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不要低估胆囊息肉的危害

胆囊息肉是胆囊粘膜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的,由于平时没啥感觉,往往容易被患者忽视。近年来,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据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在健康人群中超生普查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病率3%~7%,

仅次于胆结石,居胆囊疾病的第二位。

不要低估胆囊息肉的危害

正确认识胆囊息肉

我们通常经B超检查发现的胆囊息肉,全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这是形态学和影像学诊断的概念,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从病理学的角度,主要包括胆囊息肉和胆囊腺瘤2种,前者是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等;后者为肿瘤性息肉,可恶变,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

胆囊胆固醇息肉:最多见,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95%以上,多为多发。实际上它是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而析出的胆固醇结晶,不会恶变。除胆囊颈部息肉外,多无明显症状,通常无需手术治疗。

胆囊腺瘤:大多为单发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30%。其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是胆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女性比较多见,男女之比约2:7;大多数为单发,可发生在胆囊的任何部位。合并急性胆囊炎时可出现右上腹阵发性胀痛或绞痛,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胆囊息肉虽属良性病变,但息肉引起的危害不可低估。位于胆囊颈部的息肉、带蒂息肉或较大息肉,易阻塞壶腹或胆管,造成胆汁排泄受阻;息肉并发结石成为急、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祸源。此外,息肉的恶变率日趋增加,息肉越大,恶变几率相对越高。

不要低估胆囊息肉的危害

胆囊息肉患者的注意点

有胆囊息肉,特别是同时患有胆结石或慢性胆囊炎的人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因为平时没症状就放松警惕,务必要定期进行B超检查。B超是目前早期诊断胆囊癌定性的首选方法。如出现以下情况要高度怀疑胆囊癌:①胆囊息肉直径>1厘米 ,基底较宽或复查发现逐渐增大。②胆囊壁不规则增厚>0.5厘米或有钙化斑。③胆囊增大,脂肪餐提示胆囊收缩功能障碍。④胆囊轮廓不清或边界不规则。

2、原本没有症状的患者,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突然出现右上腹饱胀,或原本只是轻度隐痛或胀痛的患者,疼痛程度加重或频率增加,或出现皮肤、小便发黄,要及时就诊。

3、年龄大于50岁的中老年人近期有原因不明的乏力、消瘦伴消化道症状者,如果单发息肉大于1厘米,同时患有胆结石,应尽早诊治。

4、注意饮食,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因为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和清理负担;尽量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禁酒,酒精可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变大。

不要低估胆囊息肉的危害

手术切除胆囊为根治性举措。但息肉并非都要手术,医生应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其适应证包括:病灶直径>1厘米或直径>5毫米且进行性增大的胆囊单发息肉;年龄>50岁;无蒂性或单发性病灶;短期内病灶增大趋势明显;位于胆囊颈部;合并胆囊结石者。有以上情况者癌变几率增大,应行手术治疗。对于直径<0.5厘米的息肉暂不宜手术,可定期B超观察,发现有变异时果断施术。而无症状的胆囊多发息肉无需手术治疗。

发现胆囊息肉后,在未行手术治疗之前,均应定期进行 B 超随访检查。观察期间切忌偏听偏信、乱用药治疗,当今还没有能抑制息肉生长或消融息肉的药物。小息肉没有症状,对健康无妨害,也不需特殊治疗。

不要低估胆囊息肉的危害

切除胆囊对身体无影响

当医生建议胆息肉或胆结石患者切除胆囊时,有很多患者都不愿意。有的是怕挨一刀,有的则担心切了胆囊,身体就“垮了”。许多人因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或胆绞痛需切除胆囊时,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胆囊是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切除胆囊是否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其实,胆囊只起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它并不产生和分泌胆汁。真正产生和分泌胆汁的器官是肝脏。胆汁是帮助消化食物的物质,切除胆囊后,胆汁储存和浓缩功能虽然丧失,但胆汁仍能在小肠内与食物混合,起到消化作用。此外,由于胆囊炎和胆石症的影响,绝大多数胆囊的功能已经丧失,甚至可能癌变,胆囊已成为有害而无益器官,应果断地手术切除。现在的内镜技术先进,采用微创手术,伤口很小,患者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走路了。一味追求所谓的“保胆取石”手术是不明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