》。

16、酈道元,地理大家,撰《水經注》。

17、竇建德,起義反隋,稱雄河北。

18、盧照領,初唐四傑,唐詩大家。

19、魏徵,一代名相,直言敢諫。

20、一行,唐朝高僧,天王學家。

21、高適,邊塞詩人,渤海縣侯。

22、賈島,苦吟詩人,郊寒島瘦。

23、郭威,推翻後漢,建立後周。

24、趙匡胤,建立宋朝,完成統一。

25、李春,建築大師,建趙州橋。

26、郭守敬,天文大家,制《授時歷》。

27、紀昀,《四庫全書》,《閱微草堂筆記》。

28、楊露禪,楊氏太極,一代宗師。

29、馮國璋,北洋三傑,直系首領。

30、李大釗,建黨元勳,革命領袖。


爺們兒吖


 馬萬水

  馬萬水(1923~1961)河北深縣馬家廟村人,14歲輾轉到日偽統治下的北平學徒,19歲流落到門頭溝煤礦當背煤工,1948年門頭溝解放,他才和工友們重見天日,成了新中國的主人。

  為了加快礦山建設,馬萬水作為技術骨幹調到龍煙鐵礦,被任命為掘進五組組長。第一個月的掘進尺度是1.7米,4個月後升到5米,半年後拿下12.2米。1950年一季度全礦評比,掘進五組奪得全礦“掘進先鋒,生產模範”競賽優勝紅旗,組長馬萬水被評為龍煙鐵礦一等功臣。以後他不斷學習研究,改進掘進方法,在同年6月,一舉創造了全部手工操作,獨頭掘進月進23.7米的全國新記錄。他把成績和榮譽作為自己向上攀登的階梯,10年4次攀上快速掘進新高峰,到1960年,獨頭巷道月掘進已達435.91米,成為全國礦山建設不倒的紅旗。他連續18次創造全國黑色金屬礦業掘進新記錄,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馬萬水工程隊成為在全國工交戰線上飄揚的一面紅旗。

  1961年,癌症奪走了這位工人階級優秀分子的生命,但是他那種“永遠爭先進、攀高峰”的精神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錢福森

  明朝政府覆滅前後,各地貪官汙史不顧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利用手中特權和時局變化大肆巧取豪奪,魚肉百姓。

  也有任官廉明,為民除害出汙泥而不染者,錢福森就是值得一書者。他是山西交城、石樓、河北陽原、宣化等地頗有廉名的清官。

  錢福森,字竹坪,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卒於民國十七年(1928),祖籍直隸省口北道宣化縣,現陽原縣化稍營鎮錢家沙窪村。據錢希文(現年88歲,錢福森堂侄)回憶和劉海文同志編著的《宣化出土古代墓誌錄》記載:錢福森兄弟三人,錢福森排行老大,二弟早亡,三弟錢福甲。錢福森幼時讀書“鄉里以才子稱之,20歲後,到宣化柳川書院讀書,老師很器重,好讀史書,擅長詩賦,每次考試名列前茅。清光緒甲午年間(1894),科頌鄉薦,以舉人出身為國史館謄錄官。三年後(1897),考績保獎,分發山西補用孟縣知縣。1911年,到山西理交城知事,後任山西石樓縣知事,又被招至宣化縣授以行政科長,代理知事”。

  錢福森任職期間以除莠安良為已責,任山西交城知事時,交城素產鴉片,政府下了禁菸令,錢福森親自率人馬冒酷暑到山谷間巡查,奸佞者有所畏懾。始告肅清城南鄉一姓韓年輕女子,在溪邊洗衣時,被匪徒誘姦不遂被殺,匪徒遠逃。錢福森微行密訪,得知一姓馬的頗涉嫌疑,可能逃往包頭,便帶人追至包頭,捕獲馬匪,如法治罪。併為韓姓女請旌表(舊時朝政用立牌坊或掛匾額等方式,以表揚遵孝禮教之人)以慰韓女而昭其節烈,此事受到當地百姓稱頌,人稱神明。錢福森在石樓期間,勵薄俗治村政,修屈產古蹟亦多,因家有老人卸任回籍。宣化縣李知事早聞錢的為人,託劉君壽昌致書招之,授以行政科長而行知縣事。李知事不辭而去後,眾推錢福森為代理知事,以維持宣化縣現狀,錢關懷桑梓,義不容辭,公事紛紜,責無旁貸,及至力竭患病不能起,在宣化縣城公寓病逝,享年61歲。

  錢福森任職期間清廉從政,沒有置辦過田宅。在錢家沙窪故居仍是祖上留下的十餘間破瓦房。錢福森生有三子,長子駿文,次子錦文,三子豹文。二子錦文早亡,長子駿文在家務農,三子豹文畢業於山西法政專門學校,曾任武川縣菸酒事務局局長。錢福森在柳川書院讀書時和郭維城為同窗學友,民國十一年,郭維城等纂修出版《宣化縣新志》,卷首列序文三篇,依次為直隸省教育廳長張謹、宣化縣知事陳時雋、山西石樓縣知事錢福森所撰,錢福森也是該志校閱之一。該志卷十七藝文志,載有錢福森所作《響水鋪》、《柳河川》等6篇詩歌。錢過世後,其墓誌碑文便是郭維城撰文、劉景南書寫,孫慶祥篆刻的。

  附:

  響水鋪

  河水滔滔去,砰訇石有聲。

  亂山奔絕塞,寒日沒孤城。

  涿鹿秋雲合,雞鳴古驛橫。

  崎嶇疑蜀道,世路總難平。

  康世恩

  康世恩(1915~1995)懷安縣人,宣化一中校友,早年他同所有熱血青年一樣苦苦思索著救國救民的途徑。

  1935年,他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經過這次鬥爭的洗禮,從嚮往党進而進一步認識了黨,把個人的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繫在一起。1936年,康世恩考入了清華大學地質系學習,同年10月,光榮入黨。抗戰爆發後,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八路軍。解放戰爭期間,參加了保衛延安和榆林戰役、瓦子街戰役以及解放蘭州的戰鬥,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積極貢獻。建國後,他轉入石油戰線,成為我國工業戰線傑出的領導人。作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程中叱吒風雲的指揮者,為我國石油工業的興旺嘔心瀝血,殫精竭慮,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和心血獻給了石油工業建設。四十多年來,康世恩轉戰南北,艱苦創業,參與領導和組織指揮了大慶等10大石油會戰。把中國從一個解放前的貧油國發展成為解放後的石油大國,徹底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為躋身於世界產油大國之林,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78年後,曾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他的歷史功績,將永載石油工業和石化工業史冊,他對事業執著追求,頑強奮鬥的革命精神將永遠鼓舞我們前進。

  呂復

  呂復(1879~1955)字建秋,宣化一中校友,涿鹿縣人。

  1903年考中舉人,1905年赴日本留學,曾在日本東京參加由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並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任編譯工作。於1911年回國,曾被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呂復一生主要從事教育事業,高風亮節垂千秋。

  1921年10月,經李大釗介紹,呂復到北京中國大學講授《社會學原理》,後兼任校務主任。1928年應聘北京燕京大學政教系教授,講授《中國法制史》、《比較憲法》等課程。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廣州中山大學、重慶中央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任北平中國大學校長,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為國家培育了大量的法學人才,桃李滿天下。

  蔣介石發動全國內戰時期,呂復立場明確,維護和平。1947年,呂復應傅作義將軍之邀到張家口,以愛國思想為本,和傅作義面談和平問題,為民請命,意甚堅決。呂復回北平後,不僅勸勉與推動傅作義將軍堅決和平主張,又與何思源、康同壁等積極為和平奔走呼籲,以圖確保北平古蹟文物建築完整無損,人民生命財產免遭塗炭,為促進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全國解放後,德高望重的呂復,被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並先後任察哈爾、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5年6月8日,76歲的呂復因病在北京逝世,他那鞠躬盡瘁、服務人民、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與發揚。

  劉景南

  劉景南(1880~1943)字壽昌,陽原縣七馬坊村人。

  光緒二十七年(1901)中舉,受聘為宣化府中學堂監督。1904年赴日留學,回國後曾任齊齊哈爾中學堂校長。辛亥革命後,參加文官考試,先後任山西省屯留縣和綏遠省陶林縣(今屬內蒙古自治區)知事,他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後因厭惡官場,棄官歸故里,曾任宣化商務會會長,直隸省立第四女子中學校長等職。1925年駐宣化吳佩孚部炮兵第一營,因數月未發軍餉而引起譁變,城內商店均遭搶劫。劉景南挺身而出,以商會會長身份擔保補發軍餉,才使暴亂得以平息。直奉戰爭時,奉軍準備攻打宣化,他不避風險,出面調停,使宣化城得以安然無恙。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宣化中學進步學生及當地進步教師24人被捕。他聞訊後,分別會晤縣長李培元等,據理力爭,使被押人員全部獲釋。

  李泰棻

  李泰棻(1896~1972),宣化一中校友,中國傑出的史學家。

  出生於河北省陽原縣一個清貧的書香人家。年幼的他聰明穎悟,酷愛經史,他把自己一生的志向都融進了史籍書的海中。18歲,他以最佳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因學費昂貴,遂轉入北師大,專攻史地。大學三年級是他一生非常值得紀念的一年,他的第一部史著《西洋大歷史》問世,顯示了他在史學研究方面的非凡才華,一時轟動了京城各高等學府,並受到李大釗、陳獨秀等名教授的推崇,皆為之作序。從此他倍加努力,22歲被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破格聘為北大教授而馳名教育界。此後他相繼擔任過北京私立國民大學、朝陽大學、國立山西大學、中山大學的教授和北京市立師範大學校長。1923年,孫中山發佈大總統令:給予邊教邊學、教學相長之李泰棻教授三等嘉禾章,1925年又以“教育有方、成績卓著”晉升為二等。1924年李泰棻與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結識,並參加了國民革命軍,他充分利用自已的特長,為其文官講授《孫子兵法》、中外歷史,為此所著的《國民軍史稿》成為當代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李泰棻一生愛好史學,其許多史學專著轟動海內外,如《中國史綱》、《今文正偽》、《西周史徵》、《方誌學》等,其《方誌學》闡述了方誌選輯法、整理法、鑑定法等,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可謂始於李泰棻先生,他為我國史學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 蘇

  張蘇(1901~1988)學名張希賢,蔚縣人,宣化一中校友。

  1927年入黨,在白色恐怖下以教師身份從事了10年地下工作。1929年,曾任蔚縣教育局局長,成為蔚縣宣傳馬列主義的第一人。1931年,曾被捕入獄,在獄中,張蘇大義凜然,不為國民黨當局威脅和利誘所動,氣宇軒昂,嚴詞斥敵。1937年,張蘇赴西安,開始職業革命生涯。抗戰爆發後,他隨同周恩來、聶榮臻等離開西安,奔赴華北抗日前線。1938年,張蘇面對日本駐蔚縣警備司令官的誘勸、威脅,毫無懼色,正氣凜然,將一腔仇恨瀉於筆端,寫出《答日本偽蔚縣警備司令官書》,歷數日寇罪行,鐵語錚錚,震懾敵膽,極大地鼓舞了晉察冀邊區廣大軍民抗戰激情。抗戰勝利後,張蘇擔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成為察哈爾卓越的領導人。1954年起,張蘇調到中央,轉到政法戰線工作,先後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等職,成為我國政法戰線的傑出領導人。張蘇為黨和人民的革命事業,歷盡艱辛,奮鬥了六十多年,“視名利淡如水,看事業重如山”,是他一生的自我寫照,他以自己走過的歷史腳步,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塑造了一個無私無畏的革命家形象。

  何金海

  何金海(1925~1947)原籍河北饒陽,生於龐家堡白廟村,13歲便到大地主趙二家做雜活,15歲到龍煙鐵礦當童工,並機智勇敢地同日寇和漢奸特務展開鬥爭,17歲就擔任了壩口村民兵小隊長,繼續打擊敵人,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成了當地讓百姓豎大拇指、讓敵人心驚膽戰的少年英雄。

  1944年,為了配合主力部隊,龍延懷交界的十幾個村莊約三百名民兵組織起來,成立了“紅石山游擊隊”,隊長就是何金海。在區委領導下,僅這一年的七月,他就帶領游擊隊猛烈襲擊礦山十幾次之多。此後,多次打擊鬼子漢奸,並一次解救了六百多名勞工。被平北地委和冀察軍區十二分區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日寇投降,礦山解放,他組織帶領工人糾察隊,建立革命秩序,保護國家財產。蔣介石悍然發動內戰,剛剛平靜的礦山一帶又點起了烽煙,何金海帶著縣大隊和民兵立即趕赴前線、奮起反擊,1947年8月的一天,他帶著兩個中隊去伏擊還鄉團,並將其打散,大批增援敵人到來,他為掩護大隊人馬撤退,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2歲。為了紀念英雄,在他的家鄉壩口村南坡上,修建了烈士碑。

  童冠賢

  童冠賢(1894~1981)原名童啟顏,陽原縣化稍營鄉堵泉村人,清末遷居宣化城內居住。

  早年畢業於宣化府中學(宣化一中),後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後又公費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以後又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及德國國立大學研究所研究政治與經濟學。留學期間,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組織,1925年回國後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後隨國民黨元老顧孟餘赴廣州參加國民北伐革命,遂受命返京任中國國民黨政治委員會華北分會委員。在南開大學讀書期間,組成抗日組織“新中國學會”,出版刊物。五四運動期間,童冠賢在國外組織留學同學,聲援北京學生的反帝反封建運動。抗戰勝利後,曾任國民黨政府善後救濟總署冀熱平津分署署長。他與聯合國救濟總署駐京代表藍赫魯密切合作,爭取衣服、毛毯、奶粉、麵粉、肉類罐頭及藥品等物資,救濟災民。還致力於善後建設工作,如修建清華、南開、燕京各大學的教室、校舍,資助保定農學院、醫學院與天津工業專科學校的恢復建設,並擴大北京、天津兩市的救濟工作,籌建永定河上游官廳水庫工程等。1948年,他當選南京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1950年遷居香港,1965年由兒女接至美國定居,1981年8月7日逝世,享年87歲。

  劉景平

  劉景平(1917~1980)漢族,宣化縣深井鄉人。

  他年輕時代在直隸第十六中學(今宣化一中)讀書時,深受革命家張蘇的影響,參加了“一二·九”抗日救亡活動。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到陝西東北軍學兵隊做政治工作並參加了“西安事變”。

  抗日戰爭爆發後,劉景平受中共黨組織派遣、到綏遠河套地區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曾任綏遠河套地區特委組織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他領導錫察草原和內蒙古各族人民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擔任人民解放軍騎兵十六師政委的劉景平,面對國民黨軍隊對錫察地區扇形包圍的險惡形勢,冷靜分析,不畏艱險,果斷地挑起重擔,組織群眾開展武裝鬥爭。牧民群眾不斷送子參軍,革命隊伍日益壯大,草原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1947~1948年,劉景平直接指揮了消滅額爾欽道爾吉匪徒的戰鬥,並與兄弟部隊配合,在錫察草原率軍南征北戰,先後進行過高山堡、駱駝山、巴格賴、哈拉毛都、四臺房等戰鬥。解放了草原重鎮多倫,再戰平定堡,兩打寶昌,二進康保城,迫使敵人節節敗退,英勇善戰的十六師成了威名赫赫的草原鐵騎兵。

  解放後,劉景平調到烏蘭浩特做領導工作,任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書記處書記。區人民委員會副主席,並先後當選為第一至五屆內蒙古人民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80年5月5日在呼和浩特市病逝,終年63歲。

  李健生

  李健生(1908~1991)原名李淑嫻,懷安縣柴溝堡鎮人。

  生於書香門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聰明好學,膽識超常。1924年8月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宣化初中並順利地考取了北京師大附中高中班。

  1928年8月就讀於北京醫學院,在校時即加入了以鄧演達為領導的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農工黨前身),1933年與章伯鈞結婚後棄學南下,並一起參加了“福建人民政府”的反蔣抗日活動。1941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成立,李健生擔任了婦女委員會秘書,她積極推動由鄧穎超、張曉梅發起的“中國婦女聯誼會”活動,全身心投入了婦女界抗日救亡運動,做了大量有利於民主革命和婦女運動的工作。1949年1月北京解放,李健生從香港回到北京出席了第一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當選為全國婦聯執委。10月1日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了開國大典。

  1951年李健生出任土改工作團副團長,帶領工作隊員深入到江西省進賢縣開展土地改革工作,她與貧苦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受人民愛戴。

  1953年她又擔任副團長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她不顧生命危險帶領慰問團深入到哨所、戰壕、前沿陣地進行慰問。

  建國初期,李健生曾任全國婦聯一、二、五屆執委,出任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全國政協七屆委員會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諮監委副主席等職,為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

  1991年春,83歲的李健生因病辭世,其子女秉其遺願,將名人字畫321件,人民幣20萬元捐給故鄉政府,建立了李健生教育基金會,資助家鄉發展教育事業。

  張礪生

  張礪生(1888~1975)原名張秉義,河北省尚義縣土木路鄉大西溝村人。

  他自幼聰穎好學,宣化中學畢業後考入天津政法學堂。1910年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步入政壇。護法運動中,孫中山任命張礪生為第一路軍總司令。1927年蔣介石委託他為熱、察、綏招討使兼任第十一師師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礪生堅決反對內戰,主張抗日,聲明“誰抗日我就跟誰走”。1932年3月,張礪生向蔣介石提出辭呈,交出兵權。為了避開蔣介石和尋找機會參加抗日,攜全家由北平回到張家口,參加了馮玉祥領導的民眾抗日活動。1933年5月26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張家口成立,馮玉祥任總司令,張礪生任副司令兼察哈爾民眾自衛軍軍長,轉戰壩上壩下。

  1935年12月,張礪生繼任察哈爾省建設廳廳長,1938年10月6日,國民政府任命張礪生代理察哈爾省主席一職。1946年10月張礪生任察哈爾省軍管區司令。

  張礪生是國民黨將領,卻非常想往延安,曾三次到延安謁見毛澤東主席,受到真誠的歡迎。抗戰勝利後,張礪生被委以接受察哈爾受降全權代表,成了國民黨首批到北京的接收大員。1949年9月,張礪生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參加了開國大典。1975後1月25日,張礪生與世長辭,終年88歲。

  郭蔭南

  郭蔭南(1891~1975)宣化縣人,出身於書香門第,教育世家。

  青年時代,他是一個順應時代的新派人物,滿懷著強國救國之志,曾東渡日本留學,歸國後,創辦了宣化府教育會,積極倡導新思潮。此後他擔任過中學教師、實業局長、平民習藝所所長、職業學校校長等職。特別是平民習藝所,它廣招貧家子弟,授之以自食其力的手藝和技能。深為鄉里稱道。然而,時事的變化,祖國的屈辱,渴望民族新生的願望使他更加深切地感到發展實業是使祖國走上富強之路的有效途徑,他自籌資金建廠,其中寶興煤礦是本地較大的企業。1945年,宣化迎來了第一次解放,郭蔭南毅然出任私方代表,他衝破重重阻力,積極促成了寶興、武家溝兩礦和振大面粉廠的公私合營,並在危難之際留守礦山,確保煤炭生產。1948年,宣化獲得第二次解放,郭蔭南首先受命恢復寶興煤礦的生產,有力地支援了正在進行的解放戰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他主動放棄了企業的全部股份,帶頭參加公私合營,並變賣了住宅、傢俱等財產,所得價款全部捐助給了國家,累計現金一萬六千餘元。他還動員自己的親戚朋友接受土改,在勞動中成為新人。郭蔭南以高風亮節贏得了人民的敬重。他曾擔任過市政府的許多領導職務,1955年調省手工業管理局任局長。郭蔭南始終以一種忘我的精神工作著,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黨、獻給了祖國,獻給了礦山,獻給了教育。

  楊丹卿

  楊丹卿(1919~1973)原名楊生秀,張家口市宣化區人。

  她7歲入班學戲,其師名藝人張寶魁(“筱吉仙”)為楊取藝名“筱桂桃”。她天資聰慧,十分刻苦,7天就學會了《梅絳雪》,能唱30多句大板“亂彈”。後隨師到山西一面演出,一面學戲,工學青衣、小旦、刀馬旦。出師後是一名文武兼能、唱做俱佳的優秀演員,成為名班爭聘的對象。15歲時在張家口、大同、包頭等地演出掛頭牌,藝驚三晉。1937年應上海“勝利”和“百代”兩話匣公司邀請,與北京“三兒生”合作灌製唱片,行銷全國。40年代初,與晉劇大師丁果仙同享盛名,成為晉劇百花園中的一果一桃,譽滿華北。筱桂桃注重表演,刻畫人物功力頗深,塑造人物形象生動逼真,堪稱一絕。其唱腔優美,注重以聲傳情,吐字清晰透明,張弛程度有節,別具一格,經不斷錘鍊創新,颱風嚴謹,被譽為晉劇的“梅蘭芳”。看家戲有《百花點將》、《清風亭》、《少華山》、《英傑烈》、《梅絳雪》、《殺宮》、《花木蘭》、《百花贈劍》等。1945年張家口首次解放後參加戲曲聯合會,積極為解放區軍民演出;1954年,在河北省第一屆戲曲匯演會上,她主演的《清風亭》、《百花贈劍》獲榮譽獎。1952年,她任宣化晉風劇社社長,1956年任張家口戲曲學校校長。曾任張家口市婦聯執行委員、市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委員。“文革”中受盡摧殘,1973年病逝,終年54歲。


河北青年報


魏象樞

魏象樞(1617—1687年),字環極(一作環溪),號庸齋,又號寒松,蔚州(今河北省蔚縣。在清康熙三十二年以前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府治)人。進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書。魏作為言官,敢講真話;作為能臣,為平定三藩之亂立下大功;作為廉吏,他“誓絕一錢”,甘願清貧;作為學者,注重真才實學。

後人以“好人、清官、學者”六字,對他的一生進行了概括。現有魏象樞《寒松堂全集》九卷存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