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宿松凉亭雪枣,一项传承千年接近匿迹边缘的食品


宿松凉亭雪枣,一项传承千年接近匿迹边缘的食品

凉亭雪枣


说起宿松凉亭镇,这里有座历史久远,曾经兴盛一时的村落,正在濒临消失。

村子里一项传承了千年的食品也将接近销声匿迹的边缘。出于怀旧,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日趋衰败的村落——宿松县凉亭雪枣的发源地团峦屋。

这就是凉亭雪枣,据记载,它起源于1300年前的宿松县凉亭河团峦屋。由于洁白似玉,形状如枣,因而取名叫雪枣。原料主要是纯糯米粉、白芋浆、白糖和花生油等多种原料精细加工而成。

当时,地方官员曾将它进贡给唐太宗,获得了“落口酥”、“延寿糕”的佳誉。到了清代,地方官员也将它进贡给慈禧太后,老佛爷吃后也非常高兴,并将其封为“御膳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凉亭雪枣的鼎盛时期,曾畅销到全国。团峦屋几乎家家户户做雪枣,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有效渠道。并且一度成立过凉亭雪枣公司。

九十年代后期,由于村里务工人员的大量外流,年轻一代更是纷纷远走高飞,这项传统产业开始了日趋衰弱。城镇化的发展,更是让这千年的古村落面临消失的边缘……

宿松凉亭雪枣,一项传承千年接近匿迹边缘的食品


沿着弯曲的乡间水泥路,约三里远就到了。村庄临水而居,一口宽阔的水塘像面明镜横卧在屋前。满满的塘水,清澈见底。耳旁隐约传来,清晨或黄昏,人们捣衣洗菜的喧闹声,孩子追逐嬉戏的欢笑声……

宿松凉亭雪枣,一项传承千年接近匿迹边缘的食品

村口,一棵亭亭如盖的古香樟树,枝繁叶茂,笼罩着进村的路面。

据说,村里一共有七棵。每棵树龄估计都在百年以上,村里一位82岁老奶奶回忆,她16岁嫁到这个地方,这些香樟树就是现在的形态。

有一年,一场大火把树杆烧焦了,不料来年春天又是一样生机焕发。从此,它成为了藏在村里的宝,保护它爱护它成为了全村人的自觉行动。古树像一位老人默默守护着村子,见证着村子的繁华与落寞。

宿松凉亭雪枣,一项传承千年接近匿迹边缘的食品


树下两旁,整齐摆放的青石板,光滑如绸,透着亲切和温暖。不知道有过多少的闲暇或饭后,不知道有过多少一代一代的村里人,坐在上面聊着家长里短,谈着田间地头的故事……

宿松凉亭雪枣,一项传承千年接近匿迹边缘的食品

粗大的树茎中间还能清晰看见火烧过后漆黑的痕迹

村庄背依青山,坐北朝南。房舍均为山石夯基,泥砖砌墙,山中树木为梁,土窑烧制的青泥瓦。那饱经岁月风霜磨砺的墙壁,仿佛己经老态龙钟,斑驳不堪,在苦苦支撑着它那漫长的使命。

宿松凉亭雪枣,一项传承千年接近匿迹边缘的食品


屋后铺满枯枝败叶的小路旁,一堵围墙被攀爬的藤蔓包围得严严实实,暗无天日,俨然成了一堵藤墙。不难想象,这里已经好久无人问津,返朴归真。

宿松凉亭雪枣,一项传承千年接近匿迹边缘的食品

屋头一块约篮球场大的空坦上,看见了第二棵香樟树。浓密的树荫下,并排着两副碓臼,碓臼,是农耕时代我国劳动人民一种常用的生活用品。碓臼的功用一般是用来舂数量不大的糙米、杂粮、米粉和面粉,还兼带着打糍粑。仅仅残留着两副碓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这里曾经人丁兴旺生活俭朴的生活场景。

宿松凉亭雪枣,一项传承千年接近匿迹边缘的食品


宿松凉亭雪枣,一项传承千年接近匿迹边缘的食品

简易的木锁,随便一根松树枝插上。你锁了,别人是不会进来的


宿松凉亭雪枣,一项传承千年接近匿迹边缘的食品

心灵手巧的宿松人将就地取材的树木、竹子制成百样的生产生活用具


宿松凉亭雪枣,一项传承千年接近匿迹边缘的食品

土墙上的标语,给这座遗弃的老屋留下一抹时代的痕迹

偌大个村子,除了老人孩子之外,几乎空空如也。早己不见了家家户户做雪枣,大人忙碌孩子嬉戏的热闹场景。

或外出打工,或早就搬出老屋,大部分都大门紧锁,随处可见行将倒塌的房屋任凭风吹雨打,一副凋敝荒芜的凄凉景象,只有房舍周边的田地里,还有着零零星星绿油油的青菜,偶尔从墙头或树林里传来几声鸡鸣声,让人依稀能够感受到一丝生机。

宿松凉亭雪枣,一项传承千年接近匿迹边缘的食品

行走在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房前屋后,仿佛穿行在岁月的时空里。残存的残垣断壁残存的农耕工具,不由让人浮想联篇。

宿松凉亭雪枣,一项传承千年接近匿迹边缘的食品

这样一个古村落,一圈走下来,让你享受到一种回归自然的宁静;让你在青石板中,寻找到一种自然古朴和历史的悠远;让你在山水田园间,放纵思绪,梦游过去;让你透过斑驳的泥墙废弃的农具,找回久违的亲切和朴实。也许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仅仅是一次惬意的探寻和放松。但是,对于那些从这里走出宿松故乡的游子们怎不心生无限的乡愁!

有这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如果这些古村落都没有了,我们又能到哪里去寻找最原始的家乡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宿松的游子们,外面再忙,记得常回家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