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玩遊戲讓著孩子,好處竟然這麼多!

上週末的晚上,孩子和老公在玩桌遊,場面極其和諧。我忙了一天,眼看孩子終於能託付出去,甚是欣慰,躲進臥室看會兒書。

沒成想還不到10分鐘,孩子就尖叫著跑進我屋裡,站到床邊生氣地把床墊子錘得“邦邦”響。

我讓她發洩了幾下燃燒著不滿的小脾氣,好奇地問:“怎麼啦?不是和爸爸玩得好好的嗎?”

這一問,孩子“哇”地一聲哭了出來:“我贏不了爸爸!我都已經輸了6次了!哇……”

我心裡哭笑不得,只能先用“積極傾聽”安撫孩子的情緒說:“孩子總是贏不了,所以特別挫敗,傷心了。”

孩子點頭:“我也想贏一把,但總是爸爸贏。”

“恩,也許下一把就是你贏了,要不要再試一次?”孩子點頭同意後,我帶著孩子去找老公,囑咐他“讓孩子幾局”。

玩遊戲讓著孩子,好處竟然這麼多!

孩子後來輸了第七次,但之後就“贏”了,特別高興跑來跟我彙報。

老公脖子一梗:“那不等於弄虛作假嗎?失敗了也要學著面對嘛。”

我心裡有氣,“你一個大人跟不到4歲的孩子較什麼真”。但轉念一想,那天有個讀者媽媽留言問我一個相反的問題——孩子玩遊戲必須要贏,家長必須讓著他,不然就大哭大鬧發脾氣,怎麼辦?

偶爾讓孩子對一次,為什麼這麼重要?

老公的看法,和那個媽媽的提問,的確也是一個角度。但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遊戲中偶爾讓一下他們還是很有必要的。為什麼呢?

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對弈,無論是身體還、智力還是經驗上,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所以,我們肯定也不是衝著贏孩子去的,而是想讓孩子體會遊戲中動腦、動手的樂趣。

但一味的失敗,換了誰也高興不起來吧?讓孩子也能體會“贏”的感覺,可以增加自信心和學習的動力。

玩遊戲讓著孩子,好處竟然這麼多!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名的羅森塔爾實驗。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實驗,研究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他們來到一所小學,給各年級孩子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測驗,但並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選出20%的學生,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讓他們務必保密。

8個月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給學生做測驗,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玩遊戲讓著孩子,好處竟然這麼多!

這是因為,即使老師們按照心理學家的指示,對“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進行了保密,並沒有告訴學生,但依然會潛移默化地在各個方面,給這些學生更多的關注和鼓勵。

當孩子的自信心大增,他們的學習成績和綜合能力,都會得到大幅提高。可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孩子更多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有多麼重要。

“讓”不難,難的是“怎麼讓”

“總讓著,把孩子寵壞了怎麼辦?不能面對失敗怎麼辦?”前面提到的那個讀者媽媽就面臨這樣的情況,這也的確是讓家長最擔心的。

其實在遊戲中“讓”不難,難的是”怎麼讓”。我們肯定不是一味地讓孩子贏、自己輸,而是穿插進行,讓孩子明白玩遊戲本來就是有贏有輸的。

比起對面坐著一個總在贏的爸爸或者媽媽,我們讓孩子看到,爸爸媽媽即使輸了依然能從容面對,微笑著進入下一輪遊戲、尋找贏的方法,這比“爸爸媽媽戰無不勝、特別厲害”要有意義得多——因為我們現在面對輸贏表現出的情商,就是孩子的榜樣。

玩遊戲讓著孩子,好處竟然這麼多!

現在經常看到一個詞叫做“逆商”,指一個人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培養孩子逆商固然是好,但要注意孩子的年齡、心裡接受程度,以及方法。

培養抗挫能力,一定是建立在“培養好孩子的自信心”的基礎上。也只有當孩子具備了自信心,才能在遭遇挫折的時候,依舊相信“我可以”、“我能行”,逆流而上。如果孩子連自信心都沒建立好,一味給孩子打擊,只會傷害孩子的心智,造成反效果。

玩遊戲讓著孩子,好處竟然這麼多!

爸爸讓著孩子意義更重大

為什麼我會特別和老公溝通這件事呢?因為爸爸能讓孩子贏,意義更重大。

在一個家庭中,爸爸往往是“最強者”的角色。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在孩子心目中,爸爸就像是英雄,個子最高、力氣最大,什麼難題都能解決。如果能在遊戲中,贏了爸爸,孩子會特別自豪,更容易建立“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做到很好,我也是可以挑戰難題,甚至打敗一切”的自信。

有了這樣的自信心,以後孩子遇到任何困難都更願意嘗試。比起畏懼不前、未挑戰就認輸的孩子,前者也更容易成功。好的結果又會形成正向反饋,鼓勵孩子更加勇於挑戰自我,越來越優秀。

玩遊戲讓著孩子,好處竟然這麼多!

所以,無論是體力運動,例如跑步、踢球,還是棋牌類的益智遊戲,爸爸都可以偶爾讓孩子贏一次。這樣孩子不但更願意和爸爸玩兒,促進家庭關係中極為重要的父子/父女關係,而且還能促進孩子的智力和情商發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