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漲姿勢!為什麼歐洲做奢侈品厲害,歐洲整體卻不太行了?

最近在思考一些問題:

為什麼騰訊做不了電商,阿里做不了社交?

為什麼日本很多行業都沒落了,唯獨汽車行業一枝獨秀?

為什麼特斯拉在創新上很厲害,在量產上狼狽不堪?

為什麼歐洲做奢侈品厲害,歐洲整體卻不太行了?

為什麼恆大冰泉以及揚言讓迪士尼20年不盈利的萬達樂園都被賣了?

進而,我試著從企業的管理驅動角度尋找答案。

企業管理分為四種驅動:創新驅動、效率驅動、流程驅動、精神驅動。

創新驅動是顛覆式的降維打擊,不只是技術上的創新,也包含生意模式的創新,典型案例是亞馬遜(NASDAQ:AMZN)和特斯拉(NASDAQ:TSLA)。

效率驅動靠的是狼性,只問結果不問過程,典型案例是恆大(HK:03333)、碧桂園(HK:02007)和萬達。

流程驅動是不爭朝夕,通過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追求不斷的精進式改進,結果自然會很好,典型案例是豐田(NYSE:TM)和伯克希爾(NYSE:BRK.A)。

精神驅動是靠精神追求來吸引客戶,獲取品牌認同感,尋求精神溢價,典型案例是LV(PINK:LVMUY)和茅臺(SH:600519)。

從國家角度來說,大體上美國是創新驅動,中國是效率驅動,日本是流程驅動,歐洲是精神驅動。

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從計劃經濟的低端版流程驅動,轉變為效率驅動。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這就是典型的效率驅動口號。各省、各縣市之間進行GDP比賽,誰的GDP增長的塊,誰就能得到提升,於是都加槓桿拼速度。

進入主題,為什麼騰訊做不了電商,阿里做不了社交?

因為在創新驅動之外,騰訊是精神驅動,對用戶的心理和行為習慣摸得很透,善於做產品,產品體驗較好;阿里是效率驅動,一切靠拼靠搶,摸不透用戶心理的那些小九九,但善於壓榨商業運營的效率。

漲姿勢!為什麼歐洲做奢侈品厲害,歐洲整體卻不太行了?

前幾年中國開始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個就是創新驅動,國內都開始學習蘋果(NASDAQ:AAPL)、亞馬遜和特斯拉,互聯網非常繁榮。創新可以擺脫現有條件的束縛,跳出細節的糾纏,從更高的層級展開降維打擊。

創新的另一面則是忽悠。從去年開始,政府進行了財政硬約束、金融收縮,這些都是流程控制,對過去粗放式效率驅動進行反省和調整。國家和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都得加強流程驅動,否則容易走向混亂。

實際上現在龍頭開發商在流程控制上都做得很好,全國那麼多項目,都能按照類似的標準設計和建設出來,流程上還是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的。

為什麼日本很多行業都沒落了,唯獨汽車行業一枝獨秀?

因為日本主要是流程驅動,流程驅動特別適合業務超級複雜且變化緩慢的行業,汽車行業就是這麼一個行業,從設計到生產中間有無數的環節,只要一個環節出錯,質量就無法保證,汽車的技術演化也比較慢。

家用電器和消費電子,這些行業要麼複雜度不夠,要麼行業變化太快,對流程驅動的要求不那麼高,所以家電被中國的效率驅動打敗了,消費電子被美國的創新驅動打敗了。

漲姿勢!為什麼歐洲做奢侈品厲害,歐洲整體卻不太行了?

電動車的生產相比傳統汽車已經很簡單了,為什麼特斯拉的量產還是很困難?

因為特斯拉一直強調創新,打破舊的條條框框,對於超級複雜的汽車量產來說,這種驅動模式是有待商榷甚至錯誤的。

中國的國企大多是計劃經濟下的低版流程驅動,高版流程驅動的企業非常少,但近年來也湧現出一些,典型為長城汽車(SH:601633)。

很多人拿長城和格力、華為比,初看覺得很像,但實際上有本質的差別。格力和華為都是效率驅動,長城是流程驅動。

長城的口號是每天進步一點點,只有流程驅動才會提出這樣的口號,效率驅動肯定是儘快進步,能有多快就多塊,只爭朝夕。

流程驅動導致長城的產品質量較好,成本控制也很好,研發效率較高,但也導致了很多問題。流程驅動往往會比較僵化,對外界變化的反應速度慢,執著於流程的正確而縮手縮腳。

為什麼流程驅動的長城不願意快速發展?因為害怕失控。

低端車型不願意簡配減價,因為害怕質量失控;渠道不願意下沉到鄉鎮,因為害怕經銷商的品質和服務失控;為了避免市場人員對渠道吃拿卡要,溝通失控,索性把市場人員撤回;為了避免跟政府過多的打交道,導致灰色利益,索性放棄客車市場;不願意騙補貼,索性拒絕新能源。

長城給自己設定了一堆名門正派的條條框框,結果把自己鎖死了。競爭對手不講究這些,都在拼命想各種手段來開疆擴土、擴大領地。

漲姿勢!為什麼歐洲做奢侈品厲害,歐洲整體卻不太行了?

其實麥當勞和肯德基也是流程驅動,但他們很聰明的只在生產業務上採用流程驅動,在營銷上比較靈活。長城可以學習一下,在營銷和渠道上換一種模式。

據說未來新能源汽車的設計和生產複雜性會大大降低,就像組裝個電腦一樣,標準接口隨意切換,每個零部件都快速迭代。如果真的實現了這個,豐田和長城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了。當然我對此比較懷疑。

除了汽車行業外,銀行也很注重流程驅動。如果用效率驅動的模式來做銀行,則會導致激進擴張,壞賬控制不住,越追求狼性,最後的結果可能越差。相反的,保險行業則適合效率驅動。

最後說下精神驅動。

奢侈品行業基本都是精神驅動,歐洲的貴族傳統比較強,在精神追求上比較厲害,所以奢侈品基本都是歐洲品牌。

特斯拉在精神驅動上也很厲害,對美國左派的心理拿捏的相當到位,對他們“環保”的那點虛榮心摸得很透,前一陣的火箭發射特斯拉更是天才搬的創意。

漲姿勢!為什麼歐洲做奢侈品厲害,歐洲整體卻不太行了?

精神驅動也有缺陷,每個時代的精神都會有變化,死守精神可能會成為老古董,只有少數的品牌能經典傳承。過於追求精神而務虛不務實,會導致產品層面落後。

萬達搞商業綜合體很厲害,為什麼萬達樂園就沒那麼靈?揚言讓迪士尼20年無法盈利,結果人家第一年就盈利了。因為這行業靠的不是效率驅動,而是精神驅動。

恆大冰泉為什麼做不成?

如果一瓶水賣1.5-2塊錢,那就拼的是運營效率;如果一瓶水賣4塊錢,這2塊錢的溢價一定不是因為你的水質更好,而是得附加一種精神溢價。

恆大善於做精神溢價嗎?肯定不善於。

再加上恆大這個牌子就是廉價剛需房的代表,用這樣一個品牌去做精神溢價,用恆大傳統的效率驅動、大規模打廣告去做溢價,必然不成功。

漲姿勢!為什麼歐洲做奢侈品厲害,歐洲整體卻不太行了?

相比來說,百歲山就找到了溢價的門道。恆大冰泉的廣告都是在說一處水源供全球,水質達到了**標準,百歲山根本不說水質的問題,一直說“水中貴族”,包裝了個笛卡爾的故事,瓶子也設計的比較好看。

羅永浩曾經說過,做手機但凡強調什麼4核8核,跑分多麼厲害的都是LOW貨,就是這個道理。

靠質量只能做出很小的溢價,靠精神追求才能做出真正的溢價。所以雷克薩斯 、林肯、凱迪拉克、沃爾沃無論如何都賣不過奔馳寶馬。強調大吸力的老闆電器,溢價的天花板並不高。wey品牌只能把價格做上去,很難做出什麼溢價。

最近關注到周黑鴨(HK:01458),周黑鴨據說是對標星巴克的,但我感覺周黑鴨是在用品質和口味做溢價,這跟一處水源供全球,水質達到**標準是一個套路,在精神內涵的包裝上並不是很厲害,跟星巴克比差得遠。

我對它這個定位是比較懷疑的,當然現在估值也夠低。如果周黑鴨對標麥當勞,價格降低一點,快速擴張門店數量,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漲姿勢!為什麼歐洲做奢侈品厲害,歐洲整體卻不太行了?

最後總結一下:

宏觀分析、生意模式和管理驅動是企業分析的三個角度,不同企業需要分析的側重點不同。

每個企業都有擅長的驅動模式,通過對驅動模式和業務的匹配度進行分析,可以做出一些相對靠譜的預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