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他其才能可比诸葛亮与司马懿,却不善自保

邓艾(公元197年——公元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自幼丧父,家贫。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攻下荆州后,曾强行将当地人民北迁,邓艾及其母亲、族人便在这时被强迁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因年幼,邓艾最初是当放牛娃。但他从小有大志向,决心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十二岁时曾随母去颍川,路见陈群祖父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便自名范,字士则。后来又因宗族中另有叫邓范者,又改名邓艾。邓艾虽穷,但能利用各种机会觉悟,异常勤奋又异常聪明,所读书籍甚多,烂熟兵法。当时有一管理屯田民的老吏,与其同郡,见邓艾是可造之材,便有意对其培养并长期给以各种物质资助、提供书籍等。

邓艾成年后,又被推荐为都尉学士。唯因邓艾当时说话略有口吃,未受重用,曾被派去看守稻草。平日经过高山大泽时,邓艾总爱停下来指指划划,研究排阵打仗,指点军营住所,同行人常加以嘲笑。后来,他的口吃毛病消失,被任为典农(屯田)系统的上计吏,每年按规定要到朝廷汇报考核。

他其才能可比诸葛亮与司马懿,却不善自保

遇到司马懿,可以说是邓艾一生的重大转折。青龙三年(公元235年),邓艾在上计时,被太尉司马懿发现。司马懿即提拔他为太尉府的掾吏,不久又任命他为尚书郎。当时为了扩大垦地范围,多积稻谷,朝廷便派邓艾等到陈(今河南淮阳)、项(今河南沈丘)以东、寿春(今安徽寿县)一带考察。邓艾工作极为踏实,又刻苦钻研,考察完后即写出一篇很著名的论文《济河论》,主张应多开河道,既可引水灌溉,又能漕运,他又建议以二万人在淮北屯男,以三万人在淮南屯田,另以四万人一边垦田,一边军训。其建议全被司马懿接受,让他担任南安郡(今甘肃陇西地区)太守,并令其组建一支规模较大、又较得力的军队。可以说,曹魏政权能在三国中始终保持实力最强,特别是后期,邓艾的许多政治主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蜀将姜维率军攻魏,邓艾率部参与拒守。蜀军退后,魏军前线总指挥、征西将军郭淮准备从前线撤军,率军去攻打趁蜀军进攻之机而叛乱的羌人部落。但邓艾却认为敌军还未走远,有可能再回来,应留军在这里防守。郭淮便将邓艾留在北水。三天后,蜀军果然派廖化率一军在北水南岸,邓艾所在驻军的河对面安营扎寨,并砍伐木料准备架桥。邓艾即对诸将说:“现在蜀军回攻,我军人少,按兵法知识蜀军应过河快攻,而不必架桥。廖化在此驻营架桥皆是伪装,目的是想拖住我们,蜀军的主力一定是东向进攻兆城去了。”兆城在北水北,距邓艾现驻地六十里。于是邓艾亲自带领部分军队,当天夜里便悄悄直达兆城。次日,姜维果然亲率蜀军主力来攻兆城。因邓艾早已做好充分准备,蜀军多次强攻失败。邓艾因此功被赐爵关内侯,加号讨虏将军,加讨寇将军,后又迁升城阳(治所在今诸城东北)太守。

他其才能可比诸葛亮与司马懿,却不善自保

时逢北边匈奴的几个部落统一,不久又出现内叛。邓艾即建议应及时承认其内叛后的两个部落首领为王,各授名叫印章,又建议重视民族杂居地区的管理,并提出一些具体措施,这些皆被司马懿所接受。不久,司马懿即调其任汝南郡太守。邓艾在汝南上任后,即去寻找当年资助过他的那位老吏。老吏已死,邓艾即任命其子为上计吏,又给其母很多财物,以示报答。邓艾在此期间,大量吸引流民,开垦了很多荒地,成绩突出。

不久,邓艾迁升兖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他看到有些地方宫不重视农业生产,专事交游请托,作风浮华不实,又上书建议说:“一个国家最当务之急不外有二,一是农业,一是战备。国家富裕了,军备才能强盛,才能战无不胜。而农业,是取得胜利的根本。孔子说过:‘粮食丰足,兵力才能丰足。’粮食的重要性实在兵力之上。如果朝廷不设奖鼓励,那么下面百姓则不会用劲地去积储财富。今应设立奖赏,鼓励人们广积粮食,这样,就使得游说奔波及华而不实的风尚得以杜绝。

他其才能可比诸葛亮与司马懿,却不善自保

​自司马昭接手魏国政事、权倾朝野后,对于姜维这位屡次侵扰魏国边境的原魏人,司马昭向来颇为忌惮,以至于后来在魏国朝臣中竟有人提出派遣刺客入蜀行刺姜维之策。然而,就当义阳人邓艾在侯和彻底击退将姜维后,大喜过望的司马昭竟出人意料的提出了伐蜀的计划。于是,朝廷任命邓艾为安西将军,假节,兼任护东羌校尉。此时,魏军多数人认为姜维已经力竭,不可能再出兵北向。邓艾却不这样认为。他指出:“洮西的失败,可谓不小,军心溃败,仓库空虚,老百姓流离失所,几乎一败涂地。现在来看,敌人有乘胜追击的势头。而我方虚弱不堪,这是第一原因。敌人上下官兵级级相通,兵器锐利。而我方将领换了,士兵大多是新补充的,武装器械也都陈旧,这是第二个原因。敌人乘船行进,而我们靠步行,敌逸我劳,这是第三个原因。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自都需要守备的兵力,他们专心进攻一城,而我方则一分为四。这是第四个原因。从南安、陇西,要征用羌人的粮食,如果向祁山进军,麦浪千里,很容易搞到粮食,这是第五个原因。敌人也有狡诈的计谋,他们一定会来进攻的。”分析了以上情况后,他断言姜维还会伺机进犯,加紧备战。

甘露元年(256年)六月,蜀汉大将军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邦(今甘肃天水)会合。七月,姜维率先出兵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闻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今甘肃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邓艾则率军抢占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据险拒守,与之相持。姜维见地利已失,强攻不克,乃于当夜渡渭水东进,沿山路进取上邽。两军战于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胡济失期未至。邓艾大败蜀军,蜀军士卒溃散,死伤甚众。姜维败归,自请贬为后将军。此战,邓艾战前料敌准确,战中因机制变,始终掌握着战役主动权,为后世防御作战留下了宝贵经验。同年,曹髦下诏褒奖邓艾,命邓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分五百户封子邓忠为亭侯。

他其才能可比诸葛亮与司马懿,却不善自保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调关中兵力东下讨伐诸葛诞。蜀大将姜维乘机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到达沈岭(今陕西周至南)。当时,魏在长城(今陕西周至南)积存大量军粮,且防守薄弱。邓艾(时为安西将军)和征西将军司马望恐姜维袭夺长城,立即合军据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依山为营。邓艾、司马望率军近水筑寨。蜀军多次挑战,邓艾、司马望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次年三、四月间,姜维闻诸葛诞败亡,只得引军而还。邓艾因功升任征西将军,前后共增食邑六千六百户。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

邓艾命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地,命令陇西太守牵弘等人邀击姜维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杨欣进击甘松。姜维闻钟会等部已入汉中,知汉中难保,急摆脱邓艾,退往阴平。杨欣等人追击,直到疆川口,双方大战,姜维败退,为抢先占桥头(阴平东南)的诸葛绪所阻。姜维从孔函谷佯作向北欲绕道而东,作出出兵攻击诸葛绪后部的样子,诱使诸葛绪离开桥头三十里向北堵击时,姜维乘机迅速通过桥头,与廖化、张翼等合兵,据守剑阁。诸葛绪赶去阻截,差了一天,没有赶上。邓艾进至阴平,欲与诸葛绪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直取成都。钟会统领大军南下,却被姜维回师阻于剑阁。剑阁险峻,自古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姜维凭险据守,钟会攻剑阁不下。当时魏军因军粮供应不足,钟会无计可施,便欲退兵。面对天险,魏军前路渺茫,眼看司马昭的伐蜀大计将要夭折之时,身为西线最高长官的邓艾随即上书朝廷。

他其才能可比诸葛亮与司马懿,却不善自保

十月,邓艾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魏军途经重重磨难,跌跌撞撞来到了江由。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蜀汉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子)从涪城回到绵竹,列阵等待邓艾。邓艾派其子邓忠攻打诸葛瞻的右翼,司马师纂攻其左翼。邓忠、师纂失利,退回,对邓艾说:“贼兵坚守牢固,很难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之际,全在此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大声叱责二将,并要将其斩首。二将策马奔回,挥军再战,邓艾也亲临督战,终大破蜀军,遂克绵竹,斩蜀将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

绵竹陷落后,蜀军全线崩溃。邓艾乘胜进击,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惊恐失据,感到大势已去,在主降派劝导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绶,并写信到邓艾那里请降。邓艾率军入成都,蜀汉灭亡。刘禅又派人去前线命令姜维等投降,姜维等得到命令,便到钟会军中投降。

此战,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进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直捣蜀都成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他其才能可比诸葛亮与司马懿,却不善自保

邓艾一心筹划灭吴之策,他的种种建议实具远见卓识。然而他擅自承制拜官,钟会修改他和司马昭之间的通信,把邓艾的上表改成傲慢无礼。于是司马昭让监军卫瓘告诫邓艾:“此事应上报,不宜马上实行。”

邓艾的再次上言,说:“我受命征讨,有皇帝的符策。敌人首领既然已经投降,应当按照旧制予以官职,以便安抚他们,这是符合时宜的。而今蜀国全部归顺,我们的疆域已经到了最南端。东边与吴会接壤,应当早日平定。如果等待朝廷命令,往返道路,耗费不少时日。《春秋》有这样的话,大夫出守外地,如果遇有保卫国家、有利国家的事,专断是可以的。而今东吴未平,地势与巴蜀相连,不应当拘泥于常法而失去时机。《孙子兵法》说道:‘前进不是为了名誉,后退不怕罪责。’我邓艾虽没有古贤人的风范,但还是想不自我嫌弃以损害国家的利誉。”

而钟会见邓艾居功自恃,乘隙向司马昭诬告其谋反,说他作的事情悖逆不道,已经露出叛乱的苗头。于是,朝廷下诏书派监军卫瓘逮捕邓艾父子,用槛车将其送到京都来, 邓艾仰天长叹:“我是忠臣啊,居然到这种地步,白起的境遇,于今又重现了。”魏军大肆掠劫,后由监军卫瓘收拾稳定局势,因其参与诬谄邓艾,遂派护军田续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今四川德阳)西。邓艾在洛阳的余子也被诛杀,邓艾妻和孙子被发配到西域。

纵观灭蜀之战,邓艾唯一可指摘的大概就是破蜀后所谓专擅的举动了,而这点瑕疵也完全不能掩盖其辉煌功业。但这又如何,他的悲剧,并不是源于战场。这样一位从屯田农起家的名将最终死于门阀制度和猜忌,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他其才能可比诸葛亮与司马懿,却不善自保

泰始元年(265年),晋王朝取代了魏。泰始三年(267年),议郎段灼上书,替邓艾不平。 泰始九年(273年),司马炎下诏书说:“邓艾创立功勋,束手受罪而不逃脱处罚,他的子孙也沦为奴隶,我常常同情他们,可任命他的嫡孙邓朗为郎中。”算是为邓艾平了反。邓艾在西部时,修筑界墙关塞,建立城堡。泰始年间,羌人发动大叛乱,多次杀害刺史,凉州道路断绝。官吏百姓之所以能够保全,全靠邓艾当年修筑的城堡。

邓艾是三国末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其才能可比诸葛亮与司马懿。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他其才能可比诸葛亮与司马懿,却不善自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