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人說世界都被美國的互聯網行業佔領了,為什麼中國卻出了可以與之抗衡的BAT?

鬍子說胡


美國在互聯網領域確實有很強的實力,但是中國為什麼會出現能夠與美國互聯網行業抗衡的BTA呢?BTA就是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國內互聯網行業的三巨頭,李彥宏、馬化騰、馬雲除了抓住了好的機會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

那就是中國是世界上一個人口大國。

國內的BTA雖然有很強的實力,國內大量的用戶數量也是他們成功的一個關鍵。大家應該知道,印度在互聯網領域也有一席之地,同樣是人口大國,為什麼印度的互聯網行業不如中國呢,這和經濟條件以及大家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經濟條件就不用和大家說了,而在生活方式方面,印度還停留在一個比較傳統的生活方式上面,對互聯網的接觸並不是特別多,對信息的獲取方式大多通過比較傳統的方式。

在中國,這個變化很明顯,如果在往回推幾年,或許通過傳統方式獲取信息的數量會多一些,但是隨著智能機的普及,現在獲取信息、娛樂的方式基本都是依靠手機。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用戶數量高達七億多人,而印度只有四億,美國就更不用說了,美國人口總數上就已經不佔優勢。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數量的巨大壓力,迫使我們的互聯網行業只有不斷髮展,才能滿足需求。

除了BTA三大巨頭,我國新生的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擁有很強大的實力,放在國際上,也有很強的實力,甚至有些涉及的領域是國外並沒有涉及的。可以說是人口壓力才迫使我們將互聯網發展的如此完善。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鎂客網


特朗普就是被有的人給忽悠了

特朗普:中國經濟怎麼樣了?有的人:還是發展中國家,茶葉蛋還吃不起呢。

特朗普:好。那就打一下阿富汗吧。

特朗普:中國怎麼造出汽車啦?有的人:沒事兒。發動機都是三菱的。

特朗普:好。那咱們就打一下伊拉克吧。

特朗普:中國怎麼造出高鐵啦?有的人:沒事兒。螺絲都是日本造的。

特朗普:好。那咱們就打一下利比亞吧。

特朗普:中國怎麼造出航母啦?有的人;沒事兒。跟美國的航母差一百年呢。

特朗普:好。那咱們就打一下敘利亞吧。

特朗普:中國怎麼又造出5G啦?有的人:.......特朗普:不能讓中國超過了,咱們做6G。國會君:做不了,沒錢。特朗普:錢呢?國會君:都打仗了。特朗普:操......

有的人空有一副皮囊,卻沒有筋骨。中華民族經歷了太多太多的苦難,中國人一直都是在質疑和壓制下發展起來的,雖然我們還不是很強大,我們不挑事,也不怕事。


石埔


你們說的都太low了太細節了,簡單兩說就兩個原因。

第一,兩千年前中國出了個秦始皇,書同問,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中國成了一個無論怎樣都不會分裂的大一統的國家。秦始皇,歐洲沒有,印度也沒有。

第二,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建立了一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共和國。壓緊牙關當掉褲子搞工業化。中國人苦啊,幾代人累到吐血,到老人家去世的時候,終於完成了初步工業化的積累。

有了上面兩條,只要中國人統一思想,力往一處試,就能創造一個與整個西方世界並駕齊驅的市場。話說,BAT甚至包括華為都算不上偉大,真正偉大的是為這個國家奠定了百年基業的偉人。而這些能夠震撼世界的企業,做得最正確的事情,就是賭對了國運。


遠87135393


中國為什麼能出現與美國互聯網巨頭抗衡的BAT?除了馬雲、馬化騰和李彥宏確實抓住了行業發展機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中國有統一的市場,這個市場是13億級別,絕對是世界第一。

馬雲、馬化騰和李彥宏應該對13億國人說一聲謝謝!

為什麼?我們可以看一看隔壁的鄰居三哥。印度是人口大國,2016年統計口徑為13.24億,按1.2%的超高年增長率,人口總數妥妥地超過中國。

然而,印度並沒有產生印度的BAT。連印度人自己都很納悶,擁有和中國差不多的人口,為什麼沒有誕生印度的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即使誕生一家世界級的互聯網巨頭,在中國鄰居面前也能找回一點面子。

但上帝就是沒有給三哥面子。

下面,我們分析三哥家裡為什麼成了美國互聯網巨頭的自留地,中國卻是BAT當家。

中國網民比印度多。

印度移動與互聯網協會(IAMAI)發佈的《印度互聯網報告》2016版顯示,截止2016年12月,印度的互聯網用戶為4.32億,到2017年6月印度網民數量或將達到4.5-4.65億。具體見下圖:

網民超過4億,相當於一個多美國,大半個歐洲,兩個日本,看起來數字相當嚇人。但和中國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

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數達到4.3億是在2011年底,也就是說互聯網市場,印度落後中國整整5年。在一年一個樣的互聯網行業,5年足夠差出一個時代。

中國網民不僅人數多,還很勤奮。

紐約的"世界經濟論壇"在2011年4月12日發佈《2010-2011全球信息技術(IT)報告》,調查顯示,45%的中國網民每天或每週都會在互聯網上發言,比第三名印度高出13個百分點,是全球最勤奮的。

結果就是上網時長方面,印度也不佔優。由於手頭沒有直接數據證明,就從間接數據分析。

根據eMarketer 發佈的數據報告,2017年印度成人用戶平均每天在電視上投入的時間為 2 小時 11 分鐘,佔據所有形式媒體的 55.3%,印度人更多地依靠傳統媒體資源獲取新聞消息、進行娛樂消遣。

主要通過電視等傳統媒體娛樂消遣、獲取信息資訊,這在中國至少也要倒推10年,即2008年的主流生活方式。現在的國人基本不看電視、報紙,獲取信息大多數是通過互聯網。

因此可以推測,中國網民的上網時長是超過(至少是相同)印度的。

互聯網市場容量=網民數X上網時長。

我們兩個指標都超過鄰居三哥,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互聯網市場容量,又有誰能蓋過印度?

所以,中國是毫無爭議的全球第一互聯網市場,並在幾年前就已獲得這一稱號。孕育出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自然是合情合理。

現在,中國網民數量已達7.31億,相當於歐洲人口。

由於國內互聯網市場的巨大容量,本土公司只要在國內成為巨頭,基本就是國際巨頭。這幾乎已經成為國內企業成長的標準模式,先在國內長大,然後揚帆出海。

比如家電業的海爾、格力和美的;手機業的華為、OPPO、vivo和小米;互聯網新生代今日頭條、美團、滴滴等等,放到國際市場都是第一梯隊企業。


如果喜歡答案內容,請點贊,謝謝!頭條號《魔鐵的世界》專注有營養接地氣的科技、商業故事,喜歡請點擊關注,每日獲取新鮮、有態度的資訊。


魔鐵的世界


談到全球互聯網,我們都會提到 facebook、微軟、谷歌、亞馬遜和蘋果這五大科技巨頭,這幾家公司在全球市場各自的細分領域都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沒有一個國家的互聯網公司能和美國硅谷抗衡。但中國這個市場很特殊。
在中國誕生了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這樣的三巨頭,即 BAT。這三大巨頭在影響力上不弱於美國的同行們。現在互聯網美國、中國互聯網像是是兩極,美國是傳統互聯網時代一直都是行業領軍者,中國則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迎來的爆發,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確實是目前除美國之外發展最好的,而且全世界排名前 21 強的互聯網企業裡面,美國佔據 12 席,中國佔據 9 席,可以說分庭抗禮。
為什麼在美國這個互聯網行業領先軍的情況下,中國卻出了可以與之抗衡的 BAT ?原因有二:
  1. 政策支持。正如馬雲所說,[ 歷史已經證明了一切,過去 5 年,中國穩定的社會體系運轉良好,但同時也湧現出了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這樣的創新企業。中國的持續發展是互聯網行業崛起的關鍵 ] , [ 我對這個國家有信心的原因是,這個國家在談論全球化,在談論對外開放政策,鼓勵企業家精神 ] 。
  1. 人口紅利。早期互聯網的開始離不開人口紅利,即便是現在一直再說的人口紅利不在,未來是 AI 的。但是,在 12 月 5 日,創新工場創始人兼 CEO 李開復作為演講嘉賓參加了 2018 投資界年會,李開復說目前中國網民已經達到了 8 億的規模,雖然處於飽和狀態,但仍然存在著很多機會,中國的市場紅利仍然存在。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更多交流歡迎留言評論 !

stormzhang



正如你現在看到的這張圖,美國領英公司在中國已經運營很久了。

領英不可謂不努力,你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搜索引擎去查看,他們都投了品牌廣告。

到今天為止,在招聘行業上,領英依然落後於中國傳統的招聘網站,比如說前程無憂之類的。

領英招聘的運作方式是典型的“職場社交”。問題在於,這符合中國人的習慣嗎?


美國公司喜歡設立標準,然後來個全球統一化,這倒符合他們一貫的價值觀:什麼叫全球化?全球化就是全球美國化,亞馬遜在美國是那個頁面,在印度是那個頁面,在中國也是那個頁面內,為了中國專門去訂製一個頁面?那是不可能的。

易趣網本來運營的很好,是淘寶成長過程中很棘手的敵人,後來和美國的ebay搞成統一化,丟了 不少當年有特色的東西。

當年MSN大戰QQ的時候也是如此,對於中國人來說,QQ是社交軟件也是工具軟件,我有時候開QQ就為截個圖,或者給好友傳輸文件,但是MSN當年不能截圖,文件離線傳輸做的稀爛,沒有群。

中國人不喜歡職場社交,中國人的社交和職場是分開的,而領英硬塞給中國職場社交,這能搞的下去麼?


字節跳動在抖音出海,取得不少成績的時候,還是為印度人量身定做了一款軟件Helo。

淘寶在出海的時候,並沒有直接把淘寶的頁面直接英文化,強行往外推,而是做了速賣通。速賣通的頁面和淘寶的頁面差別很大。

尊重他國的國情,而不是 要求他國用戶的習慣強行向本國靠攏,這是最近中國互聯網公司能夠出海順利的原因。


李建秋的世界


首先,我覺得題主的提問並不準確,在我看來,中美互聯網確實是世界的兩極,甚至中國互聯網還在高速發展中,但我並不認為BAT目前已經達到了能和谷歌、微軟、亞馬遜抗衡的水平,這一點從市值就可以明顯看出,BAT三巨頭的市值加起來也只比亞馬遜多出一些。況且,論認可度來說,BAT三巨頭目前全球知名度並不高,要談抗衡,為時尚早了一些。


接下來說一下為什麼全球稱霸的美國互聯網在中國卻遭遇了滑鐵盧,BAT三巨頭為什麼能夠在中國迅速崛起,並且體量不斷擴大?


美國互聯網的滑鐵盧

美國互聯網在中國的滑鐵盧是顯而易見 ,其根本原因在於美國互聯網企業摸不透中國的心,所以做不出順心的事。以谷歌地圖為例,它不懂得在中國經營第一個應該尊重的就是政府,堅持不屏蔽敏感地區,所以最後被強令退出中國。 而亞馬遜的失敗也是源於不懂中國,它不信任中國的領導團隊,把權柄牢牢握在自己手裡,亞馬遜在美國激戰的時候沒用過價格戰,偏偏中國的電商都靠價格戰搶了市場,亞馬遜的不跟進導致自己的市場份額急速下降,不得不退出中國。


BAT三巨頭的崛起

  1. 龐大的市場規模

儘管美國人口並不算少,但在中國13億 、14億的人口面前,還是不夠看的。龐大的市場為BAT三巨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騰訊為例,僅僅依靠QQ、微信就吸引了數十億的用戶,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無法想象的。海量的用戶給了BAT遐想空間,廣告、購物、社交自然順風順水。 但是遺憾的是,百度似乎在三巨頭中逐漸落後,未來是否變成兩巨頭也不得而知。


2. 政策扶持

如果說龐大的市場是BAT三巨頭髮展的基礎,那麼政策就是催化劑。中國引入互聯網的時間比較晚,大概是在1994年左右,這已經落後歐美很多,在這種條件下,中國政府為縮小差距,給予了互聯網行業很多的政策支持,例如稅收的優惠等等,加上互聯網本身就屬於輕資產行業,BAT乘著政策風,自然就飛高了。


3. 開放程度低

從現在來看,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已經很高了,但是往前的十多年,中國的開放程度確實不足。從客觀上來說,對外開放的不足限制了外資和外商的進入,互聯網領域也是如此,美國的大型互聯網企業要麼難以進入,要麼進入之後頗多掣肘,施展不開拳腳。 最典型的就是谷歌,可以說,百度的蛋糕幾乎是原樣從谷歌手裡拿過來的,雖然現在已經稍顯落寞。



客觀來說,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很迅速,但BAT想要真正達到和美國那幾個巨頭競爭的水平,還需要繼續砥礪前行。


囂張說熱點


我的回答不是吹誰,也不想黑誰,就想實事求是分析一下,不要好大喜功,希望大家理解!


BAT的體量完全不能與美國的整個互聯網抗衡,哪怕是某些單獨的巨頭

2018年蘋果公司營收2660億美元,為1.8萬億元人民幣,淨利潤達595億美元,為4000億元人民幣。

2018年阿里巴巴營收2503億元,淨利潤614億元;

2018年騰訊營收3127億人元,淨利潤787億元;

2018年百度營收1023億元,淨利潤276億元;

營收:阿里2503+騰訊3127+百度1023=6635億元 蘋果為1.8萬億;

利潤:阿里614+騰訊787+百度276=1677億元 蘋果為4000億。

如果美國再加上兩個巨頭呢?比如與百度對應的谷歌,與騰訊對應的facebook。

營收和利潤的差距之大,是不是難以想象?


核心技術的差距更是命脈

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大家能想起,它們有什麼改變世界和改變互聯網的重大技術突破嗎?基本上都是借鑑的外國的商業模式。

蘋果是智能手機的開創者;谷歌有安卓系統;這還沒說芯片呢!

核心技術上的差距,是更難逾越的!


數據上的差距這麼大,為什麼有人會產生BAT世界巨頭,甚至壟斷的誤解呢?

一是BAT幾乎壟斷整個國內市場,是國內的獨角獸,再加上中國巨大的市場,大家潛意識的會認為:只要在中國成為巨頭,這麼多人,肯定也是世界最大的。

谷歌沒有中國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Facebook沒有中國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網站等等。

二是沒有客觀的數據分析和冷靜的瞭解。

就像一個人在縣城的高中學習特別好,就會產生在全中國學習好的誤解。

三是為了扶持國內互聯網的發展,對國內的互聯網企業優先發展,其實缺少了對國外發展形勢的瞭解。


希望大家能客觀看待進步、正視差距,吹牛是解決不了任何落後的!切勿好大喜功、好高騖遠!


暢步防滑


首先我們說任何人都不能忽略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這一事實原因就在於中國的人口有接近14億之多同時互聯網人口也有將近10億左右,也就是說整個北美的人口大概是4.6億,而整個歐盟的人口大概是7億左右,他們兩個互聯網人口加起來也不過十億左右!

也就是說一箇中國的單一市場就等於北美加歐洲之和,你能說這個市場做不出來一些相關的東西嗎?尤其是在相關的模式被培養之後,用戶習慣被培養之後,所以做起來其實還是比較得心應手的!

從互聯網來看的話,中國的互聯網發展早在90年代就已經開始,那麼到了2000年左右,其實已經算是PC互聯網的一個輝煌時期,這個時期包括一眾互聯網企業,比如說新浪,搜狐,騰訊以及阿里,都已經布好局,還有百度。

也就是說在最開始的PC互聯網上,我們確實是在模仿美國的廠商,原因就在於PC盛行於美國,誕生於美國,所以相關的模式也是美國率先開始推廣。

所以在互聯網層面我們一直有一個不沉穩的規定,那就是產品學美國模式看美國也就說一款產品是否能夠成功,先要看它在美國市場表現如何,如果在美國非常盛行的話,那麼大概率一直到中國範圍內,很有可能是能夠俘獲用戶的心,可以說美國應該是互聯網產品的驗證地。

當然在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其實國內發展是非常迅速的,我們說國內在微創新這一層面上是國外無法相比擬的,我們可能無法做到更多的原創性,但做微創新或者說改進式的創新是比較厲害的。

所以在移動互聯網層面,我們應該是最發達的,也是發展最快模式最多的這一點,無論是北美還是歐洲,遠遠不能相比,當然歐洲更落後。

我們的產品能夠快速成功的原因,就是這10億的網絡用戶擁有同一種文字,幾乎是同一種信仰和文化,包括傳統的世俗理論,這也就是說我們一款產品如果推廣起來的話,小範圍試驗成功大批量推廣的時候,其實是更能獲得大批量用戶的認可。

文化理念的一致讓我們的產品其實做起來相對是比較容易的,單一的市場對於產品的需求包括未來的需求,幾乎都保持相對來說比較一致的方向。

與此同時,10億級別的用戶其實也對互聯網產品提出了各種各樣的需求,所以當一部分用戶的需求被滿足的時候,這個產品就已經是小規模的巨頭了,我們說在國際市場上也只有谷歌Facebook推特這樣的巨頭擁有10億級別的用戶,但在國內隨隨便便一個產品可能用戶量都上億了。






互聯網的放大鏡


不是國家政策的保護,美國企業有大把票子把中國企業扼殺在搖籃,例如當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非常可樂被可口可樂用10億滅殺,廣告詞還記得"非常可樂,中國人自己的可樂",還有南孚,匯源等等,甚至徐工差點就被美國收購,

才使國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很明顯歐美等是要通過企業架空中國經濟,達到利用經濟迫使中國屈服於美國,使美國從此無後顧之憂,所以國家政策保護使中國企業有喘息機會並逐漸發展壯大,以中國市場這個世界最大市場做後臺征戰世界,如:阿里,華為,百度,海爾,美的,比亞迪,騰訊,京東,小米,網易,美團,滴滴,ov,今日頭條,ofo,中芯,京東方,美的,格力,寶鋼,雲南白藥,一汽,北汽,TCL,海信等等,還有很多國字號的大家都知道就不提了,現在看來成果輝煌並讓經濟發展後勁十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