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改變宋朝和蒙古兩大帝國命運的劉整:成為“華夏”文明滅亡的推手

改變宋朝和蒙古兩大帝國命運的劉整:成為“華夏”文明滅亡的推手

劉整為元末明初著名將領,鄧州穰城人氏,家裡好幾代祖輩都生活在關中地區。金國末年之時,北下投奔南宋朝廷。剛開始的時候,劉整隸屬江萬載和孟珙所部。他作戰勇猛,素有智謀,堪稱智勇雙全之輩,曾經率領十二騎兵,突襲金國信陽,並且取得了這次作戰的勝利,因此被上司賞識。

公元1254年,劉整被選拔為將領,跟隨李曾伯入川。因為屢建戰功,步步高昇,後來在公元1261年的時候升任瀘州知府兼潼川路安撫副使。

劉整後來一直堅持抵抗蒙古騎兵,並且多次取得對元戰爭的勝利,可以說對南宋朝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要是這樣,劉整的人生要麼就是在與元朝對抗的時候戰死,亦或是向張世傑等人一樣,隨著南宋最後一個帝王自盡而死。但是劉整的人生卻在半路上發生了一個轉彎,在眾人都意想不到的時候,他突然率領自己的部隊投降元朝。

別說宋朝人民想不到,就連元朝統治者也根本想不到,這個一直以來和自己作對的將軍,怎麼會突然選擇了投降。

事情是如何發生的呢?大概要從劉整不斷建立軍功開始說起。劉整是北方歸來的子民,在對抗外敵之時履立戰功,這就讓他開始被一些南方將領忌憚。等到後來奸臣賈似道當權,而他的上司江萬載等一批忠臣紛紛請辭的請辭,遭受迫害的遭受迫害後,劉整知道自己的安生日子也不遠了。

賈似道為了排除異己,早就開始在各路武將之中實行“打算法”。當時一直猜忌劉整的呂文德準備用“打算法”來對付劉整,劉整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極為害怕。但是因為他的上司江萬載早就已經請辭,算的上是求救無門,在看到比他名氣更大的向士璧、曹世雄均被逼而死後,“益危不自保”,於是秘密派人與蒙古成都路軍馬經略使劉黑馬聯絡,表示願意以瀘州及所屬十五郡三十萬戶投降。

就這樣,劉整投降了元朝。降元之後,劉整出謀為元朝多得襄樊之地,後來更是為元朝建立了強大的水軍。至元十二年,劉整去世,諡號武敏。

當時,蒙古於宋朝在前線處於相持階段,由於宋軍擅長守城,加之在丘陵及水澤地區蒙古騎兵並不佔優勢,所以前線戰事蒙古進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當劉整第一次入朝獻策,勸說元朝抓住時機力攻南宋時,當時是“廷議沮之”,由於元憲宗蒙哥大舉猛攻的失敗,使元朝一度喪失了吞滅南宋的信心。在劉整的力勸下,世祖曰:“朕意決矣!”才最終堅定了信心。

改變宋朝和蒙古兩大帝國命運的劉整:成為“華夏”文明滅亡的推手

劉整對於元朝的影響有二:一是提出先取襄陽的戰略構想;二是為元朝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水軍。

當時,元朝與南宋相持在兩淮、襄漢以至川中一線上。淮東多水網,不利於蒙古騎兵作戰;淮西據淮水,南宋在此屯重兵,與淮東相呼應;川蜀地區,宋人憑一部分餘玠所築山城頑強固守,元軍也急切難以得手。相形之下,襄漢地區像是千里長蛇的軟中腹。襄陽、樊城孤立的暴露在前沿,很容易受到攻擊。如果元軍攻下襄陽,長江中流的重鎮鄂州就失去屏障。鄂州不守,南宋的千里防線就被從中突破,首尾截成兩段。向西使川蜀與朝廷失去聯繫遮斷,向東則有順江之勢,向南使得南面的湖湘門戶洞開。因而襄、樊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對此,《錢塘遺事》卷六《襄陽受圍》中說:“襄者,東南之脊,無襄則不可立國。呂祉常謂得襄陽則可以通蜀漢而綴關輔;失襄陽則江表之業可憂者,正此也。”

被忽必烈任為都元帥,與主帥阿術同議軍事,劉整得以在襄陽戰役中貫徹自己的軍事主張,他採取的是困死襄陽的戰術。

(1)切斷與漢東地區的聯繫——在襄陽城東的白河口、鹿門山築堡;(2)端襄陽糧道、令南北不相通——史天澤築長圍,起於萬山,包有百丈山;(3)久困之計——築峴山、虎頭山為一字城,聯絡諸堡,斷襄、樊樵蘇之路;(4)對兩城的合圍——加築新城與漢江之西;(5)切斷漢水西向的交通——(至元七年)進一步收縮緊逼築新城以困襄陽,同時築堡萬山以斷漢水西向的交通,立柵灌子灘以絕東流的通道。水上交通也被封鎖。

元軍在擊退南宋組織的兩次救援行動後,至元八年冬,得到新式武器——回回炮(巨型拋石機)。九年正月,樊城破,困守襄陽的呂文煥兵敗降元。 襄、樊失陷後,南宋門戶洞開,形勢急轉直下。元軍順漢水長驅東下,強渡長江,次年鄂州投降。至此,忽必烈的既定目標——上阻四川、下達江左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關於劉整提出發展水軍的構想及實踐,《元史.·劉整傳》記載說:“(中統)七年三月,築實心臺於漢水中流,上置弩炮,下為石囤五,以扼敵船。且與阿術計曰:‘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乘驛以聞,制可。既還,造船五千艘,日練水軍,雖雨不能出,亦畫地為船而習。”

水軍的優勢原來由宋軍掌握,但是劉整的訓練及水陸協同三面夾擊戰法發展出來之後,元軍因此勢如破竹,宋軍無法阻擋對於元朝水軍效力的發揮,《宋史》及《元史》對宋元戰爭的描寫中並未直接提及。但是經過研究,不難看出元軍水軍在最終滅亡南宋重大戰役中的重要地位:

會攻臨安的三大主力之一。元軍在總攻常州之前,於十月間發動了向南宋首都臨安的最後攻擊,自鎮江兵分三路,阿剌罕率右軍出廣德攻獨松關,董文炳率左軍(水軍)出江入海直奔澉浦,伯顏自率中軍進攻常州,三路元軍約期會攻臨安。

改變宋朝和蒙古兩大帝國命運的劉整:成為“華夏”文明滅亡的推手

滅亡南宋最後抵抗力量的主力。1276年南宋首都臨安陷落後,南宋的抵抗力量轉移到海上,與元軍相比,宋軍尤其是水軍仍然有相當大的力量,即使在最後一役丁家洲戰役時,宋軍擁有艦船1000餘艘,軍民20萬人全部上船,而元軍計劃派遣的500艘戰船剛開始才來300艘,後來增援船隊才陸陸續續抵達。正是構成南宋最後抵抗力量主力的水軍的強大才使得南宋的流亡朝廷堅持了三年。但是南宋水軍最後仍然是敗在元朝水軍之下。在崖山之戰中,宋軍的船連在一起缺乏機動性,且海船較大,遇到無風時就無法行走,而元單使用“水哨馬”、“拔都兵船”等輕舟來往自如,並使用火炮擊敗宋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