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是“東山再起”,而不是“西山”或“南山”?

碧枼輕風


因為這座山的名字叫東山。“東山再起”這個成語指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這個成語我們都很熟悉,但是成語裡面的“東山”是哪座山,如今在哪裡?可能不少人就不知道了。

從字面意思理解,東山就是東面的山,而且全國各地以東南西北方位命名的山不計其數,東山到底在哪裡,就需要我們瞭解一下這個成語的來歷了。

東山再起這個成語來源於東晉名相謝安,其前半生不願做官而隱居東山,後來出仕一發不可收拾,幹了幾件轟轟烈烈的大事,聲望如日中天,名留青史。

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周口太康縣)人,出身名門望族,在陳郡謝家無人能及。他曾祖父謝纘是曹魏時的典農中郎將,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職權和太守差不多。他的祖父謝衡曾為太子少傅,他的父親謝裒任吏部尚書,管官吏的任免等事務,相當於如今的組織部長。謝安有上面幾代人的積累,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官四代。

謝安不但家世好,而且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才氣過人,不管是拼爹、拼臉還是拼才華,位居要職都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他卻對當官沒多大興趣,當了一個多月的官就不幹了。謝安辭官以後就開始隱居東山遊山玩水,吟詩作對、以文會友,他的好友裡面有一個人特別出名,大家也非常熟悉,就是大書法家王羲之。朝廷多次召謝安為官,他就是不出山。當時士人之中流傳這麼一句話:“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意思是說謝安不出來做官,叫老百姓怎麼辦呢?可見,其有非常高的名望。

謝安隱居的東山位於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西南上浦鎮內,南距上虞市區約13公里。上虞區位於紹興市東部,北面瀕臨錢塘江河口,隔水與海鹽縣相望。上虞是梁祝中祝英臺的故里。

在東山腳下,西邊就是紹興最大河流之一曹娥江,由南至北而流最後注入杭州灣,東山有一巨石懸伸江中,江邊有謝安釣魚臺。謝安真是會選地方,有山有水,風景秀麗而且交通便利。如今常臺高速和G104都經過這裡,可以看出此處水陸交通都很便利。

謝安在曹娥江畔的東山一直隱居到41歲,這個歲數對平均壽命不是很高的古代人來說,意味著一生至少已經走完三分之二了。相信如果不是有突發情況,他會在這裡終老,公元360年謝安為什麼又出山了呢?關於他出山的原因有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謝家已經開始家道中落,謝安的祖父、父親相繼去世,弟弟謝萬因北伐失敗而被革職,謝家在朝堂之中已經沒有位高權重之人。謝安雖然不願做官,但是對家族的感情卻是不含糊的,他出山肩負著重振謝家的重任。

另一種說法是個傳說,謝安出山是因為受一歌女的刺激。歌女李氏問謝安:“謝公,要想救國安民,必先做到什麼?”安答日:“必先積蓄其德義。”李日:“德義不厚卻想救國安邦,乃‘伏而舔天’也!”說罷,刎頸倒地,血濺花葉而死。謝安悲痛至極,抱李仰天長嘯:“安不如一個纖弱女子也,羞矣!”

反正不管什麼原因,謝安終是出山了,而且果然不同凡響。他出山後幹了幾件青史留名的大事。第一件就是擺平權勢滔天、有篡位之立之心的大將軍恆溫。恆溫曾有名言:“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 這個曹操類型的奸雄,能被謝安安撫住,從東晉的角度來說,謝安維護了皇權,避免了內亂,功勞無疑是巨大的。

第二件大事就是383年以少勝多打贏了那場著名的淝水之戰,拯救了東晉。雖然前半生謝安一直隱居,但是淝水之戰後,他的權力、地位、聲望都達到人生的巔峰。因此,東山再起這個成語就出現了。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這個東山是地名,也是湖名,地點就在浙江紹興上虞的東山鎮

“東山再起”出自《晉書·謝安傳》,而且這個典故成就了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而這個東山與南山、西山、北山不一樣,因為它不是山而只是一個地名。就是今天的浙江紹興上虞的東山鎮,東山鎮是因東山湖而得名,東山湖位於美麗的曹娥江畔,離上虞市中心不是很遠。

謝安為了拒絕朝庭的徵召,就隱居在會稽郡的東山湖畔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太常謝裒第三子、鎮西將軍謝尚堂弟。朝庭多次徵召謝安為官,都被謝安所拒絕。為了拒絕朝庭徵召,謝安隱居到會稽郡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交遊,出門便捕魚打獵,回屋就吟詩作文,就是不願當官。

東山再起,指的是謝安出東山為朝庭效力

昇平三年(359年),謝安的弟弟謝萬與北中郎將郗曇兵分兩路,北伐前燕。謝萬與郗曇的這次北伐失敗了,謝萬單騎逃回,不久後,謝萬被貶為庶人。 謝萬的貶謫使謝氏在朝中的權勢受到了很大威脅,謝安因此才開始有做官的興趣,謝安當時已經四十了。

昇平四年(360年),謝安應徵西大將軍桓溫之邀擔任了恆溫的司馬。

昇平五年(361年),在桓溫即將北征時,謝萬病逝,謝安乘奔喪之機,脫離了桓溫。不久,被朝庭任命為吳興太守,之後被朝庭調入中央,任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

鹹安元年(371年),桓溫北伐,在枋頭慘敗。桓溫為了重立威名,聽從了心腹部下郗超的建議,廢黜了海西公司馬奕,另立司馬昱為帝,即簡文帝。

鹹安二年(372年),司馬昱病重,桓溫舉薦謝安接受遺詔。七月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馬昱駕崩。孝武帝司馬曜繼位,當時孝武帝幼弱外有強臣,賴謝安與王坦之忠誠輔佐,才便得朝局安穩。 (373年)三月,桓溫辛。桓溫去世後兩個月,朝庭升謝安為尚書僕射,總領吏部事務,加後將軍,與尚書令王彪之一起主持朝政。

選將抗秦,內舉不避嫌

太元二年(377年)七月,朝廷加謝安為司徒,不久又加任為侍中、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國諸軍事、假節。

當時的形勢為前秦在苻堅統治下日益強盛,秦強晉弱。同年,因廣陵無良將守備,謝安內舉不避嫌,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出任兗州刺史,鎮守廣陵,負責長江下游江北軍事防守。謝安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游防守。謝玄不負叔父重託,在廣陵挑選良將,訓練精兵,提拔了劉牢之、何謙等良將,訓練出了北府兵。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徵南大將軍苻丕率步騎七萬攻襄陽。苻堅又另派十多萬人,分三路包圍襄陽。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

太元四年(379年),襄陽城被攻破,朱序被俘。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今徐州),秦晉淮南之戰爆發。謝安在建康佈防,又令謝玄率五萬北府兵,自廣陵起兵應敵。謝玄四戰皆勝,全殲了秦軍彭超所部。

淝水之戰,名揚千古

太元八年(383年),苻堅率領號稱百萬的大軍南下(投鞭斷流的成語便出於此),志吞東晉,一統天下。當時軍情危急,建康人心一片恐慌,可是謝安鎮定自若,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派謝石、謝玄、謝琰和桓伊等率兵八萬前去抵禦秦軍,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先鋒。

當時,桓衝主要負責長江中游防務,現在的湖北為他的防區,為了配合秦晉大戰,領兵十萬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十一月,謝玄遣部將劉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襲洛澗,秦主將梁成和梁雲戰死,殲秦軍一萬五千餘人。十二月,雙方決戰淝水(今安徽壽縣東南),雙方對淝水而陳。謝玄派使者向秦軍符融請求,讓秦軍少退,晉軍渡河決戰。結果秦軍少卻,而後陣朱序大叫,“秦軍敗矣”秦兵信以為真,陣勢大亂,競相奔逃,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結束。

秦軍在兵敗之後向後方逃竄時還留下了,“風聲鶴唳"和“草木皆兵”兩個成語。

以上是謝安東山再起的故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大多成語後面都有一個歷史故事。


萬方談人生


這個成語來源於一個典故。中國許多成語都是來自於歷史典故。

東山再起的主人公是東晉大政治家謝安。 三國末年,司馬懿曾孫子司馬睿取締曹魏開創了東晉,成為東晉開國皇帝,而謝安就是當時東晉一名才學過人之士,但是在朝廷之上遭遇了一幫小人的嫉妒,東晉皇帝對他的態度也變的模稜兩可,謝安一氣之下便辭官隱居於東山之下,過起了隱居生活。

公元前383年,前秦苻堅親率百萬大軍攻打東晉,東晉皇帝驚慌失措,決定重新重用謝安來抵擋苻堅,於是派人來到東山封他為大都督,讓謝安率軍抗擊前秦。這時苻堅的大軍已經到達淝水岸邊,只要大軍過淝水東晉難保,當時東晉只有8萬軍隊,兵力懸殊,謝安如何能夠用8萬軍隊與苻堅的百萬大軍交戰?謝安坐陣東山,臨危不亂,精心排兵佈陣,並把自己的侄兒謝玄也派到前線去打仗。淝水戰場兩軍對峙,戰事緊張,東晉人心惶惶,謝安則穩坐東山跟人下棋,等到前方東晉勝利捷報傳來,謝安接過一看,不驚不喜,還繼續下他的棋。周圍的人都圍過來聽消息才知道前方打了勝仗,謝玄立了大功,在場的人無不佩服謝安沉得住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


謝安淝水一仗,打退了前秦的入侵,保衛了東晉政權,謝安被封為三公之上。因為他東山閒居以後,又出來做了一番大事業,後來人們都稱謂他東山再起。

東山再起就是因為謝安當時隱居山林叫東山,他是在東山隱居,也是從東山重出江湖,建功立業的,所以,這個成語被人叫做“東山再起”。

中國成語很多典故都是來自於真實歷史故事,比如上面說到的淝水之戰中,還有前秦苻堅“草木皆兵”也是源於這場戰役。另外,還有“邯鄲學步”“洛陽紙貴”“圍魏救趙”等等成語,都是來源於真實歷史故事。

這就是“東山再起”東山來歷,我們今天沒有必要咬文嚼字,無病呻吟。


學文說話


"東山再起\

佐航居士莫志生


東山再起,首先,東山不是方位詞語,如果知道這個詞語來源就不會糾結東南西北的問題了。

東山就是一座山的名字。而東山再起這個成語來自於謝安,謝安曾隱居在名為東山的地方,後來重新出山建功立業,所以稱為東山再起。如果他當時隱居在南山,華山,這個成語也許就會叫做南山再起,華山再起了。

其次,我們知道,太陽每天東昇西落。如果暫時落難了,感覺東邊會比較有希望的,畢竟太陽每一天都會升起來一回,所以這個詞語不僅在當時因謝安的事蹟被創造出來,後來大家也約定俗成的把這個詞語運用了起來。如果當時謝安居住的是西山,那麼“西山再起”這個詞語用不了幾年估計就會被人漸漸淡忘的!

所以說,一個詞語留下來,除了典故,還要符合事理邏輯,我們應該知道歷史上每一天都發生無數的事情,能夠被記載和流傳下來的不到百分之一。


就像唐詩,我們如今常說的是唐詩三百首,可是,在唐朝,寫詩就如我們如今發朋友圈也微博一樣普遍的。送別時候寫一寫,高興時候寫寫,喝酒時候寫寫,踏春時候寫,下雨時候也寫……估計沒有十萬也有三萬首吧。可是,只有那些名作流傳了下來,那是因為除了詩人自己,其他人對寫出的詩也很欣賞,有人欣賞自然會一傳十十傳百的流傳下來。

萬物,想要地久天長,那麼除了美好,還好符合道理。東山再起,就是這一類的事物,所以人們在暫時落難時候,會堅定東山再起的信念,無論故事本身還是詞語的寓意,都非常有道理的。


蘭質蕙欣閱讀成長


""東山再起""指退隱後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後重新恢復地位。

中國很多成語典故都來自於真實的歷史故事,題主說到的""東山再起"",還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都來自於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在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

指揮東晉八萬完勝前秦苻堅八十萬軍隊的大將是謝安,字安石。

下面有書君先來跟大家說說""東山再起""的謝安。

謝安是東晉政治家、名士,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陳郡陽夏(今河南周口太康縣)人,出身名門望族。

謝家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句中提到的王謝兩大姓的謝家。

王謝兩家不僅是官場上的兩大家族,更是主導書法地位的兩大家。王導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是王羲之的叔父,也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謝安出山前與王羲之關係要好。

謝安的曾祖父謝纘是曹魏時的典農中郎將,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職權和太守差不多。他的祖父謝衡曾為太子少傅,他的父親謝裒任吏部尚書,管官吏的任免等事務,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長之職。

謝安前半生不願做官而隱居東山,後來出仕一發不可收拾,聲望如日中天。東山再起這個成語就源自於他。

為什麼是""東山再起"",而不是""西山""或""南山""?

1、東山不是指東面的山,是名為東山的一座山

據《晉書·謝安傳》記載:""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說的就是:謝安年少時就展現出了才能,但不願做官,多次謝絕朝廷的徵召,隱居在會稽的東山,一直過了40歲才出山,而且幫助東晉鞏固了政權。

當時的揚州刺史庾冰仰慕謝安的名聲,幾次三番地命郡縣官吏督促逼迫,謝安不得已,勉強赴召。他卻對當官沒多大興趣,當了一個多月的官不開心就辭職回到了會稽。

謝安辭官後在東山遊山玩水,吟詩作對、以書會友。公元353年王羲之寫《蘭亭序》時,就有謝安等41人在場。

後來謝安在東山應召而起,為朝廷效力,做了大事發達了,人們都稱他是東山再起,便有了東山再起的成語。

但出名不在東山,而在謝安,所以無關乎""西山""或""南山""。

2、從會稽東山到都城建康(南京)東山

謝安出山有多種說法。一說公元360年謝家已經開始家道中落,謝安的祖父、父親相繼去世,弟弟謝萬因北伐失敗而被革職,謝家在朝堂之中已經沒有位高權重之人。

謝安雖然不願做官,但對家族有感情,平時他也注重對子侄孫輩的教育,所以他出山肩負著重振謝家的重任。

另一說謝安在曹娥江畔的東山一直隱居,出山是因為受一歌女的刺激。

歌女李氏問謝安:""謝公,要想救國安民,必先做到什麼?""安答日:""必先積蓄其德義。""李日:""德義不厚卻想救國安邦,乃‘伏而舔天’也!""說罷,刎頸倒地,血濺花葉而死。

謝安悲痛至極,抱李仰天長嘯:""安不如一個纖弱女子也,羞矣!""

另外,謝安雖然屢屢不願出山,但當時執政的會稽王司馬昱卻說:""安石(謝安字)既然能與人同樂,也必定能與人同憂,再徵召他,他肯定會應召。""說明他了解謝安的為人。

眼看謝氏在朝中勢力不保,國運昌盛有危難,謝安不得不走出會稽東山,到都城建康(南京)去做官。在建康東山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轉身。

健康的山原本叫土山,謝安來此後因懷念會稽東山,就把土山改名為東山。這座山是當年謝安居住的地方,他是在這個東山(土山)接受皇帝的任命,這也是他指揮淝水之戰的指揮部所在地。

雖然前半生謝安一直隱居,但是他出山之後,尤其是淝水之戰後,他的權力、地位、聲望都達到人生的巔峰。

他是從東山出來的名士,跟其它山無關。謝安重新出山掌權是從""東山""開始,故有""東山再起""之說。因此""東山再起""這個成語就不可能是""西山""或""南山""。

3、日出東邊,希望再次升起

平時我們知道""太陽東昇西落""是自然規律。也會對有些事說""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充滿希望。卻說有些事""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形容不可能發生。

東:靠近陽光。通常蘊含著希望、光明、溫暖的感覺,還有尊貴意思在裡面,像古代太子居住的地方叫""東宮""。

西:通常蘊含著消極悲觀的情緒,像很多古詩詞中都會用""西風""來表達悲涼、悽慘的感覺,比如""古道西風瘦馬""。

南:通常會寄予富貴長壽的美好願景,比如""壽比南山""。當然也還有光明溫暖的感覺在裡面,人們習慣住的房子、睡的床都坐北朝南。

從東、西、南三個方位詞蘊含的情感來看,也只能叫""東山再起""。

東山是指山(東面出太陽的山)。太陽天天從東邊升起,太陽又升東山,人們借喻""東山再起"",是將意義延伸到了人和事上。

東山再起可以理解成""明天的太陽照樣升起""。太陽從西邊落下,一個人失敗了,黑夜是暫時的,還有明天的太陽東昇,解釋為:失敗以後經過不懈努力,可以重新崛起。

後人用太陽從東山再升起形容謝安從東山出仕、在東山指揮若定獲得成功。

謝安終於出山後,果然不同凡響,幹了幾件著名的大事:制約了權勢滔天有篡位之心的大將軍桓溫,維護皇權,決勝淝水保衛東晉政權,平衡權利避免內亂,做到了留名青史。

也說明人們只要不放棄自己,會在新的時期又有新的希望,這個象徵意義自然與""西山""或""南山""沒有關係。

很多人都知道“東山再起”與東晉宰相謝安有關,從此他走上了人生的巔峰。人們把歸隱後又出任重職的人,或者失勢又重新獲得重權的人稱為""東山再起""。

相信經過有書君的介紹,大家應該也知道了謝安起於東山,成於東山,自然不可能說成是""西山""或""南山""再起。

最後有書君也要提醒大家: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只有韜光養晦、蓄勢待發的人才可能東山再起。而只知道沉迷玩樂,失去鬥志的人則很難東山再起。

謝安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廣陵避禍。太元十年(385年),謝安病逝,終年六十六歲。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東山再起的由來

東山再起,指退隱後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後重新恢復地位。

據《晉書·謝安傳》記載:“謝安少年既有名聲,屢次徵辟皆不就,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了。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堅率百萬大軍南下伐晉。東晉王朝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此時的皇帝想起了謝安,決定重新啟用他,就派員到東山,封他為征討大都督。宰相肚裡能撐船救國要緊,謝安沒有推託,他回到朝廷調兵遣將,上下整頓,賞罰分明,官兵一心,要與符堅決一死戰。

不多久,前秦人馬打到了淮河、淝水,苻堅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只見對岸晉軍一座座的營帳排列得整整齊齊,手持刀槍的晉兵來往巡邏,陣容嚴整威武。再往遠處看,只見八公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

兩軍在淝水兩岸對峙,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有人乘機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前秦軍隊頓時大亂。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這就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

淝水一仗,救了東晉,謝安被封為三公之上。因為他長期隱居在東山,又重新出來做了一番大事業,所以人們後來把像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瞭解了這個成語的典故和由來,自然就明白人們為什麼常用“東山再起”來形容一個人退隱後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後重新得勢。而不是“西山”或“南山”之類。

喜歡請點贊支持!更多精彩請關注(路尋寫作創富)


路尋寫作創富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我們經常使用“東山再起”、“東山之志”、“高臥東山”等類似的成語。東山這個詞,比西山、南山、北山等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我們來看一下“東山”的複合含義,東山再起的典故出處,以及“東”在古代的方位寓意。


東山被賦予的多重意義,表示對地方的特指和對名高望重的尊稱。

  • 指古代遠征或遠行之地。《詩·豳風·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宋代熹集解釋為:東山,所徵之地也。

葉夢得《石林詩話》捲上:“玉汝有愛妾劉氏,將行,劇飲通夕……劉貢父,玉汝姻黨,即作小詩寄之以戲雲:‘嫖姚不復顧家為,誰謂東山久不歸。’”龔自珍《己亥雜詩》之四:“此去東山又北山,鏡中強半尚紅顏。”
  • 代指魯地山東。《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趙岐注:“東山,蓋魯城東之高山。”

李清照《上樞密韓肖胄詩》:“嫠家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人比數……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 泛指名高望重的人。

趙翼《唐荊川先生讀書處》詩之一:“並世文章無北地,當年聲望此東山。” 趙樸初《何滿子·東山》詞:“悄悄非關多病,三年不見東山。花事綢繆風又雨,更兼蜂妒鶯讒。”按,《人民文學》1977年第一期發表時附註雲:“時見江青爪牙講話,矛頭指向周總理,賦此書憤。”
  • 東面的山,這也是本來的字面意義。

蘇軾《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鄭燮《道情》之一:“一霎時波搖金影,驀抬頭月上東山。” 楊朔《雪浪花》:“那外國人想僱我的驢去逛東山。”

  • 春秋時少數民族赤狄別種東山皋落氏的省稱。《國語•晉語一》:“﹝晉獻公﹞是故使申生伐東山,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韋昭注:“東山,皋落氏。”


為什麼是“東”山再起?涉及的到“舊時王謝堂前燕”的典故。

除了上面的5重含義,“東山”還代指了謝安從東山復出的典故。

王導、謝安兩家是東晉顯赫的世家大族,其後世家族也都權傾朝野,功勳顯著。張舜徽稱讚謝晉是“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他早年淡泊名利,又性情嫻雅溫潤,多才多藝,擅長書法音律。常常和王羲之、許詢等朋友竹林飲酒,瀟灑人生。朝廷多次邀請他去做官,並委以高爵,都被他婉拒了。知直到謝氏家族在朝廷中的人相繼離世,加朝廷的多次誠心徵聘,他才出山。謝安為官期間,歷任吳興太守、吏部尚書、中護軍、徵西大將軍司馬等要職。同時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他作為東晉的總將領,以少勝多擊潰了前秦的百萬雄獅,為東晉爭取了十餘年的和平光景。


謝安在東山的復出,後來演化為“東山再起”的成語,此處的東山指的是會稽的東山。同時謝安也經常去臨安和金陵的東山度假、旅遊、會友。所以東山,也只休憩隱居的地方。

據《晉書•謝安傳》載:“謝安早年曾辭官隱居會稽之東山,經朝廷屢次徵聘,方從東山復出,官至司徒要職,成為東晉重臣。又,臨安、金陵亦有東山,也曾是謝安的遊憩之地。後因以「東山」為典。指隱居或遊憩之地。”

王維《戲贈張五弟諲》詩之一:“吾弟東山時,心尚一何遠!沈遘《吳正肅公輓歌辭》之一:“暫作東山去,還期宣室來。” 趙翼《秋帆制府輓詩》:“南國烽煙悲遠道,東山絲竹渺前塵。”

後來甚至有人,直接拿“東山”代指謝安本人,來稱道謝安的雅量膽識、高世英姿與宰相風度。比如李白和顧炎武。

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想象東山姿,緬懷右軍言。” 顧炎武《上吳侍郎暘》詩:“徵虜投壺暇,東山賭墅優。”

而“南山”的使用含義中,特指終南山,屬秦嶺山脈、祁連山、南平山、荊南山等,或泛指方位在南的山;“北山”,泛指北面的山,特指北邙山和鐘山;“西山”,泛指西方的山,特指首陽山、南昌山、岷山主峰、睡佛山、洞庭西山。


古代,以“東”的方位為尊,較南、西、北的寓意更重

為什麼西、南、北多單純指示方位,而“東”字卻被賦予了很多社會意義呢?

古代的哲學思想中,以陰陽思想為主導。在君臣與殿堂方面,崇尚南尊北卑,南為至尊。帝王坐北朝南,象徵著尊榮。臣子面北朝拜,象徵臣服和敬仰。

《禮·大傳》:“聖人南面而治天下。《文選·孫楚》:“信能右折燕齊,左振扶桑,凌轢沙漠,南面稱王。”

同時,古人還以東為主。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在陰陽觀念中,屬陽,為尊上。因此在室內,主客之間是東尊西卑。這也是東宮正主、房東、東道主等,這類詞語的由來。

《禮記釋例》:“堂上以南向為尊,室內以東向為尊。《史記・項羽本紀》:“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伺。《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乃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

由對謝安“東山再起”典故的探討,引申到我國的方位文化。可見小小的方位詞,也蘊含了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和老一輩的哲學思想。其中的門道與深刻根源,也值得我們進一步溯源和思考!


文史之燏


東山再起這個成語來源於東晉名相謝安,其前半生不願做官而隱居東山,後來出仕一發不可收拾,幹了幾件轟轟烈烈的大事,聲望如日中天,名留青史。


年輕時,謝安住在會稽東山,整天跟王羲之等一群不喜歡朝政的閒雲野鶴遊山玩水,《蘭亭序》就是這群人遊山玩水時寫出來的。那時沒有科舉,這群含著金湯勺出生的人,一出生就註定有官做。朝廷幾次徵召,讓謝安去當官,謝安都找藉口推辭了。

謝安之所以這麼牛,是因為家族中有人在朝中頂著,他只負責遊山玩水就行了。

但是,沒多久朝中出事了,家族在朝中的勢力連續受損。尤其是他的弟弟謝萬在領軍時不僅腐敗還無能,致使軍卒差點譁變,被廢為庶人。眼看謝氏在朝中的勢力不保,謝安才不得不走出會稽東山,到都城建康(南京)去做官。


這兩個典故都是非常相似的,都是開始隱居或被罷官,後來都再次展示自己的才能,取得更大成就。當然他們重新掌權都從“東山”這個地方開始,故有“東山再起”之說,而不是什麼南山,北山和西山。

最後,謝安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廣陵避禍。太元十年(385年),謝安病逝,年六十六。


兜兜裡有花花


“東山再起”的意思是指一個人退隱後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後重新恢復地位。

這個成語出自於《晉書·謝安傳》:"謝安少年既有名聲,屢次徵辟皆不就,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謝安是政治家、名士,曾隱居於浙江會稽東山,後應朝廷之召,出來做官。太元八年(383年),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謝安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指揮東晉軍隊大敗號稱有百萬大軍的前秦苻堅。

因謝安復出之前是隱居於浙江會稽(今紹興)的東山,所以後世用“東山再起”指一個人退隱後再度出任要職。

此外,“東山”還有一說,是指金陵的 東山 ,因金陵東山曾是 謝安 的遊憩之地,但相比較而言,應以會稽的東山之說更為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