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詩人詩句中的典故和化用算抄襲嗎?

淚鋶滿靣


問題:古代詩人詩句中的典故和化用算抄襲嗎?


前言

化用甚至完全借用也算是用典的一種,在古人的詩詞歌賦中很常見, 不算是抄襲。詩詞是相對短小的文學體裁,用典能夠容納入更多的內涵,因此這是常見的修辭方式。

而且有的人還特別喜歡以這種方式來顯示自己的學問,反過來說,讀者有時候因為能夠看出用典的出處而得意,為看不出用典的出處而苦惱。

下面說幾個用典或者化用的故事。

一、經典名著中的化用

在吳承恩的《西遊記》中,就有一首五律很有特點:

一派白虹起,千尋雪浪飛。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依。冷氣分青嶂,餘流潤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掛簾帷。

這首詩是第一回中,花果山的猴子們發現水簾洞時,作者描繪水簾洞景色的一首詩。熟悉李白的朋友可以看出來,這首詩化用了《望廬山瀑布之二》: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裡。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四大名著中都有不少著名的詩詞化用前人的作品,例如《紅樓夢》中薛寶釵的《臨江仙·詠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流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

曹雪芹的這首詞很明顯話用了宋朝侯蒙的《臨江仙·詠風箏》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壹舉入高空。
才得吹噓身漸穩,只疑遠赴蟾宮。雨餘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二、詩人的化用

詩人的化用比比皆是,南宋詩人周紫芝說:

“自古詩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語”。

我們很多耳熟能詳的的作品,也都是化用了 前人作品,只是讀者未必都知道。

1、名句來自於化用

例如納蘭容若的這首《浣溪沙》: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沈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當時只道是尋常,是這首詞中最著名的句子。晚清況周頤告訴我們, 納蘭也是化用了前人作品:

“黃東甫《眼兒媚》雲:‘當時不道春無價,幽夢費重尋。’此等語非深於詞不能道,所謂詞心也。……納蘭《浣溪沙》雲:‘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即東甫眼兒媚句意。 ”

黃簡字元易,號東甫,南宋詩人,其《眼兒媚》 如下 :

畫樓瀕水翠梧陰。清夜理瑤琴。打窗風雨,逼簾煙月,種種關心。

當時不道春無價,幽夢費重尋。難忘最是,鮫綃暈滿,蟫錦香沈。

2、整首詞多半來自化用

南北宋之間的廖世美有一首《燭影搖紅 ·題安陸浮雲樓》,多半來自前人的化用:

靄靄春空,畫樓森聳凌雲渚。紫薇登覽最關情,絕妙誇能賦。惆悵相思遲暮。記當日、朱闌共語。塞鴻難問,岸柳何窮,別愁紛絮。催促年光,舊來流水知何處。斷腸何必更殘陽,極目傷平楚。晚霽波聲帶雨。悄無人、舟橫野渡。數峰江上,芳草天涯,參差煙樹。

靄靄春空,畫樓森聳凌雲渚。出自於陶淵明《停雲》詩“靄靄停雲濛濛時雨 ”。

紫薇登覽最關情,絕妙誇能賦,說的是杜牧,這裡似乎用典,杜紫薇寫過《安州浮雲寺樓寄湖州郎中》 。

惆悵相思遲暮。記當日、朱闌共語。塞鴻難問,岸柳何窮,別愁紛絮。這幾句就是從從杜牧《安州浮雲寺樓寄湖州郎中》下半首化用而來:

去夏疏雨餘,同倚朱闌語。當時樓下水,今日到何處。恨如春草多,事與孤鴻去。楚岸柳何窮,別愁紛若絮。

下闕前兩句“催促年光,舊來流水知何處” 化用杜牧詩的頷聯“當時樓下水,今日到何處。”

斷腸何必更殘陽,極目傷平楚。前一句化用杜牧《池州春送前進士蒯希逸》:“芳草復芳草,斷腸還斷腸。自然堪下淚,何必更殘陽 ” 。後一句化用於謝朓《郡內登望》:“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晚霽波聲帶雨。悄無人、舟橫野渡。化用韋應物《滁州西澗 》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

數峰江上,芳草天涯,參差煙樹。更牛了,一句化用三位詩人的作品。

數峰江上,化用了錢起《省試湘靈鼓瑟》雲:“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

芳草天涯,化用蘇軾《蝶戀花》雲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

參差煙樹,化用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雲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


三、詩人的借用

出來將前人作品略加修改的化用,還有完全的借用,最有名的就是晏幾道的《臨江仙》: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其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是借用了五代時翁宏《宮詞》: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那堪嚮秋夕,蕭颯暮蟾輝。

這種直接的拿來主義,也並不少見。算抄襲嗎?當然不算。

大家更熟悉的一句詩:“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於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這句詩更是被無數詩人借用。

《憶秦娥 別情》(宋·万俟詠) 

千里草,萋萋盡處遙山小。遙山小,行人遠似,此山多少?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說不了,壹聲喚起,又驚春曉。

《減字木蘭花》(宋·歐陽修)

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扁舟岸側,楓葉荻花秋索索。細想前歡,須著人間比夢間。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四、詞人的隱括體

隱括不是某一句的化用或者借用,而是整首詞把別人的整篇作品改編而成 。

唐朝人同穀子用詩的形式改編過《尚書·五子之歌》,不過隱括體更多地還是出現在宋詞中。例如蘇軾的《哨遍》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歸去來,誰不遣君歸? 覺從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雲暮鴻飛.雲出無心,鳥倦知返,本非有意。

噫! 歸去來兮, 我今忘我兼忘世。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內復幾時? 不自覺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 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誌。 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觴自醉。 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

這首詞一看就知道和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有關,沒錯,正是隱括了《歸去來兮辭》。

五、詩人的集句詩

除了某一句的借用,整篇的隱括,還有整首詩詞都是借用來的,這種形式叫做“集句”,就是把很多別人的詩詞抽出幾句組成自己的作品。

例如秦觀詞《玉樓春》:

狂風落盡深紅色,春色惱人眠不得。淚沿紅粉溼羅巾,怨入青塵愁錦瑟。
豈知一夕秦樓客,煙樹重重芳信隔。倚樓無語欲銷魂,柳外飛來雙羽玉。

首句用了杜牧的《悵詩》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次句用了王安石的《夜直》:
金爐香盡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幹。
第三句來自《重別》(唐·許渾) :
淚沿紅粉濕羅巾,重繫蘭舟勸酒頻。留卻一枝河畔柳,明朝猶有遠行人。

第四句來自《玉女杜蘭香下嫁於張碩》(唐代: 曹唐)

天上人間兩渺茫,不知誰識杜蘭香。來經玉樹三山遠, 去隔銀河一水長。怨入清塵愁錦瑟,酒傾玄露醉瑤觴。 遺情更說何珍重,擘破雲鬟金鳳凰。

第五句來自《無題》(李商隱):

聞道閶門萼綠華,昔年相望抵天涯。 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花。

第六句來自《謁金門·愁脈脈》(宋代: 陳克)

愁脈脈,目斷江南江北。煙樹重重芳信隔,小樓山幾尺。細草孤雲斜日,一向弄晴天色。簾外落花飛不得,東風無氣力。

陳克比秦觀年輕不少,不知道秦觀是不是另有所本。

第七句來自北宋宰相寇準《踏莎行·春暮》: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卷餘香嫋。密約沈沈,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第八句來自唐代韋莊的《謁金門·春雨足》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綠。柳外飛來雙羽玉,弄晴相對浴。樓外翠簾高軸,倚遍闌干幾曲。雲淡水平煙樹簇,寸心千里目。

結束語

化用、借用、隱括、集句,都是將前人的作品融入到自己的詩詞之中,可以看作是對前人的致敬,同時也能反映出作者的學識。用貶義詞來說就是:掉書袋。

對於學問不深的人,很難看出其中的奧妙,這也是現代人學習古詩詞的難點。畢竟我們這方面的閱讀量不如古人,時代不同了,我們學習的知識面更加廣闊,並不僅僅以傳統經典為主要內容了。

不過,我們自己創作時,一定要熟悉化用這個手法,可以能夠增加一首詩詞的厚度與內涵。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喜歡詩詞的人都知道,古代詩詞作者在寫詩填詞時,使用典故和化用詩句的情況是非常多的。古人不但不把這種行為列為抄襲,反而大加讚賞和推崇。認為這是詩人學識淵博,活學活用,文采飛揚的象徵。

如果要論誰是用典達人,那就非晚唐詩人李商隱莫屬了。由於他在詩裡用典很多,被宋人楊億在《談苑》裡說成是“獺祭魚”,意思是李商隱用典就像是水獺把捕到的魚擺在岸上。但他的詩裡有不少典故確實用得很好。如,《無題·重帷深下莫愁堂》:“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中,神女即宋玉《神女賦》中的巫山神女,小姑出自古樂府《清溪小姑曲》中“小姑所居,獨處無郎”。他最著名的用典詩是《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忘帝春心託杜鵑。”前半句出自《莊子·齊物論》中的“莊周夢蝶”,後半句則出自《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的“杜鵑啼血”。全詩神秘莫測,令人費解,卻又魅力非凡。

李白的《將進酒》“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化用了曹植的《名都篇》,原文是“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而最高明的化用,我認為是唐朝詩人王勃的《騰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化用了南北朝文學家庾信《馬射賦》中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一句,很明顯王勃化用過來後,不論是境界還是文采都上了一個很高的檔次,因而成為千古絕唱。

名家用典和化用看似信手拈來,不著痕跡,實則千錘百煉,深思熟慮,是值得深入研究,借鑑學習的。總之,古人在詩詞中用典和化用別人的詩句,是一種繼承和創新的過程。詩詞作品中貼切地引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或化用詩詞名句,可以豐富詩詞的內涵,增強可讀性,讓人浮想聯翩,使人心領神會。

事實上,用典和化用與比喻、擬人等一樣都屬於文學修辭的手法。所以,在詩句中用典和化用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代都不能算是抄襲。





畫月成眉


不僅不算,而且可以理解為對原詩的推崇和致敬。記得去年回答一個類似的問題,找不到原貼了,便按回憶重新寫一下。

舉一個明顯的例子。張志和名作《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我們來看一看有多少後世詩人對這首詩致敬。

1、蘇東坡《浣溪沙》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黃山谷《鷓鴣天》

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人間底是無波處,一日風波十二時。

3、朱希真《浣溪沙》

西塞山邊白鷺飛。吳興江上綠楊低。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將風裡戴,短蓑衣向雨中披。斜風細雨不須歸。

4、徐東湖《鷓鴣天》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浮雲萬里煙波客,惟有滄浪孺子知。

5、胡澹庵《鷓鴣天》

夢繞松江屬玉飛。秋風蓴美更鱸肥。

不因入海求詩句,萬里投荒亦豈宜。

青箬笠,綠荷衣。斜風細雨也須歸。

崖州險似風波海,海里風波有定時。

6、葉夢得《應天長》(原詞太長,摘取相關部分)

青箬笠,西塞山前,自翻新曲。

來往未應足。便細雨斜風,有誰拘束。

7、釋德淳《偈詩》

青箬笠前無限事,綠蓑衣底一時休。

小可之前撰文寫過,詩詞中的“叫雲”是源於李白的一首詩。後來又在蔣捷次韻辛棄疾的《水龍吟》中發現一個詞叫做“蛟背”,找了許久,最終才發現這個蛟背原來是南宋有一個叫蕭德藻詩人寫了一首梅花詩,詩裡用蛟背來形容梅枝極具新意,所以從南宋開始,這個蛟背就可以用來形容梅花。

而且眾所周知,湘妃一詞做為典故,一是指娥皇女英,二是指竹子,三是指淚水。但是從南宋之後,湘妃又多了一種涵義——梅花,究其原因就是剛才那個叫蕭德藻的人那一句詩。

還有一個通俗的典故,眾所周知,劉郎一詞在中唐之前的含義有劉裕,有劉徹,有劉備,但大多數是指那個遇到仙女的劉晨。但是在中唐之後,劉郎指的是劉禹錫,而且還延伸出另一重涵義——桃花。

至於原因,當然是他寫的那兩桃花詩!“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亦有所思


古代詩人詩句中的典故和化用算抄襲嗎?

我個人認為不算。

我們的漢字可以說是非常神奇,有的時候一個字放在不同的地方,那麼意思就截然不同,而且詩歌的創作又是極為講究。那麼詩人們引有典故,無非是讓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而這些典故又是有故事,儘管對於後世的讀者會受到一定的困擾,但是隻要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再來讀那些作品相信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另外還有就是化用,這也是需要技巧,以王安石的七言絕句《梅花》為例,它整首詩都是化用了前人的詩句,這樣的一種化用也是一定要熟讀前人的作品,而且還要有自己獨特的視角。這種詩也被稱為集句詩,但是他用得不露痕跡,這也充分說明了詩人的文學水平極高,試想這樣的化用,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

白玉堂前一樹梅,為誰零落為誰開。

唯有春風最相惜,一年一度一歸來。

王安石這首詩分別化用了四詩人的名句,可是如果我們不是熟讀前人的作品的話,那自然是看不出來,可見他寫得極為巧妙,而這樣的一種化用,一定是有著極高的文學造詣,要不然創作出來的作品,那也會失去韻味。可是我們今天再來讀這首詩時卻發現,它完全就是一首全新的作品,整首詩意境唯美,寫得也是活靈活現,從而成為了一首經典名篇。

無論是引用典故,還是化用前人的詩句,那都不能算是抄襲,只能說是借鑑,如果動用的好的話,那對於自己的作品無疑是錦上添花,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們還是要區別開來,抄襲的話,那是赤裸裸的照搬,可是引用典故,還是化用,更多的還是再重新創作,這也是引用典故,還有化用的最大的區別。

其實古代無數偉大的詩人,他們都會在作品裡引用典故,甚至是化用前人的詩句,中唐人李賀的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那就被後世無數的詩人化用。可見對於化用,只要運用的好,那對於自己的作品也是會有很大的作用。


品詩讀詞


化用前人詩句不算抄襲,而且有的更為經典。我說幾例化用得更好更經典的詩句。

1.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化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化用後的詩句動靜結合,遠近結合,色彩搭配更和諧,畫面更美)

2.姜夔《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 ”

化用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化用後的詩句更能渲染環境的悽清悲涼,更能表現物是人非)


3.李白《將進酒》:“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化用曹植《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之句。

(李白的詩句表現他對曹植的仰慕,狂放不羈中有種懷才不遇在裡面)

4.林逋《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化用江為:“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

(林逋改了兩個字“疏”“暗”,“疏影”寫出梅花斜橫枝幹,突出影子疏疏落落之美。 “暗香”突出梅花散發的清幽香味)


5.李清照《一剪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化用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李清照的詞句更勝一籌,她把愁寫成是運動的,它從眉頭跑到心頭,突出愁的無處不在,無法逃避)


融融118


古人古詩中用典和化用算不算抄襲呢?先說用典。鍾嶸詩品說。"若乃經國文符,應資博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至於吟詠性情,亦何貴於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清晨豋壠首"羌無故實;"明月照高樓"詎出經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苴尋。

這是說,詩是表達情性的,即抒情的,不需要用典。又舉出古今名句,都是白描,不用典的。至於治國的大文章。要總結過去的經驗。或序敘,或駁辯,要考察過去的事情,那都需要用典。這裡,鍾嶸是反對在抒情詩裡用典的。他的話有針對性。針對當時文章"殆同書抄"的毛病而說的,自然是正確的。

只從抒情詩能不能用典來討論,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寫景抒情。以寫景為主的,不該用典。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的特點描繪出來。這就造成隔膜。就是王國維所反對的用代字。鍾嶸所舉出的名句都是即景抒情的,都不用典。

還有一種是以抒情為主的,所抒發的感情又是比較複雜深厚。比方對國家的人生的個人遭遇的種種感觸,這種感情要在格律詩中表達出來。.受到字數的限制。或當時有些話不便明說。這時正可以借用過去的事來表達不便明說的或不容易用幾句話說出來的感情。.所以王國維雖然反對用代字。另一方面又極力讚美辛棄疾用了不少典故的"賀新郎"詞。這裡有一個限度,如果作者確實有豐富的感情要表達,才適應用典。如果作者沒有這樣豐富的感情,為了賣弄博學堆砌了許多典故,那就是"書抄。"所以用典不能"有意為之",不能為了用典而用典。

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綠樹聽鵜鴣,更哪堪,鷓鴣聲住。啼到春歸無啼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莆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壯士悲歌未徹。啼鳥不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王國維"人間詞話":稼軒"賀新郎"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於神者,然非有意為之。故後人不能學也。

這首詞,張惠言說"茂嘉蓋以謫徏"。茂嘉因罪謫徏,辛棄疾在詞裡用了四件生離死別的事,.一,王昭君出塞和番。她從漢朝的長門宮坐著翠輦離開漢朝宮闕,闕就是門外的望樓。二,衛莊公妾的兒子被殺。衛莊公妻衛姜送她回孃家。當時回去後不能再相見,衛姜做了"燕燕"詩。三,漢朝李陵同匈奴作戰,戰敗投降,聲名都毀了。相傳他和老友,蘇武在何樑上分別,蘇武被拘在匈奴,李陵和蘇武一別,再不能相見了。四,荊軻去刺秦王,燕太子丹和他的客人在易水上送別 ,都穿著白衣冠,荊軻唱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通過這4件事表示他們兄弟這一別就難再見。用了李陵的事,可能指茂嘉的得罰說的。用王昭君出塞的事既聯繫謫徏,又可能指在政治上不能施展報負的感慨。其他兩件事都含有遭際不幸的意味。王國維讚賞他"語語有境界。"境界是指情景結合說的。正說明這4件故事是和作者當時的心情結合著的。再有這樣用典,不是簡單的講昭君出塞,而是寫昭君離開長門宮,坐翠輦,辭漢宮,一路馬上琵琶,出關而又用"黑"字來表達心情。所以能構成一種意境。

用典有境界,表達的感情更深厚。能讓讀詩之人更有一種藝術享受。這種用典不但不算抄襲,而且是一種藝術手法。反之,無思想內容的典故堆砌就是"殆同書抄"了。

二,關於化用前人詩句

最典型的就是北宋黃庭堅及其江西詩派。他們提倡"無字無來處","點鐵成金""脫胎換骨"。實際上,內容決定形式,如果內容空虛,堆砌別人的句子。最終難免抄襲之作。

寫舉幾個化用的好的例子。

韋應物,"廣陵見孟九雲卿",西施且一笑,眾女安得妍。

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隋煬帝,"短句",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

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江為,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

林逋"梅花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庾信,"華林園馬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蘇軾,只載一船離恨,向西洲。

陳與義,滿載一船離恨向衢州。


木山文


詩人用典或化用典故,是活學活用,而不是抄襲。當然,用典需要自然,化用需出新意,而不是生搬硬套。

一,用典是直接借用典故的原意為詩所用,以表達同樣或近似的某種意義。如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知章騎馬似乘船",就是用了阮咸的典故:"阮咸嘗醉,騎馬傾敧″。杜甫用人們乘船時的情形作比喻,是活用典故;但醉酒的形象並沒有改變,所以不是化用典故。

二,化用典故是在典故原意基礎上的翻新,以表達詩人自己的本意。可以正用也可以反用,但不能脫離原典,使人搞不明白典從何出。如杜甫《秋興八首》之三: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匡衡上疏,劉向講經,都得到了皇帝的欣賞而升官,而杜甫獻賦唐玄宗,僅得小官;唐肅宗時,杜甫為左拾遣,因上疏救同僚房涫,觸怒肅宗,差點招致殺身之禍。這就是化用典故,而且是反用其意。

詩人用典或化用典故,能夠使讀者更好地理解詩詞,增強詩詞的藝術感染力。但同一首詩或詞中,用典不宜太多,否則就有堆砌之感了。


卿本佳人70


就這個問題,我發表一下我個人的意見:

適當運用典故和化用前賢的詩句,這不僅不是抄襲,而且是對原詩的推崇和光大。

中華民族文化數千年的文明傳承,如果沒有借用、化用又如何傳承至今?又如何發揚光大?

我非常喜歡讀《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等……,更著重品讀“賞析、譯文”部分。發現好多詩詞名家也在借用名詞名句,如李商隱、蘇軾、毛澤東等等……

借用前人的精華名句,點綴自己的作品,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毛主席曾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把學習到的優秀知識運用到實處,這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只有不斷的學習,靈活的運用,不斷的創新,才能進步!才能更好的傳承和光大我們的民族文化!!





雲淡風清Lv


【天若有情天亦老】㊗️㊗️㊗️

一夜東風更歲華。良情美意遍天涯。誰言舊夢無尋處,晨起春來千萬家。

品美酒,呷淸茶。開懷江岸賞梅花。元知寶劒須磨礪,病魔驅除事事佳!

一一思佳客•庚子元日作(閬水漁民白溪釣)

附宋代吳文英詞一首:

自唱新詞送歲華。鬢絲添得老天涯。十年舊夢無尋處,幾度新春不在家。

衣懶換,酒難賒。可憐此夕看梅花。隔年昨夜青燈在,無限妝樓盡醉嘩。

一一【南宋】吳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白溪釣客


引用典故,這是聰明人的棋高一著。它之所以選擇化用,是因為使詩作變得精彩。

毛澤東寫詩詞,也常常引用典故,如《戀蝶花.答李淑一》這首詩中的“吳剛捧出桂花酒”,“吳剛”這名字就是在一個典故里面的人物。因此,引用典故採取化用是不算抄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