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劉備得知關羽被殺,聲淚俱下暈倒在地,為何聞聽張飛死訊,只說了四個字?

尛萘


劉關張情同手足,桃園結義,誓同生死。後來大哥劉備打下西川,吞併漢中,晉級為一國之主,關羽和張飛作為大哥的左膀右臂,勞苦功高,關羽受封前將軍,張飛受封右將軍,二人皆假節鉞。“假節鉞”三個字什麼意思呢?就是關羽和張飛可以代表劉備,在不請示不彙報的情況下行駛升賞殺伐的大權。正如費詩給關羽說的那樣:漢中王與將軍有兄弟之義,視同一體,將軍即漢中王,漢中王即將軍也。

劉備漂泊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打下屬於自己的一塊地盤,在曹操東征西討肅清各路諸侯的間隙,終於逮住了一個翻身的機會。劉備坐在成都的大殿上,想到當年和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對他說的那句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恍若隔世,那些寄人籬下仰人鼻息的日子,不堪回首。二弟關羽鎮守荊州,三弟張飛鎮守閬中,劉備此刻,應該可以關起門來睡個安穩覺了吧,他都快六十歲的人了。

可是劉備還是睡不安穩。因為襄樊之戰,關羽兵敗身死。關羽的死,太意外,太突然,劉備想不到,諸葛亮也想不到,沒有人會想到,幾個月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的漢壽亭侯、前將軍,會被東吳呂蒙輕易算計,丟失西蜀咽喉重鎮荊州不說,而且敗走麥城在逃亡的路上被籍籍無名之輩擒殺。關羽敗亡的原因,我們已經在上一篇文章中分析過。關羽的死,打破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平衡。

關羽被東吳所擒,義不屈節,與子關平遇害,時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消息傳入成都,舉國震動。劉備聽罷關羽被殺,大叫一聲,昏絕於地。關羽的死對劉備打擊很大,劉備與諸葛亮,從隆中決策三分天下一直到進取西川站穩腳跟,他們從未考慮過這一意外狀況——作為跳板的荊州丟了怎麼辦?以巴蜀為大本營,以荊州為基地,往東吞併東吳,向北征伐曹魏的戰略部署,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成為無法付諸實踐的一紙空談。

對西蜀而言,無論是折損鎮守一方的上將,還是丟失戰略要地荊州,代價都大得難以承受。

入川之前,劉備和諸葛亮就已經準備走一步險棋,沒有後手著。成敗在此一搏,必須因此才會堅定不移地貫徹“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外交策略,只要東吳不對荊州下手,劉備就有入主中原,興復漢室的機會。這盤棋,劉備和諸葛亮懂,曹操與孫權也懂,處於三國交界的荊襄之地,註定要爆發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關羽,就是西蜀的一道屏障。劉備和諸葛亮對關羽有信心,作為蜀國首屈一指的上將,關羽能守住荊州。

可惜,關羽讓劉備和諸葛亮失望了。當初劉備被曹操追打得如同喪家之犬,拋妻棄子,丟盔棄甲,劉備投靠袁紹,關羽投降曹操,後來關羽打聽到劉備的下落,掛印封金,斷然拒絕曹操的籠絡,千里萬里再次追隨劉備。關羽的忠義,贏得了劉備的絕對信任。劉備稱王,關羽封侯,問題也許就出在“假節鉞”這三個字上,因為情同手足,因為誓同生死,劉備賦予關羽太大的權力。

驕傲自恃,成了關羽致命的弱點。代表劉備的關羽犯了兩個錯誤:其一不與東吳修好,破壞了戰時聯盟;其二戰略判斷失誤,在未請示的情況下發動襄樊之戰。這兩個錯誤所導致的結果:其一,吳蜀聯盟破裂;其二,荊州丟失;其三,關羽身死。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當劉備聽到關羽被殺的消息時,大叫一聲,昏倒在地。劉備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米未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這是演義中劉備得知關羽死訊後的描寫,為了給關羽報仇雪恨,劉備興兵伐吳。

張飛在閬中聽聞關羽被東吳所害,旦夕號哭,血溼衣襟。咬牙切齒,怒火填胸。每天譴使入成都,勸諫劉備興兵報仇。劉備都六十歲的人了,御駕親征,調兵遣將,擇日出師。張飛在閬中焦急地等待著,下令軍中三日內置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因為心中焦躁煩悶,每日飲酒,鞭撻士卒,終於招致殺身之禍。賬下兩個敗類,因為不能完成張飛的軍令,懼怕責罰,竟然趁著張飛酒醉昏睡,殺死張飛,割了首級投奔東吳而去。

《三國志》記載,張飛被賬下將校所殺,消息飛報劉備,劉備聽聞張飛的死訊,說了四個字——“噫!飛死矣。”

關羽的死,出乎劉備的預料,張飛的死,劉備似乎早有預感。張飛雄壯威猛,僅次於關羽,曹操的謀士程昱等人都說關羽張飛是力敵萬人的勇將,關羽善待士卒而輕視士大夫,張飛則敬愛君子不憐恤下人,劉備就曾經告誡過他:三弟性情焦躁,酒後暴怒,經常鞭打手下的人,又把他們留在身邊,這是自取其禍,今後務必寬容待人,不可如往日。

劉備看人很準,對於張飛的死,他並沒有太震驚。寧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張飛正是死於小人之手。相對於二哥關羽的悲壯,張飛的死很窩囊。當然在演義之中,張飛死後,劉備同樣“放聲大哭,昏絕於地”,將這筆賬也算在東吳孫權的頭上。

劉備之所以痛哭張飛,僅僅是出於兄弟君臣之情。劉備痛哭關羽,更多的則是“關羽死,荊州失”所導致隆中決策落空後的絕望。關羽死後,荊州已失,劉備為何不聽諸葛亮和趙雲的苦苦勸諫,一意孤行討伐東吳?因為與東吳和解已無可能,荊州必須要重新奪回來!可惜上天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夷陵之戰再次失敗,劉備率領傾國之兵,依然沒有挽回關羽所鑄成的錯誤。

如果關羽不死,荊州不丟,三國的歷史是否將會改寫?隆中決策,三分天下,興復漢室真的能夠成為現實嗎?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懸念,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君臣佳話,才會如此動人。桃園結義固然情深義重,然而劉備那句——孤有孔明,如魚得水。更加高山流水一般令人傾心。

END.

溫酒讀三國,煮茶看水滸。我是博書君,歡迎關注!


博書


首先,史書上對於劉備在得知關羽被殺後的表現,並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後人只能憑空想象,所以羅老爺子在寫《三國演義》時,為了突出劉備的悲痛欲絕,就自己加了這樣一句話:“玄德聽罷,大叫一聲,昏絕於地。”至於張飛之死,《三國志》中有過明確記載,說的是劉備在聽聞張飛被殺後不由嘆道:噫!飛死矣!

關羽張飛作為劉備的結拜兄弟,並且跟隨劉備南征北戰不離不棄三十多年,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他們兩人被殺,對於劉備而言都是悲痛不已,尤其是當時的劉備還處於大業未成之際。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劉備對於關張二人的逝去,內心的感受顯然又是不一樣的。

關羽被殺,劉備在悲痛失去兄弟的同時,內心更多的恐怕是對孫權奪取荊州的憤怒和不甘心。對於劉備這種亂世梟雄而言,兄弟之情固然重要,但江山權力恐怕還要重要。荊州的丟失,不僅讓劉備失去了整個荊州的軍事力量,更重要的是,劉備喪失了荊州的大片土地,從此被困在西南一隅,這對劉備來說,是非常心痛和不能忍受的。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相比於關羽的去世,荊州的丟失更讓劉備痛心不已,所以他當時的心情更多的是對於孫權的憤怒和不甘,而更多時候腦海裡想的是如何奪回荊州。很多人覺得劉備討伐孫權是為了給關羽報仇,但真實原因,顯然是因為孫權把劉備的大片領土給奪走了。這種仇,比關羽的死,更讓劉備耿耿於懷。因為關羽已然是人死不能復生,但荊州還在啊,你孫權一個勁的想和談,卻隻字不提歸還荊州的事情,這不是把人當傻子糊弄麼?劉備自然不肯罷休。

至於等到張飛被殺時,劉備的心情恐怕更多的是一種無言以說的悲涼,因為短短一年時間,跟隨劉備三十多年的兩個結義兄弟先後去世,劉備的內心肯定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正所謂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所以劉備才會不由感嘆:噫!飛死矣!潛臺詞就是:只剩下我一個人了!


我是趙帥鍋


先來一段《三國志》的記載

《三國志》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

黃初元年,以曄為侍中,賜爵關內侯。詔問群臣令料劉備當為關羽出報吳不。眾議

鹹雲:“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

可以看出,在魏國,在劉備集團中,能夠被魏國大臣們認可的將才只有關羽。

關羽當時掌握著什麼?是荊州,荊州這個位置極為特殊,上可伐魏,下可擋吳。而且荊州是劉備成就大業,恢復漢室的基礎,(參考隆中對)。而之所以將荊州交給關羽,是因為劉備很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大將中,只有兩個人是能夠獨擋一面堪稱帥才的,一個是魏延,一個是關羽。而魏延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同時與關羽相比,還是差了點。

前面說過,荊州這個位置極為特殊,如果把荊州獨立出去,就會發現它是夾在魏蜀吳三國中間的,這麼重要的一個位置,必須交給一個領兵作戰能力極強的人來把守,所以,這個重擔就交給了關羽,事實上關羽在沒有外界干擾,自己不犯大錯而當情況下確實能夠守住荊州,甚至還可以開疆拓土,這一點從水淹七軍,活捉于禁,攻拔樊城上可以看出來。

其實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關羽被殺,劉備為何暈倒在地了,一、關羽被殺,丟掉荊州,劉備的戰略要地就不存在了,隆中對的願景基本破滅;二、失去關羽,劉備又失去了一個能讓魏國感到恐懼的,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三、失去荊州,意味著劉備失去了大量的人口與人才,西川雖然是天府之國,但是人少,人才也不多。

所以,以上三點,任意一點都足以劉備暈倒了,至於張飛,劉備必然會感到極為痛心,畢竟是結拜的三兄弟,但是張飛被殺時,關羽荊州都已經沒了。對於劉備而言,表面三兄弟,實則為君臣,張飛沒了,可以有李飛趙飛,而關羽和荊州,沒有任何可以替代的,所以,相比較而言,張飛被殺,對於劉備而言只是雪上加霜罷了,能夠讓劉備暈倒的,只有關羽和荊州。


尚德未央


關於劉備預知張飛死訊時所說的話,《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基本差不多。

《三國志》:“噫!飛死矣!”

《三國演義》:“噫!三弟休矣!”

但是,《三國演義》裡還有一句補充,“及至覽表,果報張飛凶信。先主放聲大哭,昏絕於地。”

回過頭來再看關羽死時劉備的表現。《三國志》裡不著一墨,後人只能憑空想象。《三國演義》裡則寫道:“玄德聽罷,大叫一聲,昏絕於地。”

對比起來看這個問題,其實是嫁接了正史和小說,提問者有誤導之嫌。

《三國演義》突出劉關張的兄弟之情,走的是情感路線,描寫得十分生動。但是在正史裡,劉備對於關羽和張飛的感情,委實是有些微妙。

首先不容否認的是,他們曾經親如兄弟。“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這也是《三國志》裡記載。

但是,關羽在荊州被殺,劉備是不是真的很傷心,《三國志》便語焉不詳了。從關羽在荊州的表現來看,劉備應該是不滿意的。主要有兩方面:

第一,關羽桀驁不馴,對劉備封他為前將軍頗為不滿,甚至以羞與黃忠為伍作為藉口,有拒絕受封之意。如若不是費詩勸得有水平,他很可能搞得劉備下不了臺。劉備對於這樣一位不懂事而又手握重兵的“二弟”,恐怕不僅僅是食之無味,而且是棄之不惜了。

第二,劉備集團的既定戰略是聯孫抗曹,防守荊州。關羽卻肆意破壞孫劉聯盟,主動向曹操發起了進攻,結果兵敗被殺,導致劉備集團失去了荊州這塊根據地。後來關羽被追諡“壯繆”,這個蓋棺定論褒中帶貶,而且貶大於褒。

因此,對於關羽的死,從常理上分析,劉備是不會太傷心,甚至有可能是暗喜的,“昏絕於地”的可能性極小。然而,不久之後,劉備又以為關羽報仇為名,發起了東征,而且不顧群臣的全體反對,完全不計較利害得失,彷彿就是個情感瘋子,這是為什麼呢?

《三國志》輕描淡抹:“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同書注引《趙雲別傳》也僅僅是寫:“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倒是《三國演義》裡有一段,貌似道破了天機——

先主見孔明苦諫,心中稍回。忽報張飛到來,先主急召入。飛至演武廳拜伏於地,抱先主足而哭。先主亦哭。飛曰:“陛下今日為君,早忘了桃園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報?”先主曰:“多官諫阻,未敢輕舉。”飛曰:“他人豈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軀與二兄報仇!若不能報時,臣寧死不見陛下也!”先主曰:“朕與卿同往:卿提本部兵自閬州而出,朕統精兵會於江州,共伐東吳,以雪此恨!”

你看看,劉備本來是想聽群臣勸阻,借坡下驢的。可是張飛把這事又給挑起來了,而且一句桃園之誓,把劉備逼到了牆角。這是小說,當不得真。但是在現實中,張飛對於關羽的死,會不會有什麼想法?或者說得更直接一點,張飛會不會懷疑關羽是劉備故意拋棄的一顆棋子?可能性很大。劉備討伐東吳,與其說是不理智的行為,不如說是自證清白的舉動。而且最主要的,是要證明給張飛看。可是不料,就在出兵前的一個月,張飛死了。

“噫!飛死矣!”

各位體會一下,有沒有點如釋重負又哭笑不得的感覺。


龍鎮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似是“不能同年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日死”,只不過是在亂世中劉備起事之初,為達“匡扶漢室”之偉業賴以關張勇力攏其心也。隨著領土的擴大和地位的提升,劉備與關張所謂“君”“臣”之間就遠遠重於“手足之情”了。
《三國志》


記載: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就是說關羽善待士兵,而“扛上”,張飛則反之。所以關羽在“上層”人員不好,張飛則很得領導的賞賜。劉備“三顧茅廬”視諸葛亮“如魚得水”,而關羽卻十分不服氣,以至於到後來常常不聽從諸葛亮計策,關羽率先得罪了諸葛亮。關羽的專橫跋扈、心胸狹窄,也引起了劉備的不滿。
關羽降曹時,唯對“漢壽亭侯”
情有獨鍾,雖是漢獻帝賞賜,其實還是曹操,關羽在曹營常常撐起“漢壽亭候關雲長”大旗。劉備和諸葛亮讓關羽守華容道,表面用激將法,實則是試探關羽與曹操的關係,果不然關羽放了曹操。無論在什麼年代,投降了敵對方,都是讓人起疑的,關羽讓劉備起了疑心。劉備封“五虎上將”,關羽居然直言:“漢中王封我何爵?”當聽到自己被封五虎上將之首後,便把其餘4位“羅列”一遍,關羽像是在評定一樣,而對於黃忠,關羽怒道:“大丈夫豈能與老卒為伍?”顯得對劉備極其不尊重。關羽與黃忠曾鬥百餘合,武藝不向上下,黃忠力斬夏侯淵,夏侯淵曾與關羽大戰50餘合,關羽十分嫉妒,可見關羽的心胸如此狹窄。費詩說:“將軍即漢中王,漢中王即將軍”,關羽才欣然接受,關羽把自己的地位看做和劉備一樣。費詩回去後一定會和劉備說起這事,做為即將登基稱帝的劉備應該懷疑關羽有“不臣”之心。


關羽鎮守重鎮荊州,諸葛亮留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
,如“分兵拒之,荊州危矣!”而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後,威震天下,關羽更加驕橫。孫權派諸葛亮哥哥諸葛瑾上門提親,關羽竟然說道:“吾虎女豈肯嫁犬子乎”,顯示對孫權極其的藐視和汙辱,孫權懷恨下奪荊州之決心。孫權上書關羽大讚其威武,關羽更是飄飄然了,便把守荊州兵力悉數調去攻打襄樊,孫權便譴呂蒙星夜奪取了荊州。糜芳、傅士仁不戰而降,就是關羽狂妄的屢屢要治其罪。糜芳和傅士仁一開始就跟劉備東征西戰,從沒有背叛之心,可見關羽驕橫到何種地步!

襄樊之戰打了半年多,成都不發一兵一卒,直至荊州失守,關羽敗走麥城,父子“歸神”。不言而喻,諸葛亮和劉備到底是安得什麼心?

劉備痛哭關羽,實則哭荊州,再深遠一點講,劉備借復仇之機攻佔東吳。如果不借關羽之死進攻東吳,那麼就違備了諸葛亮的《隆中對》和“聯吳抗魏”的戰略構想,即使這樣,諸葛亮仍然沒有參與劉備攻吳。當劉備大軍進入東吳領地時,孫權將殺害關羽的潘璋部將馬忠交與劉備,劉備仍然不肯罷休,非要蕩平東吳不可,也足見劉備的用意。

劉備聽到張飛被害,只說了4個字:“噫!飛死矣”,也可以看出張飛在劉備心目的地位。雖然張飛在上層很有人員,但畢竟是“臣子”,已經老了,況且攻打東吳的藉口已經找到。劉禪後來娶了張飛二女,沒有娶關羽之女,更說明關羽當時己經讓“劉備集團”討厭,以至於對待關羽的家人連法正的家人都跟不上。


適情雅趣


事實並非如此,《三國演義》明確記載,劉備得知關羽和張飛死訊時,都是一樣悲痛,“放聲大哭,昏絕於地”,只是描述張飛死訊時劉備表現比較簡略而已。

我們首先看看關羽死時,劉備的表現:

“玄德聽罷,大叫一聲,昏絕於地……玄德見了,大叫一聲,又哭絕於地。眾官救醒。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眾官又再三勸諫,玄德方才 進膳,傳旨川中大小將士,盡皆掛孝。漢中王親出南門招魂祭奠,號哭終日。

由此可見,劉備得知關羽死訊時,確實哀痛非常,痛哭流涕,以致於哭昏過去好幾次,三天不進食不喝水,足見劉備對關羽的感情是很真摯的。

再看看張飛死時,劉備的表現:

忽侍臣奏曰:“閬中張車騎部將吳班,差人齎表至。”先主頓足曰: “噫!三弟休矣!”及至覽表,果報張飛凶信。先主放聲大哭,昏絕於地。眾官救醒……先主哀痛至 甚,飲食不進。

劉備聽聞張飛死訊,只說了一句“噫!三弟休矣!”看似一點都不悲痛,但後面還有一句“先主放聲大哭,昏絕於地”,劉備又哭昏了,而且也是飲食不進。

事實上,相對關羽之死,劉備對張飛之死是有預感的。張飛臨行前,劉備曾叮囑他:

“朕素知卿酒後暴怒,鞭撻健兒,而復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今後務宜寬容,不可如前。”

此後劉備又曾夜觀天文,見西北一星,其大如鬥,忽然墜地,劉備連夜派人諮詢諸葛亮,諸葛亮回話說:“合損一上將。三日之內,必有驚報。”

蜀國的上將數來數去就那麼幾個人,帶兵在外準備征戰的只有張飛,結合對張飛脾氣性格和了解,以及臨行前的叮囑,還有諸葛亮的解釋,想必劉備心裡已經有數,所以劉備在得知張飛部下送來緊急奏報時,便已知道必是張飛遭遇不幸,等打開奏表,果然不出意料。

一般來說,人們對已有心理準備的悲痛消息,反映比毫無準備的突如其來會淡定一些,而且在面臨多個噩耗時,後面噩耗的打擊力度要弱於前面一個。

關羽之死讓劉備悲痛欲絕,身體精神接近崩潰,等他再得知張飛死訊時,儘管是悲上加痛,但已經到達悲痛的極點,甚至是麻木,自然無法有更悲痛的表現。

另外,由於關羽和張飛之死時間上十分接近,作者在關羽之死時已詳細描述劉備的悲痛表現,再到張飛之死時,沒必要再度重複描寫,這也是文學創作的需要。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這個橋段是《三國演義》的,真正歷史上可能不會有這麼詳細的描寫。那蜉蝣君就從演義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首先,關羽被殺,損失的不僅是關羽這員猛將,關鍵還損失了荊州。如果說關羽死,劉備作為梟雄可以接受的話,那失去荊州,劉備不可能能夠在短期內接受的。當時的劉備集團,可以說正值巔峰,佔有荊州、益州和漢中,兵力強盛,而且劉備在漢中還歷史性的挫敗了曹操,可以說是風光無限的,政治局勢也是一片大好。就在這個節骨眼,關羽敗走麥城的消息,直接粉碎了劉備進取洛陽,奪取西安的戰略計劃,劉備的心當時真的是在滴血。顛沛流離一輩子的劉備,在老年有希望中興漢室的最後時刻,關羽沒了,荊州沒了,只能割據益州了,劉備聲淚俱下也是很正常的。另外關羽和劉備兄弟情深,劉備更是哭的厲害,以至於暈倒在地。



第二,關羽和張飛死的時間不同,導致劉備表現不一樣。關羽死亡的時候,劉備只是漢中王,聲淚俱下,暈倒在地是可以的,但是張飛死亡的時候,劉備已經稱帝了,心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了。張飛的死亡,劉備雖然折損左膀右臂,但是作為帝王,情緒應該可以控制的,而且張飛對於劉備的作用,其實沒有關羽那麼舉足輕重。


第三,張飛的死亡,劉備一定程度是有思想準備的。之前,劉備就多次提醒張飛不能虐待士兵,以免發生意外,在徐州的時候其實已經發生了一次了。至於關羽死亡,劉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在劉備眼中,關羽縱橫寰宇,天下名將,曹操都聞之膽寒,不可能被東吳鼠輩所威脅到的。結果,這出乎劉備意料,關羽敗走麥城,丟失荊州,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可知對劉備的打擊有多大了。

綜合來說,還是關羽比張飛更為重要吧。


蜉蝣在塵埃


這個題目有殺人誅心之嫌。無非是想說劉備與關羽親厚,與張飛關係疏遠。

其實不然。

關羽被害以後,劉備是什麼樣的表現,史書並沒有明確記載。

三國志《先主傳》《關張馬黃趙傳》,都沒有記載關羽被害之後劉備的反應。

《先主傳》中,只是敘述了一句:“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于禁於樊。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只有一句話間接寫到劉備的反應:“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就是說,剛開始的時候,劉備憤恨孫權襲擊關羽。可見劉備對關羽被害是極為惱怒的。

至於劉備有沒有聲淚俱下、有沒有暈倒在地,史料中沒有記載。我們只能合理推測。

關羽被孫權襲擊殺害這件事,對劉備的刺激一定非常大,因為劉備剛剛奪取漢中、關羽威震華夏,眼看著蒸蒸日上,突然被孫權襲擊荊州、關羽兵敗身死,轉瞬間從大喜到大悲,正是應了那句話,人生大起大落太快,實在是太刺激了。

在這種極端的刺激下,劉備極有可能情緒失控。

反過頭來,在看張飛去世時劉備的表現。

史料有明確記載。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

劉備說了四個字:“噫!飛死矣。”

字雖少,卻有無限悲痛在其中!越是無言,越是傷悲。

噫,是一個常用的文言嘆詞,表示感慨、悲痛、嘆息。

《玉篇》講,噫,痛傷之聲也。《廣韻》講,噫,恨聲。《集韻》噫,亦嘆聲。

飛死矣。

飛,是對張飛的親切稱呼。需要注意的是劉備此時已經是皇帝。震驚之中,隨口叫一句“飛”,可見張飛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死矣,矣是文言助詞。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了。但是“死矣”不能簡單的翻譯成“死了”。這個死矣,有痛惜、有無奈。無法言說,大家自行體會。

由此可知,劉備對張飛的死,非常驚訝、非常痛心、又非常無奈。


上將噯福斯


首先,我先說下結論,題主說的應該是《三國演義》的情節,但是其實在三國演義裡,並不存在題主說的這種情況!

我們來看劉備得知關羽後的具體表現,當劉備聽到關羽與關平父子被吳將所抓獲後,誓死不降,最終被斬,劉備聽了之後,大叫一聲,然後就暈倒了。

等過了半天,劉備才醒過來,諸葛亮勸解說:主公不要過分傷心呀,生死有命,而關羽平時性格就比較剛猛驕傲,才有今天的禍事,而你要保重好身體呀,慢慢考慮如何報此仇呀。

劉備說:我和關羽張飛在桃園結義的時候,就說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如今關羽死了,那我豈能獨享富貴呀?

沒多久,就見到關興哭著過來了,劉備見了,又哭暈在地,大家再次把劉備救醒,劉備一天哭了三五次,三天什麼東西都吃不下去,只是一直在哭,衣襟都溼了。諸葛亮和群臣們一起勸解劉備。

劉備說:我和東吳,誓不兩立。劉備就決定伐吳,而諸葛亮建議此時不是伐吳的好時機,但是劉備還是堅持要伐吳。而趙雲也出來勸阻,他認為伐魏是公,兄弟之仇是私,希望劉備以天下為重。

劉備說:如果他不能為關羽報仇,雖然擁有天下,又有什麼意思?於是劉備下令起兵伐吳,而且讓人前往閬中通知張飛,一起伐吳。

張飛下令軍中三日內要辦白旗白甲,掛孝伐吳,而張飛的部將範疆與張達說:白旗白甲,一時難找不著,希望多寬限幾天。張飛十分生氣,就把兩人綁到樹上,打子五十鞭子。

張飛還說:如果不能準時辦妥,我就會殺掉你們兩個人示眾!範疆和張達覺得這個事情肯定辦不好,又氣憤張飛的行為,兩個人就趁著張飛喝醉然後把張飛的首級砍下,然後連夜投奔東吳去了。

張飛的部將吳班到成都,劉備頓足說:“噫!三弟休矣”等到吳班到跟前,將張飛的事情一彙報,果然是張飛的凶信。劉備又是放聲大哭,昏絕於地,然後張苞也來了,劉備又大哭了一場,也仍然進不去東西。

也就是說根本不存在題主說的,劉備聽到關羽死的時候大哭一場,而在聽到張飛死的時候,只說了四個字,劉備在面對兩個人的死訊的時候是一樣的。



歷史簡單說


那麼,小編來為大家分析劉備聽到關羽死亡消息的聲沮俱下,暈倒在地的原因。從醫學角度來說:一個人如果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大喜大悲,他的心臟會承受不了,因供血不足而暈倒。劉備佔了漢中,心情愉悅。沒多久,又聽到二弟關羽七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佔樊城,當然是心花怒放,狂喜不已。但是沒幾天。(三國志說是俄爾,很快)又突然聽到關羽兵敗被殺,十分傷心,因為關羽是他的兄弟。劉備曾說過:“妻子是衣服,兄弟是手足”。而且他對關羽的死沒有心理準備。從大喜到大悲,焉能不暈倒。


同時,更讓劉備意外的是關羽的死。兵敗不可怕,勝敗兵家常事。荊州失了也不可怕。俗話說:“留得青山在,還怕沒柴燒。”“人才才最珍貴。”三國時期,是曹操、劉備、孫權到處招攬人才的時期,都知道人才的珍貴。曹操的“唯才是舉”和劉備的三顧茅廬,都是在搶人才。何況劉備心知肚明,自己身邊的人才就不多,失了關羽。就失去一個左膀右臂。

劉備聲淚俱下,他邊哭邊說:“二弟啊,你怎這麼不小心。想當年三英戰呂布不敗,斬顏良文丑神武,過五關斬六將是何等威風,就算打敗仗,以你之英明神武,應能突圍,全身而退啊!”為什麼劉備說關羽能全身而退呢?根關羽的性格有關。關羽是關心尊重普通士兵和老百姓的,倒有些看不起當官的。張飛相反,對士兵不多,對當官的敬重。這點,關羽比張飛強。

張飛要替關羽報仇,劉備就警告他不要動不動鞭打士兵,否則,哪一天你要吃虧的。所以,當張飛的手下吳班送急信來時,劉備說了聲噫,噫就是感嘆中帶有驚訝,心裡猜想:又沒有大戰事,這時送信來估計是三弟張飛遇害。


至於後面哭過一次,也暈倒過。但不多。一是已經確定好了東征東吳的黃道吉日,不能因為自己的心情影響三軍士氣。二是張飛的死沒出劉備意料之中。古人喜歡相面。一般人都懂,張飛面相兇,性格暴躁,自然劉備知道他不長壽,倒是關羽關雲長,面如重棗,長鬚飄飄,倒是象有福之人,怎意外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