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他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卻不善自保

鄧艾(公元197年——公元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自幼喪父,家貧。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攻下荊州後,曾強行將當地人民北遷,鄧艾及其母親、族人便在這時被強遷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因年幼,鄧艾最初是當放牛娃。但他從小有大志向,決心通過奮鬥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他十二歲時曾隨母去潁川,路見陳群祖父碑文“文為世範,行為士則”,便自名範,字士則。後來又因宗族中另有叫鄧範者,又改名鄧艾。鄧艾雖窮,但能利用各種機會覺悟,異常勤奮又異常聰明,所讀書籍甚多,爛熟兵法。當時有一管理屯田民的老吏,與其同郡,見鄧艾是可造之材,便有意對其培養並長期給以各種物質資助、提供書籍等。

鄧艾成年後,又被推薦為都尉學士。唯因鄧艾當時說話略有口吃,未受重用,曾被派去看守稻草。平日經過高山大澤時,鄧艾總愛停下來指指劃劃,研究排陣打仗,指點軍營住所,同行人常加以嘲笑。後來,他的口吃毛病消失,被任為典農(屯田)系統的上計吏,每年按規定要到朝廷彙報考核。

他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卻不善自保

遇到司馬懿,可以說是鄧艾一生的重大轉折。青龍三年(公元235年),鄧艾在上計時,被太尉司馬懿發現。司馬懿即提拔他為太尉府的掾吏,不久又任命他為尚書郎。當時為了擴大墾地範圍,多積稻穀,朝廷便派鄧艾等到陳(今河南淮陽)、項(今河南沈丘)以東、壽春(今安徽壽縣)一帶考察。鄧艾工作極為踏實,又刻苦鑽研,考察完後即寫出一篇很著名的論文《濟河論》,主張應多開河道,既可引水灌溉,又能漕運,他又建議以二萬人在淮北屯男,以三萬人在淮南屯田,另以四萬人一邊墾田,一邊軍訓。其建議全被司馬懿接受,讓他擔任南安郡(今甘肅隴西地區)太守,並令其組建一支規模較大、又較得力的軍隊。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實力最強,特別是後期,鄧艾的許多政治主張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蜀將姜維率軍攻魏,鄧艾率部參與拒守。蜀軍退後,魏軍前線總指揮、徵西將軍郭淮準備從前線撤軍,率軍去攻打趁蜀軍進攻之機而叛亂的羌人部落。但鄧艾卻認為敵軍還未走遠,有可能再回來,應留軍在這裡防守。郭淮便將鄧艾留在北水。三天後,蜀軍果然派廖化率一軍在北水南岸,鄧艾所在駐軍的河對面安營紮寨,並砍伐木料準備架橋。鄧艾即對諸將說:“現在蜀軍回攻,我軍人少,按兵法知識蜀軍應過河快攻,而不必架橋。廖化在此駐營架橋皆是偽裝,目的是想拖住我們,蜀軍的主力一定是東向進攻兆城去了。”兆城在北水北,距鄧艾現駐地六十里。於是鄧艾親自帶領部分軍隊,當天夜裡便悄悄直達兆城。次日,姜維果然親率蜀軍主力來攻兆城。因鄧艾早已做好充分準備,蜀軍多次強攻失敗。鄧艾因此功被賜爵關內侯,加號討虜將軍,加討寇將軍,後又遷升城陽(治所在今諸城東北)太守。

他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卻不善自保

時逢北邊匈奴的幾個部落統一,不久又出現內叛。鄧艾即建議應及時承認其內叛後的兩個部落首領為王,各授名叫印章,又建議重視民族雜居地區的管理,並提出一些具體措施,這些皆被司馬懿所接受。不久,司馬懿即調其任汝南郡太守。鄧艾在汝南上任後,即去尋找當年資助過他的那位老吏。老吏已死,鄧艾即任命其子為上計吏,又給其母很多財物,以示報答。鄧艾在此期間,大量吸引流民,開墾了很多荒地,成績突出。

不久,鄧艾遷升兗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他看到有些地方宮不重視農業生產,專事交遊請託,作風浮華不實,又上書建議說:“一個國家最當務之急不外有二,一是農業,一是戰備。國家富裕了,軍備才能強盛,才能戰無不勝。而農業,是取得勝利的根本。孔子說過:‘糧食豐足,兵力才能豐足。’糧食的重要性實在兵力之上。如果朝廷不設獎鼓勵,那麼下面百姓則不會用勁地去積儲財富。今應設立獎賞,鼓勵人們廣積糧食,這樣,就使得遊說奔波及華而不實的風尚得以杜絕。

他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卻不善自保

​自司馬昭接手魏國政事、權傾朝野後,對於姜維這位屢次侵擾魏國邊境的原魏人,司馬昭向來頗為忌憚,以至於後來在魏國朝臣中竟有人提出派遣刺客入蜀行刺姜維之策。然而,就當義陽人鄧艾在侯和徹底擊退將姜維後,大喜過望的司馬昭竟出人意料的提出了伐蜀的計劃。於是,朝廷任命鄧艾為安西將軍,假節,兼任護東羌校尉。此時,魏軍多數人認為姜維已經力竭,不可能再出兵北向。鄧艾卻不這樣認為。他指出:“洮西的失敗,可謂不小,軍心潰敗,倉庫空虛,老百姓流離失所,幾乎一敗塗地。現在來看,敵人有乘勝追擊的勢頭。而我方虛弱不堪,這是第一原因。敵人上下官兵級級相通,兵器銳利。而我方將領換了,士兵大多是新補充的,武裝器械也都陳舊,這是第二個原因。敵人乘船行進,而我們靠步行,敵逸我勞,這是第三個原因。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各自都需要守備的兵力,他們專心進攻一城,而我方則一分為四。這是第四個原因。從南安、隴西,要徵用羌人的糧食,如果向祁山進軍,麥浪千里,很容易搞到糧食,這是第五個原因。敵人也有狡詐的計謀,他們一定會來進攻的。”分析了以上情況後,他斷言姜維還會伺機進犯,加緊備戰。

甘露元年(256年)六月,蜀漢大將軍姜維與鎮西將軍胡濟約定在上邦(今甘肅天水)會合。七月,姜維率先出兵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聞鄧艾有備,乃改從董亭(今甘肅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鄧艾則率軍搶佔武城山(今甘肅武山西南)據險拒守,與之相持。姜維見地利已失,強攻不克,乃於當夜渡渭水東進,沿山路進取上邽。兩軍戰於段谷(今甘肅天水西南)。胡濟失期未至。鄧艾大敗蜀軍,蜀軍士卒潰散,死傷甚眾。姜維敗歸,自請貶為後將軍。此戰,鄧艾戰前料敵準確,戰中因機制變,始終掌握著戰役主動權,為後世防禦作戰留下了寶貴經驗。同年,曹髦下詔褒獎鄧艾,命鄧艾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鄧侯。分五百戶封子鄧忠為亭侯。

他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卻不善自保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魏將諸葛誕聯合東吳在淮南起兵反司馬昭。司馬昭調關中兵力東下討伐諸葛誕。蜀大將姜維乘機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維率兵數萬出駱谷(今陝西周至西南),到達沈嶺(今陝西周至南)。當時,魏在長城(今陝西周至南)積存大量軍糧,且防守薄弱。鄧艾(時為安西將軍)和徵西將軍司馬望恐姜維襲奪長城,立即合軍據守。姜維軍進至芒水,依山為營。鄧艾、司馬望率軍近水築寨。蜀軍多次挑戰,鄧艾、司馬望堅守不出,兩軍長期對峙。次年三、四月間,姜維聞諸葛誕敗亡,只得引軍而還。鄧艾因功升任徵西將軍,前後共增食邑六千六百戶。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徵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餘人,由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餘人,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以切斷姜維退路;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欲乘虛取漢中,然後直趨成都。

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直攻姜維營地,命令隴西太守牽弘等人邀擊姜維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楊欣進擊甘松。姜維聞鍾會等部已入漢中,知漢中難保,急擺脫鄧艾,退往陰平。楊欣等人追擊,直到疆川口,雙方大戰,姜維敗退,為搶先佔橋頭(陰平東南)的諸葛緒所阻。姜維從孔函谷佯作向北欲繞道而東,作出出兵攻擊諸葛緒後部的樣子,誘使諸葛緒離開橋頭三十里向北堵擊時,姜維乘機迅速通過橋頭,與廖化、張翼等合兵,據守劍閣。諸葛緒趕去阻截,差了一天,沒有趕上。鄧艾進至陰平,欲與諸葛緒從漢德陽入江由、左儋道詣綿竹,直取成都。鍾會統領大軍南下,卻被姜維回師阻於劍閣。劍閣險峻,自古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姜維憑險據守,鍾會攻劍閣不下。當時魏軍因軍糧供應不足,鍾會無計可施,便欲退兵。面對天險,魏軍前路渺茫,眼看司馬昭的伐蜀大計將要夭折之時,身為西線最高長官的鄧艾隨即上書朝廷。

他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卻不善自保

十月,鄧艾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里。魏軍途經重重磨難,跌跌撞撞來到了江由。鄧艾率軍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將馬邈。蜀漢衛將軍諸葛瞻(諸葛亮子)從涪城回到綿竹,列陣等待鄧艾。鄧艾派其子鄧忠攻打諸葛瞻的右翼,司馬師纂攻其左翼。鄧忠、師纂失利,退回,對鄧艾說:“賊兵堅守牢固,很難擊破。”鄧艾大怒,說:“生死存亡之際,全在此一舉,還說什麼可與不可!”大聲叱責二將,並要將其斬首。二將策馬奔回,揮軍再戰,鄧艾也親臨督戰,終大破蜀軍,遂克綿竹,斬蜀將諸葛瞻及尚書張遵等人。

綿竹陷落後,蜀軍全線崩潰。鄧艾乘勝進擊,一鼓作氣攻陷雒縣(今四川廣漢北),逼近成都。蜀漢後主劉禪驚恐失據,感到大勢已去,在主降派勸導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綬,並寫信到鄧艾那裡請降。鄧艾率軍入成都,蜀漢滅亡。劉禪又派人去前線命令姜維等投降,姜維等得到命令,便到鍾會軍中投降。

此戰,鄧艾趁兩軍主力相持之際,率偏師出奇兵,進行大縱深迂迴穿插,繞過蜀軍的正面防禦,直搗蜀都成都,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奇襲戰例。

他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卻不善自保

鄧艾一心籌劃滅吳之策,他的種種建議實具遠見卓識。然而他擅自承製拜官,鍾會修改他和司馬昭之間的通信,把鄧艾的上表改成傲慢無禮。於是司馬昭讓監軍衛瓘告誡鄧艾:“此事應上報,不宜馬上實行。”

鄧艾的再次上言,說:“我受命征討,有皇帝的符策。敵人首領既然已經投降,應當按照舊制予以官職,以便安撫他們,這是符合時宜的。而今蜀國全部歸順,我們的疆域已經到了最南端。東邊與吳會接壤,應當早日平定。如果等待朝廷命令,往返道路,耗費不少時日。《春秋》有這樣的話,大夫出守外地,如果遇有保衛國家、有利國家的事,專斷是可以的。而今東吳未平,地勢與巴蜀相連,不應當拘泥於常法而失去時機。《孫子兵法》說道:‘前進不是為了名譽,後退不怕罪責。’我鄧艾雖沒有古賢人的風範,但還是想不自我嫌棄以損害國家的利譽。”

而鍾會見鄧艾居功自恃,乘隙向司馬昭誣告其謀反,說他作的事情悖逆不道,已經露出叛亂的苗頭。於是,朝廷下詔書派監軍衛瓘逮捕鄧艾父子,用檻車將其送到京都來, 鄧艾仰天長嘆:“我是忠臣啊,居然到這種地步,白起的境遇,於今又重現了。”魏軍大肆掠劫,後由監軍衛瓘收拾穩定局勢,因其參與誣諂鄧艾,遂派護軍田續追殺鄧艾父子於綿竹(今四川德陽)西。鄧艾在洛陽的餘子也被誅殺,鄧艾妻和孫子被髮配到西域。

縱觀滅蜀之戰,鄧艾唯一可指摘的大概就是破蜀後所謂專擅的舉動了,而這點瑕疵也完全不能掩蓋其輝煌功業。但這又如何,他的悲劇,並不是源於戰場。這樣一位從屯田農起家的名將最終死於門閥制度和猜忌,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他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卻不善自保

泰始元年(265年),晉王朝取代了魏。泰始三年(267年),議郎段灼上書,替鄧艾不平。 泰始九年(273年),司馬炎下詔書說:“鄧艾創立功勳,束手受罪而不逃脫處罰,他的子孫也淪為奴隸,我常常同情他們,可任命他的嫡孫鄧朗為郎中。”算是為鄧艾平了反。鄧艾在西部時,修築界牆關塞,建立城堡。泰始年間,羌人發動大叛亂,多次殺害刺史,涼州道路斷絕。官吏百姓之所以能夠保全,全靠鄧艾當年修築的城堡。

鄧艾是三國末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其偷渡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

他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卻不善自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