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诗人诗句中的典故和化用算抄袭吗?

泪鋶满靣


问题:古代诗人诗句中的典故和化用算抄袭吗?


前言

化用甚至完全借用也算是用典的一种,在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很常见, 不算是抄袭。诗词是相对短小的文学体裁,用典能够容纳入更多的内涵,因此这是常见的修辞方式。

而且有的人还特别喜欢以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学问,反过来说,读者有时候因为能够看出用典的出处而得意,为看不出用典的出处而苦恼。

下面说几个用典或者化用的故事。

一、经典名著中的化用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就有一首五律很有特点: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依。冷氣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这首诗是第一回中,花果山的猴子们发现水帘洞时,作者描绘水帘洞景色的一首诗。熟悉李白的朋友可以看出来,这首诗化用了《望庐山瀑布之二》: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裏。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裏。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四大名著中都有不少著名的诗词化用前人的作品,例如《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临江仙·咏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

曹雪芹的这首词很明显话用了宋朝侯蒙的《临江仙·咏风筝》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壹舉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馀时候夕阳红。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二、诗人的化用

诗人的化用比比皆是,南宋诗人周紫芝说:

“自古诗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语”。

我们很多耳熟能详的的作品,也都是化用了 前人作品,只是读者未必都知道。

1、名句来自于化用

例如纳兰容若的这首《浣溪沙》: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沈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是这首词中最著名的句子。晚清况周颐告诉我们, 纳兰也是化用了前人作品:

“黃東甫《眼兒媚》雲:‘當時不道春無價,幽夢費重尋。’此等語非深於詞不能道,所謂詞心也。……納蘭《浣溪沙》雲:‘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即東甫眼兒媚句意。 ”

黄简字元易,号东甫,南宋诗人,其《眼儿媚》 如下 :

畫樓瀕水翠梧陰。清夜理瑤琴。打窗風雨,逼簾煙月,種種關心。

當時不道春無價,幽夢費重尋。難忘最是,鮫綃暈滿,蟫錦香沈。

2、整首词多半来自化用

南北宋之间的廖世美有一首《烛影摇红 ·题安陆浮云楼》,多半来自前人的化用: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催促年光,舊來流水知何處。斷腸何必更殘陽,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出自于陶渊明《停云》诗“霭霭停云蒙蒙时雨 ”。

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说的是杜牧,这里似乎用典,杜紫薇写过《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郎中》 。

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这几句就是从从杜牧《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郎中》下半首化用而来:

去夏疏雨餘,同倚朱闌語。當時樓下水,今日到何處。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下阙前两句“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 化用杜牧诗的颔联“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

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前一句化用杜牧《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 ” 。后一句化用于谢朓《郡内登望》:“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化用韦应物《滁州西涧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更牛了,一句化用三位诗人的作品。

数峰江上,化用了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

芳草天涯,化用苏轼《蝶恋花》云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参差烟树,化用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云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


三、诗人的借用

出来将前人作品略加修改的化用,还有完全的借用,最有名的就是晏几道的《临江仙》: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其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借用了五代时翁宏《宮詞》: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嚮秋夕,蕭颯暮蟾輝。

这种直接的拿来主义,也并不少见。算抄袭吗?当然不算。

大家更熟悉的一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于李贺的《金銅仙人辭漢歌》,这句诗更是被无数诗人借用。

《忆秦娥 别情》(宋·万俟咏) 

千里草,萋萋盡處遙山小。遙山小,行人遠似,此山多少?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說不了,壹聲喚起,又驚春曉。

《减字木兰花》(宋·欧阳修)

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扁舟岸側,楓葉荻花秋索索。細想前歡,須著人間比夢間。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四、词人的隐括体

隐括不是某一句的化用或者借用,而是整首词把别人的整篇作品改编而成 。

唐朝人同谷子用诗的形式改编过《尚书·五子之歌》,不过隐括体更多地还是出现在宋词中。例如苏轼的《哨遍》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歸去來,誰不遣君歸? 覺從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雲暮鴻飛.雲出無心,鳥倦知返,本非有意。

噫! 歸去來兮, 我今忘我兼忘世。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內復幾時? 不自覺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 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誌。 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觴自醉。 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

这首词一看就知道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关,没错,正是隐括了《归去来兮辞》。

五、诗人的集句诗

除了某一句的借用,整篇的隐括,还有整首诗词都是借用来的,这种形式叫做“集句”,就是把很多别人的诗词抽出几句组成自己的作品。

例如秦观词《玉楼春》:

狂風落盡深紅色,春色惱人眠不得。泪沿红粉湿罗巾,怨入青尘愁锦瑟。
岂知一夕秦楼客,烟树重重芳信隔。倚樓無語欲銷魂,柳外飛來雙羽玉。

首句用了杜牧的《悵詩》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次句用了王安石的《夜直》:
金爐香盡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
第三句来自《重別》(唐·許渾) :
淚沿紅粉濕羅巾,重繫蘭舟勸酒頻。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猶有遠行人。

第四句来自《玉女杜兰香下嫁于张硕》(唐代: 曹唐)

天上人间两渺茫,不知谁识杜兰香。来经玉树三山远, 去隔银河一水长。怨入清尘愁锦瑟,酒倾玄露醉瑶觞。 遗情更说何珍重,擘破云鬟金凤凰。

第五句来自《无题》(李商隐):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第六句来自《谒金门·愁脉脉》(宋代: 陈克)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细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陈克比秦观年轻不少,不知道秦观是不是另有所本。

第七句来自北宋宰相寇准《踏莎行·春暮》: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卷馀香袅。密约沈沈,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第八句来自唐代韦庄的《谒金门·春雨足》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结束语

化用、借用、隐括、集句,都是将前人的作品融入到自己的诗词之中,可以看作是对前人的致敬,同时也能反映出作者的学识。用贬义词来说就是:掉书袋。

对于学问不深的人,很难看出其中的奥妙,这也是现代人学习古诗词的难点。毕竟我们这方面的阅读量不如古人,时代不同了,我们学习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并不仅仅以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了。

不过,我们自己创作时,一定要熟悉化用这个手法,可以能够增加一首诗词的厚度与内涵。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喜欢诗词的人都知道,古代诗词作者在写诗填词时,使用典故和化用诗句的情况是非常多的。古人不但不把这种行为列为抄袭,反而大加赞赏和推崇。认为这是诗人学识渊博,活学活用,文采飞扬的象征。

如果要论谁是用典达人,那就非晚唐诗人李商隐莫属了。由于他在诗里用典很多,被宋人杨亿在《谈苑》里说成是“獭祭鱼”,意思是李商隐用典就像是水獭把捕到的鱼摆在岸上。但他的诗里有不少典故确实用得很好。如,《无题·重帷深下莫愁堂》:“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中,神女即宋玉《神女赋》中的巫山神女,小姑出自古乐府《清溪小姑曲》中“小姑所居,独处无郎”。他最著名的用典诗是《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忘帝春心托杜鹃。”前半句出自《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后半句则出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杜鹃啼血”。全诗神秘莫测,令人费解,却又魅力非凡。

李白的《将进酒》“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化用了曹植的《名都篇》,原文是“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而最高明的化用,我认为是唐朝诗人王勃的《腾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化用了南北朝文学家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一句,很明显王勃化用过来后,不论是境界还是文采都上了一个很高的档次,因而成为千古绝唱。

名家用典和化用看似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实则千锤百炼,深思熟虑,是值得深入研究,借鉴学习的。总之,古人在诗词中用典和化用别人的诗句,是一种继承和创新的过程。诗词作品中贴切地引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或化用诗词名句,可以丰富诗词的内涵,增强可读性,让人浮想联翩,使人心领神会。

事实上,用典和化用与比喻、拟人等一样都属于文学修辞的手法。所以,在诗句中用典和化用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都不能算是抄袭。





画月成眉


不仅不算,而且可以理解为对原诗的推崇和致敬。记得去年回答一个类似的问题,找不到原贴了,便按回忆重新写一下。

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张志和名作《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们来看一看有多少后世诗人对这首诗致敬。

1、苏东坡《浣溪沙》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黄山谷《鹧鸪天》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3、朱希真《浣溪沙》

西塞山边白鹭飞。吴兴江上绿杨低。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将风里戴,短蓑衣向雨中披。斜风细雨不须归。

4、徐东湖《鹧鸪天》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浮云万里烟波客,惟有沧浪孺子知。

5、胡澹庵《鹧鸪天》

梦绕松江属玉飞。秋风莼美更鲈肥。

不因入海求诗句,万里投荒亦岂宜。

青箬笠,绿荷衣。斜风细雨也须归。

崖州险似风波海,海里风波有定时。

6、叶梦得《应天长》(原词太长,摘取相关部分)

青箬笠,西塞山前,自翻新曲。

来往未应足。便细雨斜风,有谁拘束。

7、释德淳《偈诗》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

小可之前撰文写过,诗词中的“叫云”是源于李白的一首诗。后来又在蒋捷次韵辛弃疾的《水龙吟》中发现一个词叫做“蛟背”,找了许久,最终才发现这个蛟背原来是南宋有一个叫萧德藻诗人写了一首梅花诗,诗里用蛟背来形容梅枝极具新意,所以从南宋开始,这个蛟背就可以用来形容梅花。

而且众所周知,湘妃一词做为典故,一是指娥皇女英,二是指竹子,三是指泪水。但是从南宋之后,湘妃又多了一种涵义——梅花,究其原因就是刚才那个叫萧德藻的人那一句诗。

还有一个通俗的典故,众所周知,刘郎一词在中唐之前的含义有刘裕,有刘彻,有刘备,但大多数是指那个遇到仙女的刘晨。但是在中唐之后,刘郎指的是刘禹锡,而且还延伸出另一重涵义——桃花。

至于原因,当然是他写的那两桃花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亦有所思


古代诗人诗句中的典故和化用算抄袭吗?

我个人认为不算。

我们的汉字可以说是非常神奇,有的时候一个字放在不同的地方,那么意思就截然不同,而且诗歌的创作又是极为讲究。那么诗人们引有典故,无非是让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而这些典故又是有故事,尽管对于后世的读者会受到一定的困扰,但是只要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再来读那些作品相信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另外还有就是化用,这也是需要技巧,以王安石的七言绝句《梅花》为例,它整首诗都是化用了前人的诗句,这样的一种化用也是一定要熟读前人的作品,而且还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这种诗也被称为集句诗,但是他用得不露痕迹,这也充分说明了诗人的文学水平极高,试想这样的化用,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王安石这首诗分别化用了四诗人的名句,可是如果我们不是熟读前人的作品的话,那自然是看不出来,可见他写得极为巧妙,而这样的一种化用,一定是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要不然创作出来的作品,那也会失去韵味。可是我们今天再来读这首诗时却发现,它完全就是一首全新的作品,整首诗意境唯美,写得也是活灵活现,从而成为了一首经典名篇。

无论是引用典故,还是化用前人的诗句,那都不能算是抄袭,只能说是借鉴,如果动用的好的话,那对于自己的作品无疑是锦上添花,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们还是要区别开来,抄袭的话,那是赤裸裸的照搬,可是引用典故,还是化用,更多的还是再重新创作,这也是引用典故,还有化用的最大的区别。

其实古代无数伟大的诗人,他们都会在作品里引用典故,甚至是化用前人的诗句,中唐人李贺的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那就被后世无数的诗人化用。可见对于化用,只要运用的好,那对于自己的作品也是会有很大的作用。


品诗读词


化用前人诗句不算抄袭,而且有的更为经典。我说几例化用得更好更经典的诗句。

1.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化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化用后的诗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搭配更和谐,画面更美)

2.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

化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化用后的诗句更能渲染环境的凄清悲凉,更能表现物是人非)


3.李白《将进酒》:“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化用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

(李白的诗句表现他对曹植的仰慕,狂放不羁中有种怀才不遇在里面)

4.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化用江为:“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改了两个字“疏”“暗”,“疏影”写出梅花斜横枝干,突出影子疏疏落落之美。 “暗香”突出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


5.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化用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李清照的词句更胜一筹,她把愁写成是运动的,它从眉头跑到心头,突出愁的无处不在,无法逃避)


融融118


古人古诗中用典和化用算不算抄袭呢?先说用典。钟嵘诗品说。"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豋垅首"羌无故实;"明月照高楼"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苴寻。

这是说,诗是表达情性的,即抒情的,不需要用典。又举出古今名句,都是白描,不用典的。至于治国的大文章。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或序叙,或驳辯,要考察过去的事情,那都需要用典。这里,钟嵘是反对在抒情诗里用典的。他的话有针对性。针对当时文章"殆同书抄"的毛病而说的,自然是正确的。

只从抒情诗能不能用典来讨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写景抒情。以写景为主的,不该用典。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这就造成隔膜。就是王国维所反对的用代字。钟嵘所举出的名句都是即景抒情的,都不用典。

还有一种是以抒情为主的,所抒发的感情又是比较复杂深厚。比方对国家的人生的个人遭遇的种种感触,这种感情要在格律诗中表达出来。.受到字数的限制。或当时有些话不便明说。这时正可以借用过去的事来表达不便明说的或不容易用几句话说出来的感情。.所以王国维虽然反对用代字。另一方面又极力赞美辛弃疾用了不少典故的"贺新郎"词。这里有一个限度,如果作者确实有丰富的感情要表达,才适应用典。如果作者没有这样丰富的感情,为了卖弄博学堆砌了许多典故,那就是"书抄。"所以用典不能"有意为之",不能为了用典而用典。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鸪,更哪堪,鹧鸪声住。啼到春归无啼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莆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壮士悲歌未彻。啼鸟不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王国维"人间词话":稼轩"贺新郎"词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

这首词,张惠言说"茂嘉盖以谪徏"。茂嘉因罪谪徏,辛弃疾在词里用了四件生离死别的事,.一,王昭君出塞和番。她从汉朝的长门宫坐着翠辇离开汉朝宫阙,阙就是门外的望楼。二,卫庄公妾的儿子被杀。卫庄公妻卫姜送她回娘家。当时回去后不能再相见,卫姜做了"燕燕"诗。三,汉朝李陵同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声名都毁了。相传他和老友,苏武在何梁上分别,苏武被拘在匈奴,李陵和苏武一别,再不能相见了。四,荆轲去刺秦王,燕太子丹和他的客人在易水上送别 ,都穿着白衣冠,荆轲唱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通过这4件事表示他们兄弟这一别就难再见。用了李陵的事,可能指茂嘉的得罚说的。用王昭君出塞的事既联系谪徏,又可能指在政治上不能施展报负的感慨。其他两件事都含有遭际不幸的意味。王国维赞赏他"语语有境界。"境界是指情景结合说的。正说明这4件故事是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结合着的。再有这样用典,不是简单的讲昭君出塞,而是写昭君离开长门宫,坐翠辇,辞汉宫,一路马上琵琶,出关而又用"黑"字来表达心情。所以能构成一种意境。

用典有境界,表达的感情更深厚。能让读诗之人更有一种艺术享受。这种用典不但不算抄袭,而且是一种艺术手法。反之,无思想内容的典故堆砌就是"殆同书抄"了。

二,关于化用前人诗句

最典型的就是北宋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他们提倡"无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实际上,内容决定形式,如果内容空虚,堆砌别人的句子。最终难免抄袭之作。

写举几个化用的好的例子。

韦应物,"广陵见孟九云卿",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

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隋炀帝,"短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江为,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庾信,"华林园马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苏轼,只载一船离恨,向西洲。

陈与义,满载一船离恨向衢州。


木山文


诗人用典或化用典故,是活学活用,而不是抄袭。当然,用典需要自然,化用需出新意,而不是生搬硬套。

一,用典是直接借用典故的原意为诗所用,以表达同样或近似的某种意义。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就是用了阮咸的典故:"阮咸尝醉,骑马倾敧″。杜甫用人们乘船时的情形作比喻,是活用典故;但醉酒的形象并没有改变,所以不是化用典故。

二,化用典故是在典故原意基础上的翻新,以表达诗人自己的本意。可以正用也可以反用,但不能脱离原典,使人搞不明白典从何出。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三: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匡衡上疏,刘向讲经,都得到了皇帝的欣赏而升官,而杜甫献赋唐玄宗,仅得小官;唐肃宗时,杜甫为左拾遣,因上疏救同僚房涫,触怒肃宗,差点招致杀身之祸。这就是化用典故,而且是反用其意。

诗人用典或化用典故,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但同一首诗或词中,用典不宜太多,否则就有堆砌之感了。


卿本佳人70


就这个问题,我发表一下我个人的意见:

适当运用典故和化用前贤的诗句,这不仅不是抄袭,而且是对原诗的推崇和光大。

中华民族文化数千年的文明传承,如果没有借用、化用又如何传承至今?又如何发扬光大?

我非常喜欢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等……,更着重品读“赏析、译文”部分。发现好多诗词名家也在借用名词名句,如李商隐、苏轼、毛泽东等等……

借用前人的精华名句,点缀自己的作品,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毛主席曾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学习到的优秀知识运用到实处,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只有不断的学习,灵活的运用,不断的创新,才能进步!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光大我们的民族文化!!





云淡风清Lv


【天若有情天亦老】㊗️㊗️㊗️

一夜東風更歲華。良情美意遍天涯。誰言舊夢無尋處,晨起春來千萬家。

品美酒,呷淸茶。開懷江岸賞梅花。元知寶劒須磨礪,病魔驅除事事佳!

一一思佳客•庚子元日作(閬水漁民白溪釣)

附宋代吴文英词一首:

自唱新詞送歲華。鬢絲添得老天涯。十年舊夢無尋處,幾度新春不在家。

衣懶换,酒難賒。可憐此夕看梅花。隔年昨夜青燈在,無限妝樓盡醉嘩。

一一【南宋】吳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白溪釣客


引用典故,这是聪明人的棋高一着。它之所以选择化用,是因为使诗作变得精彩。

毛泽东写诗词,也常常引用典故,如《恋蝶花.答李淑一》这首诗中的“吴刚捧出桂花酒”,“吴刚”这名字就是在一个典故里面的人物。因此,引用典故采取化用是不算抄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