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西遊記》的核心思想:用虛幻揭露現實,以神話影射人生

導讀:用天庭來影射朝廷的腐敗,用佛教來影射人世間的不平等,用人間帝王來影射古代統治者的愚民思想,用師徒四人的經歷來影射人生的無奈。《西遊記》真正的核心意義,要遠比人們想象的更加深刻和廣泛。

這部書融匯了諸多道教天庭的構架,也借鑑了許多道教人物的原型,同時也改編了多個與佛教有關的故事,加入了眾多與佛教相關的元素。可是卻唯獨沒有體現出,佛道兩家真正的思想境界,和立世的宗旨,反倒用一種世俗化的手段,去塑造了這些神仙。

《西遊記》的核心思想:用虛幻揭露現實,以神話影射人生

人間帝王

而且此書還用虛擬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又一位人間帝王的形象,和一個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但是在這些人物的身上,卻沒有看到真正的古代君王,應該具備的心境和素質,反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人性缺點。還有《西遊記》中描寫的師徒幾人,他們前後的性格反差,簡直是判若兩人,出現這樣的差距,著實給許多人都造成了一種難以適應的感覺。

當然這些並不是《西遊記》留下的敗筆,而是故意製造出的強烈反差。因為只有通過這樣的手段,才能更深刻地體現出真正的核心思想——用虛幻揭露現實,以神話影射人生。

《西遊記》中的天庭是以當時的朝廷為原型

若想知道這部書要體現的東西,首先就需要來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據清代學者吳玉搢在《山陽志遺》的記載,《西遊記》乃是明代嘉靖年間貢生吳承恩先生所著。可見此書描繪的故事背景,大多是依據歷史上的明朝為原型,然後再加以藝術手法的塑造,最終才形成了《西遊記》中的故事模型。

而且在書中有很多地方,都能夠與當時的朝代相互對應。比如玉皇大帝派10萬天兵天將鎮壓孫悟空卻沒能取勝,反而在後來被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情節,就是取材於明朝中期的土木堡之變。

據《明英宗實錄》記載,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率領20萬大軍北征瓦剌,卻因指揮不力,反被瓦剌頭領也先大破明軍,從而突破邊境防禦長驅直入,兵臨明朝都城之下。

《西遊記》的核心思想:用虛幻揭露現實,以神話影射人生

這一段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蹟,與《西遊記》書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故事,隱隱形成了一種對照和呼應。同樣是朝廷派兵鎮壓,結果都是反被對方打敗,而且就連事情最終的結局,也頗具相似之處,都是因為一個英雄的出現,才拯救了最後的危局。

在《西遊記》中出現的這個英雄是如來佛祖,他接到玉帝的詔令挺身而出,用五行山壓住了孫悟空。而《明史》中出現的英雄,則是備受世人敬仰的一代名臣于謙,是他臨危受命,拯救了即將傾倒的大明王朝。但是這個民族英雄的下場,並沒能像《西遊記》中的如來佛祖那樣,得以安然返回靈山,而是被人誣告入獄含冤而死,倒在了黑暗迂腐的鬥爭之中。

兩件事的過程極其相似,可結局卻大相徑庭。《西遊記》在以這種方式告慰英雄的同時,也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的朝廷有多麼不堪。

此外還有書中對於太上老君的設定,其實也具有著非常獨特的意義。因為《西遊記》中至高無上的主宰是玉皇大帝,可玉帝卻把太上老君供奉在最高33重天上,讓老君為他安心煉製仙丹,至於他自己只是端坐在九重天上。也就是說在西遊的神話體系裡,玉皇大帝非常崇拜會煉仙丹的太上老君,甚至把他的地位抬到了自己的上面。

《西遊記》的核心思想:用虛幻揭露現實,以神話影射人生

明朝的嘉靖皇帝

而書中之所以做這樣的安排,是因為當時明朝的嘉靖皇帝,就是這樣的形象。在《明世宗實錄》中有言,嘉靖皇帝喜好道教,尤其寵信懂得煉製丹藥的方士,如嘉靖四十四年正月,就有方士王金等偽造《諸品仙方》、《養老新書》,並且還制長生妙藥獻給嘉靖。

更有甚者嘉靖皇帝還給自己加封道號,稱為

“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玄真君”。也正因如此在嘉靖年間,道教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但是這種現象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也是非常嚴重的。因為自從嘉靖皇帝修道之後,便開始逐漸疏遠朝政棄用賢臣,不僅導致大明王朝民不聊生,而且南北邊境地區都出現了巨大的變故,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這樣的局勢與《西遊記》中的天庭,可謂是如出一轍。由此可見《西遊記》在用一個虛幻的神話天庭,來間接描述大明王朝的破敗局勢。與此同時也體現出了古代文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傳遞著一種“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指導思想。

書中故意忽略了佛道兩家的思想

其實只要對佛道兩家思想有所瞭解的人,就能夠很容易地發現,《西遊記》中的佛教和道教,和現實中的佛與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說《西遊記》只是化用了兩教神話中的人物形象,而並沒有體現出佛道兩教的宗旨。

比如道教的宗旨,是以《道德經》和《南華經》為核心,其內容是“尊生貴生、天人合一、清靜無為、見素抱樸”等。

《西遊記》的核心思想:用虛幻揭露現實,以神話影射人生

但是在《西遊記》當中出現的道教神仙,卻完全違背了這些思想。就像在書中被奉為道祖的太上老君,在聽說孫悟空偷吃了他的仙丹之後,便採取了一種非常極端的手段——把孫悟空丟進煉丹爐。而且據原著中所寫,太上老君當時是這樣說的:

“那猴吃了蟠桃,飲了御酒,又盜了仙丹。我那五壺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裡,運用三昧火,鍛成一塊,所以渾做金鋼之軀,急不能傷。不若與老道領去,放在八卦爐中,以文武火鍛鍊。煉出我的丹來,他身自為灰燼矣。”

通過這樣的做法,又如何能夠體現出道教“尊生貴生”的宗旨!而且《西遊記》書中還描寫了一段,豬八戒調戲嫦娥仙子的故事。如此更是不但顛覆了人們心中對於道教的印象,更是徹底違背了道教“清靜無為”的說法。

如此刻畫人物形象的意義就在於,能夠通過對人們傳統認知的衝擊,表達出一個真理,那就是現實與幻想總是存在著差距。因為在現實的世界裡,並沒有人能夠真正達到所謂的神仙境界,無法做到絕對的“尊生貴生、清靜無為”。包括當時的統治階層也是一樣,人的地位越高離這些宗旨也就越遠,那些完美的境界,永遠都只是人們的幻想,既然身在世俗就沒有人能夠免俗。

《西遊記》的核心思想:用虛幻揭露現實,以神話影射人生

還有書中佛教形象的塑造,也是出於這樣的原因。因為佛教立世的指導思想,是講究“眾生平等、四大皆空”,這兩種說法分別見於佛教著名經典《金剛經》和《四十二章經》。

然而反觀《西遊記》中的佛教,其實根本就不存在這兩種概念。因為在書中佛教也劃分了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佛祖、菩薩、羅漢、使者、護法、沙彌等等。而且就在唐僧到達靈山的時候,都需要層層通報才能見到如來佛祖,這樣的做派儼然和人間帝王沒什麼兩樣,甚至有過之無不及,根本看不到“眾生平等”的含義。

最重要的是在《西遊記》中佛祖曾說:“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

如此看來《西遊記》中的佛祖,很明顯就是把經書當成了貨物來賣,根本沒有表現出大慈大悲度化眾生的意願,與“四大皆空”境界更是相去甚遠。

而這也正是《西遊記》想要體現的觀念,神佛尚且如此,更何況世間的芸芸眾生。同時也是在向世人昭示,如果想要追求真正的平等,光憑嘴上的說辭是不夠的。

因為身在紅塵之中的人,眼中所看到的都是紅塵之事。要想改變人的觀念,首先需要改變人的生活方式。

《西遊記》中的帝王是古代統治者思想的象徵

《西遊記》可以說是古代四大名著中,涉及到國度最多的一部,雖然這些國度大多是虛構的,但是卻有一個是真實存在過的王朝。那就是書中所說的東土大唐,而東土大唐的皇帝李世民,也正是推動唐僧取經的關鍵性人物。但與此同時,他也是整部書最大的批判對象。

《西遊記》的核心思想:用虛幻揭露現實,以神話影射人生

因為根據《西遊記》原著中交代,李世民讓唐僧取經的目的,是超度地府中的亡魂,保證他江山永固。但是這樣的做法,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即使唐僧取回了真經,但是唐朝依然沒能永固。這樣就無比真實的反應出了,所謂的虛幻力量,並不能解決任何的實際問題。正如唐朝詩人李商隱寫的那樣,“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作為一國之君,居然妄圖用誦經唸佛的方式祈禱江山永固,這顯然是一種非常可笑的行為。《西遊記》之所以設定這樣一個情節,其目的正是為了借古諷今,諷刺明朝當時的統治者愚昧無知,荒廢了江山社稷。

除了李世民之外,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就是祭賽國的國王。《西遊記》原著中有言:

“文也不賢,武也不良,國君也不是有道。我這金光寺,自來寶塔上祥雲籠罩,瑞靄高升,夜放霞光,萬里有人曾見;晝噴彩氣,四國無不同瞻。故此以為天府神京,四夷朝貢。”

可見祭賽國國王統治國家的手段,完全依靠那一顆會放光的舍利子。其實他象徵的是通過愚民手段,來壓制人們思想的古代統治者。而且當那一顆舍利子被九頭蟲盜走之後,他的統治就變得搖搖欲墜,如此更是在影射一旦愚民思想的面具被揭開,這樣的統治方式就將宣告終結。

《西遊記》的核心思想:用虛幻揭露現實,以神話影射人生

此外還有因為痛失美色而積鬱成疾的朱紫國王,他也是一個非常鮮明的反面例子。

自古以來有多少君王,都是因為貪戀美色丟掉了江山,《西遊記》中還針對此類現象,編造了一個非常有趣而又意味深長的名字——“雙鳥失群之症”。

這些昏庸無道的君王形象,可以說是《西遊記》中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具意義的特點。此書用用一種戲劇性的手法,揭開了古代統治者的面紗,讓他們把最真實的面孔,暴露在了世人的眼前。讓古代的百姓們清晰地看到了,他們生活在怎樣的統治之下!

師徒幾人的故事其實蘊含著人生的無奈

《西遊記》中的師徒幾人,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重大的人生轉折,那些往事將他們的人生一分為二,徹底分成了兩段天差地別的故事。

其中最耐人尋味的便是唐僧,因為按照原著中的說法,他曾是如來佛祖的第二個弟子,已經修成正果,被稱為金蟬長老。但是他卻因為“輕慢大教”,被如來佛祖貶下凡間,經歷輪迴之苦。

其實這一段身世,是《西遊記》中隱藏最深的暗喻。因為所謂的“輕慢大教”,只是如來佛祖眼中的看法,並不是對於唐僧的客觀評價。

就像《論語》記載中的那樣,孔子有一位善於提出質疑的學生名叫宰予,經常與孔子的觀點相駁,而且行為比較隨性。有一次孔子發現他在白天睡覺,便怒而說出了一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西遊記》的核心思想:用虛幻揭露現實,以神話影射人生

如此看來宰予和唐僧犯下的罪過是一樣的,都是“輕慢大教”。但是他們提出的觀點,卻並不一定是錯誤的,因為真理往往都是爭出來的。所以說《西遊記》中如來佛祖將唐僧打下凡間,其實象徵著一種不允許別人挑戰的權威,無論堅持的立場是否正確,但是都不許有人質疑。這樣的現象暗喻著人生中的一些不公平遭遇,無關對錯只在於態度。

而且《西遊記》中唐僧之所以能夠成佛,也正是因為他順隨瞭如來佛祖的意願,不再提出質疑,不再挑戰權威。可是這也就意味著他放棄了自己的立場,轉而採取了一種沒有立場的恭敬態度。但是這樣的人生,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意義,這也是許多人在生命中都會經歷的無奈。

包括《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亦是如此,他為了修成正果,丟掉了自己的反抗精神,放棄了作為齊天大聖的驕傲。透過他的故事,是人們明白了要想獲得某些事物,首先要放棄自己原有的東西,甚至要失去自我和尊嚴。

《西遊記》的核心思想:用虛幻揭露現實,以神話影射人生

再看沙僧和八戒,他們又何嘗不是這樣,他們最終所得到的結果,早已不是原來的夢想。《西遊記》中師徒幾人的遭遇,其實都暗藏著人生中的諸多無奈,經歷的越多就懂得越多。

結語

一部看似充滿趣味的《西遊記》,它的核心思想竟然是如此的深沉,以至於讓人沉默。他用那些虛幻的神話故事,深刻地揭露了現實的黑暗,同時也書寫出了人生的苦澀。每一個生活在世間的人,都是在黑暗中朝著光明的方向前行,在無奈中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這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

《山陽遺志》、《明英宗實錄》、《明史》、《明世宗實錄》、《道德經》、《南華經》、《金剛經》、《四十二章經》、《西遊記》、《論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