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稷山縣塢堆村

塢堆村,村中王氏最多,薛、衛等姓居其次,人稱“王家半村子,薛家一份子,衛家一牙子,馬家一匣子”。過去村子有南門兩座、東門四座、西門一座、北門兩座,一到晚上,九門都要關門加鎖。塢堆村在同治年間出了一名探花王文在,這樣的成績放在江南也屬稀鬆平常,可是在山西,有清三百年只出了3名探花,因此就彌足珍貴了。其餘的進士、舉人等等也不少,人稱“下了塢堆坡,秀才比驢多”,說的就是這個。民國時期曾經出了一位有名的大財主—王璋,商鋪店面近百座,家產多的沒法計算,人稱“蓋縣大財主”。據說稷山縣的大鎮翟店鎮,就是塢堆商人所建。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王璋(1883-1937),號稱稷山縣商業“四大家族”之一。解放前,他在本村佔有好地一千二百畝,飼養著騾子36頭,耕牛16頭,馬12匹,僱用長工32人。每年夏天割麥時,僱用短工多至百餘人,每日清晨聚集於南巷井頭,聽憑工頭分派,已成當時的一種習慣。

王璋家族曾在山西的太原、臨汾、新絳、稷山、河津、汾城等地開設商號37座;在陝西的西安、岐山、三原、咸陽等地開設商號18座;在河南的開封、鄭州、洛陽等地開設商號14座;在四川的成都、重慶等地開設過商號11座;在甘肅的蘭州、平涼等地開設過17座;除商號外,兼有土地3790畝。有民謠稱王璋家族:“塢堆到西安,一路不住店;鎮鎮有字號,縣縣有門面。”

王璋的祖上從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開始擺估衣攤子,至乾隆元年(1736)在甘肅省正寧縣山河鎮開設“德順號”老燒坊一座,買賣興旺。旋即在山河鎮兼併土地數百畝,地租收得很多,於是又開設了糧站,搞糧食交易,為其燒酒供給廉價原料。再後來,在正寧縣開設了“老順和”布莊。這是王璋家族經營的初級階段。據王家祖墳碑文記載,從王璋前七世遠祖開始發家,到王璋時期,已歷時二百年之久。而王璋繼承其遠祖經營商業、兼併土地、放高利貸的經驗,大大擴充了財產。

王璋家發家的第二階段,是在其高祖王四合時期。王四合又名王崇德(1779-1820),在陝西涇陽縣“大豐通”錢莊當經理,東家是山西安邑縣吉姓。該錢莊資本雄厚,王四合為人精名能幹,在涇陽縣商界頗負盛名。當時涇陽縣有些小商人,為了憑藉王四合的聲望發展營業,做買賣時給王四合頂控股,不要他拿資本,賺了錢,王四合卻按股均分。王四合發財後,又新開了幾處商號。清嘉慶十四年(1809),在山西汾城縣古城鎮開設“復盛源”燒坊一座,資本為三千兩銀子。不久,又在該鎮開設“復盛源”糧店一座。道光元年(1821),又在新絳縣西關開設了“德盛通”京貨鋪。到王璋的父親王在戊時期,他家共有商號八座,在本村佔有的土地,也由過去的二百畝增加到五百餘畝。光緒十年(1884)前後,稷山縣翟店鎮的九家糧店全被王璋家操縱,由同村王文秀給他主持,囤積居奇,買空賣空。這個王文秀,就是前面講到的探花王文在的胞弟(王文在排行老二)。王文秀排行老三,善於經商,在陝西眉縣齊家寨創立了“德裕生”京貨鋪,併兼做王璋在陝西的商業顧問。

王璋的父親王在戊兄弟四人,從此以後分三家,老大在元(曾孫王山虎),老二在甲(曾孫王德洽、王德潤),老三無後,老四在戊(子王璋)。但其商業資本仍在一起,在商業分利時,“原德堂”王璋頂一半,“明德堂”王德洽、德潤,“壹德堂”王山虎頂剩下的一半,由這三家構成了以王璋為首的大地方兼資本家家族。

在王璋掌管家務時期,是王家的極盛時期。截止1938年王璋死後(王璋死於1937年10月15日),王家主要賺錢的有名商號計有:稷山塢堆村“復盛太”京貨鋪,“復盛魁”藥房,“復盛太”醋坊;稷山翟店鎮“合盛慶”藥鋪,“復盛生”京貨鋪,“復盛公”雜貨鋪,“復盛昌”花店,“復盛明”粟店,“德順祥”木廠;稷山城內“復盛興”鐵貨鋪,“復盛永”燒坊;新絳縣“德盛通”、“德盛裕”、“德盛仁”三家京貨鋪;汾城縣古城鎮“復盛永”燒坊,“復盛源”粟店;解縣“德盛裕”、“德順升”、“復盛生”三家京貨鋪;榮河縣“復盛生”京貨鋪;河津縣“復盛生”京貨鋪;陝西省三原縣“德盛興”花店,“復盛德”布莊;甘肅省正寧縣山河鎮“德順號”老燒坊;陝西省中部縣油坊兩座。據說,這些商號的全部財產,價值二百萬銀元。如新絳縣的三家京貨鋪,1938年為避日寇搶掠,將貨物運到王璋家存放,派四十餘輛大車搶拉,一直拉了七天七夜,其財產雄厚可見一斑。

王家商業在王璋手裡做大,與其開闊的思維、敏銳的商業眼光不無關係,據說王璋還到上海、杭州等地考察過,計劃把生意做到南方。王雖富可敵縣,但平常起居簡樸,不做特殊飯菜。他生有一男一女,子名廷驎,字立塘,畢業於北京朝陽大學司法系,曾於南京和四川等地供職,受先進思想影響,建議父親將家產分予貧苦農民,在資產問題上與其父想法距離甚大,便負氣出走,外飄眉縣齊家寨,過著金石玉雕,文墨書寫的生活。上世紀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因家庭問題和珍藏老師著名書法家林散子與蔣介石、宋美齡的一張合影而受到殘酷的鬥爭和批判,他與著名書、畫家董壽平合作的扇面、繪畫等也遭到“紅衛兵”的抄襲,最終於1972年死在了齊家寨,直至終了未歸故里;其女芝蘭,北京女子大學畢業,後曾返鄉開辦女學。王璋則於1937年10月15日,從稷山縣廟岔村逃避日軍回來的當天黃昏,因驚嚇過度,得了急病身亡。日軍侵入山西后,王家生意一路衰敗。

王璋家族在村裡共置建院落14所(每所院為一套四合院),並有數畝大的飼養場及打麥場。為了確保安全,在院子的西北角建有看家哨樓一所,僱用人員日夜持槍看守。這些院子,大部分都毀滅在歷次的運動中,只有剩下的一座建造於民國年間的院子,2006年去的時候還比較完整,院牆高大整齊,上面全部用花牆裝飾,看上去十分堅固。門樓磚雕十分精緻,門額上書“福壽康”三個大字,門內照壁為高浮雕磚雕麒麟(磚雕麒麟可能是清朝物件,屬於移建),院內正房木雕精細。可惜現在居住的主家沒有任何保護意識,再去的時候,已經搖身一變,成了新房,整座房屋全部賣給了他人。其他的宅院也大都拆除,破爛不堪,蹤跡全然難尋。

村內還有一座據說是前清王家進士的院子(和王璋不是本家),其院子也相當精緻,門樓木雕絕佳,門內麒麟照壁(和王璋宅院的照壁風格一致,應為同期)十分生動,堪稱精品。

摘, 新浪博客,樑龍池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王文在(1834-1889),字念堂,號杏塢,排行第二,清道光14年出生於稷山塢堆村。他的祖父王心普和王天祥,先後都受皇封為文林郎戶部七品京官,晉封承德郎翰林院編修加二級,系書香門第。據說他4歲半時開始識字,從父讀《三字經》,晨教而暮熟;7歲能詠《千家詩》,過目成誦;11歲讀完《十三經》;12歲能寫八股文,行吟坐誦,手不釋卷;24歲科試第一名,先後考中貢生、舉人;29歲保和殿複試第一名;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試居一甲第三名探花,欽點翰林院編修,一時名震天下。

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教育部門任職,1874年政歷湖南大主考,1875年授湖北學政(學政,即提督學政,清中葉以後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屬各府、廳考試童生及生員。均從進士出身的官吏中簡派,三年一任。不問本人官階大小,在充任學政時,與督、撫平行)。後為父丁憂時,先後在河津文清書院、河東書院、令德書院和晉陽書院當過主講。王文在在未中進士之前,和襄汾縣南高村的鉅富劉家有過一段淵源。當時王文在受劉家劉向書之邀,在南高村當過大約兩年的先生,專門教授劉氏子弟。其中就有劉篤敬(字筱渠,前清舉人,清末民初山西商會會長,鉅商)兄弟。現存的一些書札顯示了這一歷史的存在。

民間傳說,慈禧太后看完王文在試卷後也大讚其“文官三品、筆壓三班”,贊其有狀元之才。從現存的王文在書法中,其楷書精美秀麗,筆法嚴謹,不僅透射出了一種在書法藝術上的造詣,而且也可以看出其人極度的自律與嚴謹。人常說“字如其人”,王做人也和其字一樣,嚴格遵守封建社會的倫理和教條,絕不出格,謹小慎微,堅持以行動來教化人,這是文化興盛的河東地區舊時行為標準的一個縮影。從以下一些關於他的傳說可以看出一斑。

一是孝敬父母。他高中探花,省親歸裡時,母食必自舉,母頭必自盥,母衣必自洗,母溺必自取,母藥必自嘗,母室必自帚。因而他母親常對人講:“吾文兒,真二十五孝耳!”

二是廟院鋸椅。舊時塢堆村入廟看戲者,多有不守廟規,專放高腿桌凳,影響大家觀看。村人為尊重探花王文在,專門在前排中央為他留有一塊空地,傭人將座位設置其內。但王文在每當開戲之前,堅不入座,卻恭立廟門口,禮讓鄉鄰中老叟老嫗就座。他的一些侄男子弟、姑嫂姊妹等人亦有在廟中放置高桌高凳者,王文在得知後,令傭人突於開演之前,持斧鋸入廟,首先鋸斷了自家人的高腳桌凳,眾人見狀,心悅誠服,此後再無人違犯廟規。

三是丁丑賑災。光緒三年(1877年)正月,文在歸裡。夏,華北數省大旱,民不聊生,尤以河東為甚,史稱“丁丑大荒”。文在體恤家鄉父老之苦,告朝還鄉,興辦賑濟。其先供凡屬塢堆村民者穀米一斗七升,並在家中支起巨釜七口,煮粥供飢;後又在村北五里之遙官道上,一連舍茶飯二年有餘,直至力所不支,向親友借貸,數年之後,才予還清。

王文在於56歲時去世,歸葬於塢堆村。舊社會其墓曾被盜過,墳前還有立有旗杆和碑樓等物,後來在解放後一一搗毀。王文在家的宅院在塢堆村的東南角落,據說一連八座,四方四正,各院的磚木、石雕堪稱魂寶,精美絕倫,可惜都被拆除殆盡,僅剩下一間北房,其建築特徵確實為清末風格,於北房西山牆開闢全磚雕大門,磚雕精巧,但與周邊同時代的老宅子相比,總歸沒有太多的特別之處,若非探花故居,早已淹沒於群宅之中。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塢堆鎏金細工製作技藝”,始創於太陽鄉塢堆村王家。據《稷山縣誌》記載,王家在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就開始經商,道光十五年(1835年),王家十四世王文明創設興業堂銀樓。專做鎏金細工,時人評價“雕刻精巧,玲瓏雅緻不凡焉”。此後,興業堂銀樓通過父子延續,不斷代傳承到王傑忠這一代已至二十世共182年。因鎏金技術對錶面拋光工藝要求很高,能夠熟練掌握這一傳統技藝的人少之又少;再加上汞蒸汽具有一定毒性,長期接觸對人體有害,因而塢堆鎏金細工從業者後繼無人。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稷山縣塢堆村

該村仿古螺鈿加工歷史悠久,工藝複雜,所有金銀器飾品全部使用純手工打造,在當今時尚符號充盈的多元世界中,仿古工藝品加工佔據了塢堆村全民綜合產值的一多半。塢堆村的仿古工藝品製作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從傳統的“百家鎖”“手鐲”等日常銀飾品加工開始。其產品工藝主要採用傳統金銀工藝和現代技術巧妙結合,使錘、碟、刻、鏤和掐絲、鑲嵌、炸珠、鎏金等十餘種技藝融會貫通。該中心目前主要生產銀鎏金四股十二環錫杖、頭簪、鎏金八寶瓶、鎏金盤、鎏銀吉祥提壺等100餘個品種,產品遠銷德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其製作技藝現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