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做烘焙有什麼技巧,怎麼做才好吃?

燕子私房菜


不知道題主的基礎如何,那我就當是烘焙愛好者的水平吧。

1.請尊重每一個配方,尤其是剛開始製作的時候,不要覺得哎呀這麼多糖,吃了肯定發胖,我減一半吧,好多油啊,我少放點,這樣健康。這種動作和想法千萬不要有,每個配方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而隨意修改,會讓產品無法展示出它應有的味道。

2.請購買一個足夠精確的稱,道理同上,如果你按照配方進行稱重,但是稱不準,相當於第一條沒有做到。

3.請準備合適的器具。道理很簡單,目前新冠時期,我在某音上看到了全民做蛋糕的浪潮,而且做的是難度相對較大的戚風蛋糕,有的人打發蛋清甚至使用筷子進行打發,結果導致打發不足,從而感覺做的不是蛋糕。以及因為工具不對而導致的失敗,如果拿不準,務必按照教程或者視頻的樣式進行準備。

4.保證原料的準確性。高筋麵粉和低筋麵粉不是一個東西,泡打粉和小蘇打不是一個東西,千萬不要覺得差不多就更換原材料!

5.保證產品烤熟了,雖然看起來像是廢話,但是對於很多愛好者來說,他們很難去判斷產品是否真的烤熟了,從而導致內心即使是生的,他們也會覺得是熟的,但是就是覺得味道很怪。

以上,歡迎追問。


喜歡咖啡的烘焙師


“做烘焙有什麼技巧,怎麼做才好吃?”很高興與友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其實友問的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寬泛的,我就來聊聊我做烘焙幾年的一些心得吧!

1、選擇合適的烘焙工具,掌握使用方法。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烘焙選擇合適“裝備”是一門必修課,從選擇到掌握使用方法,是對各種工具從認識到熟悉掌握的過程。

2、熟悉和認知烘焙原材料,能熟練的應用各種原材料。

烘焙美食好吃與否,與原材料的選擇和應用息息相關。作為家庭烘焙愛好者,我更關注原材料的健康程度,我會盡量選擇更好、更健康的材料,為家人和自己的健康把關。

3、掌握基本的烘焙知識,包括一些烘焙專業術語。

如過篩、打發、翻拌等,瞭解究竟怎麼做。包括蛋糕成熟的原理,餅乾酥鬆的原理都瞭解一些,沒有壞處。

4、讀懂配方。

很多夥伴,喜歡在沒有掌握前幾條之前,拿起配方就做,結果發現讀不懂配方,包括上面說的工具不會用,原材料特性不瞭解,不知道如何選擇,烘焙術語看不懂,那就嚴重阻礙了你的烘焙體驗。

5、嚴謹的稱量。

這看似是一個小問題,但很多人會犯。配方拿回來隨意自己改一改,或者不用稱精確稱量,隨意的量來製作,這樣都容易讓最終的成品大失所望。

6、掌握熟練的操作技能。

有了理論知識,當然要多實踐咯。實踐出真知,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一種收穫。

7、及時總結,多分析多提升自己。

即便一時失敗都不要緊,最重要的是能在失敗中找出原因所在,下次避免,同時積累成自己獨家心得,這樣才珍貴。

8、多和你的烤箱磨合。

配方上的溫度時間是根據作者的烤箱來書寫的,其實每臺烤箱之間都有溫差和獨特性,需要按照你的實際情況去調節。

最後一點,興趣是最大的老師,愛是最好的調味劑,只要用心去學、去揣摩,能有一顆分享的心,為家人親手做烘焙,其實做出來的烘焙美食就不會差!至少我一路走來,一直有家人的支持!他們開心,我也幸福!

以上就是我針對“做烘焙有什麼技巧,怎麼做才好吃?”這個問題的一些烘焙心得分享,希望對大家有一些幫助!歡迎在評論區追問喲!

純手工作答,如果我的回答對友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分享和關注我來支持喲。友的一讚一評都是對我的最大支持,期待再次溝通!

夥伴們,你們是如何和烘焙結緣的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美食心得喲!


吃貨小築Vivi


題主的問題是一個特別廣泛的範疇。每款甜品、麵包、蛋糕想要做好,都有它獨特的技巧和配方,這裡不能統一而論。不過小編這裡可以告訴大家一些我在日常烘焙中的經驗之談,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


  1. 優質的原料至關重要。做烘焙的人都知道,動物淡奶油是英國藍風車的好,巧克力是比利時嘉利寶的好,可可粉是法國法芙娜好,黃油是法國總統的好,麵粉是王后的好。好的原料,可以給你的甜品帶來更加美妙的口感,更加穩定的狀態。當然,一分價錢一分貨的道理,在烘焙裡更是如此。優質的原料,價格必定要高出普通原料很多。

  2. 好的工具是你的好幫手。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烤箱,內部溫度更加穩定,烤東西才會受熱均勻;防粘的手套、硅膠墊、硅膠鏟,是你和麵、攪拌的好幫手;大功率的打蛋器或者專業的廚師機,能夠為你節省更多的時間。


  3. 平穩的心態能讓你在烘焙的道路上走的更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烘焙是一條學無止境而且充滿曲折的道路。你會一遍一遍的擼一款麵包,你會一盤一盤倒掉不成功的馬卡龍,你會在炎熱的天氣裡一遍一遍開酥。而且,堅持的結果說不定又是另一次的失敗。烘焙就像生活,有時候是做出心愛甜品的喜悅,有時候又是失敗了一次又一次的懊惱,只有擺正自己的心態,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才能將生活、烘焙變的妙筆生花。

安安小象


烘焙技巧是比較多,需要你不斷的練習總結烘焙過程中經驗,那就成為你自己的烘焙技巧。下面小編給你分享幾個百甜匯老師們的烘焙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

原料技巧

1、 配方中的“雞蛋”是典型的大雞蛋。

2、 配方中的“牛奶”指的是全脂牛奶。

3、蛋糕的配料需常溫(可以做蛋糕前 60~90 分鐘從冰箱取出)。

4、除非有另外說明,一般用無鹽黃油作為蛋糕配料。

5、可以用乳酪或酸奶油替代牛奶來試驗不同的口感。

6、檢查雞蛋是否新鮮。把雞蛋放在一碗水裡,如果往下沉,則雞蛋是新鮮的。

7、往每杯均脂牛奶倒入 5g 醋並拌勻,該混合物可以替代酪乳。

8、讓冷凍的雞蛋快速回溫的方法是將它浸泡在溫水裡 30 分鐘。

9、將黃油迅速回到室溫的方法是將它切成小方粒,靜置 15 分鐘即可。

10、注意麵粉用量,太多會造成蛋糕面斷裂。

11、注意糖的份量,太多蛋糕會變焦,太少會質感變硬。

12、半甜巧克力就是黑巧克力。苦甜巧克力等於超黑巧克力。

13、半甜巧克力和苦甜巧克力,兩者可互換。

14、一個大的蛋白相當於 37g,一個大的雞蛋黃等於 20g。雞蛋在冷凍狀態下分離蛋清和蛋黃最容易,但當它們回到室溫時才打發最好。

15、添加少許食鹽能帶出甜的烘烤食品的風味。

攪拌技巧

16、加入溼的配料前,要把乾的配料攪拌均勻。

17、當幹配料和溼配料交替混合,交替最前和最後的配料總是幹配料。

18、一旦幹配料加入後,不要拌和過度。用低速攪拌至完全混合即可。

19、當兩種配料需要摺疊混合時,應該將密度較輕的配料放在最上面,用很輕的力度翻折混合兩配料。

20、當把黃油和白砂糖攪成奶油狀時,要將混合物攪成很淡的膨鬆的狀態為止,一般用時 5 分鐘。

21、放到攪拌機打發蛋黃前,先用勺子攪散。

22、你需要一套專門用來調和蛋白的刮刀。

23、當做調合蛋白時,用蘸有醋或檸檬汁的毛巾紙拭擦攪拌器和攪拌盤。因為任何油脂都能玷汙調和蛋白。

24、如果要在黃油或糖霜里加多種香料時,一定要先加香草,它最能提升味道。

25、臺式混合機不要開最大檔。小攪拌器最大速度開到 4 檔,大攪拌器最大檔開到 6 檔。這樣混合機的壽命才會長。

26、用掏空了的半個雞蛋殼在混合物裡取出雞蛋殼碎。如果不能全部取出,那麼它們在烘焙的時候會下沉底部,只要等蛋糕冷卻後,翻轉到底部取出即可。

烘烤技巧

27、如果想烘焙一個沒有拱頂,平滑均勻的蛋糕,那麼就要逐層烘烤。這就是說,如果要烘焙 3 層蛋糕,那麼就用三個尺寸、形狀一樣的蛋糕框同時烘烤。

28、備用一個獨立的用於測量烤箱溫度的溫度計。

29、烘烤 20 分鐘後,旋轉蛋糕一次。

30、當一次烘烤兩個或以上的蛋糕時,蛋糕之間應間隔一段距離。

31、一定要等到烤箱達到烘焙要求的溫度時才把蛋糕放進去。

32、判斷蛋糕是否烤熟的方法,即用叉子插進蛋糕中間,取出後叉子無殘留物,即為烘焙完成。

冷卻和糖霜技巧

33、一般蛋糕冷卻 20 分鐘後才脫模。

34、紙杯蛋糕烘烤好後要馬上脫模,放在冷卻架上冷卻。

35、蛋糕一旦完全冷卻,立即用保鮮膜包裹好,放在冰箱冷凍 30 分鐘後再切塊或放糖霜。

36、如果你沒有時間為蛋糕做糖霜,那麼在蛋糕面上撒糖粉是個不錯的選擇。

37、倒糖霜前,要用硅膠糕點刷輕輕去掉多餘的蛋糕屑。

38、為了密封固定蛋糕屑,先倒一層薄糖霜在蛋糕面,冷凍 30 分鐘後再倒第二層糖霜。

39、修飾蛋糕頂部的糖霜用平的調色刀,修飾蛋糕周邊的用長直調色刀。如果要做出非常平滑的蛋糕邊則用長板刮刀。

40、如果想蛋糕的糖霜變得有光澤,可以在食用前,用電吹風稍微吹一下糖霜。



百甜匯甜品烘焙培訓


我不是專業的烘焙師,只是愛好家庭烘焙。

烘焙和中餐真是不一樣,中餐用鹽少許,醬油適量,味道也八九不離十。烘焙不行,講究好的配方,量的配比直接影響成品的質量和口感。


言歸正傳,說說從自己的失敗和成功中總結出的烘焙相關技巧:

1.要比較精確地掌握配方中各種食材的量。

2.要按照製作方法的先後順序來做。

3.分蛋法單獨打發蛋清比較容易,要用冷藏過的雞蛋打發,盆一定要無油無水無,滴入幾滴檸檬汁或者白醋有利於打發,要用細砂糖才容易融化。

4.全蛋打發比單獨打發蛋清難,先將雞蛋在約50度熱水中浸泡一會,或者將盛全蛋液的盆坐在50-60度左右的熱水中,更有利於打發。

5.蛋黃糊,麵糊,芝士糊,有結塊或顆粒,要篩過再用。

6.淡奶油打發,提前冷藏12小時以上為佳,打發時候用低速打發,高速很容易打過頭。

7.黃油軟化(不是液化),可以用微波爐、隔水熱、液化後再冷凍的方式,這幾種方法的難點在於時間很難掌握。最好的方法,是燙的玻璃杯扣住切成小塊的黃油,涼了再換一個燙杯子,兩三次基本就軟化了。



8.不能用一次性紙杯代替蛋糕紙杯,一次性紙杯的塑料膜在烤箱高溫加熱不健康。

9.提前將吉利丁片軟化,隔水融化成液體,自然晾涼。任何加速降溫的手段都會導致吉利丁液體結塊。

10.吉利丁液體只能倒入常溫的芝士糊或者其他液體中,否則溫度過低會造成吉利丁液體結塊。

11.沒有裱花袋,就用食品袋代替,剪一個小口就行。

12.沒有淡奶油塗抹,可以用棉花糖加熱替代。

13.含糖量越高的,烘焙時間越低。

14.蛋清蛋黃分離一定要乾淨,蛋黃破裂流入蛋清中,即使很少,即使撈出來,也會影響蛋清的打發。

15.要掌握自己烤箱的脾氣,適度調整配方參考溫度。烤箱要預熱,烤制過程中不要頻繁開關烤箱。


於是南方


一是要跟著配方製作,二是熟能生巧。



烘焙小白日記


學烘焙實用知識,使用烤箱做麵包也是一項基本功

\n

烤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埃及時代,從利用太陽能蓄熱的岩石乾燒開始,美索不達米亞的烤餅、薄煎餅,可見其烘烤方法是在翁下方加熱,將麵糰貼在翁內下方烘烤而成,再更進步之後,由翁中內建式移至外面的外建式烤窯,現代則是可連續烘烤的隧道式烤箱或烤盤式烤箱。



\n

如前所述,麵包的定義「麵粉等穀物中添加水分製作麵糰,主要是利利用酵母菌的發酵能力使其發酵、烘烤而成的」。從攪拌至烘烤完成為止,以吐司麵包的直接揉和法,約需一個半小時,其最後製程就是烘焙。

\n


\n

經由烘焙,將白且溼潤的物質、不可食用的麵包麵糰,變化成有著誘人黃金烘烤色澤、 口感豐富的麵包。當然, 大前提是指直到最後發酵為止,麵糰狀態良好的情況,但烘焙製程是集所有制程之大成,烘焙更更是決定麵包最終價值的關鍵。

\n

麵包的體積約二成、 香氣風味約七成是由這個階段的製程所產生,但此製程中最重要的烤箱,是生產能力的基準,因此所有其他設備,都要能順利與其搭配才最重要。如何有效地運用烤箱,也是決定該工廠生產效率的關鍵。



\n


\n

(1)烘焙的方法

\n

烤箱的使用方法,當然會因烘烤的成品而不不同,會因麵包配方、麵糰重量、整型方法以及期待的口感等, 而有所變化。若以烘烤吐司麵包為例,①固定溫度②前半高溫、後半適溫③前半低溫、後半適溫④ 高溫短時間⑤低溫長時間…等,各式各樣的方法都有,哪種較好眾說紛紜,無法一概而論。一般而言,製作方型吐司麵包,前半會盡可能地使用高溫,後半以較低的溫度來烘烤。其他主要以電力為熱源時,分上火和下火進行烘烤是常見的作法,就是前半下火較強,中間上、下火都強,後段上 火下火皆弱的方法。

\n



\n

(2)烤箱的溫度和溼度

\n

烤箱的理想溫度,是爐內膨脹能在最初25~30%的時間內完成,接下來35~40%的時間開始呈色,待麵糰固定,最後30~40%是表層外 皮形成,完成褐變反應的溫度。但LEAN類配方或發酵過度的麵糰,適當高溫烘焙, 而RICH類或發酵不足的麵糰則適合低溫烘焙。烘焙時烤箱內的溫度和溼度的平衡非常重要,兩者平衡良好時,可以有以下的結果。

\n


\n

①調整使麵糰表面均質,表層外皮呈現平順光滑狀。②輔助熱傳導。③引起對流、攪拌。④因麵糰表面的蒸汽冷凝而延緩了麵糰表皮的乾燥緊縮。⑤冷凝於麵糰表面的水分氣化時,因麵糰搶奪了氣化熱(539卡路里),使得麵糰溫度升 高,延緩表層外皮的形成,有助烤箱內的延展。⑥因麵粉的糊化,使得表層外皮產生光澤,因梅納反應使得表層外 皮產生良好的烘烤色澤。德國麵包、法國麵包理所當然地都會運用蒸氣進行烘焙,但其實只是在用量的差異,對所有面包烘焙都應該是必需的。蒸氣量, 大約是在麵糰表面形成薄薄水霧層(凝結)的程度,最恰到好處。蒸氣的溫度過高時,麵糰表面不會出現冷凝效果,對於麵糰表面的溼潤效果也較少。蒸氣分成Wet、Soft、Light、Hard等4種,這個順序是依其壓力及溫度高低而來。烘焙麵包時,溼蒸氣Wet Steam最適用,壓力為0.25kg/cm2、溫度104℃的蒸氣,在飽和狀態下,由上方以1~2m/秒的速度噴出,是最適當。

\n



\n

(3)因烘焙造成的不良成品

\n

所有的製程都沒有失敗地進行是最理想的狀態,即使失敗,除了烘焙之外,都能夠在下個階段的製程中修正補救,但只有烘焙製程無法重新進行或修正,所以最需要集中精神來進行。像是僅學會攪拌,絕不不會被認為可以獨當一面,但若烘焙完全沒有問題,就會被認定是可以獨挑大樑的人材了。

\n


\n

以下列舉幾個因烘焙造成不良成品的例子。

\n

①溫度過高時,麵包的容積變 小,燒減率也變小。此外,表層外皮的顏色深濃, 口感過度溼潤。糕點麵包則容易產生烘烤不均、表層外皮與柔軟內側剝離的狀況。②溫度過低時,容積變大,燒減率也變大。烘烤 色澤淡且缺乏光澤,表層外皮厚且口感粗糙, 風味不佳。③內部蒸氣過多時,雖然烤箱內的延展良好,但容易烘烤出表層外皮厚且表面產生水泡的麵包。④內部蒸氣太少時,表層外皮龜裂,且容易易與柔軟內側產生剝離狀況。成為烘烤色澤淡且不不具光澤的麵包。與溫度過高時有類似的表相。其他,應注意的事項:⑤放入烤箱前的麵糰麵筋組織是延展狀態,因此必須避免強烈撞擊(特別是最後發酵過度時)。⑥使用隧道式烤箱,箱內未正式烘烤,在開始下一個烘烤作業前,必須先放 入空模,或是裝有水或砂粒的模型,使其中蒸氣充滿的同時能先吸收多餘的熱量。如果輕忽了這個作業,可能前端的成品會有烤色過深,或呈現烘烤過度的顏色及形狀。⑦放入烤箱前,麵糰乾燥或接觸冷空氣、霧氣時,會烘烤出表面出現白點的麵包⑧在注入蒸氣的烤箱內放 入刷塗蛋液的麵糰時,烘烤色澤會變得模糊不明。⑨麵包烘焙完成前,若在烤箱內受到衝擊,麵包正中央會出現白色輪狀。

\n



\n

(4)藉由衝擊力道的品質改良法

\n

在過去,剛出爐的麵包或蛋糕,須避免強烈撞擊、應仔細保管的作法,被視為是常識。也就是大家開始認為必須要防止麵包或蛋糕,在烘焙完成時發生的凹陷現象,像是烘焙後的縮小凹陷、側面彎曲凹陷等狀況。但在1974年,由日清制粉技術群發表的烘焙成品的品質改良法,卻顛覆了這個常識。方法其實 非常簡單,就是給予烘焙完成的成品衝擊而已。由上向下掉落、敲叩,無論什麼方式都可以。就是趁著剛出爐之際,密封在柔軟內側中蛋白質或澱粉薄膜當中的高溫氣體、 水蒸氣、空氣,都開始收縮之前,藉由外部的衝擊,使氣泡膜產生龜裂。藉著成品中高溫氣體與低溫的外部空氣置換,使吐司麵包等氣泡孔洞更細緻,並防止其側 面彎曲凹陷。發揮在蛋糕類的效果更甚於麵包。

\n



\n

(5)烘焙的目的

\n

烘焙的目的,簡約成以下五項:①因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 乙醇氣化,形成麵包的體積。②澱粉糊化,製作成容易消化的麵包。③烘烤出表層外皮的烘烤色澤,提升 風味及香氣。④終止麵包酵母產生氣體,同時使各種酵素作用停止。⑤蒸發澱粉糊化後的剩餘水分,製作出口感良好的麵包。

\n



\n

(6)烘焙反應的主要原因

\n

在烤箱內,麵糰變化成麵包的過程,稱為“烘焙反應”,雖然還有很多部分尚未探究出來,但只要對這個反應能多一點理解,在麵包製作上就有很重要的助益。

\n

(a)澱粉:澱粉佔麵粉的七~八成,藉由烘焙使其成為糊化狀態,對於麵包的物理構造及老化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熱、 水、澱粉酶的作用、健全澱粉與損傷澱粉的比例,對於吸水、 二次加工性、糊化狀態、烘烤 色澤、成品率等等有很深的關係。

\n

(b)蛋白質:存在於麵糰中氣泡內部的加壓狀態下,製作優質麵包時,形成具有彈力和延展性的麵筋組織,以期能確保地保持住二氧化碳。在發酵製程中,澱粉粒子間有面筋組織的連結、包覆,當面團製作完成後,在烤箱中急速產生熱膨脹,麵筋組織就成為支撐住膨脹的⻣架。麵糰溫度上升超過75℃時,蛋白質會產生熱變性,相反地因澱粉的糊化使其作為支撐⻣架,從麵筋組織轉至糊化澱粉上。

\n


\n

(c)酵素作用:麵糰中α蛋白酶的主要作用在損傷澱粉上,但健全澱粉粉因熱和水同時作用被糊化後,也同樣會受到α蛋白酶的作用。穀物中α蛋白酶的最適溫度是60~70℃,超過80~85℃時,就會失去其活性了。另一方面,微菌中的α蛋白酶,最適溫度約50℃作用,到了60℃就會失去活性。因此,澱粉的糊化約從60℃開始,微菌中的α蛋白酶作用會明顯地受到限制。烘焙初期,特別是在放入烤箱後的7~8分鐘,是必須快速進行烤箱內延展的時間,因此α蛋白酶對澱粉產生的作用就非常的重要。α蛋白酶因其來源,依細菌、麥芽、微菌之順序,耐熱性越低。麵糰中所含的酵素都是微菌類時,耐熱性低就會影響到烤箱內的延展。

\n


\n

(d)麵糰中的水分,一本來說都是43~48%,烘焙中會產生兩個重⼤的變化。其一是麵糰內的自由水與保持在蛋白質內的水分,約在60℃作用時,因澱粉糊化而開始移動。這就是麵糰轉移成麵包的基本變化。另一個則以吐司麵包而言,約8~12%的水分會從麵糰表面蒸發。這是從放入烤箱的瞬間開始,不僅在烘焙製程時,連冷卻時也是。表層部分當表層外皮開始形成,就是水分減少,溫度超過100℃時。這是從表層以內10mm的現象,更內側的部分,即使水分移動也與呈色無關。表層外皮的形成,是麵包最後構造的形成,是呈色也是香氣的形成。這個香氣,在烘焙完成後與水分的移動相反,會滲透至內部,與柔軟內側的發酵氣味相溶,形成麵包獨特的味道。對酵素作用來說,水、雖然是必須的,但除了表層外皮之外,相較於水分不足,因熱而使得酵素失去活性的影響更大。

\n


\n

(e)熱由烤箱對面團散發出的傳導熱,雖然主要是由輻射(放射)而出,但會從麵糰表面傳導至內部。因麵糰內部的網狀結構,使熱不易傳導,所以麵糰內部與外部的溫度上升曲線,有顯著的差異。麵糰各部位的時間與溫度變化①在烤箱內麵糰溫度上升有三個模式,初期階段是緩緩升、中期是急劇上升、後期又回覆緩慢上升。②表面和表面以內3mm的位置,與其他部分的溫度上升模式不同。③除了了前半停滯期的傾斜不同之外,中間上升曲線與麵糰內所有的位置,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這與後面會說明的酵素作用有重要的關係。

\n



\n

(7)烘焙反應的主要變化:(a)麵糰構造的變化麵糰溫度上升時,澱粉也開始糊化,分成第一次糊化(60℃左右)、第二次糊化(75℃左右)、第三次糊化(85~100℃)等三個階段完成。一般認為要使澱粉完全糊化,必須要其3倍的、水量。但麵糰中存在的水分,幾乎只與澱粉等量,不足以使其完全糊化。因此,在麵糰中澱粉的膨脹,、雖然足夠使雙折射消失,但澱粉粒子仍保持其原狀。 與澱粉膨脹之同時,蛋白、質的凝固約從70℃開始。由於澱粉為了膨脹而吸收水分,故而促進了麵筋組織的凝固。

\n


\n

(b)表層外皮的形成與呈色相較於內部耗損,表層外皮的水分耗損量更大上許多,相較於內部能保持住40~45%的水分,表層外皮僅能保持在20%以下,最外側部分的水分甚至在10%以下。麵糰的pH值5.0~5.5、溫度在160℃以上時,梅納反應的進行顯著。外層變硬、變脆弱且呈色之現象,稱為表皮形成,但這個現象是由於麵糰表面因水分蒸發的熱量,不是損耗而是被面團大量吸收後,才開始形成的。褐色的表層外皮所沒有的麵包香氣,是由麵包發酵生成的,酒精、有機酸、酯類、醛類、酮體類等而形成,但烘烤完成時的麵包香氣,主要還是來自梅納反應所產生。表層外皮的外部,在153~157℃時,會生成糊精,對於光澤有很大的幫助,也會引起糖類的焦糖化,以及與胺基酸的梅納反應。其反應速度會因麵糰pH值和各因子的平衡而有所不同,發酵過度的麵糰會烘烤成略白的烤色,原因就是麵糰pH值低,殘糖量不足所致,即使是速成法,只要氧化劑使用過多,也一樣無法烘焙出烘烤色澤。

\n


\n

(c)體積的增大面團放入熱烤箱時,或許大家會認為在烤箱內延展的階段下,很快地就會形成表層外皮,但實際上,烤箱內的蒸氣接觸到冷麵團(32℃),會在麵糰表面形成薄薄的水霧,而延緩了表層外皮的形成,使得麵包在烤箱內延展(容積)變大。此薄膜狀的水,會因烤箱內輻射熱而氣化,氣化時必須的熱源(水1g、25℃時需要583kcal;水1g、100℃時需要540kcal)就來自於麵糰表面,再加上發酵生成的酒精也會隨著蒸發而奪走周圍的熱源,抑制了麵糰表面溫度的上升。也因這些原因,烤箱內初期麵糰表面溫度上升,會比我們所預想的更緩慢。這個時期大約佔完成烘焙時間的1/4或1/3。在麵糰內部,麵包酵母的動作仍在持續,隨著麵糰溫度上升,氣體的產生量也更更大。再加上已產生氣體的熱膨脹,及溶於麵糰水分中的二氧化碳之遊離所產生的膨脹,還有面團中水蒸氣和空氣的膨脹。而麵筋組織的軟化與澱粉的糊化更有助於體積的增大。

\n


\n

(d)水分的分佈和移動在適當的烘烤時間內,存在於麵包內部的水分幾乎是均勻的,麵糰當中也是。由Marston和Wannan的報告,可看出麵包各部分的水分量。這是山型麵包以230℃烘烤時,烘焙22分鐘、30分鐘、38分鐘後,各別放置10分鐘冷卻後測得的結果。並且在麵包取出烤箱時,會引發水分的急速移動,所以麵包表面的水蒸氣持續蒸發,有助於麵包冷卻。

\n



\n

(8)烘焙過程中產生的物理性、化學性及生化性的反應

\n

(a)物理理性反應:①從最後發酵至放入烤箱的麵糰,其狀態的不同,正是在於麵糰表面薄膜水霧的形成。②溶於麵糰水分中的氣體會遊離、並溢出。③會產生麵糰中所含酒精等低沸點物質的蒸發,氣體的熱膨脹以及水分的蒸發。

\n

(b)化學性反應①從這個時間點開始,澱粉開始第一次糊化,隨著溫度升高而依序有第二次、第三次糊化。另一方面,麵筋組織因水分被澱粉奪去,在74℃左右開始產生熱凝固。②隨著烘焙製程的進行,表面部分超過160℃時,糖與胺基酸會產生梅納反應,形成類黑精。③與此前後,糖類的分解聚合而形成焦糖,澱粉部分會變化成糊精。

\n

(c)生化性反應

\n

溫度升高至60℃左右時,酵素作用會變得活躍,增加揮發性物質,使麵糰柔軟。亦即是麵筋組織會因蛋白酶而軟化,澱粉會因澱粉酶而液化、糖化,使麵糰整體變得得柔軟,有助於烤箱內的延展。這些反應,是烘焙反應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在此應注意的是,在麵糰階段麵筋組織是麵糰的⻣架,而經過烘焙這項製程後,成為骨架的物質,變成糊化的澱粉,也正是麵糰成為麵包的變化。


金領蛋糕西點培訓學校


做烘焙技巧還是很多的、學會很簡單,要做好非一日之功:比如做松酥內點心的核心就是要酥、酥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決定:一是加油脂、因為油脂可以使麵糰結構鬆散而酥,二是沒油的配方就得有澎鬆手段、或利用化學澎松劑或利用物理手法比如打發等、或用生物澎鬆手段比如酵母,總之應用一切澎鬆手段使麵糰內部結構鬆散而至其酥,三、所有酥類產品幾乎都不能麵糰起筋

總之三言兩語難說清、以後有空再續


用戶59029095080


這是兩個問題:第一技巧;第二好吃. 技巧有無數種,打發、攪拌、翻動、摺疊、烘烤....需要學習和專門指導,再加上大量練習和總結才能掌握. 好吃因人而異,首先要健康、新鮮純正口味,歐美人喜歡甜、亞洲人喜歡口感細滑.


haollee烘焙培訓


烘焙這個說法太廣泛了,烘焙有很多種是“產品”。簡單的蛋糕就分好幾種,芝士蛋糕,戚風蛋糕,慕斯蛋糕等等。每一個東西做法都不同,需要的材料也不同,你要問怎麼才能做的好吃。這個也是無法統一回答的。簡而言之,不管你做什麼甜品,蛋糕,麵包,對材料的把控一定要到位,多了不行,少了不行,還有就是溫度,時間,手法都有關係。這個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好的,需要經驗跟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