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藥神”能成為爆款,徐崢只做了一件事


“藥神”能成為爆款,徐崢只做了一件事


1


2012年我還在上海工作的時候,朋友所在機構負責徐崢的主演的電視劇《大男當婚》宣傳工作,希望我一起給到一些參謀意見。


這部劇是從一個三十多歲還是單身的男人的視角,從事業馬馬虎虎和兼具自卑和自信的模糊生活觀上,以此為鏡頭來記錄現代都市男女婚戀觀的變化。


徐崢這部劇讓我想起2008年孫紅雷與黃磊主演的《男人幫》,同樣是以男人為視角的都市觀察,記錄“老男人”在都市萬象中的生活變遷,算是個體的一個縮影吧。但是這兩部劇對於社會化的問題,不管是男女婚戀觀還是個體在都市中的迷茫和理想都只是點到為止,還是以人物為主體的方式演繹。


雖然說的是社會化現象,但事實上避開了主體——“社會”。


《大男當婚》我姑且算是徐崢試水“落魄男人”人設的第一次探路行為,劇情中規中矩,不算上乘。後來爆紅的《泰囧》足以說明問題了,最起碼徐崢在嘗試這個人設的時候,除了深化人設內容和表演之外,還將人物真正放入了五花八門的世界當中,用非常魔幻和荒誕的演繹風格,又哭又笑地走完全程。


這種成功並不能滿足他的追求,於是在《催眠大師》中他又嘗試在失憶和找回自己這種老梗中做出刺激性創新。在前不久上映的《幕後玩家》裡,徐崢又玩起了密室逃脫,整個電影緊張刺激,在高壓快節奏以及段落式的表演下,徐崢不斷的逼迫自己有所突破,全程開掛,讓觀眾目不暇接。


他嘗試這麼多題材和類型的電影,到底要幹什麼?


2


電影行業擺在眼前的現狀是,在第三代、第四代,甚至什麼人都可以當導演的情況下,電影從文化升級到文化消費終於淪落成為精神鴉片和資本逐利的工具。


眼下中國電影無論從資本角度還是觀影角度,要不拍投資方願意投的片,要不迎合大眾消費的口味,畢竟這是穩賺不賠的。


我喜歡的導演中,姜文屬於在硬朗中夾帶私活透著一股迷人柔軟的那一類——講故事洞悉人性,表達酣暢淋漓,荷爾蒙與肱二頭肌齊飛,非常爽的觀影體驗。


只有徐崢,不管多麼複雜的嘗試和突破,永遠只是在做一件事。


就算黑色幽默或者現實諷刺,通過喜劇包裹的悲涼事實,徐崢也能找到精準的表達。而在這一次《我不是藥神》中,首次體現了徐崢再次觸碰社會敏感題材的時候,不甘心“蹭蹭不進去”了,在既需要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實力講透了高價藥的事實,又不得罪任何人的情況下,拍了一部零差評電影。


比起某著名大導兒,動不動吐槽電影審查制度嚴格,動不動辱罵觀眾垃圾,徐崢的創作能力、表演功底,以及對社會話題敏感度的權衡考慮上,可以說爐火純青了。


3


很多進步電影人一直不放棄利用電影來解決社會問題的想法。


我們總是羨慕韓國動不動拍出了“改變國家”的電影,而我們總是吐槽受制於審查制度無法發揮更優越的創作能力。


電影一旦脫離了大眾熱捧的低級趣味,關注到社會和人性層面那就不是電影了,而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力量這個東西很危險,有的人很有本事能獲取這種力量,但是不一定會利用。有的人一開始沒有這種本事,但是在實踐中越來越感知到擁有這種本事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所以他所有的試錯和努力都在為獲取這種本事而努力,一旦獲取之後他不急於通過實踐來展現這股力量。


他要等,等到一個合適的機會,找到一個合適的立場和角度,創作一個合適的故事,將這股無形的力量注入其中,通過表達和宣洩的方式慢慢推演。讓所有人觀看的人都能置身其中,深切體會;讓大家明白,這不是吐槽也不是抱怨,更不是所謂的揭露,只是無奈的現實。


這就是電影,影像語言是視覺外衣,故事內核是重點表達,表演的勁兒才是真正的力量。


徐崢通過多年來的積累和努力,成功吸收和駕馭了這股子力量,在《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中觸碰社會敏感話題,就跟綠茵場上的球星一樣,可以在禁區邊緣熟練運球,甚至多個危險動作都能自由來回,最終遠射破門。


雖然只有這一件事,但是徐崢最起碼用了十年時間才做成了這件事。


4


《我不是藥神》的成功,最起碼有三個重點原因。


第一,在現實的無奈中尋求對沖。這其實是難度係數很高的做法,因為很容易喪,很容易會有人說人艱不拆。大多同類型電影都採用了誇張的故事化演繹,在情節中植入衝突讓觀眾掉淚。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都是這類電影,看重人物和故事性塑造。


而徐崢反其道而行,非要在本來就很無奈的現實中找一些殘存的意志力,尋求關注的做法,劍走偏鋒,在電影中印度的救命藥和假藥在官方和病人之間有強烈的對沖感。


這種對沖意識,在電影中患病的大媽那一段臺詞中徹底達到高潮,那段臺詞的隱藏說法是:藥販子沒錯,政府沒錯,高價藥也沒錯,難道我們得病的人就應該去死嗎?


第二,最難的是提出問題,還解決了問題。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而成,電影中我們並沒有看到因為徐崢後來被抓導致的民眾與官方的激烈衝突,反而只是安排了一段長路遠送,這就是現實。但是這種現在放在電影中之後反而更有力量,最終法院在量刑上考慮了徐崢的救人因素,也直接促進了後來抑制高價藥的法律法規出臺。


很多電影中提出了問題,但是解決的問題方式可能是激烈的表達和衝突,挑起了一些極端的觀影情緒。電影中是解決問題了,但是現實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導致人們只好在電影中尋求對現實的安慰。


第三,讓電影成為生活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不管是電影工作者還是文學創作者,都希望作品的表達更有力量和長時間的影響力,這涉及到創作的厚度和拿捏的深度。


我們現在看的電影太多其實都是碎片化的長視頻而已,賺一波走人。聰明且一直有追求的電影人早就關注到如何將現實搬到大熒幕中,讓電影真正的成為生活,而不是無聊時間的粉碎機,是真的值得花時間去感受的生活方式。


真是因為這些電影人的堅持,我們才能花很少的錢看到很奢侈的電影。


看完電影我發朋友圈:《我不是藥神》像一罈陳年老酒,剛幾口下去沒啥事兒,還能跟人談笑風生。飯局結束出門就開始搖搖晃晃,然後扶著牆感覺腹中千軍萬馬在奔騰,還沒吐出來就先哭出來。


這種哭既不是感動也不是灰心一擊,而是真的真的很無奈,毫無辦法的無力感。


我的震撼來自於,這種現實中的無力感,居然在電影中也可以這樣無比真實,我們再也沒辦法寄託於電影來改變現實的無奈了,電影不但還原了人性現實,而且記錄了人間真實。


這樣的電影其實很殘酷,但是現在的我們很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