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歷史上,劉備孔明為何借刀殺關羽?

小小嬴政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本來不打算回答這種問題的,但是關羽問題,真的有必要說一說,正史上,結義這種事實不存在的,關羽,張飛劉備三人從頭到尾都是君臣關係。關羽有將才,劉備又是個非常惜才的人。


首先劉備要殺關羽這個想法就不成立,當時天下大定了嗎?劉備一統了嗎?劉備是昏君嗎?都不是,此時的劉備,剛剛平定益州漢中,更需要關羽這樣的人幫他鎮守四方自斷手足的事劉備幹不出來。

而且守荊州的事,除了關羽,守仁君也想不出第二個合適的人了。劉備手下的大將裡,益州集團的人不足以信任,剛投靠過來的馬超雖然有才能,但是以前劣跡斑斑,放他守荊州,很有可能自立的說。

張飛也不行,他有前科,當年劉備好不容易有了徐州,被張飛一頓酒給耽擱了。如果讓張飛守荊州,劉備沒打下漢中後院就失火了,趙雲是劉備的保衛科科長,有能力,沒經驗。在守仁君心目中,最應該守荊州的人是魏延,但是魏延要守漢中。益州,漢中初定,大事小事都離不開諸葛亮去經營。所以關羽是當時最合適的人選,劉備知道關羽高傲,還特別派了謹慎小心,有戰略目光的馬良輔佐。

第二,荊州在劉備集團中,其地位僅次於益州,不容有失,為什麼劉備剛稱帝就火急火燎的去打荊州,名義上是去給關羽報仇,實際上就是要奪回荊州。

益州漢中險地,善固守,但不宜主動出擊,劉備的志願是統一天下,總不能讓曹丕,孫權拱手相讓把。荊州雖然北有曹魏,東有孫吳,但是出兵時也相當方便,況且荊州離許昌特別近,每次關羽拿下樊城,就能劍指許昌。有荊州,劉備北伐時可荊州一路,直逼許昌,漢中一路,目標直指長安。沒了荊州,蜀漢只能翻山越嶺從斜谷緩慢出兵,然後和早就嚴陣以待的魏軍打一場場陣地戰,直到糧草耗盡而還。

還有,諸葛亮再出師表裡前幾句就是益州疲弊


。大實話。益州能產糧草的也就成都平原,往南,是烏煙瘴氣,少數民族聚居的南中地區,往北,則是崇山峻嶺。這樣的地形,註定益州不會有太大發展,有了荊州,則會大大充實蜀漢的國庫。

荊州如此重要,劉備絕對不會通過放棄荊州來除關羽。況且關羽再神也是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劉備不信關羽,大可把他調回來,想辦法,找藉口,甚至下毒,刺殺,總能弄死他。何必要多次一舉?


守仁讀仁


首先,是不是劉備孔明借刀殺人害死了關羽,無人敢下此定論,但是歷史界一致認為,當年關羽之死,有很大的貓膩,甚至可以說存在著陰謀。

拋開《三國演義》來說,我們看陳壽《三國志》的大概記載。

當年,建安十八年,劉備應他遠房親戚劉璋的邀請,帶著軍事龐統,千里挺進漢中,入川幫劉璋討伐張魯,留下孔明、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此時的荊州,固若金湯。


建安十九年,劉備和他遠房老表劉璋鬧掰了,來來去去就是分贓不均的問題,龐統以身殉計,給劉備一個出師有名,討伐劉璋的機會,火急火燎地把孔明、張飛、趙雲等召集入川。此時,荊州只有關羽與自己那個外強中乾的小舅子糜芳。

建安二十年,劉備入川得了要塞益州,孫權提出讓其歸還此前孫劉聯盟借給他們站腳的荊州,關羽不許,孫權命魯肅準備強勢奪回,劉備千里馳援荊州,孫劉聯盟瓦解。劉備假仁假義嘴臉暴露無遺,有借無還。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與曹操漢中逐鹿,劉備勝,為漢中王。

到這裡,陰謀帷幕正式拉開。

時年,孫權以聲東擊西,攻打曹部合肥,而曹軍大軍駐紮淮南。曹操命曹仁應戰。曹仁大意,孤軍深入襄樊。此時正值雷雨季節,曹軍戰線冗長且難以供應。

關羽此時駐荊州,見有利可圖,一時不察孫權用意,直奔襄樊。

關羽出發前,特意書信一封,告訴自己遠在漢中的哥哥說“哥哥為漢中王,二弟為您取下襄樊,劍指許昌。”

然後,關羽千里奔襲襄樊。曹仁派部將龐德、于禁在襄樊排兵佈陣,最後關羽依據天時地利引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再進一步,劍指許昌。

(關羽擒于禁)

曹操大驚,都做好了遷都的打算。

但是,此時突然傳來消息,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捅了自己屁股眼。關羽只得千里回援荊州,半路上便聽到糜芳棄城投降,大禍釀成。

故事到這裡,從關羽給劉備寫信那天起,一直到敗走麥城被殺,這麼長的時間,漢中的劉備沒有半點消息,並未支援一兵一卒。



(關羽敗走麥城)

翻閱史冊我們可以看到,那時候的趙雲是有檔期的,劉備只要派趙雲駐守荊州,呂蒙借八百個膽子也不敢偷襲荊州。

但是,從頭到尾,漢中方面,靜地可怕,一個個似乎就像坐在那裡直勾勾地看著關羽死,死了之後,劉備才歇斯底里要討伐孫權報仇。


後來,《三國演義》借曹操之口,暗示了關羽之死的真相,劉備假仁假義,偽君子爾。

總之,關羽之死,劉備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不書


關羽之死何來劉備與諸葛亮借刀殺人之說,這種觀點完全站不住腳。《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家一家之言,但也並非毫無底線亂寫一通。歷史上的劉關張桃園結義可歌可泣,三人出生入死同甘共苦,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是劉備和諸葛亮借東吳之手殺了關羽。




關羽之死就是一種宿命,劉備離開荊州前往益州前殷切叮囑關羽要“東連孫吳,北據曹操”,關羽只要守住守好荊州便是完成了他的本職工作。但是孫權與曹操爆發合肥之戰,關羽趁火打劫攻打曹仁鎮守的樊城,曹操命于禁分兵七軍解樊城之圍,結果關羽引漢水水淹于禁七軍,曹軍大敗,龐德被殺,于禁投降,曹操得知消息大驚失色,致此關羽與曹操結下了樑子。




曹操以許都離荊州太近,恐關羽偷襲於是想避其鋒芒遷都洛陽,賈詡獻計以荊州相奉邀約東吳出兵。孫權以呂蒙為帥攻打關羽,蜀漢鎮守荊南三郡的總兵力只有區區三萬人。面對曹魏、東吳的兩面夾擊,蜀軍很快力不能支,南郡、零陵郡、武陵郡等荊州三郡盡為東吳所有。關羽敗走麥城,突圍後在離益州邊境僅有幾十裡遠的臨沮為東吳所抓,關羽父子為國捐軀。可以說關羽之死完全是死於曹魏、東吳兩家的合計謀害,關羽在援兵不至,糧草不濟的情況下,力竭不屈殉國。




但是在關羽受困荊州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卻為何遲遲沒有等到益州的援兵?此事還真不能怪劉備,湘水劃界,孫劉兩家和平瓜分荊州六郡之時,劉備正在跟曹操爭奪漢中。關羽攻打樊城,漢中之戰剛結束沒多久,成都守軍薄弱。而更致命的原因是,蜀道向來艱險,荊州到成都往來通信短則一月多則兩月,南郡失守後,關羽遣使入蜀急報,信使足足跋涉了月餘才到達成都報信,當時的情況是成都無兵南下,而南下的長江水道江陵郡的秭歸縣又被陸遜牢牢控制,關羽的蜀軍就像被困在籠子裡的猛獸,只能自求多福,憑自己的力量拼死突圍,只是區區3萬軍隊,如何能抵擋得住曹魏和東吳的兩面夾擊呢?




漢中遠在北方,劉備大軍短時間內實在無法南下解荊州之圍,而鎮守房陵、上庸的劉備義子劉封和大將孟達是離荊州最近的蜀軍,二人為保存實力皆不出兵援助,最終關羽做困死鬥力竭被擒。劉備得知關羽被害的消息,悲憤交加,於成都殺死劉封,決意起傾國大軍伐吳,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劉備伐吳,主要目的就是滅東吳手刃呂蒙為關羽報仇。所以說,劉備孔明想借刀殺關羽之說完全是無稽之談也。


大國布衣


歷史上,劉備孔明為何借刀殺關羽?

所謂的劉備孔明借刀殺關羽純屬子虛烏有,是後人杜撰的,根本不可能發生。

首先,關羽忠心耿耿,絕對不可能危害劉備的統治

自從桃園三結義以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一同闖蕩天下,為興復漢室而努力,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中間經歷了多少苦難,多少誘惑,都不改其志。甚至是三人因戰亂而走散,歷盡千辛萬苦,而再次重逢,不管劉、關、張三兄弟到底能不能成功的興復漢室,他們之間的義氣,都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關羽確實非常傲氣。但是在他統治下的荊州,絕對會忠心耿耿的支持劉備,興復漢室。而絕不可能對劉備造成危險,所以絕對不可能發生,劉備孔明借刀殺關羽的情況。

其次,蜀漢的勢力本來就是最弱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興復漢室的劉備和孔明,只會一心一意的擴大蜀漢的勢力,而不會因為勾心鬥角而產生內部分歧,進行內耗。

再看看關羽的死造成了什麼惡果。

關羽死後,張飛因為過度悲傷,酒後被奸人所害。劉備,不得不在這樣的艱難的情況下,糾集兵馬,對孫權進行報復。最終導致了在夷陵被陸遜大敗。

這一敗,最終導致劉備一病不起,一命嗚呼。劉備最終將皇位傳給了劉禪,也就有了著名的“白帝城託孤”。但是卻最終導致了蜀漢的衰敗。

而諸葛亮在復興漢室的巨大的壓力之下,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竟然活生生的累死了。最終,蜀漢後繼無人,復興漢室,也淪為泡影。

所以,劉備孔明借刀殺關羽,純屬子虛烏有。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誰考證過劉備孔明借刀殺關羽的?

這個問題問得就有問題。

劉備孔明沒有理由借刀殺關羽。

分析如下:

一、孔明隆中對裡已經說了先取荊州再奪益州。然後等天下有變,兩路出擊奪取天下。這才剛打下益州就不要荊州了。你當劉備孔明腦袋被驢踢了嗎?

二、有人說劉備孔明擔心關羽在荊州坐大了可能會自立為王,不再聽從劉備的調遣。

這是不值一駁的。

關羽再有實力也超不過曹操孫權啊。幾股大勢力把關羽圍在中間,關羽還自立為王,你當關羽傻嗎?再說了,在軍閥割據的年代,即便關羽真的自立為王了,以後還有結盟的可能,跟關羽結盟總比跟曹操孫權結盟要好吧?

三、劉備擔心自己死後阿斗搞不定關羽。

這就更扯了。

關羽道德名聲一向很好。就算關羽前面幾十年都是裝的。劉備關羽年齡接近啊。從哪看出來劉備一定會先死的。即使劉備死在關羽前頭,不是還有孔明嗎,孔明可是很年輕啊。

綜上所述,劉備孔明根本就沒有借刀殺關羽的動機。就算關羽比較高傲,偶爾耍耍小性子,但劉備是個有大志向的人,不會因為關羽耍點小性子就會去殺他的。


手機用戶中華人168


許多人都認為,劉備和關羽是結義兄弟,所以,劉備不可能借刀殺關羽。與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樣,在歷史上,關羽敗走麥城,劉備、諸葛亮之所以沒有來援,諸葛亮考慮的就是想借東吳之力除掉關羽。持這種論斷的,有很大市場。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為什麼這樣講呢?我為大家分析一下!

劉備不惜以丟失荊州為代價來除掉關羽,看似不可能,其實很有可能,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諸葛亮。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建議劉備除掉關羽呢?劉備為什麼又會聽他呢?

首先我們應當明白,諸葛亮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許多人對諸葛亮的印象是用兵如神,善於治國。其實諸葛亮還有另一項才能不被人們所注意,那就是帝王術。

所謂帝王術,其實就是駕馭群臣的能力。那麼諸葛亮的帝王術核心是什麼呢?一句話,防止權臣坐大,均衡各派力量。而諸葛亮的帝王術是從哪裡學來的呢?

諸葛亮年輕時尤其喜歡誦讀《梁父吟》,而梁父吟裡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二桃殺三士。說的是齊景公手下有一個謀士叫晏子,還有三個將軍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個將軍跟著齊景公攻城略地,立下了許多戰功。在評定功勞時,相互不服氣,恃功而驕,於是齊景公讓晏子來處理此事。

晏子怕這三個大臣以後叛亂,於是建議齊景公除掉他們。但是怎麼除掉很有講究,畢竟三人權利熏天,處理不好會釀成大亂。所以晏子設了一個局,他拿出兩個桃子,讓這三位將軍挑選。各自報功勞,誰功勞大,誰可以先拿桃子。

結果公孫接與田開疆先報自己的功勞,拿走了桃子。剩下那位將軍古冶子氣的用劍指著他們,然後報出自己的功勞,質問他們,為什麼要拿桃子。公孫接與田開疆一聽自己的功勞確實不如古冶子,於是羞愧的自殺,讓出了桃子。而古冶子也覺得自己逼死兩位將軍,心中有愧,於是也自殺了。就這樣,晏子用兩顆桃子設局殺三將,堪稱借刀殺人之鼻祖。

而諸葛亮時常誦讀《梁父吟》,對其中這個故事是非常熟悉的。他不但學會了,還成功運用到實際中。那麼諸葛亮都用到誰身上了呢?一個是彭羕,一個是關羽。

先說彭羕,彭羕是龐統和法正共同推薦給劉備的人才,劉備見到他後與他談論治國之道,彭恙對答如流,劉備大喜,於是任命他為治中從事(秘書),管理益州。

彭羕被劉備器重後,許多人都來巴結他,於是便變得驕橫跋扈,這讓諸葛亮很不滿。於是諸葛亮在劉備面前打小報告,說彭恙狂傲,恐怕有一天會控制不了。劉備聽後將彭恙貶為江陽太守,藉機觀察他的表現。結果彭恙跑去勾結馬超,妄圖和馬超內外聯合,謀圖造反。馬超秘密告發了彭恙,劉備大怒,將他處死。那麼關羽呢?諸葛亮為什麼會建議劉備借東吳之手除掉關羽呢?

關羽和劉備之間雖然是兄弟,但是在劉備心中,關羽沒有張飛聽話,所以才造成了諸葛亮一旦勸說劉備殺關羽,劉備會心動的局面。為什麼這樣講呢?

關羽對劉備的許多做法很不滿,當初劉備投靠曹操後,曹操表他為左將軍。在一次野外圍獵結束後,曹操身邊只剩下劉備、關羽等人。這時關羽建議劉備趁機刺殺曹操,為漢獻帝除去心腹大患,但是劉備拒絕了。後來,劉備在長坂坡被曹操追的妻離子散,險些被擒,於是關羽怒道:當初如果你聽我的,恐怕就不會有今天的困境了。

備不從。及在夏口,飄颻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

劉備無言以對,但是心中不免會對關羽另眼看待。而這次僅僅是第一次,後來,關羽對劉備更加不滿,做法更過分。

馬超投靠劉備,幫助劉備攻下了成都,於是劉備封馬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而臨沮在荊州,當時是關羽管理的地方。因此,關羽很不滿意,寫信詢問諸葛亮,馬超到底和自己比誰更厲害。諸葛亮從這時起,開始對關羽有所防備,他認為關羽太過自傲,以後恐難以駕馭。為了穩住關羽,諸葛亮誇關羽驍勇,說馬超不如關羽。看到諸葛亮這樣講,關羽才滿意。

後來,劉備在漢中稱王,封了四大將軍。其中黃忠因為在漢中之戰中陣斬夏侯淵,所以被封為後將軍。這讓被封為前將軍的關羽非常不滿,關羽直接拒絕了冊封,說道:誓不與老兵同列。劉備看關羽生氣了,於是派費詩前去勸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於說通了關羽。但是等到費詩回去給劉備彙報,劉備心裡已經有了芥蒂。

所以,關羽其實已經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而他自己卻不知道。他得罪了諸葛亮,諸葛亮認為關羽過於自大,喜歡專權專事。而劉備認為關羽越來越不尊重自己,自己已經稱王,但是關羽還當自己是僅僅個左將軍而已。因此當諸葛亮效仿晏子建議劉備除掉關羽時,劉備不會不心動。

後來,關羽北上進攻襄、樊,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圍困樊城,迫使曹操想要遷都,震驚九州。但是成都的劉備卻好像不知道一樣,沒有派一兵一卒去支援,也沒有絲毫的消息傳出。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劉備和諸葛亮早就串通好了,坐等關羽覆滅。因此,劉備、諸葛亮借東吳之手除掉關羽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關羽驍勇,世之虎臣。用好了是一員猛將,用不好則以後肯定是個權臣,而關羽在劉備和諸葛亮面前表現的越來越自大,所以諸葛亮和劉備在關羽北上進攻襄樊時都保持了沉默,沒有派一兵一卒支援。最後關羽覆滅,可以說是他們兩個的故意之舉。當然不是我一個人持此觀點,國學大師章太炎也曾經有過這樣的論斷,對與不對,歡迎大家討論。


每日趣評


這個純屬扯淡,而且很好推翻。

提出這個觀點的無非是用關羽太傲,目中無人,早晚壞大事然後遇到危險劉備諸葛亮也沒來援助來做論據,但根本就沒有看到三國的真實情況-就是劉備有多大資本敢這麼幹。

劉備勢力薄弱

三個勢力,劉備最可憐,即使拿下了益州,依然是人口不足、兵源短缺。關羽這三萬荊州兵,可以說是劉備的精銳部隊,打死也不換的,為了一場賠本的政治遊戲殺關羽,不存在的。最重要的是關羽死了荊州就沒了,劉備捨得?如果捨得,又怎麼會之後招募益州四萬新兵進兵東吳奪荊州?



消息不靈通

懂地理的都知道,重慶至湖北這段,到處是山,今天都不好走,更何況古代。在關羽兵敗之前,劉備收到的一直是關二爺的捷報,自然是比較放心的,後來求援的消息接到了,二爺已經涼了。當時對劉備孔明都是一個晴天霹靂,所以不是不救,是根本沒有機會救。


所以說,評論歷史,請結合實際,不要想當然,題主的這個題目就很有問題。


火器工坊


對於這類問題,有必要正本清源。無論正史野史,都沒有劉備孔明合謀借刀殺人,消滅關羽的記載。

《三國志》對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記載還是一貫的簡練,並沒有說明關羽北上進攻曹仁是劉備的指示,還是自行決定。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三國演義》則說,曹操聽說劉備稱漢中王,就聯合東吳,企圖奪取荊州,關羽接劉備命令,攻取樊城,打擊曹軍,最終瓦解魏吳聯盟。

細作人探聽 得曹操結連東吳,欲取荊州,即飛報入蜀。漢中王忙請孔明商議。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 有此謀;然吳中謀士極多,必教操令曹仁先興兵矣。”漢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 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誥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

關羽攻取樊城,有一個過程,前期勢如破竹,佔領襄陽,水淹七軍,逼降於禁,斬殺龐德,逼得曹操幾乎要遷都避禍。關羽的攻勢超出了劉備的預期,劉備和關羽對於形勢都過於樂觀。

只是形勢變化太快了,關羽因為傲慢而忽視了東南面虎視眈眈的呂蒙,就在關羽抽調大軍北上時,呂蒙白衣過江,堵死了關羽的所有退路。

劉備的大軍此時距荊州前線上幹裡,且過去信息不暢,關羽被包圍,劉備根本沒有機會救援。



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的重要據點,失去荊州,劉備也永遠失去了統一中原的機會,大業未成之前,劉備絕無可能自斷手臂,所有陰謀論都是別人猜想。


華哥雜談


劉備、孔明借刀殺關羽,純屬後人的臆想,充其量不過是博人眼球而已。當時劉備面對曹操、孫權兩大勁敵,正是用人之際。他焉能借刀殺關羽,自毀長城!



關羽的死,主要是他過於孤高自傲、剛愎自用。自打水淹七軍,擒龐德、捉于禁後,就有些飄飄然不知所以然了,把諸葛亮入川前“北拒曹操,南和孫權”的話拋到腦後。當諸葛瑾封孫權之命,前來提親,這本是一件政治聯姻,只要關羽答應把女兒許配給孫權的兒子,孫劉聯盟就更加牢固。哪知關羽竟放狂言:虎女焉能嫁犬子乎!這一句話等於把孫權推到了對立面,才有後來呂蒙白衣渡江,突襲荊州。


關羽自絕後路。呂蒙突襲荊州後,公安、南郡尚存,只可惜這兩處守將糜芳、傅士仁不戰而降。其實,這兩位也是被關羽逼的走投無路。當初,他們跟隨關羽征伐曹仁 ,因為一次意外失火,差點被關羽砍了腦袋,最後被杖責40大板,罰守南郡、公安。並警告,若再出絲毫差錯,二罪並罰。現在,面對東吳的大軍,若是兩地再失,關羽豈不砍了倆人腦袋。與其被關羽殺掉,還不如投降以保性命。這等於斷了關羽的後路。關羽被圍麥城時,還有上庸的救兵可以解圍。但是,劉封、孟達是隔岸觀火、見死不救。原因是關羽對劉備說,劉封是義子,不可繼承大統。


那時,交通、通訊都不發達,即使劉備知道關羽被圍麥城,想發救兵解麥城之圍,恐怕也是鞭長莫及,畢竟,西蜀到荊州有千里之遙,救兵未到,麥城早破了。

所以說關羽之死,與劉備、諸葛亮無關,主要是孫權背信棄義,以及關羽不善於團結部下所致。


洛水清風


關羽大意失荊州。


若劉備孔明刻意不救援以借刀殺關羽的話,代價太大:

丟失荊州三郡、荊州兵團以及荊州人才庫。蜀漢是外來政權,內部政治派系複雜。劉備集團本就是荊州幫入主並領導益州幫,失去荊州更是失去大本營,政治方面損失而引發的矛盾更是不亞於軍事上的損失。戰略上的損失就更不用說了,失去荊州的蜀漢徹底被曹魏和孫吳困在了益州山川之地,再難有發展空間。而且基本上就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希望和主動權。

所以,劉備孔明不可能化如此代價去“殺”關羽。更不可能殺關羽(天下未定,蜀漢相比魏吳本又不佔優勢,這時候就開始排斥異己、掃除功臣?)


關羽北上襄樊,前線戰場久攻不下,後面又遭到東吳偷襲,東吳偷襲荊州是蓄謀已久而且勢在必得(東吳得荊州則可佔據整個長江流域,進可伐中原,退可守江東)

整個戰場形勢:關羽是由勝轉敗(前一刻還威震天下,下一刻瞬間兵敗如山倒)這個轉變是任何人都意想不到的,在劉備方面前期收到的全是捷報,而當關羽戰敗的時候說不定敗報已經發不出了(東吳此次出擊快、準、狠,堵死了關羽所有退路)即使敗報送到劉備手上,以荊州局勢的發展,川內根本來不及支援。(也就是易中天老師說的:想不到、來不及)



歷史就擺在那兒無法改變,而我們對歷史的看法卻一直在變!近年來越來越多這類“陰謀論”的說法(比如劉備託孤藏刀斧手、關羽之死劉備不救援是借刀殺人.....)是我們真的讀懂歷史了嗎?不!是現在的社會風氣變了,現如今的社會風氣影響了我們對歷史的解讀,影響了我們對古代事件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