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古代高臺建築有何講究?龐大的“身軀”下,是古人的崇拜象徵

古代高臺建築有何講究?龐大的“身軀”下,是古人的崇拜象徵

以史為鑑,中國傳統建築以木結構建築為主,以茅草、木材、磚瓦為材料,以庭園林為組合,其風格樸素淡雅,符合中國宗法社會結構的穩定性,有序性。但古中國有一千餘年時間曾流行過以土為臺的宮殿臺榭建築形式,以高大的夯土臺為基礎與核心,在夯土臺上修建建築,層層組合,高樓宮閣,廟堂殿宇。

其以若干單體建築按照一定的順序組合排列在高臺之上,形成龐大的建築群,宏偉壯觀,以顯示當權者的權威與財力。同時高臺建築是人的某種觀念反映,其龐大的物質外殼下被人賦予了豐富的精神寓意與文化寓意,其是人對山嶽,天,權利,神靈的崇拜象徵。

"臺"的起源

臺的起源時間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春秋著作《國語·楚語》記載:"故先王之為臺榭也,聽德以為聰,榭不過講軍實,臺不過望氛祥。故榭度於大卒之居,臺度於一臨觀之高。"

這其中所說的臺榭其實就是臺的雛形,可以算作臺的起源了。

而臺真正流行的時期是戰國時期字喜歡時期,臺是重要的宮殿群建築形式。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百家爭鳴,各個諸侯都爭相建築高臺,顯示其國力與權威。例如,魏國的文臺,楚國的章華臺都是歷史上極其著名的高臺。

"臺"的演變

春秋高臺建築

春秋時期是高臺發展的繁榮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爭霸。為顯示各國的財力與實力,各個國家爭相修建高臺。在國家內修建了許多高臺建築,作為滿足軍政、統治,示威。享受的需要。這一時期的高臺高度為幾米到十幾米不等,其上遍佈宮殿,按照一定的的組合排列為宮殿群陣。

古代高臺建築有何講究?龐大的“身軀”下,是古人的崇拜象徵

《國語·楚語》"靈王為章華之臺,與伍舉升焉,曰:"臺美夫!"對,服寵以為美,安民以為樂,致遠以為明。不聞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鏤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不聞其以觀大、視侈、淫色以為明,而以察清濁為聰"

楚靈王修建了章華之臺,以顯示其國力,甚至以高臺為美,可見高臺在春秋時期已經成為了建築審美標準之一了,甚至其間蘊含了君主對於天下的掌控之意。但,其臣子卻用君服、安民、聽德、致遠來反駁其言語,可見臣民其實並不以高臺建築為美,甚至認為此舉勞民傷財,耗費國力。

秦漢高臺建築

秦朝高臺建築已經趨於減少,以多層建築為主,大量修建樓閣,殿宇,宮闕等複式建築,甚至開創了自然山水花木組合而成的園林建築群。但秦漢朝任然修建了部分著名的高臺宮殿群,如阿房宮,咸陽宮等,尤其以阿房宮為最巍峨宏偉的高臺建築。

《阿房宮賦》筆下的阿房宮為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阿房宮佔據了整個蜀山山頂,可見其工程之巨,且阿房宮縱橫三百餘里,將天地都隔離開來,可見其規模之龐大。

而流經阿房宮的兩條河流也是人為改流的,宮中走五步可見一座亭樓,走十步可見一座宮閣,樓閣飛簷高起,按照地勢排列,層層有序。可見阿房宮修建之輝煌,繁華。阿房宮即是秦始皇宣揚其高貴地位,巨大權力之物,是秦始皇掌控天下的象徵,是秦始皇對天地權力的信仰之物。

古代高臺建築有何講究?龐大的“身軀”下,是古人的崇拜象徵

漢朝時期,高臺建築重回鼎盛地位,是重要的建築形式之一。許多大型的,重要的建築都採用高臺建築的形式,因其龐大建築群體,具有政治通知上的象徵意義,因此漢朝建築主要以高臺建築為主,且漢代木構架技術進步,高臺建築中木構架佔比增多,形成了多層,複式的木構架高臺建築。

漢代最著名的高臺建築則是西漢未央宮,《三輔黃圖》稱:"未央宮週迴二十八里,營未央宮,因龍首山以制前殿。至孝武,文杏為樑柱,金鋪玉戶,華榱璧璫,重軒鏤檻,青瑣丹墀,黃金為璧帶,間以和氏珍玉,風至其聲玲瓏也!"未央宮佔地龐大,名貴木材為修建材料,磚玉浦,瓊樓閣宇,其修建奢侈無比。

"臺"的衰落

自漢代開始,木構架建築逐漸發達,木構架建築抗震性強,做工巧妙精緻,且極為適合宗法制社會形式,形成了大量的園林式建築。再加上漢代佛教的傳入,開始興起佛教寺院、塔、經幢及石窟寺等形式的建築,高臺逐漸演變成建築物的臺基。

尤其以唐代為例,唐代佛教興盛,形成了以塔為核心,若干寺廟,庭院為群落的佛寺佈局。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佈在中軸線上,層次分明,佈局嚴謹。

高臺逐漸成為臺基,且唐宋之後,建築審美衍生到建築之外的裝飾之上,建築臺階也成為了美化的對象之一。採用雕刻鏤刻的形式,在臺階上刻畫諸多龍鳳,神話形象,形成了繁華精美的"須彌座"

古代高臺建築有何講究?龐大的“身軀”下,是古人的崇拜象徵

採用長坡,疊層的形式,在建築物之下安放多層須彌座,形成長坡臺階,稱"梯道",而兩邊梯道之間雕刻華美精緻的梯畫,使得整個建築威嚴,高峻,壯麗,效果較之高臺更甚。直至現代,須彌座任然沿用,在唐至現代的諸多建築中,隨處可見須彌座,其雕刻精緻華美,可以說是建築點睛之筆。

"臺"所承載的崇拜信仰

中國的傳統信仰源自道家,道家以道為世界本源,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宇宙理論體系,天地人三者,也是道家信仰的三大道,古帝王稱其為天子,昭告天下,就是為了名正言順統治天下,獲得百姓的信仰與臣服。而高臺建築就是帝人對於神權天授的觀念反映,高臺建築物質基礎的外殼下隱藏的是人對於天地人三道德信仰,崇拜,其間具有濃厚的文化內涵,以及精神層次的追求。

對於天的崇拜

自華夏文明確立之初,天學就一直是帝王之內學,被皇室所壟斷,是皇室的禁臠。《國語》《山海經》等古書中記載,少嗥氏時代,天人之學混亂,諸多人都以巫術溝通上天,致使人間混亂。因此顓帝設立專門溝通天地的巫術官職,禁止百姓研究天學,壟斷了天學的研究,成為皇室的專屬。

天學賦予了帝王至高的權利,也成為了政權確立的標誌,其不僅僅只是溝通天地的體系,還是權利的象徵,因此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帝王,上任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頒發曆法,更改年曆號。

天學是一門精密的理論體系,且為了更好的觀測天體星象,古代專門修建了星象臺,研發了精巧的儀器,以便更好的研究天體星象。天文臺往往修建在高山之上,一方面是因為為了離天更近,更加接近神靈的世界,得到更多神靈的啟示。帝王於各大高山封禪,也在於山巔之山,為了更好的溝通天地,得到神靈的封賞。

古代高臺建築有何講究?龐大的“身軀”下,是古人的崇拜象徵

對於地的崇拜

"山河大地皆謂之地",同《周易》中言:"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地理學是一門古老之學,不同於天學,並不只是皇室專屬體系。因此古代研究地學之人不在少數,例如周易,風水之學。但周易,風水之學也不僅僅涉及地理之學,天學同樣有所研究。

古諸侯,帝王修建高臺,有的是為了顯示國家實力,震躡他國,如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相修建高臺。有的是為了祭祀天地,祈求社稷穩定,百姓安定,國家強盛。有的是封禪即位,鎮壓龍脈。

對權力的崇拜

權力源於力量,古帝王掌控一國之力,也行駛一國之權,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從古代君主之力國政開始,逐漸產生了帝王之學,其包含權謀學、管理學、閱人術、運籌學、縱橫術,用人術、等等諸多內容,其都是帝王管理,統治國家的經驗之學。帝王學一次最早出現在《史記》之中,為司馬遷稱讚商鞅之語,贊其傳公子帝王之術。

帝王修建高臺建築,一方面是為了顯示其權力與地位,另一方面是為了標誌其政權,如三國曹操,其修建了銅雀臺、金虎臺、冰井臺三座著名高臺,不僅僅是為了個人享受娛樂,還是為了顯示其威嚴,唐代杜牧作

《赤壁》言:"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臺是曹操打壓東吳之作,也是曹操稱霸天下的見證。

總結:

高臺建築在古中國流行了千餘年,高臺起源之初,就決定了它作為溝通天地的作用,就決定了祭祀山河的作用,就決定了象徵政權的作用。其蘊含的是人們觀念的反映,其物質外殼下隱藏的是人們對於天地人的崇拜,是天文的連接,是地理的印證,是權力的授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