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人、蟲、鳥、獸都能凍死,而有些細菌卻凍不死?

氫原子很生氣


萬事無絕對,多細胞生物冰凍也未必會死亡,俄羅斯科學家曾成功“復活”幾條4.2萬年前就被凍在凍土層中的蠕蟲;而一些細菌之所以凍不死,是由於體內可以產生特殊的蛋白。

多細胞生物體更容易被凍死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低溫造成細胞內酶活性的降低;二是液體成分結晶帶來的組織細胞的傷害。多細胞生物構造比較複雜,生命的維持是靠基因特異性表達產生的各種組織功能的互聯互通實現的,每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導致生命的喪失。距離體表不同位置、不同的組織器官對寒冷的抵抗能力都不一樣,而低溫會導致組織細胞中的酶的活性降低,任何一種組織中的酶失效都可能會導致全身問題。而且多細胞動物有流動在體內空腔中的液體,雖然液體含有一些鹽,能使液體的冰點降低一些,但是總還是會結晶的,在結晶的過程中由於溫度過低,多細胞生物體的功能就已經不能發揮了,而且液體結晶會伸出鋒利的邊邊角角,細胞膜為脂質在低溫下也會硬化,多種因素導致細胞受損,導致多細胞生物的死亡。這也是現代器官移植中面臨的一個問題,器官組織在低溫下也會逐漸損壞,移植的時間窗口一般也就幾小時內。

不過多細胞生物也不絕對會被凍死,除了文首說的蠕蟲的復甦,自然界有很多動物有冬眠的習慣,能夠在體溫降到1-9℃的時候依然存活,也有一些兩棲類動物經過極低溫環境的冰凍,雖然身體機能也大幅度下降,靠分解體內的棕色脂肪進入低活動狀態,仍能復甦。最被人所知的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大概是水熊蟲,這種體積較小的多細胞生物可以通過減少體內水分含量等方式度過危機,能夠在零下一百多度的環境中存活下來。而細菌中的很多也不能抵禦低溫,在低溫下酶類活性會降低,低溫也會帶來液體結晶和細胞膜的硬化,也可能死亡,也缺乏營養物來源,在低溫下是無法正常生長和繁殖的,一些需要靠含水量更低的孢子化度過寒冷。

嗜冷微生物的細胞膜構造在低溫狀態下避免硬化,體內產生特殊的蛋白使液體保持液態,由於生活環境中缺乏其他生物,嗜冷菌很多具有光合作用的藻類等單細胞植物,或者化學自養菌,異養以及形成強健的、多樣性的種群。大多數嗜冷生物屬於細菌或古菌,它們在微生物譜系中也分佈廣泛,在海底的低溫水體中、距離地表20公里的高空大氣中、冰川的冰層中等都有分佈。


來看世界呀


細菌分很多種我們通常認為 沸水可以完全殺死細菌 但研究表明 有些細菌在100攝氏度的水中 仍然可以存活科學家甚至在高輻射的反應堆廢水中發現細菌......強悍的細菌在低溫下同樣活躍 在南極 -40度的氣溫下 仍然可以發現細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