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如何理解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孔子的《論語·里仁》。對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一語,歷史上有不少學者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如朱熹在《集註》裡說:“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苟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時近。”在朱熹看來,“道”則事物當然之理。

今天,我們不少人的理解為“早上聽聞到“道”,晚上就算是死了,也沒什麼可怕。”比較多的理解是“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算是死了,也沒什麼不足惜的。”人們比較一致的看法“道”即“真理”。其實,愚以為,這都不是孔子的“道”的本義。

如何理解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怎樣才能正確理解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中的“道”。我們應該首先要對孔子的整個身世進行全方位瞭解。

孔子出身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家境貧寒,又處於亂世之中。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也是一個才華得不到施展的政治家。他一生的政治主張是“仁”、“克己復禮”。但在戰國時期那個紛亂的年代,他的政治主張根本就沒有施展的機會。因此,為了宣揚他的政治主張,而開始了他周遊列國的艱辛之旅。他從55歲棄官離開魯國,一直到68歲,離開衛國返回魯國,前後長達十四年之久。以魯國為原點,輾轉周圍各諸侯國。但他的政治主張都沒有得到各諸侯國的認同,最終只得從事教育事業。

如何理解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思想家,首先是政治思想家,面對春秋末年禮壞樂崩,社會失序,面對“無道”的社會現實,孔子也企圖自覺地擔當起拯救時弊的重任。懷著對古帝王的“王道”政治的嚮往,通過閱讀研究“六藝”等古代文獻,加之對當時社會的深刻思考,孔子形成了自己的關心社會治理的思想和主張,並希望躋身於自己的父母之邦——魯國的仕途,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終生不得實現。正如他自己所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子路》還說,“如有用我者 ,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從這裡孔子的政治雄心可見一斑。

如何理解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那麼,孔子的“道”是什麼呢?我們縱觀孔子的一生和儒家學說,就會發現,孔子一生的言行和追求都是一個字“禮”,即以禮治國,以禮來規範人們的言行,從而達到淨化社會的目的,“克己復禮”就是孔子政治主張的核心。這就是孔子的“道”。

如何理解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的“道”不同於佛家和道家的“道”。佛說“道”是“空”,道家的“道”是“無”,佛、道兩家雖然修法不同,但“道”是一樣,就是萬法不離其宗,即大道歸一。“空”、“無”即萬物之本,道生萬物。顯然,孔子的道是不同於佛、道兩家的“道”。

如何理解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由此看來,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我們可以理解為孔子對其一生苦苦追求的慨嘆。既不是朱熹的“事物當然之理”,更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真理”。而是他所孜孜以求的“禮”。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早上聽到“禮”的實施,就算晚上死了也不足惜。這正是孔子對他終身沒有實現他的政治抱負的仰天長嘆。

如何理解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