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百年曆史名校溯源——浙江大學篇

百年曆史名校溯源——浙江大學篇

浙江大學的淵源—— 求是書院創建於1897年,是中國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學制最早創辦的幾所新式高等學校之一。

1901年11月,改求是書院為求是大學堂。

百年曆史名校溯源——浙江大學篇

求是書院

1903年12月,又改為浙江高等學堂。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北洋政府將浙江高等學堂更名為浙江高等學校。

1927年,國民政府通過北伐戰爭攻克杭州,在浙江高等學校校址成立國立第三中山大學(由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和浙江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改組為第三中山大學工學院和勞農學院),校名系國民黨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定。

百年曆史名校溯源——浙江大學篇

國立浙江大學

1928年4月,改稱“中華民國大學院浙江大學”(簡稱浙江大學)。同年7月1日,在校名前加“國立”兩字,定名為“國立浙江大學”。 著名教育家蔣夢麟、邵裴子先後出任校長。

1936年4月,蔣介石任命竺可楨為浙江大學校長,並答應了竺可楨提出的“財源須源源接濟,用人校長有全權,不受國民黨之干涉”的任職條件。

百年曆史名校溯源——浙江大學篇

竺可楨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宣告了抗日戰爭的開始,戰火很快延燒到浙江。同年11月,浙江大學在蔣介石的指示下,竺可楨校長率領全校師生員工及部分家屬,攜帶大批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開始西遷,流亡辦學。

百年曆史名校溯源——浙江大學篇

西遷途中的浙大師生

初遷浙江西天目、建德;繼遷江西吉安、泰和;三遷廣西宜山;幾經周折,歷盡艱辛,行程2600餘公里,於1940年1月到達貴州,在遵義、湄潭、永興等地堅持辦學7年,直到抗戰勝利。

百年曆史名校溯源——浙江大學篇

浙大西遷路線圖

西遷辦學時期,浙江大學曾集聚了竺可楨、蘇步青、陳建功、王淦昌、盧鶴紱、束星北、談家楨、貝時璋等一批在國內外頗具盛名的科學巨人;同一時期,浙江大學還培養出後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葉篤正、谷超豪和程開甲。這些都是浙江大學西遷辦學時期的代表性人物。

百年曆史名校溯源——浙江大學篇

西遷遵義的國立浙江大學

1945年10月,龍泉分校師生啟程回杭,11月在杭復課,師範學院在羅苑,其餘在大學路校本部。

1946年5月7日起,在遵義的師生分批返杭,6月1日起遵義浙大總校結束,改為留守處。1946年9月,師生全部抵達杭州。復員後的首要工作是修整校舍,重建校園。同年增設醫學院。

百年曆史名校溯源——浙江大學篇

國立浙江大學復員專車

1949年5月3日,杭州宣佈解放,國民黨對國立浙江大學的領導由此宣告結束。6月6日,解放軍杭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決定對國立浙江大學實行軍事接管,並派出軍代表林乎加、副軍代表劉亦夫到校進行接管。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10月,校名前所冠的“國立”二字被新中國政府去掉。

百年曆史名校溯源——浙江大學篇

浙江大學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進行調整,浙江大學的學科和院系設置發生了很大變動。其部分系科調整到省外兄弟院校,部分院系或獨立成校,或與之江大學、浙江省立醫學院等院校組合重新建校。

百年曆史名校溯源——浙江大學篇

之江學院

浙江大學文學院、理學院的一部分、之江大學的文理學院和浙江師範專科學校合併,建立浙江師範學院,1958年又與新建的杭州大學合併,定名杭州大學;

浙江大學的農學院單獨分出成立浙江農學院,1960年更名為浙江農業大學。

百年曆史名校溯源——浙江大學篇

浙江農業大學舊址

浙江大學的醫學院與浙江省立醫學院合併,成立浙江醫學院,1960年更名為浙江醫科大學。

調整後的浙江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的工業大學。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源出一脈的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均取得了較大成就。

浙江大學1995年成為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建設計劃的重點大學之一。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也分別成為浙江省屬重點大學,並分別通過了“211工程”部門預審和重點建設項目立項論證。

1999年,浙江大學成為首批9所列入國家“985工程”建設計劃的全國重點大學之一。

百年曆史名校溯源——浙江大學篇

浙江大學

2017年9月,浙江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A類(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截至2018年5月,浙大設有7個學部、36個專業學院(系)、1個工程師學院、2箇中外合作辦學學院、7家附屬醫院,開辦141個本科專業,其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十二個門類。

百年曆史名校溯源——浙江大學篇

浙江大學校徽

知名校友:竺可楨、蘇步青,王淦昌,谷超豪,談家幀,錢三強、陳獨秀、路甬祥、李政道、段永平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