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不要低估膽囊息肉的危害

膽囊息肉是膽囊粘膜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病變,可無臨床症狀或症狀輕微,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體檢中發現的,由於平時沒啥感覺,往往容易被患者忽視。近年來,隨著B超檢查的普及,臨床發現的膽囊息肉樣病變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據臨床統計資料表明,在健康人群中超生普查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患病率3%~7%,

僅次於膽結石,居膽囊疾病的第二位。

不要低估膽囊息肉的危害

正確認識膽囊息肉

我們通常經B超檢查發現的膽囊息肉,全稱為“膽囊息肉樣病變”,這是形態學和影像學診斷的概念,是指來源於膽囊壁並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病變。從病理學的角度,主要包括膽囊息肉和膽囊腺瘤2種,前者是非腫瘤性息肉,如膽固醇息肉、炎性息肉等;後者為腫瘤性息肉,可惡變,是膽囊癌的癌前病變。

膽囊膽固醇息肉:最多見,佔膽囊息肉樣病變的95%以上,多為多發。實際上它是膽汁中膽固醇過飽和而析出的膽固醇結晶,不會惡變。除膽囊頸部息肉外,多無明顯症狀,通常無需手術治療。

膽囊腺瘤:大多為單發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頭狀或非乳頭狀,惡變率約30%。其癌變機會與腺瘤大小呈正相關,是膽囊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女性比較多見,男女之比約2:7;大多數為單發,可發生在膽囊的任何部位。合併急性膽囊炎時可出現右上腹陣發性脹痛或絞痛,以及噁心、嘔吐等症狀。

膽囊息肉雖屬良性病變,但息肉引起的危害不可低估。位於膽囊頸部的息肉、帶蒂息肉或較大息肉,易阻塞壺腹或膽管,造成膽汁排洩受阻;息肉併發結石成為急、慢性膽囊炎的主要禍源。此外,息肉的惡變率日趨增加,息肉越大,惡變幾率相對越高。

不要低估膽囊息肉的危害

膽囊息肉患者的注意點

有膽囊息肉,特別是同時患有膽結石或慢性膽囊炎的人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能因為平時沒症狀就放鬆警惕,務必要定期進行B超檢查。B超是目前早期診斷膽囊癌定性的首選方法。如出現以下情況要高度懷疑膽囊癌:①膽囊息肉直徑>1釐米 ,基底較寬或複查發現逐漸增大。②膽囊壁不規則增厚>0.5釐米或有鈣化斑。③膽囊增大,脂肪餐提示膽囊收縮功能障礙。④膽囊輪廓不清或邊界不規則。

2、原本沒有症狀的患者,在進食油膩食物後突然出現右上腹飽脹,或原本只是輕度隱痛或脹痛的患者,疼痛程度加重或頻率增加,或出現皮膚、小便發黃,要及時就診。

3、年齡大於50歲的中老年人近期有原因不明的乏力、消瘦伴消化道症狀者,如果單發息肉大於1釐米,同時患有膽結石,應儘早診治。

4、注意飲食,降低膽固醇攝入量,尤其是晚上。因為膽固醇攝入過多,可加重肝膽的代謝和清理負擔;儘量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品,如肥肉、海鮮、無鱗魚類、動物內臟等;禁酒,酒精可刺激膽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變大。

不要低估膽囊息肉的危害

手術切除膽囊為根治性舉措。但息肉並非都要手術,醫生應該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其適應證包括:病灶直徑>1釐米或直徑>5毫米且進行性增大的膽囊單發息肉;年齡>50歲;無蒂性或單發性病灶;短期內病灶增大趨勢明顯;位於膽囊頸部;合併膽囊結石者。有以上情況者癌變幾率增大,應行手術治療。對於直徑<0.5釐米的息肉暫不宜手術,可定期B超觀察,發現有變異時果斷施術。而無症狀的膽囊多發息肉無需手術治療。

發現膽囊息肉後,在未行手術治療之前,均應定期進行 B 超隨訪檢查。觀察期間切忌偏聽偏信、亂用藥治療,當今還沒有能抑制息肉生長或消融息肉的藥物。小息肉沒有症狀,對健康無妨害,也不需特殊治療。

不要低估膽囊息肉的危害

切除膽囊對身體無影響

當醫生建議膽息肉或膽結石患者切除膽囊時,有很多患者都不願意。有的是怕挨一刀,有的則擔心切了膽囊,身體就“垮了”。許多人因膽結石合併膽囊炎或膽絞痛需切除膽囊時,常常提出這樣的問題:膽囊是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切除膽囊是否影響人體的消化功能?其實,膽囊只起儲存和濃縮膽汁的作用,它並不產生和分泌膽汁。真正產生和分泌膽汁的器官是肝臟。膽汁是幫助消化食物的物質,切除膽囊後,膽汁儲存和濃縮功能雖然喪失,但膽汁仍能在小腸內與食物混合,起到消化作用。此外,由於膽囊炎和膽石症的影響,絕大多數膽囊的功能已經喪失,甚至可能癌變,膽囊已成為有害而無益器官,應果斷地手術切除。現在的內鏡技術先進,採用微創手術,傷口很小,患者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走路了。一味追求所謂的“保膽取石”手術是不明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