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人類為什麼沒有尾巴?

揮著鋤寫詩


動物的尾巴有什麼用途?

尾巴幾乎是動物界的標配,魚的尾鰭可以為游泳提供推進力,鱷魚在尾部儲備脂肪,蜥蜴逃生的時候會捨棄尾巴當誘餌,響尾蛇能搖晃尾巴威嚇敵人,有蹄動物把尾巴當蒼蠅拍,有些猴子甚至可以抓住自己的尾巴玩。

北極狐

生命起源於海洋,當魚類從海中登陸的時候也把尾巴帶了出來,爬行動物又把尾巴傳給了哺乳動物,並存留到今天。哺乳動物的尾巴能起到與頭部平衡的作用,並協助動物運動,尤其是在奔跑和跳躍的時候。比如貓科這類跑得快又喜歡跳躍的動物,通常有更長的尾巴。動物學家曾觀察到,一隻雪豹在懸崖上追捕岩羊卻不慎跌了下來,它們依靠粗長的尾巴維持平衡,毫髮無損地落到地面上。

雪豹

與人類同屬靈長目(Primates)的猴子,比如獼猴,也擁有長長的尾巴,當它們在樹上和地面上四處移動的時候,尾巴能幫助它們保持平衡。

人類為什麼沒有尾巴?

人類也是有尾巴的,但只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存在很短的一段時間。人的尾巴在妊娠期的第31至35天左右最明顯,然後就退化成四五塊融合在一起的尾椎骨。可見,人類的祖先是有尾巴的,只是在演化的某個階段消失了,早期胚胎仍保留著祖先的記憶。

在極少數情況下,有些人的尾巴退化不完整,需要在出生後進行手術切除。這種已消失很多代的祖先性狀,偶爾在某些個體身上重現的現象,我們稱之為返祖現象。

人類的尾巴是何時消失的?

從猴子到猿再到人類的演化過程中,尾巴到底發生了什麼?

人類在科學上的分類與類人猿最為接近,人和猿類統稱為人型總科(Hominoidea)。人型總科有兩個科,其中人科(Hominidae)包括人和大型猿類,現存三種大型猿類——黑猩猩、大猩猩和紅毛猩猩,都沒有尾巴。而小型猿類長臂猿也沒有尾巴。

大猩猩

猿類就沒有尾巴了,可見尾巴的消失就發生在猿類的演化早期。那麼,沒有尾巴給猿類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便利呢?

人和猿類為什麼丟棄了尾巴?

在東南亞的森林中,長臂猿能用它們的長臂抓住樹枝,從一個樹杈跳到另一個樹杈上。當兩隻胳膊抓住樹枝擺動時,軀幹和腿部垂直向下,身體呈直立姿勢,這時候尾巴會妨礙它們的這種運動。

長臂猿

長臂猿也可以在樹枝上直立行走,這時候雙臂就可以保持平衡,尾巴反而礙事。無尾的直立姿勢也非常適合攀爬樹幹。

因此,在猿類尾巴消失的過程中,直立行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猿類直立行走在解剖學上的適應性特徵除了沒有尾巴以外,還有較短的腰部區域。此外,猿類肩胛骨在背面,而猴子的是位於體側的,這種結構使猿類能抬起並擺動手臂。

長臂猿

所以,猴類和猿類有尾巴和無尾巴的區別,是對特定環境的適應。沒有尾巴更適合在樹上和樹下直立行走,這樣經過代代自然選擇,尾巴就在猿類身上被淘汰了。人類起源於猿類,因此也是沒有尾巴的,這使得原始人類能夠在草原上直立行走和奔跑,過上了全新的生活,最終進化成現在的我們。

今天,我們應該很高興在騎自行車和坐扶梯時沒有長長尾巴的尾巴礙事。

瞭解動物知識,關注動物博覽。


動物博覽


我個人認為人沒有尾巴應該是這樣的,進化或者演化沒了。

過去我們都是猿人,比如“小王”和“小悠”就是過去的猿人。我倆生活在過去的非洲,天氣非常炎熱,而且沙漠也在不斷的侵蝕森林。

“小王”就和“小悠”商量,要去遠處闖一闖,不然遲早會被沙漠吞噬,於是它們開始下地,通過不斷的走路,漸漸的不再用雙手撐地。隨著不斷的走路,看到了一座山,它們一起翻過了那座山。山的這邊竟然是平原,可畏食物充足。它們於是就在這裡住下了。

過了很久,隨著時間的變遷。有一天,它們出門,發現天氣變得很熱而且很溼。身上的氣味不斷招來很多的蟲子,於是“小王”和“小悠”就進化出來光滑的皮膚,即便生出了蟲子也能即時做掉。

他們通過不斷的學習與進步,慢慢的突然發現尾巴似乎在直立行走後,沒有什麼用處,而且也在不斷的萎縮。所謂不用則廢,慢慢的尾巴由於不經常使用而且由於他們的生活習慣,導致尾巴沒有得到營養,從而枯萎以及掉落,於是他們演化出了沒有尾巴。小王給予:個人猜測用一個小故事的方式說了出來,望採納。我們都在不斷的進步,有些我們不經常用的身體一部分,它可能就會自動消失,也有些是因為疾病以及自然變化,導致物種一部分適合生存,另一部分不適合就會死掉。所以說我們活著就是最好的選擇。


小王解憂


其實人類尾巴的消失遠在直立行走之前,甚至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完成了,據研究至少在2500萬年前猿類起源時就完成了尾巴的消失。

通過下圖可以看到猿和猴在2500萬年前分離,這時猿類的尾巴已經被進化掉了,而猴子的尾巴保留了下來。而人類祖先則是500萬年前才出現。所以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是猿類為什麼把尾巴進化掉了? 而猴子卻留下了尾巴?

這就要從猿類和猴子的區別去探討了。

靈長類動物的尾巴主要起平衡作用,尤其是它們在樹枝間盪來盪去時,尾巴的幫助更大。巨型猿類和猴類最初都在樹上活動,不過在樹上的運動方式不同,一個靠搖擺,一個靠跳躍。 猴子在樹上則是跳躍運動,猴子的骨骼更像四肢著地的哺乳動物(例如貓、狗等),需要用尾巴來平衡身體。而猿類在樹上是搖擺運動的,也就是抓住一個樹枝搖擺到另一樹枝,原因是猿類的體型太大,雖然四肢力量更強壯,但副作用是身體太沉,如果在樹枝之間跳躍,很多樹枝承擔不了這麼大的衝量,即使樹枝能承擔,猿的身體也承受不了跳躍產生的衝撞傷害。所以就改為相對溫和的搖擺運動。後來,類人猿主要生活在地上,也就更加失去了對長尾巴的需求。所以,尾巴也就被進化掉了。

但其實,在人類最早期的脊椎動物祖先身上一直都長有一種肉質尾巴,同樣在人類最初期的胚胎身上也有這種尾巴。原因是,人類很難將它們完全根除又不會造成其它問題。因此,人類不得不抑制這種尾巴的生長,留下一種藏在體內的退化尾巴。不信,你摸下自己脊柱的末端,是不是有一小塊叫尾骨,這就是退化的尾巴。如果你重重地摔個屁墩兒,就可能將它摔碎。


科普團


人類和猿類都是沒有尾巴的,但是他們的祖先猴子卻是有尾巴的。尾巴從有到無,是一種退化現象。如何解釋退化現象,曾經讓達爾文頗為苦惱。他提出了兩個機理:一是由於不使用或者說“廢退”,二是由於自然選擇。

\n


\n

  我們從現代進化論的角度來看看達爾文提出的這兩個機理。“用進廢退”應該拆開來看:“用進”,即認為動物頻繁地使用某個器官,就能導致這個器官在後代中變得越來越發達,這是用後天獲得性遺傳解釋適應環境的進化,是與現代進化論相沖突的。但是“廢退”卻未必跟現代進化論相沖突。在現代進化論看來,“廢退”其實是在自然選擇不起作用之後,有害突變累積的結果。以尾巴的消失為例,與尾巴有關的基因從長遠地看總是會發生突變的,而絕大部分突變都是有害的。但尾巴具有功能的時候,自然選擇就會把有害的突變淘汰掉,避免它們累積下來。但是一旦尾巴失去了功能,它是發達還是退化都對個體的生存、繁衍沒有影響,自然選擇就不再去管,有害的突變得以保留、累積,尾巴也就越來越小、越短,直至消失。

\n


\n

  如果尾巴的消失是由於自然選擇引起的呢?那是因為沒有尾巴要比尾巴更有生存優勢。但是,僅僅這麼說是毫無意義的,如果以“生存優勢”一語來解釋一切,自然選擇倒真的成了同義反復了。關鍵是要找出究竟有什麼樣的“優勢”。尾巴也是由骨肉組成的,也會受傷、流血。在尾巴有功能的時候,受傷、流血只好忍受。但一旦尾巴成了可有可無的累贅,它會受傷、流血就成了一種生存劣勢了。更重要的是,組成尾巴的細胞要新陳代謝,需要有營養供應;拖著尾巴走路,也要消耗額外的能量。如果能省下給無用尾巴的營養、能量,分給更重要的器官,比如說大腦,豈不是更好?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自然選擇就有利於無尾巴的,而要淘汰掉有尾巴的。

\n


\n

  這兩種機理哪種正確呢?達爾文本人舉棋不定,認為兩種都有可能。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有一節是討論退化現象的。達爾文以幾種動物為例,其中一個講的是鼴鼠眼睛的退化:

\n


\n

  “鼴鼠和某些穴居的齧齒類動物的眼睛的大小隻剩下了殘跡,並且有的眼睛完全被皮和毛所遮蓋。這種眼睛的狀態很可能是由於不使用而漸漸縮小的緣故,不過恐怕也有自然選擇的幫助。南美洲有一種穴居的齧齒動物,叫做吐科吐科或Ctenomys,它甚至比鼴鼠更有深入地下的習性;一位常捉到它們的西班牙人向我保證,它們的眼睛常常是瞎的。我養過的一隻,它的眼睛的確是這種情形,解剖後才知道是由於瞬膜發炎。由於眼睛經常發炎對於任何動物必定是有損害的,並且由於眼睛對於具有地下生活習性的動物肯定不是必要的,它們的形狀縮小,

上下眼瞼

黏連,而且有毛覆蓋上面,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是有利的;倘若如此,自然選擇就會有助於不使用的效果。”

\n


\n

  達爾文在這裡顯然認為“廢退”是主要的,自然選擇只是起了輔助作用。但是如果自然選擇起作用,我們就沒必要再考慮別的機理了,因為自然選擇是非常有威力的,可以逐漸地使生物結構發生改變。眼睛退化對地下動物來說,究竟有多大的優勢呢?達爾文只考慮到了眼睛發炎,其實還有另一個明顯的優勢他未提到:眼睛是很脆弱的、容易受傷的器官,而且一旦受傷,往往是致命的。在地下鑽來鑽去,特別是象鼴鼠那樣把頭當成推土機挖隧道,眼睛更容易受到傷害,那麼,讓已經不發揮作用的眼睛退役,就是一種很明智的選擇。

\n


\n

  近來的研究發現,鼴鼠的眼睛退化,還有別的優勢,有助於我們理解那些不象眼睛這麼脆弱的器官的退化。這項研究是以生活在中東地區的一種盲鼴鼠(Spalax ebrenbergi)做為材料的。這種盲鼴鼠看上去象是一條毛絨絨的香腸,它的頭部除了嘴巴有開口,露出尖銳的、用來挖土和咬食樹根的牙齒,就再也沒有任何開口了。它是完全失明的,如果用強光照射它,它也不會有任何反應,甚至連腦電波也不起變化。但是如果你在它的旁邊鼓一下掌,它的腦電波就會起變化。它雖然目不能視物,卻能感到振動。事實上,振動是它們相互通訊的方式。盲鼴鼠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內都是獨居的,它們用頭撞撞窩頂,振動傳了開去,其他盲鼴鼠感覺到了,也用頭撞撞窩頂,就這麼長長短短用一種電報式密碼互相通訊。如果你在它的窩上方的地面上跺跺腳,它可能也會撞撞窩頂答覆。在交配的季節,盲鼴鼠就靠“電報”求愛,雄鼴鼠尋聲挖洞追蹤,運氣好的話就挖到了雌鼴鼠的閨房,交配之後就離開;

運氣不好

的話鑽進了別的雄鼴鼠的老窩,就難免有一場廝殺。

\n


\n

  盲鼴鼠的眼睛其實並沒有完全消失。如果我們解剖它的頭部,會發現在毛和皮膚之下,一對腺體包著的小眼睛,直徑只有0.7毫米,體積只有同等大小的小鼠的眼睛的1%。這對眼睛沒有瞳孔,晶狀體也已萎縮,是無法成像的。但是它們還有視網膜,膜上有錐細胞,裡面有能夠感光的的視蛋白,數量只有小鼠的4%。那麼盲鼴鼠的眼睛為什麼沒有完全消失,這麼一對藏在皮膚底下的小

眼睛有什麼

用呢?由於裡面還有視蛋白,還能感受到白天和黑夜的不同--即使是在皮膚底下,也還是能感光的,就象你閉上了眼睛,也還能感到是光明還是黑暗,所以有的人開著燈

睡不著覺

。盲鼴鼠也是這樣,當它們把土推出洞外時,它們皮下的小眼睛也能感到外面是白晝還是黑夜。它們的眼睛中有美樂通寧(褪黑素),根據光週期調節鼴鼠的活動。實驗證明的確如此。如果

在實驗室

中我們通過改變光亮顛倒白天和黑夜,盲鼴鼠的活動也隨著改變。如果讓光明時間變短,黑暗時間變長,模擬冬天的到來,盲鼴鼠的體內代謝也隨之改變,準備抵抗寒冬了。如果我們把盲鼴鼠的眼睛摘除,它的這些光週期反應就都消失了。

\n


\n

  相應的,盲鼴鼠的大腦皮層功能也發生了改變。它控制感覺漫射光和光週期的皮層區和小鼠的一樣大小,但是控制視覺成像的皮層區則幾乎消失了。大腦是一個很“昂貴”的器官,雖然只佔盲鼴鼠體重的1.3%,卻消耗了它吸收的氧氣和葡萄糖的20%。控制成像的皮層佔整個大腦的10%,平均來說佔了盲鼴鼠能量分配的2%(實際上這部分皮層的能量消耗在大腦皮層中是最高的,並不只2%)。視網膜也是一種“昂貴”的器官,它的氧氣消耗是身體平均水平的100倍。因此,讓視覺退化,可以省下超過2%的能量。地下是一個異常缺氧的環境,那裡既沒有風可以冷卻身體,潮溼的土壤也使流出的汗不容易散發掉,因此盲鼴鼠總是儘量使能量的消耗越低越好(它們的基礎代謝率明顯比地上的動物低),能省下2%的能量消耗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可以將之用於更有價值的活動,比如挖洞尋找食物,哺乳後代等等。就象一個窮人,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如果能把一年的工資省下2%,就可以備一時之需了。

\n


\n

  盲鼴鼠大腦皮層中控制視覺成像的部分雖然消失了,但並不是被當成廢物空在那裡,事實上,它被改為用來控制觸覺,因此盲鼴鼠用於控制觸覺的皮層區域,幾乎是小鼠的兩倍。觸覺對盲鼴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前面已說過,它們主要是通過感觸振動互相通訊的。當它們在黑暗的地底下挖掘隧道時,也靠觸覺的指引。它們也需要很好的聽覺接收別的盲鼴鼠發來的“電報”,需要很好的嗅覺尋找植物的根和聞其他盲鼴鼠的尿判斷敵友。它也有非常好的磁場導向感覺,在迷宮般的隧道中不會迷路,藉此躲過蛇的追捕。所有這些感覺都要在大腦皮層中佔據一定的位置,那麼,拋棄原本多達10%的視覺皮層,改造成別的感覺皮層,就是一種很好的節省策略。

\n


\n

  由此可見,身體某個部位的退化,包括尾巴的消失,的確是有可能用於“補腦”的。在這裡,起作用的,還是自然選擇。自然選擇不僅能夠創造新器官,也能改造、摧毀舊器官。


小宇宙鬧鬧醬


那是因為隨著人類的進化,頭腦越來越聰明!尾巴的作用已經越來越不明顯!

根據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得出人類的祖先是猿猴,都知道在猴類中尾巴的作用在於起到維持身體的平衡狀態,但當猿人雙腳踏地的時候尾巴就顯的不是那麼重要了!

經過長時間的進化,動作越來越敏捷,完全可以靠身體保持自身的平衡,尾巴就成了一個累贅,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多餘的自然要丟棄!

現在科學家就認為尾椎骨就是曾經尾巴退化的證明。


有譯


人類文明歷史,已經有幾千的文化了。幾千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可能只是滄海之一粟,不足掛齒;但是對於人類的進化,確實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可是許多人會有疑問,人類進化過程中尾巴為什麼消失?首先需要明白,所謂的進化,也可能是退化。地球的環境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死理,用進廢退的遊戲規則觸及到每一個物種,人類自然也不會是個例外,所有的進化後的結果都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而以上的問題個人以為可以循本文最後一個問題而展開。在達爾文進化論中,人類在直立行走後就已經不需要尾巴來保持平衡,尾巴在椎尾骨的擠壓之下,也就漸漸地失去了養分的供給,逐漸地從人體給萎縮掉了。因此尾巴被淘汰了。其實人類在胚胎的初期是有尾巴的,尺寸大約為胚胎本身的六分之一左右。到了胚胎髮展成胎兒的時候,這個尾巴就被身體所吸收。有極少數的個例,嬰兒誕生時身上仍有“軟尾巴”,不含尾椎,只有血管、雞肉和神經。在動物園中也可以看到,猴子如果經常直立行走就會限制尾巴的發育。其實,人類和魚類控制尾巴形成的機制一樣,胚胎尾骨都埋在尾椎骨中,由於分子信號傳達受阻,並未發育成型。也就是說,人類淘汰了尾巴兩次,第一次淘汰了尾鰭,第二次淘汰了肉質尾。總體來說,人類進化,是物競天擇,是優勝劣汰的結果。存在即合理。存在就有它的道理,失去也是一樣的。沒有尾巴,是因為小腦進化,足夠使人類掌握平衡;沒有皮毛,因為人類需要文明,在社會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學會了做衣服,皮毛自然也沒有用了。



龍耀九天


有的人說是直立行走導致的,可在進化上看,這不成立。 其實尾巴的消失遠遠在直立行走之前,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完成了,至少是在2500萬年前猿類起源時就完成 了。所以更準確的說法不是人類為什麼把尾巴進化掉了。

尾巴的功能在靈長類來說主要是固定身體、運動中保持平衡、以及偶爾做攻擊的武器。 1人類從樹上來到地下生活之後,就用不著尾巴來固定身體了。  

2人類行走和奔跑時用發達而靈活的上肢來保持平衡。從質量大小來說,雙臂的平衡效果肯定超過細 細的一根尾巴。當然,如果上肢不發達就慘了,比如同樣雙足行走的霸王龍,只好拖著一條極其粗重的尾 巴了。   

3把尾巴當作武器來用,對於懂得使用工具的人類來說,實在沒什麼必要性吧。


再見小南門


其實現在的人類也有尾巴,但是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它只持續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在妊娠期的第31至35天最明顯,然後它會退化成第四個或者第五個融合性脊椎骨,通俗來說就是尾骨。不過在極其罕見的情況下,嬰兒誕生時還會有尾巴,這種情況下需要手術切除。


其實尾巴是用來平衡的,現在我們不再在樹林中跑來跑去,書上飛來飛去的了,在地面上,我們的身體與重心很平衡,所以我們不需要尾巴來平衡我們的身體。其實尾巴還有別的作用,那就是趕蒼蠅,不過如果你想打蒼蠅,有殺蟲劑。


簡而言之,二千五百萬年前,猿類就逐漸失去了它們的尾巴,所以我們沒有尾巴,僅僅是因為我們所有的祖先自中新世以來都沒有尾巴,我們從它們那裡繼承了這個特性。



宇宙與科學



人類也屬於靈長目猿類,靈長目猿類由於目前未知的進化原因失去了尾巴,不像猿類最近的親戚猴子,它們仍然保留著尾巴。有時候剛出生的人類尾巴很短,但醫生會把尾巴切斷。

遺傳壓力迫使人們不再有尾巴。這意味著,在人類進化的某個階段,沒有尾巴變得更有利於生存。因此,沒有尾巴的猴子在繁殖方面更成功,產生了更多沒有尾巴的猴子,並將這種基因傳續下去。



是什麼壓力?暫時不能確定,但是隨著人類的祖先能夠用手從樹上盪來盪去,尾巴變得多餘,浪費了能量。走路時,也不需要尾巴。因此,幾百萬年來沒有尾巴變得越來越普遍。



人類產生尾巴的基因是關閉的,但是嬰兒發育過程中的隨機突變可以重新開啟。這可能是我們最初失去尾巴的原因(隨機突變關閉尾巴發育)。

今天,人類很少會生來就有一條功能齊全的尾巴。這指向了人類進化的過去,這在過去的100年裡已經發生了20多次案例。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對於人為什麼沒有尾巴呢之話題,我個人觀點認為,從人體解剖學的骨架結構得知,人類原本是有尾巴存在的,不過很早之前已經是退化了。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人類的祖先曾在森林上生存過一段很長的時間,當時是有尾巴的生態現象,他們在森林裡進行各種生存活動,需要尾巴來獲得身體重心的平衡,尤其是在樹上生存活動時顯得特別需要,並能在樹森上錘鍊出靈巧性的體魄。隨著時間之箭的推移,某些分支進化出大體型的猿類物種,不再適應在樹上進行生存活動,部分種群選擇在山地的洞穴中作為棲息地,並在森林中形成半直立式生態的基礎上,依靠於洞穴平坦的地方與仰睡方式相結合,久而久之,改變了下肢骨盆的角度,從而實現了直立行走生存模式,自從人類的祖先實現直立行走生存模式之後,尾巴的功能就很少使用,逐漸被退化掉了,直到完全消失。由此可見,人類原本是有尾巴的,是由於直立行走生存模式形成的原因,尾巴的功能沒有使用,遵循用進廢退之進化原則,尾巴組織逐漸被退化現象,直到完全消失。這就是現代的人為什麼沒有尾巴的原理所在。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歡迎大家加入相關討論或發表己見。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