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鄂東民間文化·麻城專刊》十: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鄂東民間文化·麻城專刊》備用文稿選

策劃:金仕善△熊明修

顧問:毛正秋

撰稿者 :(以供稿先後為序)史宏友、李文濤、劉宏、櫻子、楊恩義、李向農、邵德艾、傅光明⋯⋯添加中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編者語:在金仕善老師和熊明修老師的精心策劃下,在各位編寫老師的努力下,《鄂東民間文化·麻城專刊》備用文稿選陸續完成,編髮進行中。《鄂東民間文化·麻城專刊》備用文稿選已編髮如下:

1.櫻子/福田河鎮與福白菊

2.劉宏/《金瓶梅》作者是麻城丘長孺

3.史宏友/麻城明代進士縣

4.史宏友/九龍山和柏子塔

5.李文濤/宋埠鎮的由來及其它

6.李文濤/餘誠與辛亥革命

7.楊恩義/兩彈一星功臣彭桓武

8.李向農/麻城孝感鄉文化園

9.邵德艾/《洪湖水浪打浪》與麻城的故事

10.傅光明/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傅光明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傅光明系湖北省財政廳,高級經濟師,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省作協會員,省詩詞學會會員。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早就聽說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者,是麻城人王圓籙,我就非常好奇,他是如何從麻城千里迢迢到敦煌去的?又是如何發現敦煌藏經洞的?對於藏經洞的物件他又是如何做的呢?一個意外的機會,我走進了莫高窟,我走近了王圓籙。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敦煌石窟群中主要代表窟群,位於今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遠遠望去,像是沙漠中的一座殘痕。但進入莫高窟,這裡規模宏大,樹木成林。山體坐西朝東,洞窟密佈巖體,上下錯落如蜂窩。

莫高窟又分為南北二區,其中南區石窟,最早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366),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等千餘年時間。窟區全長1600餘米,南區現存洞窟492個,窟內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餘身,唐宋木構窟簷5座。石窟以彩塑為主體,四壁及頂均彩繪壁畫,花磚鋪地,窟外有窟簷、棧道,是將石窟建築、彩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佛教藝術遺存。

莫高窟北區石窟群崖面長約700餘米,保存了歷代洞窟243個及原編莫高窟第461—465窟。新編243個洞窟均為小型洞窟,按其性質分為七類:僧房窟、禪窟、僧房窟附設窟。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王圓籙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藏經洞的發現者——王圓籙,湖北麻城人,大約出生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王圓籙自幼家貧,身材矮小,讀過幾年書,後因天災人禍逃出家鄉,來到西北河西走廊的酒泉一帶。清光緒初,入肅州巡防營為兵勇。退伍之後,就在當地出家受戒為道土,出家當了道士後,他又不滿足於現狀,離開酒泉,向西雲遊,來到敦煌莫高窟,時間大約在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王道土走進莫高窟時已近不惑之年,看到寶窟無人管護,一片殘破,受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於是他自覺自願擔當起了“守護神”的重任。

首先他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集攢錢財,修葺洞窟,先清理洞窟中的積沙,再從敦煌城裡請來幾名油漆匠,用自制的畫筆、毛刷將一些模糊的壁畫重新塗抹描繪,使之鮮豔如初。

第二是建造“千佛塔”。他將各洞窟裡殘損的佛像、彩塑收集起來,恭敬埋在一個土坑裡,上面建立了一座佛塔,謂之“千佛塔”。還修造了一座頗具規模的三清宮。

第三是修復棧道。那時,歷經千百年的天災人禍,崖壁上的棧道都坍塌了。信眾來拜佛燒香,進洞很不方便。許多洞要搭上梯子才能進去。為了方便人們進洞禮佛,王道士想當然地將相鄰的洞窟打通,進去一個洞子,就可以串通好幾個洞子。

第四是綠化莫高窟。他駕一輛軲轆車,從新疆哈密買來數千株青皮白楊苗子,栽在寺窟周圍。如今所見參天古木,大都是王道士栽的。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藏經洞的發現及破壞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藏經洞是怎樣被發現的?至今仍眾說紛紜。根據王道土墓誌、《王道士催募經款草丹》以及張大千等人的記錄,綜合是這樣:

一百年前,莫高窟“三層樓”“七佛堂’下今16窟甬道中,細沙堆積,差不多壅到窟頃。那些荊沙是由風力吹入石窟,多年日積月累而成的,主持王道士僱了幾個民工清除積沙,積沙清除得所剩不多時,突然聽到了響聲,人口附近的壁面裂開縫子。原來,由於長時間積沙的堆積,窟壁失去積沙的雍擴,傾剁龜裂。王道士敲了敲那面的窟壁,發出了空洞的聲音,王道士和一個姓楊的夥計拆除了這牆敗贓,裡面露出土坯壘砌刪的小門,眼前呈現一個黑黝黝的復澗,洞裡堆滿各種寫本、印本或拓本的書,大量經卷、文書、賬冊、帛書、繪畫,織繡、銅像、法器等,總量達五萬多件。

看到洞裡這麼多物件,王圓籙也略知這些經卷文物的寶貴。他將架子上的文物胡亂地裝了一袋送給敦煌縣令汪宗翰看。進士出身的汪宗翰一看便知這些東西有些價值。他馬上又將消息報告給了甘肅學政葉昌熾。葉昌熾是當時有名的金石學家。他愛不釋手,又向汪宗翰要了一些卷子,並補入進他已定稿的《語石》一書中。為了保護這些文物,葉昌熾上疏陝甘總督,建議將藏經洞的東西悉數運往蘭州保存。沒想到,總督以難籌運輸銀兩為由,將此事擱置起來。後來,甘肅學政葉昌熾只好下了一道“就地保管”的指令。見此,王圓籙只得又用磚塊將洞口堵了起來。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1907年、1908年斯坦因和伯希和分別從王道士手中騙走了大量的藏經洞寶藏,爾後,日本的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國的鄂登堡,美國的華爾納等人先後從莫高窟買走了不同數量的經卷。

英人斯坦因(1862-1943),英國探險家。1907年3月12日,斯坦因到達敦煌。 5月15日,返回敦煌,斯坦因用很少的幾塊銀元和一個絕對嚴守秘密的保證,換取了滿滿24箱寫本和5箱經過仔細包紮好的絹畫刺繡等藝術品。9月25日返回到安西,還給王道土寫了一封信,由蔣孝琬秘密去了一趟幹佛洞,又從王道士手中得到了230捆手稿3000多卷寫本文書。

法人伯希和(1878-1945)1906年6月15日, 1908年2月12日,伯希和一行來到莫高窟前,對所有洞窟進行編號、測量、拍照和抄錄各種文字題記,基本上將大部分洞窟均作了津詳細的文字記錄,同時拍攝了大量的照片,這是有史以來莫高窟第一次全面而詳細的考察活動,也是第一次大規模拍照。伯希和以500兩銀子,換得了藏經洞寫本的菁華,它們的數量雖然沒有斯坦因獲取的多,但質量最高,說不清有多少件是無價之寶。

美國人華爾納(1881—1955) 1924年1月華爾納到敦煌莫高窟之後,藏經洞中的國寶早已瓜分淨,華爾納給了王道士一些禮物,又以70 兩銀子得到了第328窟盛唐的精美彩塑供養菩薩像一件,現存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

藏經洞寶藏在它被發現後的第9年,當時的清政府完全接管了。這些藏品雖然是斯坦因、伯希和劫掠後剩下的,畢竟還有8000多件,數量還頗為可觀。學部的調令由剛剛調任的甘肅藩司、代理巡撫何彥升負責。從敦煌到北京,變成了一條掠奪敦煌藏經的戰線。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綜觀歷史,王圓籙在整個莫高窟事件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讓敦煌文化瑰寶一次次遭受浩劫,但他終歸只是一個小人物,他既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更無法掌握敦煌寶窟的命運。於是經書大量流失在世界各國,成為世界文化歷史遺產。但我又分明聽到了他說不出的冤聲,在整個莫高窟事件中他是有貢獻的:他不貪、不佔,誠實、守規矩,發現藏經洞,積極報告縣衙門,並用出賣經書的錢保護莫高窟。他勤勞、善良,他修塔修棧道,移栽樹木,美化環境,不正是功在千秋的表現嗎?

1931年王道士終於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忠實弟子趙明玉等把他葬在了莫高窟大泉河東岸的沙灘上,並在這裡修建了一座氣派的道士塔。這個塔在今天成了莫高窟一景,無論是作為功德塔,或是紀念塔,都成為了歷史的雲煙。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原文載《麻城文化叢書》,現為縮寫稿。參考劉宏/《也說敦煌王道士》。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敦煌莫高窟與麻城人王圓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