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文史記憶丨章竟成《塾師歌》目前發現的最長一首陳亮佚詩

文史記憶丨章竟成《塾師歌》目前發現的最長一首陳亮佚詩

一、發現佚詩

在故紙堆中尋尋覓覓,總會有一些驚喜的發現。

不久前,在東陽某處淘到一本清代光緒乙亥年即光緒元年(1875)的民間抄本。抄本為竹紙本,縱18.5公分,寬11.5公分,共38個筒子頁。

本是看中其書寫水平較高,內容主要是科舉應試藝文,由此而購得。

不想,買後,隨手一翻,卻發現抄本的後面赫然跳出一篇題為《陳龍川先生塾師歌》的長詩,眼睛不免為之一亮,隨後稍加細讀,內心更加激動。這真的是陳龍川先生的詩嗎?這可是我印象中從未曾見的一首呀!記憶裡幾個版本的龍川文集和陳亮詩詞的著述中均無《塾師歌》長詩的。

(民間抄本中《陳龍川先生塾師歌》)

這或許就是一首散佚民間幾百年,從未輯錄於相關龍川文集的陳亮詩歌!

不妨將《塾師歌》錄於下,先予讀者君分享:

月落更殘漏聲續,萬事經心眠不熟。

仰面看天天未明,側耳聽雞雞正宿。

千愁萬恨不可禁,剔起銀缸訴衷曲。

我作長歌非逞才,寫出胸中愁萬斛。

讀書思量立勳名,誰知讀書成勞碌。

年年流落在江湖,江湖風景多蕭索。

放蕩又恐玷俗風,常抱身心來撿束。

一身去留由主人,三餐粥飯隨奴僕。

覓利蠅頭且莫言,弟子愚頑難教育。

幼者年方十二三,長者年方十五六。

個個不識書中味,回頭只是看鴻鵠。

甫欲嚴規矩,護短不容加鞭樸。

陶育功未深,又道先生才不足。

此情此心訴向誰,長嘆一聲自含蓄。

我想家有數畝田,勤耕可以供飯粥。

家有數株桑,養蠶可以供衣服。

堂上有親壽可祝,室中有女顏如玉。

夏有六郎蓮,秋有淵明菊。

牆頭一株老梅樹,雪裡開花香馥郁。

有池可養化龍魚,有地可栽棲鳳竹。

適有萬卷破書籍,更有數間茅草屋。

愁來酒一壺,興來棋一局。

散散淡淡過此生,何必衣紫腰金食天祿。

嗟我功名性情酷,飄然不肯居林麓。

丈夫有志畢竟成,寂愁何事吞聲哭。

大舜未登庸,深山伴麋鹿。

蘇秦未封侯,曾受妻嫂辱。

嘗聞百里奚,將身自秦鬻。

又聞衛青儔,出入身為僂。

文章壓倒呂東萊,詩詞不讓黃山谷。

本是獸中麟,本是石中璞。

海底神龍不久潛,廄中良馬豈長伏。

有日傳臚第一聲,天下英雄皆括目。

文史记忆丨章竟成《塾师歌》目前发现的最长一首陈亮佚诗

(本文參考的有關書籍)

文史记忆丨章竟成《塾师歌》目前发现的最长一首陈亮佚诗

二、何為歌者

詩言志,歌詠言。何謂歌?歌者,長引其聲以誦之也(《說文系傳》)。歌,詠也(《說文》)。應該說歌是古典詩的一種體裁,是音節、格律相對比較自由的一種適合誦詠的詩體。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

入樂與否,是歌與詩的根本區別。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詩·魏風·園有桃》傳)。因此,從根本上說詩、歌、謠都有嚴格意義上的區分。

我們所熟知的膾炙人口的杜甫《飲中八仙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李白的《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長恨歌》等等都是屬於歌體之詩。在為數不多的陳亮詩中,著名的《謫仙歌》就是這樣一首歌體詩。

而本文所指《塾師歌》,恰恰正是一首典型意義上的歌體詩。

文史记忆丨章竟成《塾师歌》目前发现的最长一首陈亮佚诗

(位於永康市橋下鎮馬鋪山臥龍崗的陳亮墓)

三、為何說《塾師歌》即是陳亮之佚詩

陳亮(1143~1194),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人,後學稱其龍川先生,南宋時期傑出愛國主義者、思想家、文學家,永康歷史上唯一狀元,有《龍川文集》遺世。

陳亮博聞強記,通貫古今,才氣超邁,文有精魂; 他從小立志,抱負遠大,真才實學;他與人多忤,人生坎坷,跌宕悲壯;他矢志不渝,不惜以蛾蜉之身飛撲烈火;他鍥而不捨,幾番試考,終於在知天命之後抱狀元桂冠而歸。千百年來,陳亮成為八婺大地讀書人的學習榜樣。

首先,根據相關文獻,陳亮一生留給後世的詩文是大量的,其中輯錄相關文集中的詞目前有78首,詩近20首,詞為多,詩為少。從近些年不斷髮現有其佚詩情況看, 可以肯定,散佚在民間的陳亮佚詩佚文還會不少,而《塾師歌》即是其中一首的可能。

其次,從抄本的本身看。抄本形成的時間是清末光緒元年,內容主要是科舉應試藝文,加之書寫的水平較高,這就基本上可以確定抄者“永齊”是個讀書人(或可說是當時的秀才或舉人)。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廢於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5),“學而優則仕”是千百年來封建社會的傳統人生價值觀。陳亮是方圓百里家喻戶曉的狀元,是讀書人心目中的學習楷模,因此可以說,在一個讀書人的某一抄本的末尾抄存一首偶像人物的詩文用以觀摹學習或作勵志觀照是一種合情合理的行為,況且抄者必有來處,或是來之於讀書人之間的“紙紙相傳”,或是來之於著述之外的民間譜牒志史之記,一般都真實有依,頗具可信度。

文史记忆丨章竟成《塾师歌》目前发现的最长一首陈亮佚诗

(位於方巖風景名勝區五峰書院的陳亮雕像)

然後,從詩歌的風格特點上分析。陳亮雖是偏隅鄉野的一介書生,實為一位特立獨行的狂狷之士。縱觀他的為文,其風格特點是奇崛雄偉,引經據典,汪洋閎肆,開合恣意,不作妖言媚語,句句裂帛秋風。姑且不論其書疏策問、序跋書翰,也不論誌銘辭章,單以詞詩而言,詞風豪放硬朗,以政論入詞,少有靡萎之吟。詩則詠物言志,借景抒懷,情境相契。既有信手拈來的起承轉合,又有酣暢淋漓、擲地有聲的乾淨利落。反覆吟讀《塾師歌》裡的每一詩句,比對陳的另一首歌體詩《謫仙歌》,兩者似有某種不可言傳的神象之處。另外比對幾年前發現的《雞籠山》《贈劉改之》兩首較長的佚詩,同樣都是採用敘事鋪陳的手法,平處入手,層層遞進,漸入佳境,最後在高潮處戛然而止。

陳亮一生最敬佩的詩人是李白,“思寥寥數百年間,揚鞭獨步,吾所起敬起慕者,太白一人而已”,這是陳亮《謫仙歌》序中肺腑之言,可以想見太白對他有多大影響。同樣勿論為人處世,就以詩而言,龍川的詩就有一種自然流暢,文思活闊,信手拈來,如剝筍殼,循序漸進的詩歌格局。陳亮除了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學不來以外,其他的都已很好。《塾師歌》從內容表面上看是一首寫“塾師”的詩,實則是借寫“塾師”遭遇來抒發自己當時的人生際遇。縱觀陳亮一生的職業,除了讀書做學生,就是教書當老師,塾師是他賴以生存的正當的職業。正因為這一點,能寫出如此不一般的《塾師歌》當屬陳龍川。

文史记忆丨章竟成《塾师歌》目前发现的最长一首陈亮佚诗

(位於永康市城內龍川公園的陳亮雕像)

最後,從詩中的一些典型句子來看,只有陳亮才可能有如此英雄末路式悲壯的詩風:

“我作長歌非逞才,寫出胸中愁萬斛。”

——頗具太白遺風,陳氏筆調。

“讀書思量立勳名,誰知讀書成勞碌。

——讀書中狀元是陳亮父輩寄予其的夢想夙願,“復仇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髮蒼”,讀書報國是陳亮的抱負理想,但是前半生太多太多的打擊,使其心灰意冷,幾近絕望。嘆一聲讀書反被讀書誤!

“放蕩又恐玷俗風,常抱身心來撿束。

——桀驁不馴本該是陳亮的本性,但作為讀書人,陳亮又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

“散散淡淡過此生,何必衣紫腰金食天祿。”

——痛定思痛,要什麼功名利祿!還是做一個平頭百姓、教書先生最好。

“丈夫有志畢竟成,寂愁何事吞聲哭。”

——心若在,夢就在,認準的目標,哪怕千錘萬擊,還是不敢輕言放棄!

“文章壓倒呂東萊,詩詞不讓黃山谷。”

——呂東萊即呂祖謙,年長陳亮五六歲,是陳所崇敬的師長,陳亮的道德文章是拿呂作為標杆的,甚至存心欲超之。有一次陳亮給朱熹書信(《甲辰秋書》)中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亮二十歲時,與伯恭(呂祖謙)試漕臺,所爭不過五六歲,亮自以姓名落諸公間,自負不在伯恭後。”所以,也只有陳亮這樣耿直的人才能寫得出這樣的詩句!

“海底神龍不久潛,廄中良馬豈長伏。

有日傳臚第一聲,天下英雄皆括目。”

——這是詩歌中的最後幾句,陳亮自喻是海底神龍,廄中良馬,這跟他自詡的“人中之龍,文中之虎”是何其的相似乃耳!最後的最後還是其心心念唸的抱負理想,蟾宮折桂,二甲傳臚。只有如此,只能這樣,才能讓天下英雄信服於你!不料一語成讖,紹熙四年(1193,陳亮51歲),試禮部,御筆擢進士第一,竟真的中了狀元!

文史记忆丨章竟成《塾师歌》目前发现的最长一首陈亮佚诗

(位於浦江縣月泉書院的陳亮雕像)

四、《塾師歌》成詩時間和背景推測

此詩應該是在陳亮40歲左右時寫的,科學一點判斷是其37歲至43歲這幾年當中的詩作。筆者根據姜書閣編訂的《陳同甫年譜》和陳廣寒訂的《陳龍川年譜》以及結合《塾師歌》詩中的內容情境分析,這一時期正好是陳亮三次上書失敗,“因醉戲言下獄”,“不罪,遂得免”後退居家中讀書立說、課徒講學、生活相對平穩的日子。陳亮在其40歲時所作的《劉氏夫人陳氏墓誌銘》中雲:“數年以來,亮以與世不合,甘自放棄于田夫樵子之間,誓將老死而不悔。”這“數年以來”指的就是陳37歲後居家的幾年。41歲時,“居家講學授徒,經營書院房舍,雲:蓋亮已為一世所棄,只得就冷處自討個安樂道路”(陳廣寒訂《陳龍川年譜》)。而姜書閣訂的年譜上是說陳亮42歲時“遂欲以教書為行戶,一面治小圃,起數處亭子,欲以終老焉。”兩個年譜雖有小的差異,但所有的指向是,當時的陳亮退居永康,以教書為業,經營書院房舍,欲以與世無爭。從人生處境、職業和當時主人公思想狀態等方面考析,都說明在這個時間窗口檔期創作《塾師歌》是最合乎情理的。

《塾師歌》全詩66句,計428字,當是目前發現的陳亮詩作中最長的一首。如果說《謫仙歌》是陳亮年少輕狂、人生得意之時似高山飛瀑、聲振崖谷的擊節高歌,那麼,《塾師歌》則是陳龍川歷盡風雨、備受磨難後的深夜吟哦,是傷者的自舐,敗後的不甘,如冬夜狂狼不屈的嘶嗥!

(於庚子年二月初二)

作者單位:永康市政協教育文衛體史委主任

照片拍攝:章竟成 應敏 周躍忠

【後記】“小鄒魯”金華,文化資源豐富、地位獨特。為充分挖掘、展現這一豐富的資源,提升浙中生態廊道的文化內涵,金華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聯手浙江新聞客戶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記憶”,尋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贏的文化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