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文史记忆丨章竟成《塾师歌》目前发现的最长一首陈亮佚诗

文史记忆丨章竟成《塾师歌》目前发现的最长一首陈亮佚诗

一、发现佚诗

在故纸堆中寻寻觅觅,总会有一些惊喜的发现。

不久前,在东阳某处淘到一本清代光绪乙亥年即光绪元年(1875)的民间抄本。抄本为竹纸本,纵18.5公分,宽11.5公分,共38个筒子页。

本是看中其书写水平较高,内容主要是科举应试艺文,由此而购得。

不想,买后,随手一翻,却发现抄本的后面赫然跳出一篇题为《陈龙川先生塾师歌》的长诗,眼睛不免为之一亮,随后稍加细读,内心更加激动。这真的是陈龙川先生的诗吗?这可是我印象中从未曾见的一首呀!记忆里几个版本的龙川文集和陈亮诗词的著述中均无《塾师歌》长诗的。

(民间抄本中《陈龙川先生塾师歌》)

这或许就是一首散佚民间几百年,从未辑录于相关龙川文集的陈亮诗歌!

不妨将《塾师歌》录于下,先予读者君分享:

月落更残漏声续,万事经心眠不熟。

仰面看天天未明,侧耳听鸡鸡正宿。

千愁万恨不可禁,剔起银缸诉衷曲。

我作长歌非逞才,写出胸中愁万斛。

读书思量立勋名,谁知读书成劳碌。

年年流落在江湖,江湖风景多萧索。

放荡又恐玷俗风,常抱身心来捡束。

一身去留由主人,三餐粥饭随奴仆。

觅利蝇头且莫言,弟子愚顽难教育。

幼者年方十二三,长者年方十五六。

个个不识书中味,回头只是看鸿鹄。

甫欲严规矩,护短不容加鞭朴。

陶育功未深,又道先生才不足。

此情此心诉向谁,长叹一声自含蓄。

我想家有数亩田,勤耕可以供饭粥。

家有数株桑,养蚕可以供衣服。

堂上有亲寿可祝,室中有女颜如玉。

夏有六郎莲,秋有渊明菊。

墙头一株老梅树,雪里开花香馥郁。

有池可养化龙鱼,有地可栽栖凤竹。

适有万卷破书籍,更有数间茅草屋。

愁来酒一壶,兴来棋一局。

散散淡淡过此生,何必衣紫腰金食天禄。

嗟我功名性情酷,飘然不肯居林麓。

丈夫有志毕竟成,寂愁何事吞声哭。

大舜未登庸,深山伴麋鹿。

苏秦未封侯,曾受妻嫂辱。

尝闻百里奚,将身自秦鬻。

又闻卫青俦,出入身为偻。

文章压倒吕东莱,诗词不让黄山谷。

本是兽中麟,本是石中璞。

海底神龙不久潜,厩中良马岂长伏。

有日传胪第一声,天下英雄皆括目。

文史记忆丨章竟成《塾师歌》目前发现的最长一首陈亮佚诗

(本文参考的有关书籍)

文史记忆丨章竟成《塾师歌》目前发现的最长一首陈亮佚诗

二、何为歌者

诗言志,歌咏言。何谓歌?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说文系传》)。歌,咏也(《说文》)。应该说歌是古典诗的一种体裁,是音节、格律相对比较自由的一种适合诵咏的诗体。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入乐与否,是歌与诗的根本区别。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诗·魏风·园有桃》传)。因此,从根本上说诗、歌、谣都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

我们所熟知的脍炙人口的杜甫《饮中八仙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白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等都是属于歌体之诗。在为数不多的陈亮诗中,著名的《谪仙歌》就是这样一首歌体诗。

而本文所指《塾师歌》,恰恰正是一首典型意义上的歌体诗。

文史记忆丨章竟成《塾师歌》目前发现的最长一首陈亮佚诗

(位于永康市桥下镇马铺山卧龙岗的陈亮墓)

三、为何说《塾师歌》即是陈亮之佚诗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人,后学称其龙川先生,南宋时期杰出爱国主义者、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历史上唯一状元,有《龙川文集》遗世。

陈亮博闻强记,通贯古今,才气超迈,文有精魂; 他从小立志,抱负远大,真才实学;他与人多忤,人生坎坷,跌宕悲壮;他矢志不渝,不惜以蛾蜉之身飞扑烈火;他锲而不舍,几番试考,终于在知天命之后抱状元桂冠而归。千百年来,陈亮成为八婺大地读书人的学习榜样。

首先,根据相关文献,陈亮一生留给后世的诗文是大量的,其中辑录相关文集中的词目前有78首,诗近20首,词为多,诗为少。从近些年不断发现有其佚诗情况看, 可以肯定,散佚在民间的陈亮佚诗佚文还会不少,而《塾师歌》即是其中一首的可能。

其次,从抄本的本身看。抄本形成的时间是清末光绪元年,内容主要是科举应试艺文,加之书写的水平较高,这就基本上可以确定抄者“永齐”是个读书人(或可说是当时的秀才或举人)。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废于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5),“学而优则仕”是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传统人生价值观。陈亮是方圆百里家喻户晓的状元,是读书人心目中的学习楷模,因此可以说,在一个读书人的某一抄本的末尾抄存一首偶像人物的诗文用以观摹学习或作励志观照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行为,况且抄者必有来处,或是来之于读书人之间的“纸纸相传”,或是来之于著述之外的民间谱牒志史之记,一般都真实有依,颇具可信度。

文史记忆丨章竟成《塾师歌》目前发现的最长一首陈亮佚诗

(位于方岩风景名胜区五峰书院的陈亮雕像)

然后,从诗歌的风格特点上分析。陈亮虽是偏隅乡野的一介书生,实为一位特立独行的狂狷之士。纵观他的为文,其风格特点是奇崛雄伟,引经据典,汪洋闳肆,开合恣意,不作妖言媚语,句句裂帛秋风。姑且不论其书疏策问、序跋书翰,也不论誌铭辞章,单以词诗而言,词风豪放硬朗,以政论入词,少有靡萎之吟。诗则咏物言志,借景抒怀,情境相契。既有信手拈来的起承转合,又有酣畅淋漓、掷地有声的干净利落。反复吟读《塾师歌》里的每一诗句,比对陈的另一首歌体诗《谪仙歌》,两者似有某种不可言传的神象之处。另外比对几年前发现的《鸡笼山》《赠刘改之》两首较长的佚诗,同样都是采用叙事铺陈的手法,平处入手,层层递进,渐入佳境,最后在高潮处戛然而止。

陈亮一生最敬佩的诗人是李白,“思寥寥数百年间,扬鞭独步,吾所起敬起慕者,太白一人而已”,这是陈亮《谪仙歌》序中肺腑之言,可以想见太白对他有多大影响。同样勿论为人处世,就以诗而言,龙川的诗就有一种自然流畅,文思活阔,信手拈来,如剥笋壳,循序渐进的诗歌格局。陈亮除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学不来以外,其他的都已很好。《塾师歌》从内容表面上看是一首写“塾师”的诗,实则是借写“塾师”遭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人生际遇。纵观陈亮一生的职业,除了读书做学生,就是教书当老师,塾师是他赖以生存的正当的职业。正因为这一点,能写出如此不一般的《塾师歌》当属陈龙川。

文史记忆丨章竟成《塾师歌》目前发现的最长一首陈亮佚诗

(位于永康市城内龙川公园的陈亮雕像)

最后,从诗中的一些典型句子来看,只有陈亮才可能有如此英雄末路式悲壮的诗风:

“我作长歌非逞才,写出胸中愁万斛。”

——颇具太白遗风,陈氏笔调。

“读书思量立勋名,谁知读书成劳碌。

——读书中状元是陈亮父辈寄予其的梦想夙愿,“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读书报国是陈亮的抱负理想,但是前半生太多太多的打击,使其心灰意冷,几近绝望。叹一声读书反被读书误!

“放荡又恐玷俗风,常抱身心来捡束。

——桀骜不驯本该是陈亮的本性,但作为读书人,陈亮又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散散淡淡过此生,何必衣紫腰金食天禄。”

——痛定思痛,要什么功名利禄!还是做一个平头百姓、教书先生最好。

“丈夫有志毕竟成,寂愁何事吞声哭。”

——心若在,梦就在,认准的目标,哪怕千锤万击,还是不敢轻言放弃!

“文章压倒吕东莱,诗词不让黄山谷。”

——吕东莱即吕祖谦,年长陈亮五六岁,是陈所崇敬的师长,陈亮的道德文章是拿吕作为标杆的,甚至存心欲超之。有一次陈亮给朱熹书信(《甲辰秋书》)中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亮二十岁时,与伯恭(吕祖谦)试漕台,所争不过五六岁,亮自以姓名落诸公间,自负不在伯恭后。”所以,也只有陈亮这样耿直的人才能写得出这样的诗句!

“海底神龙不久潜,厩中良马岂长伏。

有日传胪第一声,天下英雄皆括目。”

——这是诗歌中的最后几句,陈亮自喻是海底神龙,厩中良马,这跟他自诩的“人中之龙,文中之虎”是何其的相似乃耳!最后的最后还是其心心念念的抱负理想,蟾宫折桂,二甲传胪。只有如此,只能这样,才能让天下英雄信服于你!不料一语成谶,绍熙四年(1193,陈亮51岁),试礼部,御笔擢进士第一,竟真的中了状元!

文史记忆丨章竟成《塾师歌》目前发现的最长一首陈亮佚诗

(位于浦江县月泉书院的陈亮雕像)

四、《塾师歌》成诗时间和背景推测

此诗应该是在陈亮40岁左右时写的,科学一点判断是其37岁至43岁这几年当中的诗作。笔者根据姜书阁编订的《陈同甫年谱》和陈广寒订的《陈龙川年谱》以及结合《塾师歌》诗中的内容情境分析,这一时期正好是陈亮三次上书失败,“因醉戏言下狱”,“不罪,遂得免”后退居家中读书立说、课徒讲学、生活相对平稳的日子。陈亮在其40岁时所作的《刘氏夫人陈氏墓志铭》中云:“数年以来,亮以与世不合,甘自放弃于田夫樵子之间,誓将老死而不悔。”这“数年以来”指的就是陈37岁后居家的几年。41岁时,“居家讲学授徒,经营书院房舍,云:盖亮已为一世所弃,只得就冷处自讨个安乐道路”(陈广寒订《陈龙川年谱》)。而姜书阁订的年谱上是说陈亮42岁时“遂欲以教书为行户,一面治小圃,起数处亭子,欲以终老焉。”两个年谱虽有小的差异,但所有的指向是,当时的陈亮退居永康,以教书为业,经营书院房舍,欲以与世无争。从人生处境、职业和当时主人公思想状态等方面考析,都说明在这个时间窗口档期创作《塾师歌》是最合乎情理的。

《塾师歌》全诗66句,计428字,当是目前发现的陈亮诗作中最长的一首。如果说《谪仙歌》是陈亮年少轻狂、人生得意之时似高山飞瀑、声振崖谷的击节高歌,那么,《塾师歌》则是陈龙川历尽风雨、备受磨难后的深夜吟哦,是伤者的自舐,败后的不甘,如冬夜狂狼不屈的嘶嗥!

(于庚子年二月初二)

作者单位:永康市政协教育文卫体史委主任

照片拍摄:章竟成 应敏 周跃忠

【后记】“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手浙江新闻客户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