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光緒帝、恭親王、醇親王、翁同龢、李鴻章那些人那麼怕慈禧太后?

煙雨雪殤萌


慈禧,葉赫那拉氏,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咸豐元年(1851年)當選秀女,咸豐六年(1856年)生子載淳,母憑子貴而晉封為懿貴妃。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病逝,其子載淳即位,慈禧通過辛酉政變剷除了咸豐任命的顧命大臣,獲得了垂簾聽政的大權,由此開始了對晚清長達四十八年的掌控。

在慈禧掌政的半個世紀,恭親王奕、曾國藩、左宗棠、翁同龢、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滿漢文武大臣都聽命於她,原因何在?慈禧所代表的封建社會至高無上的皇權,而倚靠皇權制度所生存的文武大臣都對皇權心存敬畏之心。而能夠牢牢掌握皇權,威懾他人,則在於慈禧擁有過人的政治智慧和手腕。在其當權期間,她利用清流派對抗洋務派、保守派對抗改革派、主戰派對抗主和派,北人對抗南人,通過靈活操作朝野派系矛盾,使其相互競爭,從而牢牢把握住最高權力。


老照片


這話問得,多麼地小白。

你得有多二多傻,才會不怕呀?

一是權力都在她手中;二是,她那精明程度,一般人糊弄不過。肅老六當年能耐多大呀,他倒是不怕她,結果呢,以他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全玩兒完。大清十二帝,入關前有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入關後有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慈禧雖然不在其列,但我覺得她是個兼職皇帝,本來想兼三朝來著,最後只兼了同治、光緒兩朝,但是若跟那十二個較高下,排座位,我覺得十三人中,可以選出前六強: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慈禧。當然,前兩強更多的是軍事強人,如果單從治國理政的人事角度看,我們選前四強就成了:康熙、雍正、乾隆、慈禧。

這是個妥妥的女漢子。其精明與彪悍,不亞於爺們兒。至少從她老公開始,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個爺們不抵她一個。

所以這話問得就有些那啥了,常說伴君如伴虎,伴太后這樣的,乃是伴母老虎。

先說說恭親王奕訢吧。

1861年,咸豐死後,奕訢與慈禧聯手發動了辛酉政變,慈禧實現了垂簾聽政,奕訢以議政王的身份掌握了軍機處。所謂的同治,你可以理解為兩宮同治,母子同治,更可以理解為叔嫂同治。

但所謂的叔嫂同治,頂多是表面上的和諧共處,實則暗流湧動。兩宮太后明確表示,一切政務要“躬親裁決”,但奕訢認為政變策劃在己,京師又是自己的地盤,並沒有把慈禧的勸誡放在心上,反而日漸跋扈,甚至公開同慈禧爭吵。

同治四年(1865年),善於投機鑽營的翰林院編修蔡壽祺上疏參劾奕訢貪墨、驕盈、攬權、徇私,慈禧本想借機罷黜奕訢,可慈安不同意,大臣們的態度也很曖昧。儘管如此,慈禧還是決意要給奕訢點顏色看看,以“查辦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為由,下詣革去奕訢的一切差使,“不準干預公事”,至此,奕訢才真正認識到了慈禧的鐵腕,不服不中。許多大臣為奕訢叫屈,洋人也十分關注,慈禧見打壓奕訢的目的基本達到,對奕訢的處理更改為削去議政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經此一番較量,奕訢也服了,知道自己根本不是慈禧的對手,從此小心謹慎。旁邊圍觀的大臣,也不得不假裝西瓜很好吃,全服。

這叫什麼?這叫先借恭老六,打擊肅老六;再借翰林奏,打擊恭老六。這娘們,散打高手。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邊境連連告急,奕訢並沒有將全部心思用於抗法,反而將主要精力用於籌備慈禧壽典上,但慈禧並不領情,又以軍機處辦事不力為由,開去了奕訢的一切差使,令其“家居養疾”,並將軍機處班底全部罷斥。至此,奕訢被徹底擊敗,回家抱孩子去嫋。小叔子鬥老嫂子?做夢!

再說光緒。光緒還尿褲子的當口,就被太后抱走當皇帝了。太后既是小皇帝的大姨媽,又是小皇帝的四大娘。孩子的親爹與親孃一聽說娃要被抱走,親爹,醇親王老七奕譞嚇傻了;親孃,慈禧妹妹葉赫那拉•婉貞哭暈了。天哪,虛歲五歲的娃給人抱過去當皇帝,那是人過的日子麼?

別說皇帝了。大清公主都不是人過的日子。從出生到出嫁,見不了親孃幾次。嫁男人之後,不能與公婆住一處,得單獨給她弄個院子;跟老公見個面睡個覺,也不能隨便,那多臭不要臉呀,還得跟保母申請並賄賂,人家也不見得批。清朝公主得省親之便有才問皇爹的:父皇你到底把我嫁誰了呀,你給我選的額附到底長啥樣啊?

一句話,高處不勝睡呀。

誰讓你位置那麼高捏?

光緒就是悽悽慘慘悽悽中長大的,帝師翁同龢有時候看著娃可憐,也不能抱一抱呀。太后倒覺得,把你抱過來,我也算屎一把尿一把了,可是就連太監寇連材都覺得小皇帝不是人過的:“中國四百兆人中境遇最苦者莫如我皇上。蓋凡人當孩童時無不有父母以親愛之,顧復其人,料理其飲食,體慰其寒暖,雖在孤兒,亦必有親友以撫之也。獨皇上五歲登極,登極以後,無人敢親愛之,雖醇邸之福晉,亦不許親近,蓋限於名分也。名分可以親愛皇上者,惟西后一人。然西后驕侈淫佚,絕不以為念。故皇上伶仃異常,醇邸福晉每言輒涕泣雲。”

一者是遺傳,光緒他親爹,醇親王老七奕譞雖然也是辛酉政變的重要幫手,但比上恭親王老六,膽小老實多了;二是,政治實踐中的每一步,都證明了太后是不能惹的,太后不高興,後果很嚴重。

光緒長大了,親政之初也不想受慈禧擺佈,但後來也服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中日雙方均派兵赴朝形成對峙,戰還是和呢?慈禧主和,光緒主戰。拗不過光緒的慈禧最後同意光緒對日宣戰,娃,不服老孃你就自己實習一下哈。開始,對日作戰用的是李鴻章的淮軍,結果一敗再敗,因為李鴻章主和,光緒認為是李鴻章不夠賣力,給予了李鴻章“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的懲罰。後來,光緒命劉坤一率湘軍與日軍作戰,還是一敗塗地。最後以簽訂《馬關條約》而結束。雖然從結果來看,慈禧主和是對的,但年輕的光緒在此展現了自己的雄心壯志,處罰了慈禧的紅人李鴻章,得分不多,可也不算失分。戰後,在一些帝黨官員的鼓動下,光緒想要從慈禧手裡收權,慈禧聞聽後,將帝師翁同龢趕出了毓慶宮,並先後罷免了一干帝黨官員。嚐到了慈禧鐵腕的光緒此後再也不敢有收權的非分之想了。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在康有為的鼓動下,發起了百日維新,一個一見太后就戰慄,說話就結巴的皇帝,遇上一個想發動宮廷政變、圍園弒後的政治賭徒,結果,自己就被當孤注,被他們擲出去了,從此成了廢帝。

奕訢曾是皇位候選人,鬥不過太后,回家抱孩子去嫋;光緒親政後,三鬥兩鬥,把自己鬥廢了;光緒他爹,醇親王老七,只有和福晉在家抱頭痛哭的份兒,連自己的孩子都抱不上,兒子孫子都讓太后抱走當皇帝嫋;帝師翁同龢,回家抱孩子去嫋;李鴻章同志,專業裱糊匠和專業擦屁屁高手,叫你糊你就糊,叫你擦你就得擦,叫你坐冷板凳你就得坐,叫你靠邊站你就靠邊站。

跟太后鬥?

也就八國聯軍!


端木賜香


怕?誰說的?就說李鴻章在同治三年見了慈禧太后第一面以後,回來對慈禧太后的評價就是“有韜略,卻無大才”,你能說這是把李鴻章給嚇著了?明擺著,此時的李鴻章心理是十分失望。為什麼會有這個評價,我們看一下當時發生的事情經過。

當時李鴻章進京面聖主要是說三個事:

第一,剿滅了洪楊之亂以後,曾國藩為了避免“擁兵自重”的嫌疑,主動請求裁軍,但李鴻章認為,如今內憂外患,絕對不能裁軍;

第二,左宗棠老毛病又犯了,上書彈劾李鴻章“越境掠功”,但是這事是人家李鴻章奉旨行事,所以李鴻章得來跟朝廷討個說法;

第三,則是為清廷提出的建議,李鴻章要辦洋務,希望朝廷支持。

都是正經事吧?但可能是事情太正經了,一時半會兒做不了決斷,於是慈禧太后就並沒有直接回復,而是問李鴻章一路如何過來的?很辛苦吧?家中有幾個孩子?……總之,王顧左右而言他的拉家常。這就說明其實當時慈禧太后並沒有能力一下子做出決斷,所以就想把話岔開,好往後推一推再解決。

慈禧太后這麼做未嘗不可,但是李鴻章何許人也?那是蓋世無雙的英雄豪傑,你這麼對人家明顯不是以國士相待。所以李鴻章回家後就對兒子李經方那裡說慈禧太后為人:

“有韜略,卻無大才”。

說白了,情商很高,智商也就是一般。

而稍後,李鴻章的老師,中興名臣之首,曾國藩在見過兩宮太后,回來也失望的說:

“兩宮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

說白了,慈禧太后這種政治家和霍光一樣,從小出身“基層”,沒有條件像李經方這種世家子弟,自幼耳濡目染的受到正規的政治教育。這些白手起家的政治家們每走一步,都是憑著自身對人情世故的把握和人生經驗的積累。而此才三十出頭就寡婦失業的慈禧太后又實在不可能又太多的經驗積累。所以說話辦事不得要領也是必然的。還拿漢朝的霍光打比方,他們這種政治家最大弱點就是“不學亡術,暗於大理”。

至於醇賢王、光緒帝父子和恭忠王“怕”慈禧太后,那是因為慈禧太后是家裡的長輩。尤其守寡的大嫂,在大家族中總是有著相當高的地位。宗室中敬重皇太后首先是敬重人家的輩分,其次才是權威。

一位研究慈禧太后的資深學者曾經非常客觀的總結了慈禧太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

“慈禧太后確實很差很差,但後來的那些統治者相比,她反而是最不壞的……這就是中國百年史,不是比好,而是比差。”


孝欽太后。


恭忠王。



李文忠相國。


陳大舍


其實,慈禧這個女人真的很不簡單。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可能小看了這個女人,以為她只是個沉迷於荒淫奢侈生活的後宮粉黛,晚清歷史上有那麼多能臣幹吏,怎麼就玩不過一個只知無原則吃喝玩樂的女人呢?看看她經歷了什麼,我們才會真正認識這個女人。


一生中她經歷了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位皇帝,並親手扶持冊立了其中的三位帝王。

一生中她經歷了五次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她還是一個5歲的小女孩,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她已經是咸豐帝的懿貴妃,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她則是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

一生中她主持簽署瞭如《辛丑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等數不勝數的不平等條約,應該算得上是帝制時代與洋人打交道最多、也是出賣國家利益最多的當權者。


一生中她親自主持發動了辛酉政變、甲申易樞政變、戊戌政變等三次激烈的政治爭鬥,哪一次都是驚心動魄的你死我活之爭,僅被其處死的親王就有近十個,罷免的親王、顧命大臣及軍機大臣更是不計其數;同時又提拔重用漢臣,頗具識人之明,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等清末名臣大都受益於慈禧的賞識。

一生中她參與決策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白蓮教起義、義和團運動、新疆阿古柏叛亂、陝甘暴動、苗疆暴動等等數十起動亂,每一次鎮壓都是血流成河,將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又往後延續了幾十年。


一生中她領導了洋務運動、清末新政兩次變革,興洋務、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生、禁鴉片、動議君主立憲制等等,每一項都是對大清祖制的顛覆。

一生中她佔據大清朝最高權力頂峰長達47年之久,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上在位時間僅次於康熙和乾隆,位居第三……

經歷過如此腥風血雨的慈禧,早已不是當年那個使點小手段的後宮嬪妃了,她已經在政治手段的應用和操弄平衡術等帝制時代的權力鬥爭上百鍊成精了,別說那幾個混吃混喝的草包王爺了,即便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樣的人中翹楚在玩弄權術上也是對其甘拜下風的,翁同龢之流的酸腐文人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而光緒帝則僅僅是一個受人擺佈的木偶,怎麼能夠玩得過老謀深算而又陰毒無比的慈禧呢,不僅玩不過,一個伺候不好還有可能腦袋搬家呢,又道是“伴君如伴虎”,何況他們面對的是一個經歷了無數次密謀殺戮而又喜怒無常的準女皇,戰戰兢兢之下,焉能不怕?


龍支子


李鴻章面見完慈禧太后之後,評價道,“有韜略,卻無大才。”



縱覽慈禧太后幾十年所作所為,確實這樣。是個通權術的管理者,但是不是一個英明的領導者。

而且,慈禧的出身不高,來源於微末之間。生下同治這個咸豐的唯一兒子翻身。很講究實際精神。

但凡不聽話,或者有威脅到她的苗頭,她是翻臉不認人,該打壓還得打壓。之後,又該拉攏又拉攏,維穩平衡局勢。

慈禧不可怕,通權術又是手握大權的女人是可怕的。



所以,這些人都害怕慈禧太后。

光緒帝也好,恭親王、醇親王也罷,還是李鴻章、翁同龢。他們都能夠歸結到這三類人當中去。下面分別來說一說。

一,養子。這是光緒帝腦袋上的標籤,他的父親就是醇親王。當時,同治皇帝年少駕崩,加上他又沒個兒子。

所以,按照祖宗規矩,擇近支即位。又要符合慈禧的利益,所以就是載湉了。醇親王能力適中,載湉才四歲,又是自家妹妹的親兒子,利於慈禧聽政。



從小長於宮裡,又遠離父母,周邊都是冰冷的建築,呆板的面容,慈禧多則罰跪,少則大聲責罵,非常強勢。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不怕慈禧就怪了……比如怕呂雉的劉盈。親生的就這樣,更別說載湉這種抱養的。

載湉跪著請安,一口一個“親爸爸”的叫慈禧,他內心是懦弱的,缺乏自信的。



二,宗室子弟。道光兒子多點,生九人,齒序第四的咸豐是老大,之前幾個早死早夭。醇親王位六,恭親王位七,總之奕字輩,咸豐是老大。

作為咸豐的女人慈禧,按照長嫂如母的道理,慈禧有權利懲治小叔子。何況這還是一位權勢滔天的女人。她更是符合宗室子弟一些人的利益的。

(恭親王)

三,大臣。辛酉政變,慈禧和恭親王合作,成功再現多爾袞輔政、孝莊聽政的時期。恭親王為議政王,慈禧垂簾。兩人一時權勢顯赫!

但這只是暫時的,為鞏固自己的權勢,慈禧提拔重用了一批漢臣,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等等。以在地方上找支撐點。在“忠君”思想的大氛圍之下,這些人肯定是怕慈禧的。



隨著慈禧權勢的增長,恭親王這位能力更強的小叔子在1884年,被慈禧以中法戰爭前線潰敗為理由,罷黜,從此離開權力中心。這就是慈禧太后第二次參與的事件——甲申易樞。

世人評價道:

易中樞以駑馬,代蘆服以柴胡

雖十年後,恭親王再被啟用,但也不如從前。無論是身體還是地位。

親王是領班軍機大臣,滿漢各自佔一半軍機大臣名額,漢臣中又是多個被重用,以此維持平衡。

(醇親王)

所以,大臣怕慈禧。

慈禧如皇帝一般控權四十多年,沒幾把刷子,是玩不轉的。但是這些都在維護個人的非正統權力。說白了,為了私慾。


三叔小記


自從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慈禧和慈安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到1908年慈禧死去,在這漫長的近50年的時間裡,慈禧都是滿清的最高統治者。尤其是慈安死後,慈禧一家獨大,成了事實上的女皇。

慈禧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死後,慈禧選了同治的堂弟兼姨家表弟光緒繼位。光緒的這個皇位,純粹是憑空得來的,慈禧能夠立他,就能廢他。所以,光緒皇帝,以及他的生父醇親王,自然對彪悍的慈禧太后十分畏懼。

光緒在慈禧的淫威之下,一生鬱郁不得志,事實上做了一輩子的兒皇帝;醇親王也是一輩子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犯了慈禧的忌諱,而慈禧逮著機會就會敲打他,比如“別以為你兒子當了皇帝就能怎麼怎麼著”。醇親王的精神壓力一直是比較大的。

至於恭親王,在辛酉政變成功後的那段時間裡,他曾經和慈禧親密合作,有過一段心情舒暢的日子。但越到後來,慈禧對他越加防範。而恭親王又不是慈禧的對手,於是接連受到慈禧的打擊,直到被完全罷免。

但說到害怕,恭親王不太可能害怕慈禧。他對於慈禧,更多的可能是怨恨。

至於翁同龢和李鴻章,都是大臣。事實上,慈禧對他們一直是比較尊重的,所以也談不上害怕。不過,慈禧駕馭大臣還是有一套的,即便不會讓你害怕,也不會讓你過於輕鬆。

據袁世凱回憶,他見一次慈禧,脊背上的衣服都會溼透。可見,慈禧在大臣們面前,還是很有威風的。


趣談國史


慈禧這個人,個人認為治國能力平平,但論玩權謀和馭人之術,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界。她善於平衡各種利益關係,在綜錯複雜的關係網絡中一刀切中要害,從而維護鞏固自己的統治。恭親王起初是慈禧在政治上的合作伙伴,後來慈禧大權獨攬,對恭親王說罷就罷,說用就用,可以說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此翻臉無情的鐵腕手段令人心有餘悸。恭親王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名正言順的皇親直系血統,說句難聽的話,他在慈禧面前屁都不敢放一個。



光緒估計是最怕慈禧的一個人,從小在慈禧的淫威下長大,終其一生,都是慈禧手中隨意玩弄的傀儡。慈禧一旦發怒,光緒嚇得大氣都不敢出一聲,這不是危言聳聽,史料有不少記載。至於什麼李鴻章、翁同酥之流們更不必說了,他們本就是慈禧的臣子,又深受儒家傳統文化忠君愛國思想的薰陶,豈能不怕慈禧?

其實總之一句話,這些人的命都掌握在慈禧的手中,你說他們怕不怕慈禧?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這是權力分配後帶來的直接結果,古代最嚇人的不是活刮、凌遲和炮烙,而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再輔之一“君無戲言”,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不死都得死,都不知道起初是誰有這麼高明的政治頭腦,弄的這麼機智的死套!


絕對權力的獲得是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下帶來的一把手絕對權力的必然結果,一把手往往就是一言堂,莫說軍國大事,即使個人的榮華富貴,也由如慈禧太后這樣的一把手掌握!(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在慈禧太后每一次任性的背後或者德不配位的時候,都會有人倒黴,有人背鍋,這才是最嚇人的地方。

這時候誰趕巧成為了那個“合適的人”,正所謂想睡覺有人遞枕頭,想喝水有人遞茶杯,基本上一生的榮華,一輩子的富貴,也就一朝一夕葬送在了所謂的“報效國家”中去了!

題主列了很多晚清的大臣,甚至還有皇帝光緒帝和親王間雜其中,伴君如伴虎其實也有天高皇帝遠的分別,如果是長伴君側,自然風險要高一些,如果說一日三餐都要搞到一起,那基本上就是時刻保持高度警惕了!


時刻伴隨左右的,除了太監就是皇帝,大多數時候太監基本上都處在人畜無害的境地,即使有危險也不會有皇帝的危險大,這裡僅僅說的是晚清,獨指慈禧太后掌權時期。

畢竟封建社會大多數時候,皇帝才是九五至尊,萬人敬仰,因此要給這幾個怕的人排下順序:光緒帝必須排第一,慈禧太后虐待光緒帝也是出了名的,基本上吃飯能把光緒帝噎死(不吃也得吃),喝水能把光緒帝撐死(不喝也得喝)。

再就是恭親王、醇親王這些人,這些王公大臣,愛新覺羅家族的男丁,對於慈禧太后這個葉赫那拉氏家的女人,向來是內心即恐懼,又心心念念除之而後快。

剩下的大臣翁同龢、李鴻章在爭權奪利上面根本排不上號,慈禧太后並不將他們視為心腹大患,只需要少加註意就行了。

因此,慈禧太后的恐怖政策的確涉及到王、公和大臣,不怕不行,畢竟有一句話叫做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慈禧太后非君,卻比君王還厲害,能不怕嘛!


歷史三日談


慈禧能執掌大清帝國四十餘年,自然不是吃素的。在那個時代,能夠真正從內心裡不怕她的人應該很少見,但為什麼怕,這些人的理由似乎又不盡相同。



光緒帝本來沒資格當皇帝,是慈禧一手把他扶上皇位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慈禧能扶他,也就能廢他,他的生死榮辱全都聽命於慈禧的一念之間。更何況,光緒帝從小被養於深宮,對慈禧的權威早就形成了條件反射,不怕反而還怪了。




也正是因為自己的兒子被人家攥在手裡,醇王對慈禧也怕的要命。慈禧還經常明裡暗裡地敲打醇王,說別以為自己兒子當了皇帝就了不得了。醇王既要辦事,又要看慈禧的臉色,當真是每走一步都戰戰兢兢,生怕走岔一步,鑄成大錯。

而恭王和李鴻章等人都是後黨,所以二人算不上害怕慈禧,應該說是利益共同體。既然是利益共同體,那麼利益從何處來?自然是從慈禧太后處來。如果失去了慈禧太后的信任,自己的利益也難保證,所以他們也得小心翼翼地伺候老太后,不能出半點差池。



總得來說,慈禧作為一個政治家還差些,有韜略,但無大才。一方面,她靠著家中長輩的權威用家法壓著光緒帝父子,又用利益去拉攏恭王和李鴻章等實力派,可一旦時機成熟,她不會讓任何人權力過大,以至風頭蓋過自己,她又很善於卸磨殺驢,借力打力,所以這些人最終都是被她遠遠地放逐到權力之外。


達摩說


說慈禧廢物庸碌那也是跟毛那些人比,放到一般統治者序列裡慈禧還是能排的上號的。


先看慈禧的履歷

十七歲選秀入宮二十二歲晉封貴妃二十六歲(1861)發動辛酉政變,誅殺顧命八大臣,垂簾聽政整頓吏治,力排眾議起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發動洋務運動,先後平了太平天國、捻軍、回民起義、苗亂,續命大清完成中興 。四十歲(1875)再次垂簾聽政,起用左宗棠大戰“中亞屠夫”阿古柏,收復新疆。81年和毛子談判收回伊犁,85年逼平世界陸軍第一強國。面對內憂外患力撐不倒,還順手罷免了反骨仔恭親王奕訢。六十三歲(1898)面對圍園殺後,輕鬆反殺,砍了戊戌六君子,囚了光緒皇帝。庚子國變後推動新政,完成成就: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次變法。

光看上面這些慈禧在權謀和看人用人方面的能力已經超過大部分君主了,就慈禧第一次垂簾聽政面對的那幾場起義,妥妥的明末翻版,用神秘學來解釋那就是天要亡大清,慈禧硬是把大清的命給續了回來,你要擱崇禎來曾國藩、左宗棠能被砍八回頭。你說面對這麼一個人物,光緒、恭親王那些人會是個什麼態度?

但是,同時慈禧也做了下面這些事:

五十丟澎湖,六十割臺灣,納海防捐以繕修頤和園,腦昏信了義和團,先殺洋人後宣戰,庚子國難丟首都,賣國只為保權力。

作為一個沒受過正統教育的人來說,慈禧應該算是一個頗有政治天分、有魄力、能用人敢用人、能力和手腕還算合格的封建時代國家的統治者。光緒那些人之所以怕或者說顧忌慈禧,一來慈禧在名義上作為太后誰都得聽她的,二來慈禧掌有實權,能用人也敢殺人,既能滿足滿人貴族們的需求,也願意讓出利益給已經崛起的地方漢族官僚。


說起來清朝也算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了,最後幾十年除了個慈禧一個能打的都沒有,好不容易出了個一腔熱血想要變法的光緒,結果慈禧放權十年,光緒連個親信都沒培養出來,不願付出只想收穫,連跟慈禧扳腕子的實力都沒有,最後被丟到瀛臺天天看《天雷報》(一出內容是關於不孝子被雷劈死的京戲),看完還得給慈禧報告心得體會,也是作孽喲。最後慈禧一走,剩下的幾個皇族三兩下一折騰,將大清徹底扔進了垃圾堆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